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六省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演化研究*

2017-07-24 16:49石张宇于丽艳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17年3期
关键词:入境流量旅游

石张宇,于丽艳,汪 荣

(1.浙江工商大学 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2.安庆师范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3.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 商务系,上海 201399)

【旅游业研究】

中部六省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演化研究*

石张宇1,2,于丽艳3,汪 荣2

(1.浙江工商大学 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2.安庆师范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3.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 商务系,上海 201399)

持续、均衡、大规模、高质量的旅游流对旅游目的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1-2015年相关统计数据,从流量变化趋势、流量位序变化、流质演化和流量与流质匹配度4个方面研究了中部六省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六省入境旅游流总体呈“流量快速增长、流质持续下降、位序竞争激烈、流量流质匹配度差”的特征。入境旅游流量规模均呈爆发增长态势,前三位省份流量位序竞争在2007年后变得较为激烈,安徽省竞争优势逐渐显现,而湖南省波动性较大。六省流质均值都大于1,属优质旅游流,但逐年看六省流质整体持续下降较为严重。六省入境旅游流量与流质匹配度转型较差,同步双高型省份消失,正向偏离型省份增多,并出现同步双低型省份。中部六省应在区域旅游合作背景下谋求差异化发展战略提升入境旅游流质量。

入境旅游流;流量;流质;演化特征;中部六省

旅游流一直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持续、均衡、大规模、高质量的旅游流对旅游目的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早期的旅游流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流时空结构特征和规律[1-5]、旅游流影响因素[6-9],以及借助数据和相关模型,分析旅游流模式与驱动机理[10-14]。总体来看,现有研究较为注重以旅游流规模为对象,探讨旅游流时空特征、结构差异、扩散机理以及影响因素等,较少涉及旅游流质量即流质分析。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分为3个方面。一是大尺度地针对全国旅游流流量与流质分析,如李振亭研究了中国近20年入境旅游流流量和流质变化特征[15],随后该学者又结合旅游流质指数,采用二维组合矩阵分析了中国入境旅游流量与流质的空间错位[16],阎友兵研究了我国国内旅游流量与流质的时空演化特征[17],薛华菊从时空态势及影响因素对中国入境旅游流质进行了研究[18];二是针对局部区域旅游流量与流质研究,如张岩君以山东省为例分析了我国东部地区入境旅游流量与流质年际变化特征[19],黎霞研究了我国西部地区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时空差异特征[20];三是单个省域旅游流量与流质分析,如王钦安研究了安徽省的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发展变化[21],陈小娟研究了浙江省的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发展演化规律[22],李芳研究了云南省国内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时空变化特征[23]。旅游流流量与流质概念的引入开拓了旅游理论研究的思路,丰富了旅游流研究体系。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中共中央、国务院继制定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后,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角度出发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自2004年国家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计划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推动和中部六省的共同努力下,中部崛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在旅游业方面取得了可观的成绩。2015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显示[24],我国入境旅游人数1.34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收入1 136.5亿美元。2015年中部六省(指居于中国大陆腹地的6个省份,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共接待入境旅游人数1487.1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64.1亿美元,分别占全国入境旅游人次和国际旅游收入的11.1%与5.6%。[25]中部六省入境旅游的迅猛发展是中部地区崛起的一个缩影,针对中部六省旅游的研究文献也越来越多,如探讨旅游区域合作战略目标与模式选择[26]、旅游发展格局形成要素及演变机制[27]、旅游发展及空间结构[28]、旅游重心转移规律[29]、旅游竞争力评价[30]、5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31]等。也有部分学者研究了中部六省入境旅游市场,侧重于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特征[32]、入境旅游消费的区域差异[33]、入境旅游流集散时空动态特征[34]等,然而,尚未见中部六省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研究的相关文献。因此,本文从旅游流流量与流质角度,基于2001-2015年相关统计数据,研究中部六省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时空演化特征,为加快中部地区入境旅游业崛起步伐提供相关参考建议,促进中部地区旅游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3种方法进行定量研究,一是旅游流流量,流量是描述旅游流最常用的指标之一,是指旅游流在单位时间内所集聚扩散的旅游者规模,反映了旅游流在某一空间上所形成的规模。一般情况下,旅游流流量越大,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收入就越高,也越有利于旅游地旅游业的发展。二是流质即旅游流质量,是指特定规模(流量)旅游流的质量,具体表达为特定规模旅游流(流量)所带来的资金流规模与客流规模的市场占有率之比,主要用于评价旅游流质量的优劣程度。计算公式为Q=ai/bi,其中,Q表示旅游流流质,ai表示第i个旅游区域旅游外汇收入占全国百分比;bi表示第i个旅游区域入境旅游人数占全国百分比。如果Q>1,表示旅游流流质为优;Q=1,表示旅游流流质为良;Q<1,表示旅游流流质差。Q的数值越大,表示旅游流质量越高;数值越小,表示旅游流质量越低。三是利用流量与流质形成的二维组合矩阵来分析中部六省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匹配度情况及其演化特征。

