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翠芝
摘 要:综合与实践课程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内容选择上都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是课程改革在数学学科中的重要体现。综合与实践课的展开,旨在让学生获得多元化的学习经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措施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是一门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课程。综合与实践课程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载体。
一、解读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的目标要求
1.不同学段的整体性
综合与实践课程的每个学段的活动设计应是梯度衔接、螺旋上升的,活动主题是融会贯通的,而不是相互割裂的。
2.教学要求的开放性
综合与实践课程不同学段、不同主题的要求是富有弹性的。以“图形的认识”的设计为例,第一学段不仅可以做“折、剪、拼”的活动,也可以综合应用学生所学知识,开展“七巧板”活动,通过让学生摆放七巧板,获得拆分和拼摆图形的快乐,体会蕴涵其间的智慧与快乐。在七年级研究性学习“七巧板”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研究燕式七巧板、双方七巧板、蝶式七巧板、益智图、百巧图,还可以研究七巧板的“静态对策、变位镶嵌”,让学生巧妙地应用数学上的排列组合和线性规划原理,拓展学生的七巧板拼搭图形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求本真,落实课堂教学
综合我国课程改革实践经验,数学教学过程可以概括为“情境创设—问题分析—操作体验—解释应用”四个环节。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握教学活动的“度”。
1.情境创设,让学生“乐”于学数学
(1)立足教学内容的现实性。综合与实践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综合与实践活动的素材源于生活。
(2)注意从生活题材中引入数学。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寻找与活动密切相关的现实素材,研究现实情境背后隐含的数学线索。
(3)情境创设更体现数学课程的人文精神和德育价值。情境创设是教师运用某些手段创设进行某些活动时所需要的一定物质因素和文化因素构成的外部环境。教师要有意识地把数学历史、数学史实科学合理地设计在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2.数学问题分析,让学生“勇”于做数学
问题分析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按照小学数学问题活动方案和步骤进行问题分析。
(1)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自主分析、探究问题的本质。
(2)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發现问题的意识。有时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还要重要。教师要利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操作体验,让学生“启”于做数学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信息收集、调查、总结的方法。例如,教学“量一量找规律”的重难点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统计图分析数据并总结归纳规律。教师要找到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最近发展区来进行教学设计,分化难点,强化重点,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用物化的手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教师要发挥指导者的作用。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分辨和把握好“哪些内容”需要教师教会学生,“哪些内容”是需要学生尝试后教师再引导和点拨。
4.解释应用,让学生“善”于做数学
解释应用是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解决进行分析、操作和反思,然后得出结论,拓展应用,以获得直接知识、经验或形成自己的活动经验。
(1)在合作交流数学活动中,教师要谨记自己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做学生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点火者”,不断进行实践和思考,抓住学生的“亮点”,点燃学生的智慧,真正做到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2)加强数学与其他科目的联系,打破传统格局和学科限制,课程综合是数学应用思想的延续和发展。
总之,综合与实践课的展开是一种丰富的学习经历,旨在让学生获得多元化的学习经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丹.小学数学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吴存明.小学数学教学问题与对策[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3]郑毓信.数学思想、数学活动与小学数学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8(10).
[4]吴正宪,张丹.小学数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郑毓信.数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