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形成及特征初探

2017-07-25 09:33:10郭春敏
乐府新声 2017年2期
关键词:木鼓民间舞蹈云南

郭春敏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形成及特征初探

郭春敏[1]

云南可归属为少数民族聚集较多的省份,涵盖高达25个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形成别具一格的民族特色。如何对云南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进行诠释,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借助对民间舞蹈的共性把握,基于不同的视角,对云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形成与其特征进行阐述,旨在促使云南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得以传承与发展。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发展

云南地区依其地理位置与特有的民族特色,形成自身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色。民间舞蹈作为少数民族的艺术文化形态,是少数民族的人们藉以表达感情与祝福的重要形式。云南是正处于崛起阶段的旅游城市,更应予以民间舞蹈高度的重视,以民间舞蹈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根本的前提条件,促进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得以长足发展,实现云南地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下面将对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形成与特征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云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概述

(一)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研究意义

舞蹈艺术文化借助舞者的肢体动作来呈现,借以表达内心的情感,并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情景。舞蹈源于生产劳动,将其与诗歌、音乐相结合,是产生较早的艺术文化形式,舞蹈作为思想、信仰、生活与审美等的载体,全世界的绝大多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舞蹈风格。我国是多民族融合、统一的国家,具有极其丰富多彩的舞蹈艺术文化资源。基于各民族的区域性特点,其风土人情不尽相同,使其舞蹈的形式瑰丽多样。舞者的肢体动作在表达思想情感的同时,又反衬着特定环境下所形成的社会观念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我国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经集体的创造、传衍、积聚、发展而成的,有着较为久远的历史,不同的少数民族根据民俗事象来以歌舞的形式展现生产知识、宗教信仰等,并且一直沿续至今。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于我国舞蹈史中的地位不容无视,其种类与风格之多无与伦比。根据有关的调查显示,我国的民间舞蹈(包括汉族)类型大约一千多种,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数8.97%的少数民族,其中民间舞蹈的人数占全国的约50%,由此可见,少数民族确实是名副其实的“歌舞的海洋”,随着少数民族的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文化得以更加丰富多彩,应对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作用予以肯定,“舞以达欢”是我国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至关重要的社会功能。

(二)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成因

1.源于生产生活

任何形式的舞蹈都源于生产生活,是生活的写照。在云南地区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中,取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的民间舞蹈随处可见。比如,彝族的“酒礼舞”,舞者列成长龙的阵势,沿逆时针的方向缓缓踏步前行,边歌边舞,其歌词的内容多样,一般为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姑娘与父母难舍之情、祝愿姑娘的生活幸福等,边唱、边跳、边饮酒,辗转轮回,将歌、舞、酒相融合,场面隆重又热烈,直至酒礼婆唱收尾歌方结束。

2.源于仪式活动

云南地区的大多数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起源于宗教祭祀、民族节日、婚丧嫁娶、巫术等,比如,被称为“歌舞之乡”的凉山彝族,其民间舞蹈与歌唱、器乐的演奏不可分割,彝族在每年的正月十五要“祭天山”,敬香烧纸、行拜香炉等祭祀仪式,当晚配以舞蹈表演;农历二月十一到十三日为“朝山会”,跳《三弦舞》;巫师请神驱鬼的同时跳《扁鼓舞》等。

3.源于风俗习惯

民族舞蹈与其所在地区的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分布于云南省西南部的佤族,其妇女喜好留有长发,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长发左右摆动,逐渐形成甩发的灵动美,颇具盛名的《甩发舞》便基于此,舞蹈表演中甩发要求达到如火焰升腾一般,似瀑布飞溅,以凸显佤族人民的特有活力,加之舞蹈的节奏感强、动作潇洒,更加展现佤族姑娘的热情与奔放。

