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敏 叶宏
摘 要 从教学内容设置与教学过程设计出发,探讨在工程应用方面如何提高专业技能训练的有效性,深化校企合作内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经验。
关键词 课程改革 工程实践 校企合作
高校的应用型工科专业中,培养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是应用型工科专业的教育目标,但总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不自信,去企业不知道能做什么,也害怕以后跟不上行业的脚步,毕业以后不愿意从事本专业。要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创新意识强、动手能力过硬的学生,需要在专业培养中多层次、多途径地贯穿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不故步自封紧跟市场脚步。本文仅从教学内容设置与教学过程设计的角度,探讨专业技能的训练如何与企业接轨。
1教学内容建设
专业培养方案通常会有针对某一门或几门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为了在课程学完之后进一步消化课堂理论、将知识性内容转化为技能。除此之外,学生还需要有一种复杂程度更高更贴合工程实际的训练,将各科知识贯穿在一起,教会他们不仅要运用某种技术,还要在开始设计之前考察多种多样的技术、设备、开发环境,结合设计题目学会辨别、比较和取舍,也就是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时制定技术方案。因此,课程设计的内容应该依托行业背景,设计要求以工程实践方案为标准和参照,以保证设计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实用性,从源头避免设计题目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专业教师、实验师和企业工程师联合组成的项目指导团队,是保证教学内容合理工程化的前提。以学校教师为主导,根据专业目标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企业工程师作为辅助,从企业人员所需的人才特质出发,提出实践过程中应针对行业需求所培养的学生素质和要求,双方充分讨论、取长补短。甚至企业人员可以作为兼职教授或联合导师团成员,参与到持续的实践课题指导中。
企业中大量已经成功结项并投入运营的设计项目,可以作为学生们训练的良好素材,但是除了保密性、专利权等因素外,企业项目人员投入多、项目周期长、测试环境复杂、产品体积庞大等特点也决定了这些项目不能原样复制到学校的实验室里完成,必须进行改动。原项目的改动主要体现在设计方案的灵活选择,在充分理解项目需求的前提下,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和团队成员的兴趣、特长、经验选择自己擅长的硬件、软件,设计出独特的技术方案,制定合理的执行计划,通过一个课题的完成,将个人的短板补齐,特长加以发挥,在不断的实验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除了借鉴企业项目,教师科研项目、校园团队的创新项目、时尚热点的应用类项目等都可以进行拆分或转化作为实践课题的来源,同样需要教师在可行性、创新性和难易程度上进行把关。
2教学过程设计
工程实践类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实验操作、程序验证、内容完善与数据检测,地点可能在实验室、讨论室、甚至室外,根据设计主题不同而各有不同,因此,教学过程也不能像专业基础课程那样集中在一个教室或者实驗室,由教师统一答疑解惑。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根据场内和场外、线上和线下分别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
(1)有些项目因为持续的时间较长,跨越一个学期甚至两个学期才要求验收,学生由于对后续工作难度估计不足,前期做课题的时间总是让位给其它日常事务,导致时间战线拖得很长还迟迟不能进入研究状态,后期又匆匆忙忙赶进度,该做的事情短斤缺两,成果也没有经过自我检验就囫囵上交,自觉投入的主动性不强。教师需要做到在课程持续期间合适设置考核阶段,改变以往“一放一收”的模式为“一放多收”,即设置多个考核时间点,并适当地分配分值,引起学生重视。
(2)学生使用手机QQ或者微信的情况非常普遍,就某项课程设计建立一个群,教师便于及时发布公共信息,如教学网站上最新上传的课题资料、实验室预约时间临时变更等,也便于在群里与学生开展实时互动,烘托学习气氛。
(3)好的考核评价方式能促进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主动的搜集资料,开展独立思考,反复衡量设计方案的竞争性,体验一个产品由研发到运行的完整周期。对一个项目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评价除了要看书面的设计报告之外,小组答辩、软件演示、实物剖析都能展现出设计者的思考和实践过程,设计方案的合理性,答辩陈述的准确性、验证的可靠性和设计的创新性都应纳入考核的范围内。
除此之外,学校教学网站的建立和各类流行的群组软件、笔记APP的应用都能给教师的流程化指导和过程监督起到辅助作用。
3总结
工程应用实践课程致力于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课程建设在校企联合的基础上,要以企业工程设计与运用为目的,以工程项目做驱动,以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为目标,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使学校、师生、企业三方均受益。
参考文献
[1] 孙建京,方建军.应用型大学工科人才培养研究[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12).
[2] 丁晓东.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工程实践教学规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3).
[3] 季桂起,宋伯宁.地方本科院校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