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超
浙江食盐品种变多:一场盐业改革让我们尝遍全球好盐
■ 程超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盐排第四位。这样一个不起眼的调味品,却关系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去年以来,浙江的盐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大调整:省内盐田不断缩小;产量进一步下降;盐改即将实施,食盐价格将全面放开……
浙江盐业公司为了老百姓厨房里的这个小盐罐,做足了功夫:去全球搜寻好盐,为省内消费者带来世界优质盐;增加盐的品种,让消费者有更多选择;建设“数字浙盐”系统,方便老百姓上网买盐;去年年底,浙江盐业首次跻身全国省级以上盐业企业综合排名前三……
在浙江盐田逐渐消失的今天,我们反而能尝到来自全球的各种好盐。
伴着东海海浪的拍打声,去年12月底,一股内陆吹来的寒风如约抵达岱山这个孤悬东海的小县城。即使面庞被刮得隐隐作痛,这寒风却被岱山盐民看成是大自然的馈赠:它能加速盐田内的水分蒸发,加快海盐呈晶体析出,从而缩短晒盐周期。
浙江有着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也是一个传统的南方海盐产区。岱山县就是一个缩影。上世纪90年代初,盐业生产进入鼎盛时期,这里的“万亩盐田”总面积达3.6万余亩。登高远眺,方正连片的盐田一望无边,处处是闪着银光的丰收景象。
据介绍,浙江盐鼎盛的时候,全省盐田约有13000公顷,年产量达80万吨以上。
只是,再光辉的岁月也终将会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一边是多雨寡照的天气,一边是含盐量更高、生产成本更低的井矿盐,再加上沿海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浙江盐田逐步废改,到现在,全省仅剩岱山、普陀和象山三县(区)的21家盐场,盐田生产面积约1500公顷。去年全省盐产量,只有6万吨左右。
传统产盐区自产盐逐年下滑,但盐的消费却相对稳定,两者的差距越拉越大。浙江省盐业专营有限公司总经理楼雨芝介绍,去年11月底,全省销售盐产品71.23万吨,其中食盐53.51万吨。从往年的数据来看,全省全年食品和小工业用盐的需求量,大约在80万-100万吨。而目前浙江盐田的产量,还不到10万吨。
自给和需求这么大的差距,如何弥补?楼雨芝说,往年主要是靠从山东、江苏、江西和湖北等地通过年度计划的方式调运而来。但也面临不少问题,一是在用盐紧张的时候,外省调运存在困难:“兄弟省份自己也不够,怎么提供给浙江?”另一个问题,就在于盐业改革之后带来的变化。
按照去年下半年国家发改委下发的《关于放开食盐价格有关事项的通知》,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日前修改《浙江省盐业管理条例》,规定从今年开始,在坚持食盐专营制度,确保食盐质量安全和供应安全的基础上,放开所有盐产品价格,取消食盐准运证,允许现有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进入流通销售领域,食盐批发企业可开展跨区域经营。
这意味着,外省盐的品牌,可以直接来浙江销售,长此以往,无疑将对浙江本地盐造成影响。
浙江盐业何去何从?浙江盐业集团把目光从全国,转向了全世界浩瀚的海洋。
去年9月21日,巴拿马籍外轮“IKAN JERUNG”号满载着3万吨澳洲海盐抵达舟山港综合保税区码头并开始卸货作业,这是舟山港综合保税区首次进口澳洲海盐——“到全球为浙江的消费者寻找优质好盐”——这就是浙江盐业集团给出的答案。
楼雨芝介绍,去年,浙江盐业集团把进口优质食盐作为工作重点,安排了多名从事盐业20年以上的技术专家(手抓眼看,就能分辨食盐好坏的“匠人”)分别去了澳洲、印度和日本等国际主要产盐地区,考察当地的食盐品质。经过多次考察,集团最终选择了澳大利亚西部,没有污染、品质精纯的澳洲海盐,供应给全省的消费者。