二、结合具体事例来分析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形成

(一)农耕文化区

位于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多数从事农业生产,种植水稻,其民间舞蹈常以歌舞为主。比如,傣族、水族、布依族、壮族、侗族等,其风俗习惯与民间舞蹈有古越人的风范。我国农耕文化区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是由各民族共同创设的,同时又有着自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如佤族、苗族、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都饱有深邃的农耕文化,以及其自身的浓郁民族特色。提及农耕文化,必然会想到“鼓舞”,《周易》有言曰 :“鼓之舞之以尽神”,可见商周时代便有原始形态的鼓舞,同时形成鼓、舞结合的乐舞;“土鼓蒉桴苇草,伊耆氏之乐也”,暗含陶器时代的土鼓,之后“歌、舞、乐”相融合而形成初期的乐舞,“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标识着鼓舞相对规范地应用于各种祭祀、劳作等活动中。

“鼓”象征着农耕文化区少数民族的精神力量,充分地调动人们参与农事的积极性,加之不断流传的有关鼓的传说,为鼓抹上浓重的神秘色彩,直到今天,仍有较多的少数民族家庭传承着鼓舞文化,流传的民间舞蹈有“铜鼓舞”“木鼓舞”,以佤族的木鼓舞为例:云南的绝大部分地区位于亚热带,只有云南的南部和东南亚的国界线附近属于热带,气候较湿润,其树种繁多、森林茂盛,为制鼓的取材提供便利,选优质的原木用来制鼓,称作“木鼓”或“皮鼓”“大鼓”等,对于佤族人民来说,将“木鼓”视为佤族繁衍的源头,被供奉为“神器”,其他任何器物都难以企及,有着极其特殊的身份,这一切源于佤族的传说记载:“混沌之初,开天辟地之际,巨大的洪水吞噬着陆地的生命,木依吉神借助一只木槽使佤族得救,才有后来的不断繁衍与壮大。”自此之后,佤族人将“木槽”奉作本民族的神圣母体,予以至高无上的崇拜。在制作新木鼓之际,需要从森林中运回一段树干,也就是“拉木鼓”,整个村寨的人们务必参与这个盛大的活动,一般在公历的十二月进行,魔巴在那天借助鸣枪与敲击来召集整个村寨的人们,进行祭祀与剽牛的活动,木鼓制作的周期为6-10天。佤族人民认为敲击木鼓能够通神灵、驱邪魔并降吉祥。《木鼓舞》是佤族祭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民间舞蹈,此舞由“拉木鼓、进木鼓房、敲木鼓、祭木鼓”四个阶段,其中的“敲木鼓”为舞蹈的精华之所在,借助娴熟的击鼓技艺与粗犷的舞姿,有力地展现舞者模拟日常劳作的情境,在“敲木鼓”阶段推至高潮,佤族人民借此来欢愉神灵,以求来年人畜两旺、五谷丰登。在第四阶段的“祭木鼓”,表达对木依吉神的崇敬,其舞蹈的汇语质朴,富有原始仪式的氛围,

基于时代的变迁与发展,《木鼓舞》也以全新的面貌展示,仍是佤族人民所喜爱的民间舞蹈,成为流传范围较广的佤族古老而又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此外,傣族的“象脚鼓”、基诺族的“太阳鼓”、苗族的“反排木鼓”、壮族的“铜鼓”等,都是有着浓郁民族特色的鼓舞。位于农耕文化区的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多为颂扬生产生活的内容,同时又与祭祀、民俗等相结合,来祈求丰收与风调雨顺。

