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涛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商学院,河南 新郑 451150)
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外溢渠道机理及模型分析
朱 涛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商学院,河南 新郑 451150)
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具有外溢效应,本文首先从专业化分工、产业链以及价值链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然后运用Feder动态外溢效应模型对外溢效应渠道进行分析,运用Marrewijk模型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创造的内生比较优势进行分析。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的外溢效应主要是通过降低生产成本、交易成本,增强规模经济,专业化报酬递增,拓展产业链等方面来实现的。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外溢渠道;机理;模型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建设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切入点,它贯穿于整个农业生产链之中,以农业和农业生产者为服务对象,是一个为农产品生产提供中间投入服务的融合行业。从产业细分角度,其包括农、林、牧、渔业服务业;从产业链条角度,其包括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产前服务发生在农业生产链条的上游,处于准备阶段,主要包括农业产前信息提供,农业劳动力培训,农业机械、良种、化肥、农药研究及供应等;产中服务发生在农业生产链条的中游,主要包括产中技术辅导服务、产中信息咨询服务以及农业保险服务等;产后服务发生在农业生产链条的下游,主要包括存储、加工、质检、运输、销售等。研究表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在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附加值、延伸农业外部功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农业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服务业对传统农业的改造,二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农业发展的外溢效应。在服务业对农业的改造方面,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工业化、制度变迁、资本积累等都促进了传统农业的改造,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农业、工业、服务业结构调整的结果,以知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经济社会,服务业在传统农业改造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约翰·梅勒(1958)指出,技术进步是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关键。Yujiro Hayami和Vernon W.Ruttan(1970)提出“诱发性技术创新理论”,解释了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方法。姜凌等(2011)通过理论研究发现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为农业提供高科技、信息化服务等方面。对于中国传统农业改造的研究,潘锦云等(2011)通过实证研究检验了新旧农业生产要素对改造传统农业的影响。在服务业对农业发展的外溢效应研究方面主要是实证研究,Postner H.Harry(1982)运用投入产出表计算出农业对生产性服务业消耗率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这表明生产性服务对农业的影响在逐步增强;Kenneth A.Reinert(1998)实证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作为直接投入要素对于农业的积极影响;全炯振(2009)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增长主要源于农业技术进步。匡远凤(2012)运用随机前沿方法对我国1988—2009年的省份数据进行实证,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的共同作用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陈笑艳(2014)通过证明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生产率提高有积极作用,并指出农资配送服务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郝爱民(2011)通过对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发现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效率提升、农民增收等有重要作用,研究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产生外溢效应的重要渠道。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取得了较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如何促进农业的发展,其外溢效应的溢出渠道有哪些、外溢机理是什么等问题仍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从专业化分工角度来讲,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一个细分方向,将现代服务业作用于农业,其对农业外溢效应的基本动力是专业化分工,分工产生的学习效应能不断提高各个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水平。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降低了提供服务的成本,起到规模经济的作用;另一方面,作为农业产业链的组成部分,也对农业发展产生了规模经济正的外部性,降低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流通成本。
从农业产业链的角度来讲,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贯穿于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个环节,产生的协同效应能使农业生产的交易成本较大幅度降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能促进农业产业链的产品输送及信息反馈,它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链的优化发展,大大降低了产业链中的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现象,减少了农业生产、销售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从价值链的角度来讲,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农业的辅助性增值活动。首先,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农产品增值流程的优化,使农产品增值过程的程序化程度增强,降低价值增值的成本;其次,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能够创新产品、提高科技水平,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最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农业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关联效应”和“协同效应”促进服务业和农业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实现共同发展。
通过对上述三个角度的分析,可以看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图1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在农业产业链中的功能分布图
(一)外溢渠道分析——Feder动态外溢模型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条上不同地位的厂商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只有同一产业链中的不同厂商优势互补,不同环节之间发挥协同效应,才能实现产业链的收益。在农业的产业链中,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的溢出渠道是什么呢?