这款澳洲海盐一经上市,尽管单价比国内盐高出50%以上(3.5元/包,260克),还是迅速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据浙盐专营公司统计,从去年9月份全面上市到年底,6个规格的澳洲海盐已经销售了2万吨左右,占到同期总销售的10%以上,作为新品来说,这个数字非常惊人。
楼雨芝说,为了进一步降低销售价格,集团在舟山成立了加工企业,把澳洲海盐运到舟山加工,降低成本,推出价格更为平民的产品(2.5元/包,300克)。此外,集团还从荷兰阿克苏定制高端盐品,今年还将继续向全球寻求优质货源。
随着生活品质不断提高,消费者厨房里的调味品种类也在不断增加,食用油就分为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和橄榄油等多个品种,酱油和味精每个家庭也会多准备几样。可是唯独号称“百味之首”的盐,一直都是这么一罐,无论做鱼做肉,还是煎牛排拌凉菜,都是从一个罐子里舀。
在国外可不是这样。日本冲绳开设有很多盐的专卖店,里面琳琅满目陈列着各种盐产品:做汤羹用的,炒菜用的,拌冷食的,煎牛排的,腌制话梅的,做火腿的,连冰淇淋屋也摆放着几款不同的盐,让消费者按照自身口味的喜好,随意添加。
楼雨芝认为,这次盐业改革带来的最大变化,在于老百姓对盐的消费,从满足最基本的需求,向高端个性化的需求转变。今后,消费者家里盐的品种,也将越来越丰富。以澳洲系列海盐为例,精制盐适合用在凉拌菜,粗粒盐适合炖菜,雪花盐最易溶解适合撒在沙拉上……“从市场来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选盐的时候,会从实际需求出发,这意味着食盐的种类需要更加丰富。”楼雨芝说。
价格方面,也将开始细分消费群体,满足基础需求的盐的价格会有所降低,几十块钱一小瓶的高端进口海盐,也能买得到了。去年G20杭州峰会,招待各国领导人的杭帮菜,用的就是浙盐集团的各款产品,包括雪涛牌澳洲海盐、澳洲雪花盐和蓝海星牌浙盐、自助餐桌盐等盐品。
事实上,除了作为调味品,浙盐集团还开发了多款民用产品:集团旗下浙江蓝海星盐制品有限公司的产品,早已涵盖日化领域。开发研制了洗头、洗鼻、沐浴、浴足、面部护理、洁齿等多个系列产品。比如牙膏,还分留兰香型、清新薄荷型等。针对舌尖上的安全问题,开发家庭专用的果蔬洗涤盐,成分大多以矿物盐和小苏打为主。由于产品丰富全面,被浙盐人称为“从头洗到脚”。
浙江人爱吃的大龙虾、帝王蟹等海鲜产品,其运输、储存也离不开盐产品“海水晶”,按照3%的比例和水调匀,才能达到人工海水的效果。浙盐集团旗下的蓝海星牌海水晶,每年都供不应求,特别是年底海鲜销售旺季,各地经销商排队抢购,被业界评为标杆性产品。
楼雨芝介绍,浙盐集团在余杭钱江经济开发区,新建了一个占地面积30亩的盐业综合研发生产基地,投资1.3亿元。项目按“四个基地,一个中心”建设,即以盐为主线,建设品种盐、海水养殖用盐、生活用盐、调味剂四大系列产品生产基地和盐产品延伸应用型研发检测中心,可年生产加工各类盐产品5万吨,储备盐类产品3500吨。
在今年国家实施盐业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为了赢得未来市场,浙盐集团还建设了“数字浙盐”系统,以信息化手段和互联网技术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集团的主要业务信息,将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有机结合起来,成为综合性信息化管理平台。现阶段已开发了全省盐业业务数据实时演示、移动客户管理、订单分配处理、“品味浙盐”商城、运营调度平台等多套子系统。
未来,“数字浙盐”系统还将按照国家对食盐质量安全等相关要求,进一步建设食盐追溯、仓储管理、财务优化(业务财务一体化)等多套子系统,从而有效缩短经营业务的供给链条,建立业务订单电商化、运营管理信息化、食盐追溯电子化等快速市场响应机制,最终实现各类经营数据准确性和实时性相统一。
(来源:2017年1月6日《都市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