1.2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六省统计年鉴以及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等资料,收集整理2001-2015年全国入境旅游人数、全国旅游外汇收入、中部六省入境旅游人数、中部六省旅游外汇收入数据,计算出中部六省入境旅游人数占全国百分比(见表1)和旅游外汇收入占全国百分比(见表2)。

表1 2001-2015年中部六省入境旅游人数(单位:万人次)及占全国比(单位:%)

资料来源:作者统计。

表2 2001-2015年中部六省旅游外汇收入(单位:亿美元)及占全国比(单位:%)

资料来源:作者统计。

2 中部六省入境旅游流流量演化特征

2.1 入境旅游流量年际演化分析

如图1所示,2001-2015年间,除个别年份外,六省入境旅游人数总体上呈波动爆发式增长态势。其中,安徽增幅达11倍,年均增长率18.4%;另外,江西增长了9倍,河南增长了7倍多,山西、湖南和湖北三省也增长了4倍左右。不过,2003年、2008年和2013年,部分省份如山西、江西、湖北入境旅游人数都在前一年的基础上大幅下降。

资料来源:作者统计。图1 2001-2015年中部六省入境旅游人数年际演化分析

2003年主要受SARS病毒重大灾害事件影响,全国旅游业遭受重创,对入境旅游的影响尤为突出,造成六省在近15年间入境旅游人数达到最低点,湖南、湖北受影响最大,降幅分别达72.8%和60.5%;受影响最小的是江西,降幅为31%,这与江西入境旅游人数绝对值较低有一定关系。2008年受汶川大地震影响,除湖北和湖南两省入境旅游人数有10%左右的下降外,其他省份仍然保持较好的增长趋势。2013年主要受世界经济下滑、旅游外需减少以及我国当年采取的签证偏紧政策等因素影响,导致入境旅游市场下行压力增大。其中山西和河南两省情况最不乐观,分别下降了71.6%和33.3%,安徽、江西两省下降幅度较小,而湖北和湖南两省入境旅游人数不仅没有下降,反而略有1.3%和2.7%的小幅增加。

由此可以推断,对于像全国范围内大面积灾害事件发生时,一些入境旅游发展较弱的地区如山西,或是旅游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如湖南、湖北,更容易受到致命性的打击;当国内发生局部性灾害事件时,近距离周边省份入境旅游更容易受到一定影响。对于不可抗力的国际政治、经济等风险因素,地理位置更处内陆的省份如湖南、湖北所受影响相对较小。

2.2 入境旅游流量位序变化分析

如图2所示,将历年中部六省入境旅游人数从高到低进行排序然后作图,可以发现,六省入境旅游流量位序变化情况总体可分为两个阶段。2007年前,六省入境旅游流流量位序并无太大变化,排名依次为湖北、湖南、安徽、河南、山西和江西。2007年后,排名前三位的省份变化明显,安徽由第三位上升至第一位,并一直保持领先,第二位和第三位在湖南与湖北两省间交替进行。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河南取代湖南居第三位,其余年份河南一直排第四位,而湖南则从2011年后从第二位下滑至第四位;排名后两位的省份则由山西、江西交替担任,2013年后江西省略占优势。

