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研究专题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COPD)是一种常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其特征是持续存在的呼吸系统症状和气流受限,原因是气道和/或肺泡的异常。慢阻肺是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2012年有300多万人死于慢阻肺,占全球死亡人数的6%,慢阻肺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导致人类死亡的疾病,给人类造成了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
慢阻肺发病机制复杂,迄今为止,公认的包括炎症、凋亡、氧化与抗氧化、蛋白酶与抗蛋白酶失衡等机制,其中吸入香烟烟雾和其他有毒颗粒如生物燃料的烟雾所致的肺部炎症目前仍然是慢阻肺发生的重要原因。这种炎症反应可以使肺实质破坏(导致肺气肿),同时破坏正常的修复和防御机制(导致小气道纤维化)。吸烟是世界范围内引起慢阻肺最常见的危险因素,而大气污染,职业暴露、室内生物燃料污染也是引起慢阻肺的主要危险因素。此外,随着对慢阻肺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学者发现,虽然吸烟是其重要的发病因素,但吸烟者中仅20%发生慢阻肺,而确诊慢阻肺的患者在停止吸烟后气道和肺组织的慢性炎症依然存在,并未随着戒烟而减轻或消失,提示环境因素可能引起表观遗传学改变,自身免疫反应可能在慢阻肺发病过程中发挥作用。
慢阻肺治疗常用药物的分类包括支气管扩张剂、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祛痰药和抗氧化剂,药物吸入治疗近年来已经成为COPD稳定期治疗的主要方法。2017年GOLD中关于慢阻肺药物治疗的依据,主要是考虑疾病症状和急性加重史,继而据此对慢阻肺患者进行A、B、C、D分组治疗。对稳定期慢阻肺的药物治疗策略:(1)A组患者:所有患者均需要使用支气管扩张剂,评估疗效后可继续、停用或者更换其他支气管扩张剂。(2)B组患者:起始用药是长效支气管扩张剂(LAMA或LABA),长效支扩剂效果优于按需使用的短效支扩剂。目前无证据支持在B组患者中哪类长效支扩剂作为初始治疗药物能够更好的缓解症状,具体药物选择应根据患者对症状缓解程度的感受。若单药治疗下呼吸困难未缓解,推荐LAMA/LABA联合治疗。若患者存在重度呼吸困难, LAMA/LABA可作为初始用药。若加用另外一种支气管扩张剂没有改善症状,建议降级治疗至使用一种支气管扩张剂;需要综合考虑B组患者可能存在的、对症状和预后有影响的合并症。(3)C组患者:起始用药为长效支气管扩张剂单药治疗,推荐LAMA:在两项头对头研究中,LAMA在预防急性加重方面优于LABA。若患者存在持续的急性加重,可联合应用LAMA/LABA,或者LABA/ICS。但ICS增加部分患者的肺炎风险,因此首选是LAMA/LABA。(4)D组患者:首选LAMA/LABA联合治疗,有研究证明LAMA/LABA联用在改善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方面优于单药。若起始采用单药治疗,首选LAMA:LAMA预防急性加重效果优于LABA。对于LAMA/LABA无法控制急性加重的患者,应用升降级策略。一是升级为LAMA/LABA/ICS(注意:比较LAMA/LABA和LAMA/LABA/ICS预防急性加重差异的研究正在进行中)。临床上往往是遇到LABA/ICS未改善急性加重期症状,可加用LAMA。如果LAMA/LABA/ICS仍无法控制急性加重,可考虑加用罗氟司特。针对FEV1%(一秒用力呼气容积)预计值<50%、有慢性支气管炎,尤其是近一年至少有一次因急性加重住院的患者,应加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阿奇霉素的证据最足。在治疗无效且增加不良反应时行降级治疗,停用ICS。有研究表明撤除ICS不会带来额外风险。
本期专题栏目涉及慢阻肺和与慢阻肺相关疾病的研究论文,以供相关的临床与研究者参考。
呼吸系统疾病研究专题栏目策划专家张龙举简介
张龙举,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贵州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青年委员,贵州省基层呼吸疾病防治联盟委员,本科毕业于遵义医学院内科学获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呼吸内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研究生毕业于广西医科大学获得临床医学博士学位,目前就职于遵义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多项省级及市级科研课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课题,主要研究方向: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及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