赖美钗
摘 要:合作与交流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正在被广泛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合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4-003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4.022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学生之间合作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培养,还要对学生的合作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它不但可以改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还可以紧密学生的人际关系。
一、激发合作学习兴趣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因此,学生只有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才能促使学习活动活跃起来。
(一)精心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必须从课堂导入开始。教师可以在授课时精心创设情境,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强烈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异常兴奋的状态。
(二)善于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在教学中,把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结合,贴近学生,使学生更易理解,更加懂得学习的目的。如:在教学“小数”的认识时,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模拟售货的场景。让学生分别充当售货员和客户,买卖商品,计算销售总额,思考多少钱可以买到几种商品,怎样才能买到最多商品……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小学生生性爱玩,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堂上通过组织一些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小学生的合作意识还很薄弱,有个别学生还处在被动状态,特别是学困生,总认为那是优秀生的事,合作学习时只是一味地看、听,不积极参与。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一)创造更多合作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与建议,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交流,来提高学生的整体合作意识。
(二)设计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
在实际教学应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用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如通过合作“一起剪、拼来求梯形的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多运用激励性评价
教师要充分利用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合作,取长补短,让学生在合作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别人的长处充实自己。
数学教师通过创设数学活动平台,让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并且感受到合作学习带来的良好教学效果。
三、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維的过程与结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首要的就是要加强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只掌握良好的合作技能,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一)学会倾听
在课堂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耐心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不插嘴;并善于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别人的优点与缺点,在适当的时机做出补充或提出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对小组讨论合作起到应有的帮助。
(二)学会讨论
在小组学习中,教师应为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给予他们思考的空间进行讨论。然后由小组长记录并做出归纳总结。
(三)学会表达
表达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在合作中不能很好地把心里所想表达出来,就会影响学生的探究效果。学会表达是促进学生建立并维护人际关系的重点,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的关键之一。
四、加强师生的有效互动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讨论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众所周知,“合作”是数学学习的有效途径,学生养成合作的习惯,他们的学习兴趣、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欲望自然就会被激发出来。
如教学“9的乘法口诀”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熟记9的乘法口诀,教师可以让学生玩游戏“找朋友”,以顺着找、倒着找等形式展开。教师分发给学生事先写好的“口诀纸条”,纸条上写着口诀的前半句或口诀的后半句,请学生找朋友。第一组按开火车形式第一个开始,拿着“二九”的同学站起来说:“我是二九,我的朋友在哪里?”拿着“一十八”的同学马上站起来说:“我是一十八,你的朋友在这里。”然后两人齐读:“二九一十八”……教师也参与其中,说出“我是五十四,我的朋友在哪里?”全班同学齐声答道:“我是六九,你的朋友在这里。”然后,全班一起齐读“六九五十四”。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数学学习方式,不但使枯燥的口诀背诵变得有声有色,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引导学生合作实践
心理学家认为,“智慧出在手指尖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进行摆、剪、量、折、画、拼等手段,调动学生动脑、动手等多种感官,在共同的操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达成共识,最终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与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的大小比较,教师可以给每个学生一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让一二组的同学折出纸条四份;同桌两人一个画出1/4,另一个画出3/4,拼在一起比较哪个大;三四组同学的同桌一个折出纸条的1/2,另一个折出纸条的1/4,然后让他们将折好的纸条拼在一起,比较哪个大。在比较中学生很明显可以看出3/4大于1/4,1/2大于1/4,最后讨论得出“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这一结论。这样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乐于合作、动手实践,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只有把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首要地位,并且被广泛应用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才能不断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从而培养学生养成团队精神,这样的数学课堂也才能更具活力。
参考文献:
[1] 熊丽.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旬刊),2016(11).
[2] 李志新. 初探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7(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