菲德(1982)认为出口贸易对整体经济增长具有一定影响,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并在一定假定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出口部门和非出口部门两部门经济的生产函数来衡量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的程度。本文借鉴菲德模型,构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和农业两个部门的生产函数,通过推导得到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对农业的外溢效应。
假设:1.第一产业由农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两部门构成;2.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具有外溢效应;3.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的影响弹性不变;4.两部门间的要素边际生产率存在差异,并且差异值相等。
两部门的生产函数:
Y=A+S
(1)
A=A(KA,LA,S)
(2)
S=S(KS,LS)
(3)
KY=KA+KS
(4)
LY=LA+LS
(5)
Y:第一产业总产出,单位:元;A:农业总产出,单位:元;S: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总产出,单位:元;Ki:i产业的资本投入,单位:元;Lj:j产业的劳动投入,单位:元。公式(1)和公式(2)分别符合假设1和假设2,公式(2)说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具有外溢效应。
分别对公式(1)、(2)和(3)求全微分,结果如下:
(6)
(7)
dY=dA+dS
(8)
依据假设4,设两部门间相等的要素边际生产率差异值为δ,则两部门要素边际产量间的关系如下:
(9)
δ<0、δ=0和δ>0分别表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要素边际生产率小于、等于和大于农业的要素边际生产率。
对公式(4)和公式(5)进行微分得到:
dKY=dKA+dKsdLy=dLA+dLs
(10)
由公式(9)可得
(11)
将公式(10)和公式(11)带入公式(8),整理得
(12)
根据假设3,设不变弹性为γ,则
变换得
(13)
将公式(12)两边同时除以Y,再将公式(13)带入得
整理得
(14)
综上可知,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的外溢效应来自其自身的发展对第一产业作出的贡献和直接对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农业生产周期长、过程复杂,需要投入多种资源和技术才能完成,而农业生产者不具备多种资源和多种技术,加上农业生产性服务相关的资源和技术资产专用型程度较高,农业生产者进行投资成本过高,因此更多的选择外包。外包,一方面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从而壮大了第一产业;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程度的提升提高了相关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农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各部门间的配合完善了农业产业链,降低了交易成本,增加了产业链的营利能力,促进了第一产业的发展。
(二)内生比较优势:基于Marrewijk模型的分析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来自规模经济和专业化报酬递增两方面。规模经济是指,在一个生产函数中,在所有投入要素水平增加比例相同的情况下,随着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多,产出增加的比例更大,对固定成本分摊的更多,平均成本更低。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理论中的专业化报酬递增是指,平均劳动生产率随着经济活动的专业化水平上升而提高。在第一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规模经济和专业化报酬递增,本文中体现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的壮大和分工的深化。
专业化程度的增强是市场资源配置的结果,农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通过专业化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剥离那些不擅长的业务,从而使市场资源配置得到优化。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外包也是农民规避投资风险,降低专用型资产投资的结果,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增加了竞争的灵活性(郝爱民,2013)。农产品从种子变为商品,其成本由两部分构成,即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专业化程度的增强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通过减少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节约农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同时也是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延伸和拓展,有利于发挥规模效应。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包括种子、农药、化肥、农业机械、科技研发、信息服务、物流、运输、储存、包装、销售等专业化服务,我们称之为农业生产者服务集合体。本文通过简化的Marrewijk模型来论证专业化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形成的第一产业的内生比较优势,也就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怎样创造内生比较优势,及其外溢效应和作用机制。
假设:1.第一产业存在若干生产最终产品P的厂商;2.生产P产品需要投入劳动(L)、部门专用性资产(K)和农业生产性服务集合体(H);3.产品P的生产保持规模经济不变。
上述三个假设可表示为(科布—道格拉斯函数):
(15)
在公式(15)中,A为常数,α、β和δ分别为K、L和H的产出弹性系数,且α+β+δ=1。由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存在异质性、知识密集、信息密集等特征,因此本文假设各个服务业根据其规模和资产专用性程度不同存在不同的垄断经济。假设在投入一定固定资产后,生产某种服务只需投入服务和劳动力两种要素即可,并且要素边际成本保持不变,那么可设H的生产函数为:
Hi=Hi(S1,L,Sj,L,Sn)
(16)
在公式(16)中,Sj表示某种生产者服务,L表示劳动力的投入。对生产性服务业集合的生产函数进行简化,假设Sj和H是分离的,Sj的生产函数完全相同且在H中的地位是对称的(许德友,2008)。综上,H的生产函数可表示为:
(17)
其中,0<θ<1。Sj的成本函数可表示为:
C(Sj)=wSj+wF
(18)
其中,w表示单位劳动力的工资与H的比值,F表示生产Sj所需要的固定成本。
Sj的生产函数相同,在H中的地位存在对称。即,对于生产服务投入品Xj=m,j=1,2,…,n,其总量为
(19)
根据公式(19),公式(17)可简化为H=n1/θm。因此,H的全要素生产率为:
(20)
已知0<θ<1,该式表明在既定资源下,当n增加时,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生产率也会提高。也就是说,在资源禀赋不变的情况下,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创造了农业的内生比较优势。n的增加也就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种类和数量的增加,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自身的全要素生产率增加,从而创造了内生比较优势。可以预见,随着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其创造的内生比较优势将增大。
