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德”入韩与中国东北亚地缘“安全困境”的加剧及应对

2017-07-25 16:00廖生智
东疆学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萨德中国

廖生智

[摘 要]“萨德”入韩前,中国在东北亚地区实际上已处于地缘“安全困境”中,但总体可控。2016年初起,韩国朴槿惠政府在美国的诱迫下,力推“萨德”这一攻防兼备、慑战并举的新型反导系统在韩部署,名为防朝实则剑指中俄。中国应坚决果断地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诸方面综合施策予以反制,避免陷入更被动的境地,化解因“萨德”入韩而使中国在东北亚日益严峻的地缘“安全困境”。

[关键词]“萨德”入韩;中国;东北亚地缘;加剧;反制

[中图分类号]D8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07(2017)03-0101-06

2016年朝鲜第五次核试验后,韩国朴槿惠政府在美国的诱迫下同意在韩部署“萨德”系统。“萨德”入韩无疑成为了东北亚地缘安全战略态势的重大转折点,使中国企望的朝鲜半岛无核化及不生战乱的前景更渺茫,加剧了中国在东北亚的地缘“安全困境”。中国在耐心规劝韩国的同时,应早做准备,综合施策予以反制,以化解“萨德”入韩使中国在东北亚面临的愈益严峻的地缘“安全困境”。

一、“萨德”入韩前中国在东北亚的地缘“安全困境”已然显现,但总体可控

中国位于世界上地缘关系错综复杂的东北亚地区。冷战结束以来至“萨德”入韩前,中国在该地区的地缘安全环境日渐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实际上已处于较被动的地缘“安全困境”中,但总体上可控。

(一)美日韩对朝关系日益紧张和美日同盟的强化使中国在东北亚的地缘“安全困境”已然显现

一方面,朝核问题、朝韩对峙问题、美日韩对朝遏制问题交叠并存恶性循环,使中国在东北亚的战略安全环境不断恶化。朝鲜战争停战以来,美国长期对朝鲜采取敌视、孤立、遏制的政策,迫使朝鲜自1990年代中期起为保障安全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而屡次进行核试验。虽然中国多次积极推动并参加敦促朝鲜弃核的“六方会谈”,但至今以来成效甚微。伴随朝鲜走向核国家而来的朝韩对峙、美日韩对朝遏制使半岛局势更趋紧张。朝鲜频繁进行核试验、退出“六方会谈”等不负责行为,与中国企望的朝鲜半岛无核化和不生战乱目标背道而驰,陷中国于相当被动的境地。不但损害了中国的安全利益,而且导致美韩将朝核问题久拖不决的责任归咎于中国,更给美日韩抛开“六方会谈”机制,联合遏制朝鲜,军事上包围中国提供了冠冕堂皇的理由。“美日韩对朝遏制政策有利于美日在中国周边地区的军事布局,对中国安全构成很大威胁。美国借助对朝鲜的遏制政策,为加快对中国的遏制找到了依据。”[1](40)

另一方面,美日同盟进一步强化,共同遏制中国。美日早在冷战时期就通过《美日安保条约》构建起紧密的军事同盟关系。冷战后,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美国谋求独霸世界,日本企图称霸东亚,互相借重,美国以日制华,日本“借美衡中”。为此,美国加强在日本的军事部署,增强威慑中国的实力。日本则仰仗美国作后盾,强行占领中国的固有领土钓鱼岛及延伸的海域、空域,导致两国领土主权纠纷激化,形成紧张对峙的常态化局面。

(二)中国在东北亚的地缘“安全困境”总体可控

其一,韩国在支持美对华“亚太再平衡”战略上犹豫观望,支点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韩国与中国相毗邻的地理位置,使之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中遏制中国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因此,美国竭力强化美韩同盟,把加强在韩国前沿军事部署作为该战略的支点。但奥巴马政府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后,韩国呈现出整体上支持和多方面顾虑相交织的犹豫观望、摇摆不定的矛盾心态。支持显然是不言而喻,而顾虑体现为:美国亚太再平衡的战略方向主要在中国南海和印太地区,而驻韩美军也承担这些地区的防务职责,韩国认为这将会分散美国在东北亚的资源投入,甚至可能对朝鲜发出错误信号,认为其核计划可以得到容忍。

