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本土教育资源的思考

2017-07-25 20:08莫丹
广西教育·C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高校

莫丹

【摘 要】本文以广西本土教育资源为例,论述将本土教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提升思政课堂的吸引力,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本土教育资源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高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026-02

将本土教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提高思政课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广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区情,本土教育资源别具一格,高校思政课以本土教育资源作为活教材,能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一、本土教育资源蕴含的重要内容

本土教育资源主要是指某一行政区域内,在特定时期所形成的具有社会主义教育意义的历史遗存。通常以物质形式(遗址、故居等)和精神形式(道德风尚、传统习俗等)表现出来。本土教育资源不仅凝聚着当地优秀思想精华,也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内容。

(一)本土教育资源蕴含“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内容

近代以来,广西人民持续不断地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浴血奋战,救亡图存,只盼国家富强兴盛。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抗日战争时期,一二·九运动后,南宁学生积极响应,以“全省青年一致团结起来”“誓死反对傀儡变相的华北自治运动”等铿锵有力的口号,举行游行示威,用自己的力量保卫祖国;在昆仑关战役、桂林保卫战中,广西子弟兵誓死捍卫家园。解放战争时期,广西省委、军区决定党政军民财“五管齐下”,实行重点围剿土匪和减租退押、反霸肃特相结合,三年浴血奋战,稳定了社会秩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地理、文化、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广西南宁成为了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会址。据2016年资料显示,我区2015年全年进出口总值3190.3亿元,增长15%,较全国外贸增速快22%,经济发展成绩喜人,人民亦安居乐业。

(二)本土教育资源蕴含“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的内容

旧中国列强横行,军阀混战,哀鸿遍野,民生凋敝;但广西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勇敢抗争。百色起义是我党在广西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一次光辉实践,期间,右江苏维埃政府先后颁布了《土地法暂行条例》和《共耕条例》,没收地主、反革命的土地,分给贫苦农民,遂以“分耕”“共耕”两种形式进行土地改革。除此之外,还采取了禁烟、禁赌、禁娼策略,实行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在处理复杂的民族工作中,右江革命根据地还提倡各民族一律平等。一系列先进的革命举措谱写了广西光辉的发展史。时至今日,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我区政府依据各项法律法规出台地方性法规、规章,涉及领域多,影响程度深,旨在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法可依。

(三)本土教育资源蕴含“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容

广西当地人的勤劳和智慧世代相传,今天的广西既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区,也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世居的民族有壮、汉、瑶、苗等12个,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8.4%,各民族和谐发展。同时,广西人民也是爱国的、勇敢的。清末年间,康有为在桂林创办《广仁报》,以“外患日迫、国事日弱,亟应变法维新,以图挽救”为论说中心,在当地得到了较大支持,办刊经费主要由当地巨绅唐景崧、岑春煊捐助。由此可见广西人民的救国热情。除此之外,侵华日军给广西人民造成苦难,但这并没有磨灭当地人参加抗日战争的热情,据史料记载,抗日战争期间,广西参战人口比例位居全国之首。

二、将本土教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作用

心理学认为,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包含“知、情、意”三个层次,每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要衡量某一因素是否有助于人们认识事物,就看其能否在“知情意”三个层次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将本土教育资源融入思政教学中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作用,笔者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

学生在教学行为中作为接受主体,其学习知识的第一个环节应当是认知。认知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方面。由于认知主要发生在课堂,所以课堂教学质量与认知程度紧密相连,只有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才能加深对知识本身的认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关键在提高课堂的吸引力。据2015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分别为52.2%和48.9%,普遍期盼思政课教学能够进一步联系现实问题、增强趣味性。在此背景下,我们应当迅速抓住契机,找准切入点,将本土教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学中,用理论联系实际,以广西改革发展的成就生动阐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情感打动学生,广西的饮食文化、穿衣文化、建筑文化等,都包含着浓厚的民族色彩和人文情怀,当思政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思政教育声情并茂地讲述,必将极大丰富课堂的趣味性,提升思政教学的实用性。当学生体会到了思政教学的实用性、趣味性,才能提高思政教学的吸引力,深化学生的认知。

