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保护生态,推动生态建设越来越被广大村落提到重要日程,“生态环境”作为乡村存续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在乡村建设中起着基础建设框架的作用。因此,在村庄进行“美丽乡村”建设中,必须把生态放在突出位置,治理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有效保护和开发本村生态资源。
关键词:前南峪 生态发展 现状 原因分析 模式构想
一、前南峪建设之初发展状况
(一)基本生活无保障
20世纪之前,前南峪处于相对落后的发展水平,农民以种地为生,但因土地贫瘠,作物种类稀少,每家分得的土地人均只有六分地,难以养活全家。
(二)缺乏技术和人才
前南峪的粮食收成年年不好,在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人们对于知识和技术的认同感不是特别高,当然也缺乏相应的技术指导,仅凭着一腔热血和蛮干,并未改变大家的生活。尽管人们很勤劳,但是依旧很贫困,生活很艰苦。
(三)自然灾害严重
20世纪70年代,前南峪是一个“无雨成旱,有雨成灾”的穷山村,前南峪过去拥有大片被水侵蚀的贫土。尤其经历了1963年百年难遇的大洪水,把本就贫穷的前南峪冲得一无所有,滩地、粮地、蓄水坝全部毁坏,人均土地只有二分。
(四)思想观念落后
经历了洪水的洗礼,党支部组织村民抗洪救灾,重新建造房屋,并科学制定恢复和发展规划,修整田地、植树造林,提高绿化水平,较之发洪水之前的前南峪经济发展情况有了较大提升,但由于受当时经营体制的影响,村民们仍然过着统购统销粮食的穷苦生活。
二、前南峪发展经验总结
前南峪生态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低下,破坏也相当严重,该村通过不断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相对完善的生态建设经验。
(一)尊重自然规律,科学规划村庄发展
该村在治理生态环境的活动中以小流域为单元,将山、水、田、林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并始终保持与河北林学院、河北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科研单位的长期合作关系,邀请多位经验丰富的专家对该村的旅游管理、果树栽培、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进行指导,建立了多所实验基地,为百姓创收。该村还根据水势走向,并结合山脉的坡度缓急、山势走向等特点进行分类管理,减少了水患的发生。
(二)优化结构,提高农业技术水平
该村以建设文明村落为出发点,以发展绿色农业为突破口,最终实现村民生活现代化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该村始终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出了实现产业结构转变,建成功能园区的奋斗目标。将该村的重污染企业转变为果品深加工区,将种植粮食作物转变为经济作物的种植,将经济林沟建设转变为生态观光林沟建设。规划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有机食品生产园区、娱乐休闲区等。
三、前南峪模式的提出及其完善
前南峪自然资源丰富,生态资源亟待有效开发,但也应意识到该地区的自然资源遭受破坏的现象也是相当严重的。经过一代又一代前南峪村民及专家学者的努力,终于把前南峪变成了美丽富饶的“桃花源地”,由此也总结出了适合于生态环境资源丰富的村庄的发展模式,即生态协調发展模式。它是指对村庄的生态环境加以保护及进行科学开发利用,通过建立生态区等措施进行专门规划,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美丽乡村。
生态协调发展模式在保护和开发生态资源,创造更大价值等方面确实发挥了显著作用,但其自身也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农村工业技术落后,生态环境遭破坏。该村村民自办村民企业技术落后,不注重对排放的污染物的后续处理,加之一些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造成村容村貌脏乱差,空气污染、土壤污染、饮水安全等问题突出;(2)景区与周围建设不协调。该村把建设重点放在旅游区,而对外围地区(包括村民居住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实施力度较小,导致住宅建筑风格凌乱,各功能区交错使用;(3)村庄的组织管理机制不完善。从事基层服务的人员严重不足,且多为基层干部兼职。同时也暴露出理论素质差,文化程度低等问题,工作方法普遍缺乏创新,村庄建设后续动力不足。
前南峪通过对自身实际的分析及听取专家学者的建议,提出以下优化模式的方法:(1)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努力使人居环境美起来;(2)加强环境保护,还农村绿水青山、蓝天白云;(3)重新规划旅游园区与生活区,做到互不干涉,互相促进。
四、前南峪五位一体发展
前南峪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不仅将生态环境美化了,还带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在该村的发展历程中,由经济起基础物质性作用,加大村级建设资金的投入,推动村庄产业结构调整;政治和文化则需要发挥其规范引导作用,以优惠政策与文化引导作为主要精神力量,积极号召建设主体投入乡村建设大潮之中;同时也必须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发及对村级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建设,最终实现最美前南峪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宋如华.北京山区综合开发工程效益价值评估——以北京市平谷区水利富民综合开发工程为例[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3.
(作者简介:汤慧,女,本科,河北农业大学,学生,研究方向: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