其二,韩国在美中之间奉行平衡外交,中韩关系大体平稳健康发展,有利于维持东北亚的和平稳定。冷战时期,韩国在安全上向美国一边倒,结成了密切的韩美同盟,却限制了海外市场的扩展和资源的获取。有鉴于此,7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多极化以及中美日关系的改善,韩国在南北关系和外交方针上开始了趋向平衡的重要调整。“韩国平衡外交有三个基本特点:首先是坚持韩美同盟,发展对日关系,同时拒绝将韩美同盟扩大为韩美日同盟;其次,注意发展中韩、韩俄关系,中国在韩平衡外交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同时,改善南北关系,主张和平统一……韩国平衡外交的发展,扩展了韩国的利益渠道,提升了韩国的国际地位,对朝鲜半岛与东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2](6,10)因此,稳定的中韩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了中国与美日在东北亚的对抗。尽管近年来中韩关系中的美国因素有所增强,美日韩结盟的趋势愈益显现,但中韩关系基本上平稳健康发展,韩国尚未完全成为美日在东北亚对抗中国的工具,对减轻中国在东北亚的地缘战略压力较为有益。

其三,中俄信任和合作日益加深,对破坏东北亚和平的因素具有一定威慑力,有利于减轻美日的压力。中俄两国在东北亚都受到美国的遏制,地缘安全处境堪忧,加强合作抵御美国威胁是大势所趋。近年来,双方的全面合作持续升温,有助于改善彼此在東北亚的安全境况。2015年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进行了5次“高密度”会晤,达成了中俄关系“三个不变”的重要共识,即无论国际和地区形势怎么变,双方坚持巩固和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方针不变,致力于实现两国共同发展振兴的目标不变,携手捍卫国际公平正义及世界和平稳定的决心不变。这一年“中俄关系朝着互信更深、合作更实、成果更丰的方向发展,夯实了中俄新型大国关系合作的基础”。[3](15)

综上分析,中国在东北亚的地缘安全环境如同一个多元函数。其中,美日朝是破坏性常数,韩国则是不确定的变数一(中韩关系稳定时呈建设性,恶化、倒退时呈破坏性),中俄与美日战略力量对比态势是不确定的变数二(平衡时呈建设性,失衡时呈破坏性)。“萨德”入韩前,中国在东北亚一定程度上已处于地缘“安全困境”状态。但由于中韩关系基本稳定,地区战略力量对比大体平衡,中国在东北亚的地缘“安全困境”总体可控。而“萨德”入韩则表明,韩国已完全倒向美国,中韩关系发生了根本性逆转,地区战略平衡受到严重破坏,中国在东北亚的地缘“安全困境”将由此加剧。

二、“萨德”入韩名为防朝实则剑指中俄

(一)“萨德”系统是攻防兼备、慑战并举的新型反导系统

“萨德”系统全称为“末段高层区域防御系统”(THADD:Terminal High Altitude Area Defense,中译“萨德”),号称“战区高空超级盾牌”,是集防御与进攻、威慑与实战多重功能于一体的美国全球导弹防御系统的子系统。

该系统主要由X 波段“AN /TPY-2”远程雷达、导弹拦截车和指挥控制中心组成,本文扼要介绍前两个部件。

第一,远程雷达是该系统的核心部件。它采用有源相控阵技术,是当今世界上功能最强的车载移动防空雷达,是真正的超级“千里眼、顺风耳”,具有三大突出性能:

1.功率强(300千瓦)、视场宽、频率高(10GHz),作用距离大(保守估计达2000千米),便于远距离、大范围探测敌方导弹动向;

2.波束窄、分辨率高(小于1纳秒),频带特宽(为“爱国者”系统雷达的167倍),能分辨物体的细节,精确跟踪、击毁敌方来袭导弹;

3.功能多,可兼作前沿预警雷达和末段火控雷达。能发现1200千米处反射截面为0.01平方米的导弹弹头和2000千米远1平方米的弹体。还可早期探测、搜索、精确跟踪和识别密集分布的目标、假弹头、导弹碎片,估算弹道落点,引导拦截弹飞行及评估拦截毁伤效果。

