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俊东
为什么我们如此渺小,只因未读潘天寿
文/张俊东
潘天寿 雁荡山花 123cm×121cm 1963年
一个人脊梁(骨头)的硬度,往往是由其内心某种温柔的东西决定的。
每每以书本方式,聆听一些历史上的大师、大家的思想或经历,就会经常发出这样的感慨。
今年是潘天寿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中央召开纪念大会,中国美术馆做展览,本来很冷的潘天寿先生,突然“火爆”了。
大家纷纷去中国美术馆看潘天寿的展览,走在偌大的展厅里,还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
展厅里,一个非常漂亮的姑娘,指着潘天寿先生画的一幅螃蟹小品问男友,“他这个螃蟹怎么是黑色的,怎么不用红颜色画?”
还有人说“这画画得真大,太大了,我们家可没有这么大地儿放这画”……
我们“看”潘天寿,究竟看什么?
“继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之后,只有一位可称得起为传统派大师的,就是潘天寿。”我觉得郎绍君这样的评价是中肯的。
吴冠中在评论潘天寿书画艺术时讲:“所谓格调,体现的是作者的审美品位、人生态度。任凭吹毛求疵,谁能找到潘天寿任何一件作品中的媚俗心态?”
美术馆展出的潘天寿先生书画作品尺寸确实大,最大的一幅是265cm × 685cm,也就是接近3米乘7米。但最为可贵的是,潘天寿先生的画不仅是尺寸大,而是笔头子大(不是指毛笔大),气象大,格局大,傲气凛然,雄视千古。
所以我们今天看潘天寿,如果不读读潘天寿先生的艺术思想,不研究一下潘天寿的文人风骨,怎么能够真正读懂他的笔墨与人生?!
就艺术境界而言,潘天寿的国画比其书法艺术的境界要高,但在翻阅、研究了潘天寿先生的大量资料后,最敬佩先生的是其艺术思想,虽然他的国画和书法都曾经那样让我迷恋和崇拜。
艺术品其实是艺术思想的一种物质化,没有伟大的艺术思想就不会有伟大艺术作品产生。
很多年前,在一个小书店很仓促地翻了毕加索画集中的几页艺术随感,虽然是囫囵吞枣式地翻看和理解,回家路上我还是与朋友大发感慨:“毕加索天生就应该伟大,他即使不做画家,也一定会成为伟大的哲学家或统治者。因为他的思想、他对问题的认识太深入、太伟大了。”就因为这感慨,后来多次被朋友奚落。
事情过去了这么多年,我依然坚持这样的观点。无论是在书画创作还是理论研究中,我都特别关注一个艺术家的艺术思想。潘天寿就是这样,如果他不是一位思想家,就不会创作出如此大气魄和震撼人心,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的中国画和中国书法。
他最具贡献的艺术思想是“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受西方文化和艺术思潮影响,中国画受到非常严重的冲击。有的主张全盘西化,有的主张用西画改造中国画。当时徐悲鸿的艺术观点是建立“新中国画”,他不承认是对中国画改良,也不是中西合璧,他一再力倡“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强调“精确”“精密”和写实主义,“山水须辨地域”等观点。
而潘天寿认为“东方绘画之基础,在哲理;西方绘画之基础,在科学。根本处相反之方向,而各有其极则”。
他还讲,如果以西画融入、改造中国画,或是以中国画融入、改造西画,都会损害两方之特点和艺术的本意。
后来,潘天寿还明确反对“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的提法及“绘画都是从自然界来的”“西洋素描就是摹写自然最科学的方法”等观点,强调中国画一定要建立自己的造型基础,主张摒弃以明暗素描作为中国画基础训练的教学方法,而代之以传统的白描、双勾练习……
潘天寿 雨岩润一角 1952年
这就是潘天寿先生著名的“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理论。现在看来可能觉得比较平常,但我们把这样的观点放在当时那样一种特殊环境背景下考虑,就知道他的风骨和胆魄了。要知道在当时美术界、文化界,要改良中国画,要改造中国画的声音何其恢宏,容不得半点杂音。而潘天寿先生没觉得势单力薄、形单影只就明哲保身、随声附和,而是坚定果决发出一介文人“独立”之声音:“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坚决捍卫中国画的纯粹性。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声音,更让我们看到一个学人坚持心中真理的凛然傲骨!
前段时间,读著名哲学家汤一介先生《我的哲学之路》一书,先生在自序中深刻反思:“我们回想一下,这50年是否产生了哲学界大多数人公认的有创造性的“哲学家”?而且在三四十年代所出现的一批有创见的“哲学家”,为什么这50年也没有能继续发展他们的哲学思想?”
问题提出后,先生分析原因为:“从我自身说,也许我没有这个天分,但更主要是我没有摆脱中国现实社会政治对我束缚的勇气;从社会环境说,20世纪后半叶没有产生‘哲学家’的条件。”
所以一个人能够有勇气摆脱当时社会政治,或者说是主流意识的束缚,敢于坚持自己的艺术观点是何其可贵,也正是因为潘天寿先生的“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这一艺术思想和其创作实践的影响,才使传统中国画少走了很多弯路,保持了原本意义上的纯粹。因而每一个热爱中国画的人都应该向潘天寿先生深深地致敬!
文章最后,还有比较重要的几件事需要记录。
1963年,时年67岁的潘天寿先生任中国书法代表团副团长访问日本。在交流过程中,发现日本热爱和学习书法的人非常多,而且日本下一代的基本功非常好,大受刺激,认定必须加紧筹办书法篆刻专业。中国第一个书法篆刻专业在他的首倡下正式成立,开始招收本科生。这在中国的书法史上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事件。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潘天寿先生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遭受迫害。1971年,再次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因为潘天寿先生的骨子里是耿直刚烈之气,再度遭受打击后愤慨之至,于9月5日不幸逝世。作为一个几百年才寥寥数人的中国画大师,过早地离开了他痴爱的艺术,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一大遗憾。
得出结论:经典、大师就在那里,经典和大师从不因观者不能深解而失色。不了解一个人的思想,怎么能够深入他的画作,又怎么能汲取到鲜活的营养?如今与潘天寿先生所处的时代有了很大不同,我们正处在一个如此蓬勃繁荣的时代,为什么我们还如此渺小?只因未读潘天寿!!!
潘天寿 鹰 138cm×69cm
张俊东,北京大学书法硕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石油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石油书协副秘书长,著名中青年书画家、书画评论家。景德镇当代粉古彩研究院艺术顾问。
2015年,主持甘肃电视台《当代书画名家访谈》,被誉为最专业最有深度的书画栏目。2016年,主持《墨池直播汇》书画直播节目,在业界引起一定反响。谈艺随笔专著《拒绝光滑》获得新华网与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跨媒联合主办的“2013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110本图书奖。
近年致力于中国画研究和创作,尤其在创作上主张深挖传统、回归笔墨内美,取得一定突破,被业内专家所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