资料来源:作者统计。图2 2001-2015年中部六省入境旅游流流量位序变化

总体而言,除2003年和2008年位序出现重大变化外,其他各年中六省排位都较为稳定,前三位省份位序竞争在2007年后变得较为激烈,其中,湖南省入境旅游业发展波动性较大,安徽省入境旅游业发展竞争优势逐渐显现。

3 中部六省入境旅游流流质演化特征

如表3所示,从流质均值均大于1来看,说明中部六省入境旅游流都处于高质量等级。结合图3,逐年来看,可以将六省入境旅游流质演化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12年前,六省入境旅游流质总体上均处于小幅下降趋势,不过,除河南、江西两省入境旅游流质小于1外,其余4省入境旅游流质长期大于1,说明虽然流质指数逐年下降,但绝大部分省份入境旅游流质仍然较优。二是2012年后,六省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除湖南、湖北两省外,都在2013年出现大幅增加,而2014年又出现大幅回落,并且各省波动程度差异较大。其中,山西省波动最大,2013年增加了275%,2014年却下降近87.3%;其余3省增加幅度在20%左右,而下降幅度最低达60%。从2013年流质指数排名来看,山西以3.79位居第一,而湖南是所有省份中最低、也是唯一小于1的省份。

湖南、湖北两省流质指数2012年一直处于下降趋势,2013年分别下降了18.3%和5.8%,2014年两省又下降了50%左右,反映了两省入境旅游流流质持续变差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 2013年后六省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全部小于1,在0.5左右波动,说明中部六省入境旅游流流质整体下降严重。六省入境旅游流规模在持续快速增长,但入境旅游流质量却持续降低,大规模的入境旅游流量不能带来最大的旅游经济效益。

表3 2001-2015年中部六省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

资料来源:作者统计。

资料来源:作者统计。图3 2001-2015年中部六省入境旅游流流质变化

4 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匹配度演化特征

用来表示两个相关要素之间偏离关系的匹配度可以说明中部六省入境旅游流流量和旅游质量是否同步。一般情况下,旅游流量大的地区旅游质量也比较高,但是如果旅游流量大的地区,旅游质量较低,又或者旅游流量小的地区,旅游质量较大,这样就会形成匹配偏离。在现实情况下,往往就有出现匹配偏移的地区,这时就不能仅仅关注一个地区旅游流量的多少,还应该去研究旅游质量的高低。

如表4所示,利用流量与流质形成的二维组合矩阵来分析中部六省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匹配度演化特征。分别以2003年、2008年、2012年为分界点,将六省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划分为4个时间段,依次是a阶段(2001-2003年)、b阶段(2004-2007年)、c阶段(2008-2011年)与d阶段(2012-2015年),再分别计算4个时间段各省的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大小。流量数值是该时间段内该省入境旅游人数均值占中部六省在此期间各省入境旅游人数均值总和的百分比,流质数值是该时间段内该省入境旅游流流质的平均值。再根据各省各阶段具体数值在表格内填入符合相应数值范围的省份,并在省份后面用字母(a、b、c、d)区分各个时间段内流量与流质的分布情况,其中位于表格右上方的省份为正向偏离,位于左下方的省份为反向偏离。