(二)高原农牧文化区

以高原农牧文化区少数民族所特有的“顺边美”为例:云贵高原作为我国的四大高原之一,其中的云南高原属于长江与珠江的分水高地,云南高原的西北偏高、东南偏低,年平均气温为15~18℃,有“四季如春”的美誉,云南高原有“九分山,一分坝”的说法。基于此,此地区的少数民族生活于崇山峻岭之间,练就与生存环境相适应的劳作方式,其少数民族的人们在行走的步态和律动方面,要与上坡下坎的需求相符,加上沉重的劳作,从而从实践中归纳总结出减负的办法,即“一顺边”的行走动律。当人们负重爬坡时,手部的摆动和脚下的步态呈一顺,致使身体上下颤动并前后摆动,形成助动的惯性,可以有效地减轻负重对身体的施力,并配以相应的呼吸,有助于爬坡动力的产生,当人们下坡负重时,借助顺撇与颤动,能够达到缓冲负重的效果,确保人和物的平衡,自然步伐会轻盈些。正是缘于“一顺边”对减轻山路负重的功效,少数民族将“一顺边”世代传承下来,在长期的劳作中所形成的习惯动作,于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语汇中,便表现出节奏舒缓、屈膝重拍向下、下肢动作较少、重心前倾等民间舞蹈的形体特点,都带有着浓郁的高原农牧文化特色,借此形成云南高原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性格与审美心理,以“一顺边”为美。

在“一顺边”的基础上,不同的少数民族在民间舞蹈中因其服饰、道具、环境等影响,又产生形态各具特色的“顺边美”,可以归结为以下五类:(1)波浪式:表现为身体与手臂大幅度地向同侧摆动,如波浪起伏一般,比如果日谐(藏族)、阿细跳乐(彝族)、饶钹舞(布依族)、象脚鼓舞(傣族)等;(2)环动式:以“胴体转动式”作为主要动作,同时带动手臂的体态,比如羌族的“萨朗”;(3)直线、弧线交织式:以腰部的运动为主,并带动身体经过侧身直线或弧线的体态,比如塔吉克族的“恰甫苏孜”;(4)钟摆式:借助腰部的律动来带动上身的轻微摆动,比如苗族的“苗铃”,加上苗族舞蹈服饰上的银饰及配饰,纵然轻微的律动,仍能显现烁烁闪光的饰物,更加具有观赏性;(5)“S”型三道弯式:在匀称律动、节奏平稳的舞蹈表演中,整体与局部之间构成“S”型三道弯式,以傣族的民间舞蹈较常见,缘于百越人对“蛇鸟图腾”的崇拜。根据相关的资料显示,通过整理傣族的民间舞蹈,概括出八个“手的位置” 与十一个基本的造型,可归为“一顺边”的基本造型有“平展翅” “合抱翅”“低展翅”“高展翅” “顺展翅” “侧展翅”等,“一顺边”舞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形成中的美学现状

有关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在舞蹈美学上的理论已有一定的研究,其中以袁禾教授出版的《中国舞蹈美学》为参考,并围绕我国历史发展不同时期的舞蹈特征为主线,对其作了舞蹈美学上的理论诠释,这种历史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中国舞蹈美学理论研究的空白。并通过袁教授著作中的研究,对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有了各个时期的分析和探究,其中有对民间俗乐舞的理论研究,非常系统性的概括了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并将舞蹈与我国的绘画、书法等进行了跨领域式的对比,把中国舞蹈的“大美”之势呈现得更加立体和饱满。尤其是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其实质属于古典舞的范畴,并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戏曲舞蹈元素而形成了具有中国古典舞独特特点的艺术神韵。而我国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尤其是云南少数民族的舞蹈美学,更加注重对这个少数民族地区民间舞蹈的形成的理论探究。因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发展主要是围绕民间舞蹈展开,所以研究方向也更加倾向于艺术人类学,并逐渐延伸到如何重视云南传统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与发展上。另外,在当前云南少数民族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大环境下,并没有太过重视对这种舞蹈形成及特征的舞蹈美学研究,导致整个云南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美学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

四、探讨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

(一)以政府扶持为基础来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

在不断追逐现代文明的热潮中,居于弱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着一定程度的破坏。基于当前的严峻形式,云南各地的相关政府部门陆续出台发展与传承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规范,为其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加强力度保护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艺术文化。政府作为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得以发展的关键扶持者,要着重于艺术文化发展的先导战略。经实践证明,落实与民间舞蹈的保护、传承相关的政策法规,利于民间舞蹈的发展。要以有关政府部门的政策为导向,建立以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为中心的艺术文化发展链条,使民间舞蹈更加具有活力。

