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利萍
摘 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一门面向大学本科生开设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国情国史教育的重要功能。针对教材内容、课程特点,建议采用大班混合型教学模式,通过组建“个人-小组-自然班-大班”的教学主体、依托历史人物研究与实践项目的实施,落实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增强大班课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历史人物;评价;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4-0005-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4.00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高校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必修课之一,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 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等内容。《纲要》是一门史论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对学生来说具有“亦旧亦新”“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层面”等特点,因此,如何实现和中学历史教育的有机衔接,提高其教学有效性显得十分重要。
一、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呼吁新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现状中存在“三大困惑”
1.教材统编,内容存在“三大重复”,增加了授课难度。所谓“三大重复”,是指与中学历史知识的大面积重复,与历史题材影视剧的重复,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有些章节内容非常接近,只是阐述角度不同。
2.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影响教育效果的实现。部分学生对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史实没有新鲜感,甚至存在固有的偏见;部分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整个课堂教学设计不感兴趣,缺乏共鸣;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沉溺玩手机等各种娱乐,对课程的讲授不关心。
3.教学课时少与内容繁杂的矛盾。目前,《纲要》课程按照教学计划只有32个学时,而中国近现代史时间跨度大、内容十分庞杂,分为上、中、下三编。尽管教材脉络清晰、重点突出,但专题较多,逻辑性和理论性较强,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史论结合、体现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统一、历史知识和思想教育的统一,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二)大班授课存在诸多不足
当下的中国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多采用100 人左右的大班授课。人数多、空间大,大班课堂教学在实际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如课堂秩序差、氛围凝重压抑、质量难以控制等。
尽管从“05新方案”开设以来,很多教师进行了教学研究,但大多数教师还只是着眼于具体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运用专题讲授法、互动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红色经典”教育、讨论法、历史人物评价法等方法来改善教学的质量。尤其是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起源于美国的翻转课堂在我国学术界受到了普遍关注。很多学者结合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构建了翻转课堂的不同教学模式,探究其本土化发展。
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和建构的过程。基于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纲要》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吸收翻转课堂“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前学习,课上讨论”,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能力”,打破传统的授课方式,强化“以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采用大班混合型教学的模式。
二、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大班混合型教学模式
吸收翻转课堂的优点,结合目前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实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大班混合型教学模式,促进大班混合型教学模式的推广,最终增强大班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大班混合型教学模式的理念
大班混合型教学模式是在大班授课的基础上,通过组建“个人—小组—自然班—大班”混合型教学主体,依托慕课教学资源与手段,以团队项目的实施为重点,充分体现“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以推进实现大班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
(二)“个人—小组—自然班—大班”的大班混合型教学模式
《纲要》课程的重点是要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和社会现实问题、评价历史人物、辨别历史是非;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进行社会性实践活动的能力。通过组建“个人—小组—自然班—大班”混合型教学主体,依托团队项目,能够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提高团队分工与协作能力。