表4 2001-2015年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二维组合矩阵分析

资料来源:作者统计。

为更直观地表示六省入境旅游流量与流质的匹配度关系,将匹配结果分为5个类型:同步双高型,流量与流质都比较高;同步中间型,流量与流质处于中等;同步双低型,流量与流质都比较低;正向偏离型,流量较大,流质较低;反向偏离型,流量较小,流质较高。在这5个类型中,从数量上来看,应当属同步双高型最好,因为大的旅游流量带来了大的收益;同步双低型是最不愿意看到的状态,不仅游客少,旅游收入也不高。从环保角度来看,属反向偏离型最好,因为较少的流量就能带来较大的收益,较少的旅游者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对资源环境的破坏,也能避免景区内的拥挤状态;正向偏离型是最差的状态,旅游流量大不仅增加对资源环境的破坏程度,降低游客观赏质量,也不能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益。

如表5所示,2001-2003年间,湖南、湖北、河南与江西四省入境旅游发展态势良好,入境旅游属同步双高型,安徽属正向偏离型,山西属反向偏离型,入境旅游业发展表现最好。2004-2007年间,流量与流质匹配度类型发生了一定变化,除湖南属同步双高型外,其余5省均属正向偏离型。与前阶段相比,河南、湖北与江西3省入境旅游流量变化不大,但流质有所下降,虽然山西流量有小幅增加,但流质下降较快。

表5 2001-2015年中部六省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类型

资料来源:作者统计。

2008-2011年间流量与流质匹配度类型没有发生变化,而在2012-2015年间,则出现较大变化,湖南省入境旅游流量与流质继续大幅下降,进入正向偏离型;安徽省入境旅游略有好转,旅游流量小幅下降并没有造成流质下降的问题,说明入境旅游质量有所提高;江西则步入同步双低型,入境旅游规模和旅游质量都偏低;山西省则属于反向偏离型,入境旅游发展情况最好,虽然入境旅游流量大幅减少,但旅游流质却有明显提高。

总体来说,在前3个阶段中,中部六省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基本处于正向偏离型和同步双高型,在第四阶段中已没有同步双高型的省份,继而增加了同步中间型、同步双低型省份,表明六省入境旅游流量与流质匹配度转型整体较差。山西省入境旅游发展态势良好,入境旅游质量不断提高;安徽省直到第四阶段才转为同步中间型,入境旅游发展态势略有好转,入境旅游规模相对缩小,但旅游质量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而江西省入境旅游发展呈逐步恶化态势,入境旅游规模不断萎缩,旅游流质也降到历史最低值(见表5)。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六省入境旅游流量规模逐年增加

中部六省入境旅游流量规模除个别年份因为不可抗力因素影响而有所减小外,其他时间段内入境旅游规模均呈爆发式增长,其中,安徽省增幅最大,15年间入境旅游人数增加达11倍,年均增长18.4%,山西、湖南和湖北三省增幅最低,亦有4倍增长。六省入境旅游流量增幅差异受不同内外部因素影响所致。

5.1.2 六省入境旅游流量位序竞争较为激烈

入境旅游流量位序变化呈现出低位态势平稳,高位、中间位激烈竞争的局面。2007年前,六省入境旅游流量位序并无太大变化,排名依次为湖北、湖南、安徽、河南、山西和江西。2007年后,排名前三位的省份变化明显,安徽由第三位上升至第一位,并一直保持领先优势,第二位和第三位在湖南与湖北两省间交替进行,排名后三位省份位序排名基本稳定,安徽省入境旅游业发展竞争优势逐渐显现。

5.1.3 六省入境旅游流质整体下降严重,旅游质量意识模糊

从流质均值来看,中部六省入境旅游流质量整体上都处于优秀等级。但逐年来看,六省入境旅游流质量均随着旅游规模的增大逐年递减,2015年六省旅游流质指数都降到0.5左右,处于历史最低值,各省入境旅游质量持续恶化,江西、河南两省尤为明显。大规模的入境旅游流量增加不能带来最大的旅游效益,旅游质量意识较为模糊,入境旅游发展思路有待于从旅游数量增长转变为旅游质量提升。