(二)唤醒人民群众的民族意识并增强其主人翁意识,传承民族民间舞蹈

为了让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得到传承与发展,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本人认为必须唤醒本民族人民群众的民族意识,让每一个人都具有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这就需要通过各种有效的形式来来进行这种民族教育的宣传与倡导,让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都深刻认识到人类文化的丰富多元化,更要意识到云南少数民族的舞蹈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历史中的一朵奇葩,更应该得到积极宣扬与继承发扬。尤其是当前面对扑面而来的文化全球化、现代化浪潮,更进一步强化了弘扬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精神的重要性。而且应努力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让每个中华儿女都肩负起传承发展民族民间舞蹈的神圣使命。我们应齐心协力,来依靠和相信他们,并鼓励他们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让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融入到现代化社会大发展中来。而且作为国家和政府,更应该利用法律法规来促进和推动民族民间舞蹈的普及教育发展,进一步加强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教育和宣传力度,不断为这种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注入更加新鲜的血液,确保这种民族的艺术精髓得到绵延不息的传承与发展。

(三)依托当地的高校来发展民间舞蹈的教育

云南人文氛围浓郁的环境,是当地民间舞蹈得以发展的天然优势。(1)依托于云南当地的高等艺术院校,将富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民间舞蹈融入课堂的舞蹈教育中,将舞蹈艺术文化不断传承下去。(2)借助课堂将民族特色艺术文化传授于学生,经由学生又传播于全国各地,使更多的人们了解少数民族这一传统的舞蹈艺术形式,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3)因地制宜地将民间舞蹈与高校舞蹈教育有机融合,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又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传统的舞蹈艺术形式,构建科学、有效的舞蹈教育体系,有益于学生文化素质与艺术涵养的提升;(4)把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引进高等艺术院校,也可看成是艺术文化的传播过程,教师从中也会有所收获,有益于其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加大创新的力度以适应发展需求

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并非一成不变,也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而发生改变。经验证,以民族性与时代性为根本,大力创新发展,可以极大地提升少数民族的艺术文化品质。通过舞蹈艺术家的不断努力与创造,将民间舞蹈融入当今社会,实现民间舞蹈的形式多元化、内涵深刻化,促进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创新发展。总而言之,加大创新的力度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与时俱进。

五、云南少数民族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

(一)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题材以世间灵性万物为主,体现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呈现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而丰富多样化的关系,而云南少数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即是从传统的农耕社会开始,他们相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属于“天人合一”,并从这个民族人们世世代代的日常生活中非常全面地反映了出来,他们非常敬畏大自然,并服从于大自然的一切秩序,在他们的观念里,认为只有如此与大自然之间的友好相处,才能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在这样的关系发展的背景下,云南少数民族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友好相处的原生态民间舞蹈。在众多的原生态舞蹈中,很多作品表现出来的主要有关自然的各种有灵性的万物,包括了自然界的山、水、树木以及非常典型的孔雀等。通过这些自然美的万物来在舞蹈中呈现表达出来,从很大程度上表达了人类对大自然敬畏和重视。其中,云南傣族孔雀舞是云南傣族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因为自然条件和气候因素的影响,傣族地区有着很多各种各样的孔雀,而且在傣族人民的眼中,孔雀这种动物不仅外表有着独特的美丽,同时也是一种善良、智慧和吉祥的象征,对孔雀饱含着非常浓厚的崇敬之意,因而当地人民通过孔雀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并借助孔雀舞蹈来赞颂美好的生活。例如在二十世纪八十年由舞蹈家刀美兰表演的《水》,题材主要是围绕傣族姑娘与大自然中的水之间的那种真情演绎,表达出了傣族人民对水的喜爱,并勤于洗灌,呈现出这个民族柔情似水的民族精神,赞颂了生命之源对万物的滋润,同时也表达了傣族人民生活的美好。还有另外一部由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编制而亲自演绎的《雀之灵》(如图),通过对这种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演绎,让我们看到了一只出神入化的孔雀,并将我们带入了一种纯净、神秘的舞蹈艺术境界,净化了我们的心灵。