第二,8连装导弹拦截装置。该装置的主体是射程约300千米,防卫半径200千米的拦截导弹。该系统“可在惯性飞行阶段进行极限的姿态控制,对发射到拦截的全过程进行滚动控制”,[4](33)可最大程度提高拦截的速度和命中率。

美国导弹防御系统分助推段、中段和末段3段拦截来袭的导弹。“萨德”系统作为其中一员,最大亮点在于作战高度,是当今世界唯一能在大气层内(40千米以上)外(180千米以下)拦截来袭导弹的陆基高空远程反导系统。而此高度正好是射程在3500 千米以上远程和洲际导弹的末段和射程3500千米以下中近程导弹的中段。它不仅能在高空末段拦截目标,还可为低层末段拦截系统提供目标指示信息。这使“萨德”系统易与美国在亚太地区部署的“宙斯盾”海基中段反导系统、“爱国者”(PAC-3)低层末段反导系统融为一体,防御半径扩大10多倍,拦截机会增多,从而在东北亚构成对来袭中远程导弹从中段到末段的多层次相互衔接的导弹防御系统,加上美国本土部署的中段拦截系统,使美国在亚太地区构建起更严密的反导体系。

(二)“萨德”系统对防御朝鲜进攻既无作用也没必要

朝鲜半岛东西宽360千米,南北长700千米,朝韩双方各占一半,平壤与首尔相距仅百余公里。朝鲜如果想打击韩国,只要用射程为300-500千米的短程导弹和射程为170—200千米的火箭炮进行饱和攻击就可覆盖韩国全境,根本不需用射程1000千米以上的中近程导弹。即使如此,为数有限的“萨德”也根本没有能力在1分钟内做出反应和进行拦截。韩国要防御朝鲜攻击,单以从以色列进口的“绿松”雷达就足以满足需要。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尤其是X波段AN/TPY-2雷达,其性能远远超出防御朝鲜导弹的需求,根本没有必要。“萨德”系统虽然对防御朝鲜进攻毫无作用和没有必要,但其配备的雷达探测范围却可覆盖中国东北全境、华北、东南沿海及俄远东地区大部分领土。可见,美韩以对付朝鲜导弹威胁为借口推进“萨德”入韩,其真正的意图是构建亚太反导体系,削弱、抵消中俄的战略威慑能力,维护美国在亚太和全球的霸权。

(三)“萨德”入韩对中国包藏三重祸心

首先,加快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强化美军在中国周边的介入作战能力。冷战后,美国挟“独超”优势谋霸全球,全力防止出现任何一个挑战其霸权的大国或大国联盟。其中,建立覆盖欧亚乃至全球的导弹防御系统,编织一张保护美国本土、海外军事基地及其盟国的严密“天网”,是确保绝对军事实力和战略威慑能力的重要举措。美为此设计了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和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双重“安全罩”,历届政府始终如一推进这一战略举措。

奥巴马上台后,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竭力遏制中国崛起对其西太平洋霸权地位的威胁是该战略的重点。美国力推“萨德”入韩就是为其“亚太再平衡”战略服务,即利用“萨德”系统强大的预警监测功能,侦察中国东部沿海空军调动情况,提升驻日韩及关岛美军基地抵御中国陆基中程导弹及反舰导弹反介入攻击的能力。对此,美国防部官员近乎赤裸地表示,美、日、韩三边反导合作对美国至关重要,可有效对冲中国日益增长的军事力量。

其次,寻找筑构对华反导防线的突破口,使韩国成为对中国反导探测的前沿阵地,构建韩国、日本—夏威夷—阿拉斯加三层“反导弧”。韩国与中国比邻相望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非常适宜作为美国遏制中国的战略前沿。为夯实反导实战基础,美国近来尤其重视雷达前沿预警探测能力建设,竭力推進“萨德”入韩就是此意。因此,美国2010年后屡次要求在韩国部署“萨德”,计划首先组成区域导弹防御系统,然后化解日韩历史和领土纠纷,将韩国纳入美日反导系统,实现军事情报共享和协同行动,最后形成美国全球反导系统。