5.1.4 流量与流质匹配度转型较差

2001-2003年间,入境旅游业发展整体表现较好,山西属反向偏离型,湖南、湖北、河南与江西四省属同步双高型,仅有安徽属于正向偏离型。2004-2007年与2008-2011年间,除湖南属同步双高型外,其余5省均转为正向偏离型。2012-2015年间则出现较大变化,湖南省进入正向偏离型,安徽省转为同步中间型,江西则步入同步双低型,山西重回反向偏离型。整体来说,安徽、山西两省入境旅游发展态势趋于好转,江西则持续恶化,其余3省小幅下降。

5.2 建议

入境旅游业是衡量区域国际化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增加旅游外汇收入的重要渠道之一,拥有持续增长的、高质量的旅游流是保证入境旅游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5.2.1 多措并举,增加旅游流流量

对于入境旅游规模较小的省份,如山西、江西,重点在于吸引更多的入境旅游者,扩大入境旅游规模。首先要围绕优势旅游资源打造吸引力强的优势旅游产品,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深度开发度假休闲、商务会议类旅游产品;其次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智能化水平,完善旅游标识系统与导游服务体系,重点做好旅游厕所改扩建工程、旅游安全风险防范等工作;最后要搞好市场营销宣传,针对主要入境客源市场实施精准营销,通过策划大型节事节庆活动、旅游促销活动提高旅游目的地知名度与影响力。在入境旅游流量规模不断增加后,再进一步关注旅游流质量的提升。

5.2.2 提质增效,提升旅游流质量

对于入境旅游规模比较大的省份,如安徽、湖北和湖南,在稳定入境游客数量的前提下,要努力提高旅游流质量。第一,以建设高品质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打造“精、优、特、奇、商、享”类旅游产品,打造休闲、康体类特色旅游目的地,吸引高端入境客源市场;第二,加大旅游商品与纪念品开发力度,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文化与主题文化,并融入到旅游商品与纪念品的生产设计当中;第三,以“慢生活、闲意境、适参与”为主题,以新兴市场需求为导向增设自驾车露营基地、养生旅游基地等有关旅游项目,进一步满足入境游客多种消费需求;第四,加强旅游服务人员培训与管理,优化旅游目的地购物环境、市场秩序、居民友好热情氛围,提升旅游目的地整体服务水平与质量。

5.2.3 加快六省区域旅游合作

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之一,中部六省应建立协作交流、合作共赢机制,签订资源共享、客源互送、政策互惠、产品互通,以及相关服务委托协定。推进六省旅游发展论坛常态化,成立旅游协调沟通小组;整合六省旅游资源,联合共推跨区域精品旅游线路,实现六省旅游资源与信息共享;组建由旅游行政部门、旅游业界、市场和媒体等领域专家构成的专业化、半市场化的旅游推广机构,共同开拓入境旅游市场。

[1]PEARCEDG.JapanesetouristsinEurope[J].GeographicalreviewofJapan,1995, 68(1):63-74.

[2]JOHNSTONME,VIKENA.Polartourismimplicationsandmanagement[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7,24(4):1013-1015.

[3]WADEDJ,MWASAGABC,EAGLESPFJ.AhistoryandmarketanalysisoftourisminTanzania[J].Tourismmanagement,2001, 22(1):93-101.

[4]MAYF,LIYJ.SpatialanalysisonChina’sinboundtourismflow[J].JournalofShaanxiNormal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2000,28(3):121-124.[马耀峰,李永军.中国入境旅游流的空间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8(3):121-124.]

[5]MAXL.TemporalandspatialevolutionandsystemregulationofXi’Aninboundtourismflow[J].Humangeography,2006,21(4):88-93.[马晓龙.西安旅游区入境旅游流时空演变及系统调控[J].人文地理,2006,21(4):88-93.]

[6]LIMC.ThemajordeterminantsofKoreanoutboundtraveltoAustralia[J].Mathematics&computersinsimulation, 2004, 64(3):477-485.

[7]PRIDEAUXB.Factorsaffectingbilateraltourismflow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 2005, 32(3):780-801.