杨丽萍——《雀之灵》

(二)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产生伴随了某种仪式或活动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产生大部分是因为先民巫术或者是宗教祭祀等这些仪式的需要。云南地区在地势上比较复杂,大部分地区所处的位置比较封闭和受阻隔,因此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基本上很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感染,导致本民族的文化融合进程速度比较缓慢。因此,云南这个少数民族地区基本上保留了很多古老祭祀仪式以及举行仪式后所跳的各种舞蹈,而且这些舞蹈是举行这些仪式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舞蹈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是对一些民族原始信仰物的膜拜和崇敬,或者是对一些神灵的模仿,反映出了云南少数民族原始的图腾崇拜和对祖先崇拜的观念和思想。这种对神灵的膜拜,表现了当地民族对神灵的一种崇敬与祈求。例如,彝族非常崇敬虎,并长久以来以“虎”为图腾。在云南少数民族一些小村庄,至今仍然保留了一种非常古老而神秘的宗教舞蹈活动“老虎笙”,这种舞蹈活动的核心是将人都装扮成虎,以此来驱邪求福的一种仪式型的表演,这是一种带有习俗性的舞蹈形式,这种“老虎笙”不仅包含了彝族“罗罗”的祖先崇拜,同时也是表达了驱邪禳灾并祈求平安福贵的一种意思。另外,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产生是随着某种仪式活动的产生而产生,其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这些舞蹈表现的时间集中在喜庆节日或庆典中,所以舞蹈的表演也是通过这些仪式所构成;同时,这些舞蹈的动作、舞蹈所使用的道具和音乐节奏等都有着非常浓厚的象征意义,其包括对民间生活的模仿,同时也是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许愿。最后,则是这些少数民族舞蹈活动反映了各族百姓对子孙繁衍、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例如,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哈尼族,在传统的“昂玛吐”节日上,会表演祭祀性但带有极为喜庆的芒鼓舞,其鼓声是人们与天神对话的一种道具,因此,通过这种芒鼓舞,表达了人们驱邪避鬼、祈求丰收之意。又如,“舞龙”取材源于花腰彝传统的祭祀仪式,由于在花腰彝舞蹈概念中,舞龙有着雌雄之别,因此在祭祀时,必须需要两条龙一起舞动,以此表达出生动却又不失严肃的舞蹈祭祀效果。这种舞龙的动作也是花腰彝祭祀仪式的美感展现,其更深层次的内涵是人们对于龙的崇拜和认同,也同时体现出了一种在当时生产力较低的客观情况下脆弱、渴望庇护,从而呈现出一种极具庄严的仪式之美。