再次,挑拨中韩关系,将韩国绑上美国重返亚太的战车。“近年来中韩关系迅猛发展让美国忧心如焚。美国不希望中韩不断加深的经贸关系逐渐扩大到安全、人文乃至战略层面,逐步瓦解美、日、韩同盟,加深日韩对立,甚至影响美国在朝韩统一后的东亚布局。”[5]

出于以上担忧,美国借朝鲜第五次核试验之机,使韩国对反导武器的依赖越来越深,最终诱迫韩国政府作出同意“萨德”入韩的仓促决定,而且文在寅新政府目前看来仍执迷不悟,顽固地想将这种错误决定坚持下去。

三、“萨德”入韩加剧了中国在东北亚的地缘“安全困境”

如上所述,“萨德”入韩包藏了美国对中国的险恶用心。一旦“萨德”入韩部署完成,将严重损害中国的战略安全利益,加剧中国在东北亚的地缘“安全困境”。

(一) 极大威胁中国战略安全

其一,和平时期:实时监控中国战略力量状态,削弱、抵消中国的战略核威慑能力。首先,便于美日非常精准地侦测中国战略武器核心机密数据。“萨德”入韩将美国X波段雷达预警前线从日本向朝鲜半岛以西、以北推进300千米,更临近中国东北、华北、华东地区。“萨德”系统前沿部署后,美日更方便监视我国上述地区陆地和海上的中程、远程(洲际)导弹发射活动和战略力量调动;也便于观测中国战略导弹(特别是潜射导弹)的发射试验,实时监控、记录中国弹道导弹从助推段到弹体分离的飞行参数、突防手段性质和目标特征等敏感信息,为美国改进反导武器系统性能提供重要依据,提高中段和末段拦截能力。正如日本《读卖新闻》所指出:“萨德”系统或将成为监视中国军队的重要利器。”[6]

其次,大大挤压中国战略力量的机动和作战空间。据美国2013年《中国军力报告》,中国最接近现代化的东风-31A导弹最大射程达11200公里。如从太原发射,可以打到纽约,但尚不能从西北地区隐蔽条件较好的陕西发射。由此使得东风-31A在助推段就容易被“萨德”的雷达预警发现。“萨德”入韩,既可独立对刚发射升空的中国洲际导弹进行预警探测,又可运用美国军用卫星或天基红外系统卫星进行接力跟踪,形成固定和机动侦察相结合的模式,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天基反导预警系统功能。此外,还能“提前曝光”中国在东部沿海机动发射的东风-21D、26系列反舰弹道导弹。因此,中国的洲际弹道导弹一旦发射,还未出大气层就会被“萨德”雷达精确捕获,机动和作战空间被大大压缩。

其二,战争时期:快速、精确拦截中国战略导弹,严重威胁中国核力量的生存和反击能力。“萨德”入韩后对中国进行的长期侦测,有利于在战时获得三大优势: 一是快速反应,即在中国导弹处于助推段就发现目标并进行跟踪,比在日本缩短一半以上时间;二是信息加工和传输,其高精度雷达能长时间跟踪并融合更多的数据,通过数据链获取其它传感器获得的目标信息,为后续拦截提供预警和情报支持;三是精确打击,即跟踪中国战略导弹弹头和诱饵释放过程,便于美日军队根据中国多弹头发射后导弹速度改变的不同把较轻的诱饵和较重的弹头区分开来,便于解决中段目标识别难题,大大降低中国战略核力量的生存和反击能力。

(二)使中国在东北亚的地缘安全环境更加恶劣

一方面,朝鲜在“萨德”入韩启动后于2016年7月9日、19日和2017年2月10日不顾多方反对和制裁,多次进行导弹发射试验,并将继续核试验,使中国谋求朝鲜半岛无核化和不生战乱的企望愈加难以实现;为迫使朝鲜弃核,美、日、韩联合军事演习更为频繁,朝美、朝韩、朝日对抗不断升级,半岛局势更加紧张。一旦引发战争,不仅大量难民涌入中国,加大救助和社会治安压力;也将使中国面临介入或中立的两难选择——介入使中国再次卷入战争,给美、日、韩“中国威胁论”口实;中立则威胁中国与朝韩陆海边境安全。另一方面,“萨德”入韩破坏了东北亚战略平衡,中俄为扭转不利的态势,不得不增加投入,改进战略武器的技术性能,提高战略威慑和反击能力,由此引发新一轮军备竞赛,使中美、俄美互相猜疑、互不信任程度加深,引发危机、冲突乃至战争的风险上升。