(二)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高校思政教育要深化学生的“情”,就是深化学生的爱党、爱国、爱民之情,归根到底是为人民服务之情。高校思政教学依托本土教育资源,在心理上拉近师生距离,在思想上激发其爱党、爱国、爱民之情,使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广西本土节目《第一书记》是全国首档美丽乡村公益节目,节目中贫困地区“第一书记”通过真实讲述扶贫项目,让爱心企业与帮扶对象直接面对面接触,实现双方零距离帮扶,大力弘扬了“扶贫先扶志”的新型扶贫投资公益理念,激发了群众爱党、感恩党之情,这是当地思政教育的又一鲜活教材。广西山清水秀,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名,桂林山水是广西人的自豪,亦是广西人之爱,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是爱国的题中之义,思政教学可以利用广西这一独特资源,加深学生爱家乡爱祖国之情。“三月三”歌节由来已久,自2014年申遗成功后,广西“歌海”名扬中外,每年民歌节更是吸引了无数国外友人前来观看,爱祖国的灿烂文化是大学生爱国的可靠保障。一首描写南宁精神“能帮就帮,敢做善成”的歌曲,脍炙人口,被市民反复传唱,爱民互助的精神世代相传。广西优秀的本土教育资源不胜枚举,将本土教育资源与高校思政教学充分结合,有助于强化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理念。

(三)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意即意志,指接受主体根据自己的认知和情感,自觉自愿地克服困难,以实现某种预定目的的心理。大学生意志的培养,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在我国,正确的理想信念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和践行自觉性,是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之根本保证。广西本土教育资源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学生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以本土教育资源为背景,不仅能将“三个倡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还能传承和创新本土的优秀思想、文化,进而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强的时代感和生命力。

三、将本土教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对策

(一)进教材

本土教育资源“进教材”是指将本土教育资源的内容以教辅的形式合理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教材和教辅的共同引导,加深对本土教育资源的了解,引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自主性。这是本土教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具体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组织专家或本校思政教师,挖掘本土教育资源,依据学校或学院的办学特色,整合本土教育资源,再将整合后的本土教育资源融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用专题教学的方式明确学习主题,再以本土教育资源深化学习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依据实践成果打造校本教材,或编制案例集,不断优化教材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第二,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加大本土教育资源的融入力度。立足区情,了解国情,放眼世情是设置本门课程的应有之义。只有充分利用本土教育资源优势,帮助学生实事求是地认识区情,才能帮助其从整体上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加深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总体发展战略的认识,进而了解当今世界格局及其发展趋势。

(二)进课堂

目前,课堂教学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学生理想信念、思维方式、道德品质的重要渠道。本土教育资源“进课堂”,不仅包括本土教育资源以教辅的形式进课堂,还包括思政课教师将自己“理解”和“把握”的本土教育资源内涵渗透和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果正确的理论知识是“鱼”,那么科学的理念就应该是“渔”。教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知识,而思政课老师自己所“理解”和“把握”的本土教育资源内涵,配以思想政治理论,则可以升华为科学的理念,对学生授之以渔。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挖掘和整合可用于思政课程的本土教育资源,寻找学生的相关兴趣和关注点,恰如其分地向其传授正确的知识,传递科学的理念。除了要开发和利用好传统的课堂教学,还可以发挥专题报告会的优势,邀请有经验的思政名师,结合本土教育资源,为师生组织高水平、高质量的专题报告会,拓宽师生眼界,提升课堂教育水平。

(三)以学生为主体,激发思想共鸣

本土教育资源进教材、进课堂的落脚点和最终目的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入头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思政課老师引入本土教育资源,对学生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引发其思想上的共鸣,培育其良好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期达到良好教学效果。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主体,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知情意”三个层次引发共鸣,才能极大激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深入领会和感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和内涵,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贯彻到实践中去。具体来说,一是利用环境的塑人功能,在校园环境中植入本土教育元素,形成良好的环境育人大环境,潜移默化熏陶学生。二是开展主题突出的校园活动、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依托本土教育资源优势,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道德品质,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三是开发独具特色的“校媒”平台,利用课余时间,宣传国家的最新政策和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时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让学生时刻身处积极向上的大环境中。

【参考文献】

[1]胡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6

[2]沈壮海,王迎迎.2015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及其教育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6(8)

【作者简介】莫 丹(1987— ),女,广西南宁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责编 丁 梦)

猜你喜欢
高校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浅议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