[8]SHIZY,ZHOUBH,SHENJH.EmpiricalstudyonfactorsaffectinginboundtourismflowinAnhuiProvince[J].Tourismforum,2014,7(1):51-58.[石张宇,周葆华,沈惊宏.安徽省入境旅游流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旅游论坛, 2014, 7(1):51-58.]

[9]HUANGT.ThepatternevolutionanditsinfluentialfactoraboutthetourismflowpotentialinYangtz-RiverDeltacitygroup[J].Resourcesscience,2016,38(2):364-376.[黄泰.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潜力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资源科学, 2016,38(2):364-376.]

[10]GARIN-MUNOZT,AMARALTP.AneconomicmodelforinternationaltourismflowstoSpain[J].Appliedeconomicsletters,2000,7(8):525-29.

[11]COSHALLJT.Spectralanalysisofinternationaltourismflow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0,27(3):577-589.

[12]ZHANGYY,MAYF,WANGC,etal.Thecharacteristicsandmechanismofspreadingtothewestabouttheinboundtourismflow:acasestudyoftopicalChinesetouristarea[J].Socialscientists,2008(11):88-92.[张佑印,马耀峰,王春,等.入境旅游流西向扩散特征及机理:以中国典型旅游区为例[J].社会科学家, 2008(11):88-92.]

[13]LICX,MAYF,ZHANGY,etal.DynamicevolutionmodeofregionaldominanceindexesofChineseinboundtourismflowsduring1993to2008:anempiricalresearchbasedonmodifiedentropytechnology[J].Geographicalresearch,2012,31(2):257-268.[李创新,马耀峰, 张颖,等.1993-2008年区域入境旅游流优势度时空动态演进模式:基于改进熵值法的实证研究[J].地理研究, 2012, 31(2):257-268.]

[14]WANGDG,CHENT,LUL,etal.MechanismandHSReffectofspatialstructureofregionaltouristflow:casestudyofBeijing-ShanghaiHSRinChina[J].Actageographicasinica,2015,70(2):214-233.[汪德根,陈田,陆林,等.区域旅游流空间结构的高铁效应及机理:以中国京沪高铁为例[J].地理学报,2015,70(2) :214-233.]

[15]LIZT,MAYF,LICX,etal.AnalysisonthechangeoftheinboundtourismflowtoChinainthelatest20years[J].JournalofShaanxiNormal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2012,40(1):94-99.[李振亭,马耀峰,李创新,等.近20年来中国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变化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40(1):94-99.]

[16]LIZT,ZHANGXF.AnalysisonspatialdislocationofinboundtourismflowinChina[J].Resourcedevelopment&market,2013,29(7):758-761.[李振亭,张晓芳.中国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空间错位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29(7):758-761.]

[17]YANYB,HEWJ.Analysisonthetime-spaceevolutionofthedomestictourismflowtoChina[J].Economicgeography,2013,33(4):179-185.[阎友兵,贺文娟.国内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时空演化分析[J].经济地理,2013,33(4):179-185.][18]XUEHJ,MAYF,HUANGY,etal.Thespatial-temporalevolutionofinboundtourismflowqualityusinganESDA-GISframework[J].Resourcesscience,2014,36(9):1860-1869. [薛华菊,马耀峰,黄毅,等.基于ESDA-GIS中国入境旅游流质时空演进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J].资源科学,2014,36(9):1860-1869.]

[19]ZHANGYJ,MAYF,HUQJ.ResearchoninboundtourismgrowthoftheeasternChinabasedonchangeoftourismofandquality:casestudyofShandongProvince[J]Hennascience,2012(12):1806-1811.[张岩君,马耀峰,胡巧娟.基于流量与流质变化的我国东部地区入境旅游成长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河南科学, 2012(12):1806-1811.]

[20]LIX,LEIL.AnalysisonthetemporalandspatialdisparityofthequantityandqualityoftheinboundtourismflowtowesternChina[J].JournalofSouthwest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2014(2):107-114.[黎霞,雷丽.西部地区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时空差异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2):107-114.]