(三)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所具有的生活化特征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属于民间生活与生产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舞蹈形成的基础是民间生活,然后通过舞蹈这种形式来对生活的种种需求予以表达的一种艺术。因而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在其形成过程中,最突出的艺术特征即是有着非常古朴而稚拙的艺术神韵。云南这个地区本身就带有非常浓厚的农耕文化的底蕴和根基,以此来逐渐延伸出了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那种古朴神韵的艺术效果。例如,彝族的“烟盒舞”,相传最初起源于狩猎,先民们通过模仿当时野兽跳舞的动作;另外,还有白族的《田家乐》舞蹈是对生产劳动过程中犁田耕地动作的延伸模仿,呈现出当时这个地区所具有的农耕生活场景,并同时伴有“吆牛”、“扶犁”等动作的模仿,从而通过在舞蹈中以扶、拉、推、扯的动作韵律,让农作生产中的生活情趣都融合起来了,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当时人们劳动耕田的过程,同时也通过这些古朴而原生态的动作情节,满足了人们对舞蹈审美的需求,享受了舞蹈所带来的美。又如花腰彝舞蹈,其有着非常美感的动作姿态,而且因节奏明快,所以整个舞蹈带有一定的动感,舞蹈动作不仅呈现出了非常质朴的生活情景,同时也让舞蹈有了很强的艺术效果。尤其是花腰彝舞蹈的脚步动作,非常复杂多变,而且同时还会以篝火、群舞等不同表现形式来表现丰富多变的姿态,展现出非常浓厚的美学价值。通过分析花腰彝舞蹈的具体动作,其中最突出的即是“顿足踏地”和“腹前击掌”,这两个舞蹈动作的形成是源于原始部落人的那些动作而最终演变而来,有着非常古朴的艺术美感。“顿足踏地”这个动作即是用脚和地面接触之后发出一种声音,然后非常有节奏和韵律地形成一种舞蹈动作;“腹前击掌”这个动作即是人们通过自己的身体来发出声响,此时没有借助任何其他打击乐器,来呈现出舞蹈的那种原始美感。在这种节奏过程中,带给观看者非常浓烈的原始气息和舞蹈的质朴之美。除此之外,还有这个民族众所周知的“围篝火”,也是非常突出和典型的一种特色舞蹈形式,一方面让“火”有着一定的象征意义,另一方面原始社会和当地少数民族没有一定的生产力,所以对火有很大的依赖性和敬畏感。通过“围篝火”的舞蹈动作来表达对火的热爱和崇敬之情。而花腰彝舞蹈对这一元素的应用,其实质也即是对原始力量的一种崇拜,表现出一种肃穆的美感。

结 语

综上所述,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将云南看成是一座博大精深的博物馆,有着无数的艺术瑰宝。本文结合具体的事例,阐释了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形成与特征,并对其创新发展进行探讨,旨在希望更多的人们能够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来,焕发出中华民族艺术文化更加璀璨的光华。

[1]罗银伟.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探索——浅析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非遗进校园”[J].大舞台,2011

[2]杨琼.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特点探析[J].大众文艺,2015

[3]郭建兵.开发建设云南少数民族代表性民间舞蹈课程的思考[J].戏剧之家,2015

[4]徐梅. 云南彝族舞蹈教学体系实践研究[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

[5]孙乙可.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形成及特征初探[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2

[6]胡春光,黄娅.对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发展前景的忧思[J].文学与艺术,2010

[7]李海燕,项莉.刍议云南少数民族花腰彝舞蹈的艺术文化特色[J].艺术科技,2016

[8]王蕙、额瑜婷、张琦等.大理白族传统鼓舞源流与变迁探索[J].民族艺术研究,2014

[9]张健.论原生态舞蹈彝族烟盒舞的艺术特征及其保护[J].大众文艺,2013

[10]刘成成.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在高等艺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J].大舞台,2010

[11]美兰卓玛.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7

(责任编辑 白丽荣)

J722.2

A

1001-5736(2017)02-0152-7

[1]作者简介:郭春敏(1963~) 女,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木鼓民间舞蹈云南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戏剧之家(2022年19期)2022-11-12 19:41:21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画报(2021年11期)2022-01-18 03:15:40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画报(2020年12期)2021-01-18 07:19:20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云南画报(2020年9期)2020-10-27 02:03:16
佤族狂野奔放的木鼓节
畅游行(2020年4期)2020-05-15 00:39:01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草原歌声(2020年4期)2020-03-29 06:40:24
民族电影《阿佤山》与佤族拉木鼓文化传播研究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流行色(2019年7期)2019-09-27 09:33:14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佤族木鼓舞溯源
民族音乐(2017年1期)2017-03-31 02:3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