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解华
在科学益智区,我们刚投放纸牌时,孩子们模仿成人玩过“争上游”等游戏,后来就不怎么有兴趣了。教师也引导孩子们玩其他数学游戏,例如排序、数字接龙、拼平面图形等,但没过多久就不见孩子们主动去玩了,这些纸牌就被搁置着,鲜有人问津。
纸牌站起来了
“老师,成成破坏纸牌,把纸牌都弄折了。”小奎边说边拉着我到现场。成成解释道:“我只是想让纸牌站起来,不折的话,它根本站不住。我试了好多次!”“哦,原来如此!这个点子还真不错。不如小奎和成成一起玩吧!两个人在一起或许有更好的点子呢!”小奎很高兴地答应了。
让纸牌站起来看似偶然发生的事情,实际上说明5~6岁儿童已经能够感知物体形体结构,并能进行有创意的拼搭。成成多次尝试后发现将纸牌“折”一下就能让纸牌站起来,说明他愿意探究并能够从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而小奎的“告状”也不仅仅是想“举报别人”,从他爽快地接受我的邀请可以看出,他也对纸牌的变化玩法很感兴趣,但又怕教师批评,所以“告状”实际上是他想获得教师的支持,无所顾虑地参与探索活动。为此,我不但没有批评成成“折坏”了纸牌,而是满足他的探究欲望,还鼓励“告状者”小奎参与探究活动,有效地淡化了“告状”引发的隔阂。
建立迷宫阵
让纸牌站起来的玩法一下子使“纸牌区”有了人气,每天都有不少孩子来尝试探究。最初他们将站起来的纸牌进行排列,比一比谁排得多,而且让纸牌站立的时间长。纸牌越排越长,而桌面的长度有限。怎么办呢?嘟嘟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把纸牌拐着弯排。小鹏说:“这像迷宫!”嘟嘟说:“迷宫要有‘死路‘活路!”“我们加点‘死路‘活路吧!”两人边商量边搭建。一会儿,一个桌面迷宫就搭好了(见图1)。“这个迷宫走不走得通啊?”我故意问道。“试试看呗!”嘟嘟边说边找来两个小“机器人”。一试,果然发现了问题,有的路走进去就出不来了,回头也无路可走。“怎么办?”我着急地问。“没事,我们检查一下再说!”他们又开始琢磨起来。“我知道了,这边两条路都是死路,打开一个就可以了。”“我们可以把它变成密码锁门!”“还可以有陷阱!”……
看来,孩子已经能够根据纸牌可站立、可自由变方向、可自由组合的特点进行桌面建构游戏的延伸,主要体现了孩子们在一个水平面上排列、组合、围合的能力,而从玩别人设计的迷宫游戏到玩自己设计的迷宫游戏是一个飞跃,为了增加迷宫的挑战性和趣味性,他们找来了小“机器人”、小瓶盖、笔,设置了密码锁门、陷阱等,说明幼儿的思维越来越开阔,能够结合生活经验和学习经历去设计迷宫游戏。同时,孩子在建构迷宫阵时,能与同伴商量、实验、交流,能发现、表达、解释和解决多种情境下的科学问题,体现了孩子分析、推断和交流的能力。
建构城堡
纸牌迷宫游戏玩了一段时间后,有些幼儿已经不满足于纸牌的单个平面空间排列了。这天成成将纸牌搭建在用纸牌围合成的方形“房子”的上面并称其为“屋顶”,然后,他想继续往上垒高,可是垒到第二层时“房子”倒塌了。“下面要大,不然不稳。”我提醒他。他的回答出乎意料:“我知道!不用您提醒的。”
第二次尝试时,只见成成先用纸牌搭起一个大圆,但在搭房顶时发现纸牌长度不够,他便在大圆中间竖放了一张纸牌作为立柱,然而在铺屋顶时,成成的袖子不小心碰到了圍墙,房屋倒了。我以为他会放弃,却听他说道:“没关系,重来!”
第三次操作开始了,这次成成用4张牌做底,上面先竖着铺2张,再横着铺一张挡住2张竖牌的接缝,他用手按了按,很牢固。当他又准备拿4张牌往上搭时,突然停顿了一会儿,可能他发现了底部不够稳固,就在旁边多放了一张牌以支撑起竖铺在上面的纸牌,底座一下子稳定多了,他对自己的发明很满意。其他围观的孩子也开始动手模仿起来。玩的孩子多了,智慧的火花也越来越多(见图2)。“屋顶要三角形,雨水才流得快!”“室外要建个安全楼梯。”“前面的房子要矮点,别挡住后面的阳光。”……我惊讶于孩子的科学常识和经验。
成成在日常生活中是个急性子,不够有耐心。可是在这次长达45分钟的游戏中,他情绪平稳,表情镇定,甚至还安慰我,体现了稳定的情绪控制能力以及绝不放弃的意志品质。在整个搭建过程中,成成进行了三次尝试,每次搭的房子都因为各种原因而倒塌,但他通过改变纸牌之间的距离、增加重叠面等策略使纸牌城堡更稳定,这实际上是对数学和建筑力学与平衡原理的运用。
纸牌承重
接下来,孩子们围绕建筑群生发了一些游戏。“我这个城堡上能站住士兵。”“我能站两个呢!”孩子们对纸牌建筑的承重产生了兴趣。我便继续观察他们的游戏。他们不停地变换着放在纸牌建筑上的物体,全都成功了。最后他们看上了植物角的南瓜。他们先选择了一个相对小点的绿色南瓜,先在底部紧密地摆上6张站立的纸牌,然后在上面铺上三张纸牌,再小心翼翼地把南瓜放上去,南瓜居然稳稳地站住了(见图3)。孩子们可兴奋了!他们又开始用大一点的黄色南瓜来尝试,也成功了。这时,我向他们抛出了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过,最多几张纸牌就能把这个南瓜托起来呢?”孩子们跃跃欲试。这时,考虑到孩子记录意识不强的问题,我又提出了问题:“不过你们怎么就能清楚地记得每次实验用了几张牌,纸牌是怎么摆放的呢?”孩子们又安静了。这时嘟嘟指着我们投放的记录工具说:“我们做一次实验记录一次,不就可以了吗?”“对!”其他孩子都拍起手来(见图4)。
在不断探究纸牌的过程中,幼儿手部动作越来越灵活,空间判断与架构能力也越来越强,对重心与平衡的把握也越来越精准,脑、眼、手的协调性增强了,同时能够从无意义建构到有意义建构,并且能分解建构步骤。在获得相关经验后,他们又开始探索纸牌承重力的问题。说实话,在整个观察过程中,我好几次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引导幼儿,但幼儿那句“不用您提醒的”让我控制住了自己。随后的观察让我惊喜地发现幼儿发展的可能性远远超过我的预估。这次的经历让我深切地感悟到“儿童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