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健康服务成为新的“风口”

2017-07-25 07:32汤子欧
经理人 2016年2期
关键词:疾病诊断风口医疗

汤子欧

大多数人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病,而健康行业就是治病的行业。其实,关于健康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年前就已经做了修正:健康不仅仅是看病,而且是以身体、心灵的良好状态。按照这个逻辑,健康行业就是管理对人的身体和心灵。

20年来,中国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服务业呢?其实,在今天的中国,治病行业占了95%,而治病之外的行业(归属健康管理)却仅占5%。那么,相比之下,美国又是如何?在美国,家庭及社区保健服务占50%,长期护理等服务占17%,而医院和制药产业有33%。尽管,不能说美国的健康服务业比例就一定很科学,但却已经比中国对“健康”的概念理解更深。当然,差距的另一面,说明中国的健康服务业可以大有作为。

现在来看看深层次的问题。比对美国的优势,中国的差距是健康服务的供方和需方存在巨大的差异。其实,在我们的医院中,所看的病绝大多数是慢性疾病,而这就是看病难、看病贵的症结所在。有些病,根本不用到医院就诊,通过其他渠道就能解决,但这些服务渠道的供给在哪里?

在医院就诊,我们的时间都花在哪里?其实,大多数时间耗费在排队上。这样的健康服务体系显然是不科学的,相比全世界各大经济体,我们的财富积累到今天,却在健康服务环节上相当落后。我们大多数人去医院,就是为了得到一个几分钟的“诊疗”,如果不去医院,这样的服务会在哪里?

按照现行的互联网逻辑,互联网+可以解决这个全民大需求市场的痛点,但这并不意味着互联网就是这个健康服务业的主导,它只是提供了解决的手段。接下来,我要分析一下从健康服务的角度,健康促进、慢病管理和互联网怎么结合?

“互联网+”是在做健康干预的事

通過对互联网技术发展的观察,不难发现其三大趋势。首先,传统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的转化,即互联网发展自身的变化;第二,由web2.0时代强调的分布式存储、大数据后台,向要求即时产生信息推送的转化,并强调知识产生的即时性;第三,所谓“Web of things”,强调物与人的有机结合,人成为其中的节点。总之,互联网变得越来越分散、即时和便携,使得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

在疾病治疗时代的健康服务,把人分为2类:“有病”和“没病”。“有病”人群大约占4%~8%,“临床医学”把这类人又分成大约10800种“疾病诊断”;同时,另一类人(“没病”)就是一种。这种基于百年前急性病高发时代的“疾病诊断”体系,严重滞后时代发展。

然而,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成为人类健康主要问题的今天,健康管理的“健康风险诊断”体系把人的健康风险类别分成2千多万乃至数亿种,这决定了在“疾病诊断”之前就可以进行有效干预。人的健康状况处于持续变化中,“健康风险诊断”依赖于持续的健康数据收集和即时判断。在过去,缺乏信息技术手段的“健康风险诊断”体系限于操作性,其有效性甚至难以赶上基于症状主诉的“疾病诊断”体系;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分散、即时特性,将带来“健康风险诊断”体系的突破。

借助互联网技术的三大新趋势,健康管理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如今,得益于移动健康监测和大数据及云计算等新技术,能够有效在慢病诊断前发现高风险期并即时干预和挽回。坐在电脑桌前进行健康测评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一部智能手机就能完成绝大部分的健康数据收集。以往或许一年才有一次的体检,如今随时都能开展。而借助智能手机以及穿戴式设备,无论是跑步还是走路,甚至是睡眠中,动态血压、血糖、血氧、心率、体温、心电等生命指标的采集无时不刻都可以进行。这也使得健康管理终于可以走入慢性病监控领域,通过其三大技术借助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提升,真正做到“避免慢病戴帽或恶化”,从而根本性的降低人的患病风险。

“互联网+”降低误诊和无效就诊

在美国,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存在“瑕疵”的比例大约在30%~50%,而在中国,不同来源的估计“误诊率”在50%~90%,临床诊治本身的有效性堪虞,其原因大致三种:第一、“询证医学”没有真正成为医疗行为的基础,实践充斥大量的主观性强的判断;二是、分诊不严谨,草率进入专科诊治阶段;健康信息与医疗信息隔阂,医疗行为缺乏数据证据;三是、“西医中医化”,医生倾向于满足患者不切实际的期待的行医行为等等。

管理式医疗(Managed Care),作为健康管理的第一代技术起源于大约70年前的美国,通过规范医疗行为和打破医疗专业信息不对称的诸多手段,达到合理诊治和控制医疗滥用的目的。管理式医疗的询证医学决策树是基于长期队列以及对照数据中发现的知识,在过去,知识的积累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管理式医疗对于现实诊治行为的指导和干预最好是前摄性的实时干预,在过去,只能是事后审核或是基于PC的知识辅助。

在移动互联时代,医院数据的分享和即时推送由单向变为双向,过去互联网技术主要用于为医生提供技术支撑,而现在强调在医生及医学技术人员服务过程中对其行为进行采集、归纳和总结;同时,移动医疗体系可在第三方健康管理知识库的基础上对医疗行为做出及时的判断,并在不同终端上提供诊断决策树支持,这使得诊断的客观性及准确性得到大大提高;甚至运用“智能分诊系统”,用户可以在决定就诊前,通过在线分诊系统结合历史数据库,决定就医的“轻、重、缓、急”,乃至分科的判断。在中国,我估计仅“智能分诊”就可避免大约1/3的无意义就诊,当然,前提是基于科学的分诊决策树技术。

互联网技术是全球最具创新性的技术,在不同行业迸发着活力。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愈发重视,互联网新技术在与健康管理的结合中,呈现巨大发展潜力。早在2014年,我就将当年称之为“移动医疗元年”,也更相信,从2016年之后,以移动健康和移动医疗为代表,渗透着穿戴设备的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势必将会系统性地支撑健康管理服务,并超越传统医疗,以迎来“移动健康管理”的时代。

猜你喜欢
疾病诊断风口医疗
“地产+露营”新“风口”来临?
超高频超声在浅表器官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呼吸疾病诊断流程与治疗策略》已出版
活力美妆可能是下一个风口
知识付费,风口来袭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基于Web及知识推理的宠物狗疾病诊断专家系统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CD10表达在滋养叶细胞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