(三)推进亚洲版“小北约”美、日、韩军事同盟的形成

日本早就谋划并于2015年12月明确表示将研究引入“萨德”系统。此举一是利用“萨德”系统强大的预警监测能力强化对周边国家的监控,同时弥补“爱国者-3”反导系统射高射程不足的短板;二是借此组成美、日、韩军事同盟,为扩军修宪、成为军事大国提供条件。“萨德”入韩,将大大提升日本的安全底气,诱使其采取更危险的对华挑衅政策,刺激日本政治右倾化和军事大国化倾向。若中日发生冲突,“萨德”系统的雷达可通过日美联合指挥系统,将来袭目标数据传输至陆上自卫队的“爱国者”反导系统,海上自卫队或驻日美军的“宙斯盾”反导系统,拦截和摧毁来袭导弹,提高对驻日美军基地及美国航母编队等战略目标的保护能力,抵消中国的“反介入”能力。现在韩国部署“萨德”,将实质性推进美、日、韩军事同盟进程,亚洲版“小北约”最终将成为现实。

四、综合施策应對“萨德”入韩,化解中国在东北亚严峻的地缘“安全困境”

“萨德”入韩启动以来,中国政府以极大的耐心劝诫韩国政府放弃这一不理性决定,但韩国的朴槿惠、文在寅政府仍我行我素,在损害中国安全利益的路上越走越远。因此,中国应该出手时就出手,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诸方面综合施策予以反制,避免陷入更被动境地,化解因“萨德”入韩而使中国在东北亚加剧的地缘“安全困境”。

(一) 冷却与韩国官方高层的互动往来

韩国两届政府为寻求美国的安全庇护,不惜牺牲来之不易且势头良好的中韩关系,抛弃以前的平衡外交政策,彻底倒入美国的怀抱,一意孤行引入“萨德”系统,碰触中国的底线,导致中韩关系严重倒退,朴槿惠政府和其后任政府必将为这种短视行为付出惨痛代价。中国应冷却与韩国官方高层互动往来,表明在“萨德”入韩问题上中韩间没有丝毫的讨价还价余地。解铃还需系铃人,恢复中韩关系的橄榄枝只能由韩国政府主动伸出,而且必须要以消除“萨德”对中国的安全危胁为前提。

(二)平战结合、内外联动提高战略威慑和反击能力

其一,和平时期:加快战略威慑和反击力量建设。首先,加强对美、日、韩利用“萨德”对中国前沿预警的反侦察和干扰,最大程度地降低国家战略力量绝密信息被窃取的风险。为此,应“强化国家战略侦察预警及情报系统建设,尽快具备对危害中国国家安全的动向实施全时域、全天候、全方位战略侦察预警的手段和能力。”[7](19~20)在进行重大的导弹发射行动时,可利用电磁脉冲武器等降低“萨德”雷达的探测精度等,如出动电子战机,飞临韩国西海岸,对“萨德”的探测雷达进行电子干扰或压制,阻遏其预警功能的正常发挥。

其次,加快核威慑和核反击力量建设。一是实现具有远距离、多弹头、机动变轨先进性能的东风-41号战略导弹武器战备列装,并按计划达到一定数量规模;二是推进潜地战略导弹、战略轰炸机、地地战略导弹“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建设,尽快形成空中核作战平台;三是加强海基、潜基战略打击能力建设,增加导弹数量及多弹头技术的研究和使用。通过这些措施,粉碎敌方对中国的核讹诈,挫败对中国的核突袭。

再次,发展可携带亚音速和超音速巡航导弹的轰-6K型轰炸機及由弹道导弹发射的“助推—滑翔”型高超音速飞行器。前者能对“萨德”系统实施大规模饱和攻击,消耗“萨德”系统拦截弹(造价达1000万美元/枚,远高于普通导弹)的有限存量和制造财力。后者飞行高度低,可实施大范围机动,不易被“萨德”系统拦截。