[21]WANGQA,SUNGN,GUMY.ChangeanalysisonthequantityandqualityoftheinboundtourismflowtoAnhuiProvince[J].EasternChinaeconomicmanagement,2016,30(3) :27-33.[王钦安,孙根年,顾梦雅.安徽省入境旅游流量与流质发展变化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6,30(3):27-33.]

[22]CHENXJ,CHENL,HUJ,etal.ResearchontheevolutionofthequantityandqualityofinboundtourismflowtoZhejiangProvince[J].Arealresearchanddevelopment,2015,34(4):84-88.[陈小娟,陈磊,胡静,等.浙江省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演化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4):84-88.]

[23]LIF,LIW,LIQL.Time-spaceevolutionruleofthedomestictourismflowtoYunnanprovincesince2002[J].TourismForum,2015,8(2):75-81.[李芳,李伟,李庆雷.2002年以来云南省国内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时空演变规律[J].旅游论坛,2015,8(2):75-81.]

[24]NationalTourismAdministrationDataCenter.2015Chinatourismstatisticsbulletin[N/OL].(2016-10-18).http://www.cnta.gov.cn/zwgk/lysj/201610/t20161018_786774.shtml.[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2015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N/OL].(2016-10-18).http://www.cnta.gov.cn/zwgk/lysj/201610/t20161018_786774.shtml]

[25]People'sRepublicofChinaNationalTourismAdministration.Chinatourismstatisticalyearbook[G].Beijing:ChinaTravel&TourismPress,20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编.中国旅游统计年鉴[G].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6.]

[26]XUSL,XIJC.Thecooperationstrategytargetandthemodeselectionofregionaltourismin6provincesofcentralChina[J].Hubeisocialsciences, 2007(6):68-71.[许韶立,席建超.中部六省旅游区域合作战略目标与模式选择[J].湖北社会科学,2007(6):68-71.]

[27]WANGYQ.Researchontheformationfactorsandevolutionmechanismsofregionaltourismdevelopmentpattern:acasestudyof6provincesincentralChina[J].Tourismscience,2009, 23(2):21-24.[王煜琴.区域旅游发展格局形成要素及演变机制研究:以中部六省为例[J].旅游科学,2009,23(2):21-24.]

[28]CHENSL.Acomprehensiveevaluationoftourismdevelopmentin6provincesincentralChinaandthedesignoftridimensionalstructuralsystem[J].Economicgeography,2009,29(2):327-331.[陈淑兰.中部六省旅游发展综合评价及空间结构系统构建[J].经济地理,2009,29(2):327-331.]

[29]WANSM,CHENSL,SHENZJ.Shiftinglawsoftourismgravitycenterat6provincesincentralChinaandtheirrelationtotourismcooperation[J].Arealresearchanddevelopment,2010, 29(2):91-94.[万三敏,陈淑兰,沈振剑.中部六省旅游重心转移规律及对旅游合作的启示[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2):91-94.]

[30]ZHANGPP,LIHW.Tourismcompetitivenessevaluationresearchon6provincesincentralChinabasedonentropymethod[J].JournalofNorthUniversityofChina(socialscienceedition),2011,27(2):52-55.[张平平,李红卫.基于熵值法的中部六省旅游竞争力测评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2):52-55.]

[31]WANGKS.Researchonthespatialpatternof5A-gradescenicspotsin6provincesofcentralChina[D].Wuhan: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 2014.[王开帅.中部六省5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32]WANGDD,MAYF.Analysisondynamicevolutionofinboundtouristmarketof6provincesincentralChina[J].Henanscience,2013(2):235-243.[王玎玎,马耀峰.中部六省区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动态演化结构分析[J].河南科学,2013(2):235-243.]

