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见过纽约鳞次栉比的高楼,见过东京熙熙攘攘的街头,见过巴黎埃菲尔铁塔上的彩灯,见过伦敦大英博物馆的穹顶。同样的大都市、时尚之都,不同的韵味也尽在其中。在巴黎和伦敦的感受是,可以体验时光的倒流。巴黎和伦敦是最能让人感受到历史感的城市——纽约的历史太短,东京的现代感太重。而伦敦比起巴黎,它的历史感因为更容易读懂的英文字母而让人亲近。
在伦敦,数百年来形成的近乎杂乱的街道并没给现代生活带来过多负面影响,反而为城市增加了历史性、场所感。伦敦街头多为四、五层的传统砖石建筑。许多建筑的外观十分破旧,但室内大都经过了改造。市中心质量较好的老建筑被成片保留下来,其间穿插着新颖别致的玻璃电话亭。远离市中心的许多老建筑仅保留古典式外墙,室内全部拆除,由钢网架玻璃顶覆盖,外部加建玻璃拱廊。这些由砖石建成的带有柱式、檐口的古典式立面与钢架玻璃顶、玻璃拱廊的组合毫不生硬。在伦敦,老建筑在保留历史感的前提下得到了新生。
伦敦的老建筑新生,要从伦敦攻略的第一站——大英博物馆说起。
1753年,英国医生汉斯·斯隆爵士去世。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医生,更是一名大收藏家,他身后留下的收藏品达79575件之多,汉斯本想将收藏品捐给国家,但生前未能如愿,直到政府通过发行彩票筹得资金后,董事会购买了一座17世纪晚期的建筑作为馆址,汉斯的终生收藏才找到最好的归宿。这就是大英博物馆的由来。1759年的1月15日,大英博物馆首次向公众开放,拉开了英国博物馆的序幕。从开放日计起,大英博物馆已经走过了250多年。大英博物馆设有近百个展厅,囊括全世界各个地区的文化。
除了藏品,让大英博物馆引以为傲的还有它的建筑设计。大英博物馆位于伦敦市中心,这座希腊复兴式建筑是由史莫克于1823年设计、1850年建成的,其主立面是高大的爱奥尼柱廊,中心入口处的山花上装饰着精美的高浮雕。1852年人们决定在庭院中加建一座图书收藏中心,1857年圆形的中心建成但从未对公众开放。自1857年以来,大英博物馆就处于不断地扩建中。尤其是近几十年,参观人数剧增,这对年设计量仅为十万人的老建筑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在20世纪末,诺曼·福斯特为大英博物馆的扩建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保留原有古典式建筑主体,将中间的庭院加盖钢架玻璃顶,玻璃顶的重量由老建筑的内侧墙及圆形圖书中心的外侧墙承担。这样不仅将这个著名建筑完整地保留下来,而且增加了博物馆的面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舒适明亮的广场空间。2000年秋,大英博物馆中已有150年未对公众开放的庭院成为了一个室内广场。这个长约100m、宽约70m、面积约2英亩的广场由一个巨大的钢架玻璃顶覆盖,这个区域也有了一个名字,叫做Great Court(大中庭)。周围新设置教育中心、展览中心等文化设施,中间的图书室已被精心地重建,作为公共参考图书馆而重新开放。
三年前,这个伟大的博物馆又进行了设计上的延伸。罗杰斯勋爵(Lord Rogers)建筑事务所对它完成了1.35亿英镑的扩建,增加了保护研究院和一个储存空间。这是该博物馆260年来最大的项目之一,但是你可能还不知道它在那里。
诺曼·福斯特对博物馆前面的改造在大张旗鼓中进行,而罗杰斯对背部的扩建则几乎是秘密的。他聪明地在博物馆西北侧两翼中打开了一个口子,同时夹在7座受保护的建筑中间,对于这座新建筑“世界保护和展览中心”(World Conservation and Exhibitions Centre 简称WCEC)的宏伟命名只是它的冰山一角,其综合体位于布鲁姆斯伯里(Bloomsbury)街下20米,70%都隐藏在地下。它是最宏大的伦敦地下建筑,只为研究和保护世界珍贵的宝藏。
大英博物馆的馆长麦克格瑞格(Neil MacGregor)谈到新建筑时,将其描述为“有变革的增加”, WCEC将博物馆的后勤工作带入了21世纪。
延伸的力量,让一座博物馆在保留历史感的同时,有了新时代的功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