通过对Feder动态外溢模型和Marrewijk模型的分析,我们了解到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的外溢效应主要体现在其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升,促进农业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的降低,以及由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自身的全要素生产率增加,从而创造的内生比较优势。专业化程度的增强是农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提高生产率,增加农业收益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于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阶段,其发展提高了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第一,种子、化肥、农药、农业科研等部门的发展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为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增质、增产、增收提供了动力,是农业取得跨越式发展的决定力量;第二,农业机械、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了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增加了农业规模经济效益;第三,物流、运输、仓储、包装、供求信息等部门的发展提高了农业产后的产业链价值流通速度,减少了粮食的浪费,质量检测等技术的发展保证了粮食生产的质量,提高了合格粮食从产出到消费的效率,加快了市场流通速度。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决定性推动力量,只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农业充分融合,才能实现规模经济的效率和效益最大化。
(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产业化水平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出现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大大降低了农业从业者的风险和农业的总体风险,降低了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各个部门相互配合的协同效应使农业产业链中的价值流动更加顺畅,提高了农业的产业化水平。首先,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出现不仅消除了农民对农业机械、技术服务等专用性资产投资的风险,而且降低了相关资产的闲置成本,节省的资金可以投入到种子、化肥等多个方面,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效率;其次,种子、化肥、物流、咨询服务等部门专业化的增强不仅大大降低了农民的信息搜集成本,而且减少了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现象造成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行为,有助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促进市场竞争,提高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再次,农业供求信息、物流运输等部门的发展理顺了农业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产业链,提升了市场交易效率;最后,金融服务、保险服务、人力资本等部门的发展在农业发展的整个过程不断发挥作用,不仅节约了农业的融资成本、人力成本,而且在农业的整个链条中为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拓展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
传统的农业生产和消费以原始农产品为主,粮食的价值从农民转移到消费者手中,没有形成价值链,价值的交换和流动更少。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生产观念,也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拓展了农业价值链。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产业链的拓展是从深度和长度两方面进行的:从深度来讲,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包装、品牌塑造、质量检测等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拓展了价值链的深度;从长度来讲,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传统农业的重要补充,在农业的各个生产环节都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农业产出阶段,大大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壮大了农业的整体实力。以农产品深加工和特色农产品为例。农产品深加工一方面对农产品的生产提出了产业化的要求,逆向提高了农业规模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农产品深加工赋予了更多的人力劳动和技术投入,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增加了价值链条的深度和长度。而特色农产品则是通过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检测、特色服务,或者赋予农产品一定的品牌价值,不仅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还逐步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标准及产业化水平。
根据上述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结论1:基于Feder动态外溢模型的分析表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不仅具有直接影响而且具有间接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水平的提高将会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成本的降低将会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比如对农产品的收割和播种机械质量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价格的下降,必然带动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投入成本的降低。
结论2:基于Marrewijk模型的分析表明:在资源禀赋不变的情况下,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创造了农业的内生比较优势。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种类和数量的增加、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自身的全要素生产率增加,从而创造了内生比较优势。
结论3: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农业具有外溢效应,是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推动力量,只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和农业相互融合、相互协同,才能实现农业的飞速发展。