[33]DENGQZ,HEJY,PANFP.Anempiricalanalysisoftheregionalconsumptiondifferenceof6provincesincentralChina[J].JournalofGuangdongUniversityofBusinessStudies,2012,27(2):48-55.[邓淇中,何俊阳,潘芬萍.中部六省入境旅游消费的区域差异研究[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2,27(2):48-55.]

[34]LIUJS,MAYF,LIZT.Thespatial-temporaldynamicevolutionofconcentrationanddiffusionofinboundtourismflowsin6provincesofcentralChinafrom1997to2010[J].Scientiageographicasinica,2013,33(4):450-456.[刘军胜,马耀峰,李振亭.1997-2010年中部六省入境旅游流集散时空动态分析[J].地理科学,2013,33(4):450-456.]

[责任编辑: 吕观盛] [责任校对: 陆宝福]

Evolution Research on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Inbound Tourism Flow of 6 Provinces in Central China

SHI Zhangyu1,2,YU Liyan3,WANG Rong2

(1.SchoolofTourismandUrban-ruralPlanning,ZhejiangGongsh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18,China; 2.SchoolofResourceandEnvironment,AnqingNormalUniversity,Anqing246133,China; 3.DepartmentofCommerce,ShanghaiIndustryandCommerceForeignLanguageCollege,Shanghai201399,China)

Central region rising plan is a major strategic decis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bound tourism of 6 provinces in Central China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lan. Sustainable, balanced, large-scale and high quality inbound tourism flow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6 provinces in Central China. Based on the 2001-2015 relevant statistical data, the paper, from change trend of tourism flow quantity, sequence change of tourism flow quantity, tourism flow quality evolution and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tourism flow matching degree, studied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inbound tourism flow of 6 provinces in Central China.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Inbound tourism flow of 6 provinces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 of rapid growth of flow quantity, continuous decline of flow quality, fierce competition of sequence and poor match degree of flow quantity and flow quantity. The flow quantity scale of inbound tourism flow displays a fluctuating and explosive growing trend. Among them, the largest increase is in Anhui Province. but the quality of inbound tourism flow declined seriously. The quality index of inbound tourism flow in 2014 moves mostly around 0.5,which indicates inbound tourism flow quality of 6 provinces is poor as a whole. Sequence competition of the first three provinces after 2007 becomes more intense. Anhui province always ranks the first, which reveals gradually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inbound tourism development, yet inbound tourism development of Hunan province fluctuates greatly. The matching degree transformation of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inbound tourism flow of 6 provinces is poor, synchronous double high provinces disappearing, positive deviation provinces increas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egional tourism cooperation, 6 provinces in Central China should establish coordination and communication, cooperation and win-win mechanism as soon as possible, sign resource sharing, customer interaction, mutual policy, product interoperability, and related services agreement. Every province shoul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nbound tourism flow seeking differenti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province of small scale inbound tourism flow should focus on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inbound tourists, and then further attention to the promotion of the quality of inbound tourism flow. The province of large scale inbound tourism flow should focus on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inbound tourism flow mainly from raising the consumption amount of inbound tourists and optimizing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inbound tourists.

inbound tourism flow; quantity of tourism flow; quality of tourism flow;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6 provinces in central China

安徽省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项目(AHLYZJ201501);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4A295)

2016-10-01

石张宇(1981- ),男,安徽安庆人,安庆师范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市场、旅游规划;于丽艳(1981- ),女,辽宁阜新人,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商务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酒店管理。 [引用格式]SHI Z Y,YU L Y,WANG R.Evolution research on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inbound tourism flow of 6 provinces in central China[J].Tourism forum,10(3):95-106.[石张宇,于丽艳,汪荣.中部六省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演化研究[J].旅游论坛, 10(3):95-106.]

F592.7

A

1674-3784(2017)03-0095-12

猜你喜欢
入境流量旅游
直播助农冲流量 勿忘质量
寻找书业新流量
过去的一年开启了“流量”明星的凛冬时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警查證截獲非法再入境男
旅游
非法入境
三大运营商联手阿里巴巴酝酿推出“流量钱包”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