其二,战争时期:信息战、高空远程打击和低空饱和打击相结合,损毁“萨德”反导系统战力。在冲突初发阶段,可利用中程弹道导弹运载电磁脉冲武器进行信息对抗,打击“萨德”系统。由此“让敌方的雷达失灵,保证我军最有效地利用大量的常规高精度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摧毁敌方重要的交通设施、机场和防空武器,以便获得空中优势,阻止美国向太平洋西部补充军力。”[8](61)

在冲突扩大后,可利用巡航导弹饱和攻击“萨德”系统。针对“萨德”专用于“高空末段防御”,对低空超低空飞行的巡航导弹难以发现和打击的防御盲区,用轰-6K携带空射型长剑-20巡航导弹长途奔袭,超低空突防,对其雷达系统形成致命的损毁,让“萨德”的“千里眼”变成“瞎子”。

此外,也可从山东半岛发射东风-21C 或东风-16,这两型导弹射程均达 2000千米,可对“萨德”系统实行精确打击、定点清除。在打击过程中还可利用机动变轨、携带多弹头等手段,躲避驻韩美军的反导拦截。

其三,加强中俄军事领域合作,提高联合反制能力。“萨德”入韩,严重损害了中俄两国战略安全利益。中俄拓展和深化合作,携手应对“萨德”系统,有利于维护共同的安全利益和东北亚和平。

一方面,加强中俄空天防御体系演习。中俄应依托空天安全联合演习,加强导弹来袭预警和情况通报等合作,依靠预警情报传输与处理系统,获取敌方进攻目标、导弹数量、弹道轨迹等信息,准确计算敌弹着地点和时间、拦截来袭导弹所需导弹数量和飞行轨迹,交由指挥所发出回击指令。通过共同演练防空和反导战役部署联合行动,锤炼两国空天防御力量的指挥、控制与通信职能,为进行实兵演习创造条件。中俄还可探讨组建应急防空反导小组事项,预防各自领土遭受敌方导弹的突发性和挑衅性攻击,不断提升中俄军队及各军兵种的联合实战能力。

另一方面,加强中俄高科技武器联合制造和贸易合作。在当前中俄两国间高水平的军事政治互信条件下,双方可以尝试联合制造武器,建立中俄两国国防军工协作体系。中国也可从俄罗斯采购 S-300 和S-400 等防空导弹,弥补中国目前的短板。

(三)打压和重创韩国经济文化产业

中韩建交以来,中国一直是韩国巨大的消费市场,韩国光学医疗设备和机电、化工产品、旅游、文化对中国市场有很大的依存度。中国却因其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造成每年500—60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经济利益已经受损。现在“萨德”入韩又严重损害了中国的战略安全利益,韩国为了一己私利不惜破坏来之不易的中韩关系。因此,中国除了耐心的规劝外,政府、企业、团体等还应采取必要的经济文化手段反制韩国。如暂停与韩国洽谈、续签向中国出口、旅游、文化演艺、影视剧及游戏节目播放等项目,暂停韩国公司对华投资,加大对韩国在华企业遵守法律、产品质量标准及按时足额纳税的检查和处罚力度等。由此使韩国经济文化产业受到应有的打压和重创,使其摒弃“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投机政策,放弃“萨德”入韩,并回归“萨德”入韩前中韩关系的正常状态。

参考文献:

[1]袁学哲:《21世纪初中国朝鲜半岛政策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3年。

[2]王少普:《韩国的平衡外交及其面临的挑战》,《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年第10期。

[3]张蕴岭,任晶晶:《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报告 (2015~2016)》,《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6年第1期。

[4]朱凤云:《美国陆军反导利器:“萨德”系统发展》,《军事文摘》,2016年第1期。

[5]李峥:《起底美国推动“萨德”入韩阴谋》,《光明日报》,2016年8月5日。

[6]钟声:《值得警惕的危险之举》,《人民日报》,2016年7月19日。

[7]杨承军,杨晨:《应对“南海仲裁”、萨德入韩、航母挑衅制胜策略》,《祖国》,2016年第7期。

[8]张亦驰:《美国“萨德”,离中国越来越近》,《环球人物(军事)》,2015年第12期。

猜你喜欢
萨德中国
韩媒:追加部署“萨德”或在本周
韩暂停部署新增“萨德”系统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