为了更好地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现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 积极构建面向农业生产链的公共服务。我国现阶段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薄弱,部分设施建设还不完备,因此需要政府提供一些面向农业的公共服务业,即以政府投入为主,建立一些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需要的服务平台,如农业技术市场、农业综合信息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物流运输体系平台等。各级农技推广中心、种子站、农机站等为农业生产提供各种信息技术指导、培训服务。这种模式适用于一些农业企业规模小、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这些地区不仅不具有吸引相关服务业企业进驻的规模性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市场而且也无力承担建设生产性服务业的巨额资金投入。政府主导建设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能够极大地促进当地农业发展。
第二,政府引导、扶持龙头企业。政府采用优惠的政策引进项目,一方面鼓励农户或农业企业积极使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外包,降低农业的生产交易成本;另一方面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为了提升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必须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为突破口。采取“龙头+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之路,是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必由之路。以河南省为例,河南省经过发展形成了以订单农业和二次结算等模式为主的龙头企业,这种模式将处在最底层的农业生产与企业的发展密切联系起来,有利于农业向产业化发展。这些龙头企业在政府的扶持下,与农户紧密相连,形成了生产的产业化,在外拓市场,内联农户,抵御市场风险,带动农民致富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发挥了农副产品加工业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起到外部拉动作用和植入效应。
第三,依托产地批发市场,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主体的崛起。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为实现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保障,对传统市场进行升级改造,使部分批发市场在设施、功能、交易等方面形成模范效应,以高效益、新科技、产业化为发展目标,促进农业的设施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引导功能,带动了周边农户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机市场实行一体化经营引进农机售后服务站,方便广大农民或农机户。农机市场的发展,一方面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另一方面为农民跨区作业提高收入提供了条件。
第四,依据农户需求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户对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集中于种子、化肥、农药、病虫害的防治、田间技术指导等。这些服务的获得与市场上发展起来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企业或非营利机构密切相关。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的生产,保障农业生产的安全、放心。
[1]Gerson Feder.On Exports and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82(12):59-73.
[2]潘锦云,汪时珍,李晏墅.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产业耦合的视角[J].经济学家,2011(12).
[3]姜凌,潘锦云.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4).
[4]周启红,谢少安,陈万卷.基于现代农业视角的我国农业服务业研究[J].调研世界,2010(2).
[5]全炯振.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实证分析:1978—2007年[J].中国农村经济,2009(9).
[6]匡远凤.技术效率、技术进步、要素与中国农业经济增长:基于 SFA 的经验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1).[7]潘锦云,杨国才.现代服务业诱致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基于农业信贷影响农业总产出的视角[J].江汉论坛,2013(10).[8]陈笑艳.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J].产业经济,2014(3).
[9]郝爱民.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J].财贸经济,2011(7).
[10]郝爱民.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的外溢效应与条件研究[J].南方经济,2013(5).
[11]郝爱民.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外溢效应和溢出渠道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6).
[12]格鲁伯·沃克.服务业的增长:原因和影响[M].上海:三联书店,1993.
[13]许德友.内生比较优势视野下的专业市场集群与政府作为:以义乌小商品市场为例[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
(责任编辑 刘成贺)
Producer Services Spillover Channel Mechanism andModel Analysis of Agriculture
ZHU Tao
(School of Business, SIA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Zhengzhou University, Xinzheng, Henan 451150,China)
Producer services have a spillover effect on agricul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it from different angles, such as specialized division of labor, industry chain and value chain, and then respectively uses dynamic Feder spillover effect model to analyze the spillover effect channel, and uses Marrewijk model to analyze the endogenous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agricultural producer services. Agricultural producer services’ spillover effect on agriculture mainly by reducing both production cost and transaction cost, enhancing economy of scale, specializing increasing returns, expanding industrial chain, etc.
agriculture; producer services; spillover channels; mechanism; model
2017-04-22
国家社科基金“现代服务业对农业的溢出效应、机理及路径研究”(14BYJ222)
朱涛(1972—),男,河南柘城人,博士,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教授,河南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产业发展与公司成长。
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7.03.005
F324
A
1008-3715(2017)03-0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