1.学生登录在线课程中心选择课程学习。在线课程中心由任课教师团队集体建设,依托在线课程网站,建设慕课。拍摄、上传教学内容的视频,建设在线测试题库等。学生在在线课程中心网站点击课程进行学习,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由学生个人选择实施。
2.每个班级组建6个学习小组,每组6-8人,结合教师布置的团队项目开展团队学习、研究与实践。在团队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组长作为第一负责人,填写团队项目实施表格,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课题讨论、分工与协作。每个团队项目都要有计划、有指导、有记录。团队项目包括两个。一是理论研究——历史人物评述。历史人物主要包括林则徐、洪秀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康有为、梁启超、严复、慈禧、孙中山、黄兴、袁世凯、秋瑾、蔡元培、鲁迅、陈独秀、李大钊等。要求学生以团队的方式分工,选择一个历史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阅读相关历史人物的传记,搜集其著作、言论,了解同时代人以及后人对该历史人物的评价,最后得出小组的评价结论;制作教学课件、准备好发言讲稿,在讨论課的时候在课堂上展示。二是实践项目,主要包括:家乡红色旅游开发与利用现状的调查;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报告;家乡农民收入调查;宁波市历史遗迹调研;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实地考察;名人故居实地考证等选题。在确定选题后,要求学生以团队的方式到相应的地点进行实地考察、调研,进而撰写调研报告、制作课件、准备发言稿,在课堂上展示和汇报。
3.以自然班的形式进行团队合作学习的成果展示、讨论、点评、总结与汇报,其他两个班级继续在线学习。每个班级有6个学习小组,历史人物研究分2次汇报,每组依次上台展示,时间20分钟以内,完毕后进入提问、讨论环节,学生评委打分,最后教师点评。实践项目汇报共1次,由学习小组分别上台展示选题的原因,项目的实施过程,得出的结论、感想与体会等内容;同时递交一份《实践报告》。在团队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填写团队项目实施表格,研讨完成后,由组长、学生评委团、任课教师分别打分并记录在案。
4.讲座课以大班的形式进行,一学期开设3次,在阶梯教室进行。主要是在在线课程中心慕课的基础上,由教师讲授具有纲领性的或学生难以把握的内容。
三、大班混合型教学模式的实际操作——以一学期30课时为例
(一)对任课教师的要求
1.任课教师要转变观念
学习“翻转课堂”、慕课的相关知识和理论,理解混合型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与实际操作内容;学习在线课程的建设技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学习并实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人—小组—自然班—大班”混合型教学模式的构建。
2.要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教师在课前要加强对组长的辅导,指导学生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首先,使学生明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要求。能够以历史人物的活动或事迹为主要根据,对历史人物做出分析、判断和评价。具体来说,学生要能够对历史人物对某一具体事件的立场、观点、态度做出分析评价;能够对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和历史作用做出恰当评价;能够对历史人物相互之间的评价或现实中的人物对某一历史人物的评价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并能阐明自己的观点;能够从所提供的某一历史人物或相关历史人物活动的历史材料中,独立提出适当的观点或假设,并运用演绎或归纳、证明或反驳等逻辑方法做出较为完整的论证或阐述。
3.使学生把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观点和方法
历史人物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活动多种多样,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也各不相同。通过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阶级属性、历史作用、在具体历史事件和具体历史时期中的具体表现等内容的分析,学生能对复杂的历史人物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二)大班混合型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第一次课:大班上课,由任课教师主讲,介绍课程和课程的具体学习要求,每个班级确定6个学习小组并选出组长,布置团队项目、课程论文的内容与要求,通知学生具体到教室的日期与具体的课堂内容安排。
2.第二次课:学生进行在线课程的学习、团队项目的准备。任课教师在在线课程中心导入班级名冊、核对学生信息,督促班级分组,并由组长填写团队项目实施表格,每组确定组名、成员、分工、主题,对组长进行团队项目实施辅导并提出要求。
3.第三次课和第十次课:在在线课程中心的基础上,由教师讲授具有纲领性的或学生难以把握的内容。讲座主题: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与近代社会;中国人民对国家出路的探索。讲座采用“故事导入—事件介绍—理论讲授—课堂讨论”的形式。
4.第四、七、十一次课:由三个合班中的A班来教室进行团队项目1和2的汇报、讨论。上交团队项目实施表格、汇报PPT、实践报告。B班和C班进行在线课程的学习、团队项目的准备。
5.第五、八、十二次课:由三个合班中的B班来教室进行团队项目1和2的汇报、讨论。上交团队项目实施表格、汇报PPT、实践报告。A班和C班进行在线课程的学习、团队项目的准备。
6.第六、九、十三课:由三个合班中的C班来教室进行团队项目1和2的汇报、讨论。上交团队项目实施表格、汇报PPT、实践报告。A班和B班进行在线课程的学习、团队项目的准备。
7.第十四次课:学生在线学习,准备在线测试和个人课程论文的撰写。
8.第十五次课:学生参加在线测试。以班级为单位,上交课程论文。
(三)学生成绩评价方式
在学习评价方面,线下成绩占60%、线上成绩占40%。其中,线下成绩包括:出勤10分、课堂表现10分、历史人物研讨50分、实践成果30分。而线上成绩包括:视频学习30分、视频笔记20分、网上测试20分、课程论文30分。
参考文献:
[1] 方月圆.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6):150-151.
[2] 田琰.大班教学中以学生为授课主体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探讨——以非通用语通识课程为例[J].科教导刊,2012(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