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琪
“开篇不谈红楼梦,读遍诗书也枉然”,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写于清朝乾隆年间,其中以贾、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荣辱。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传承至今。“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老先生提出了“诗歌翻译三美论”,即翻译诗歌理应传达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杨宪益夫妇运用了“诗歌翻译三美理论”,成功地再现了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受到外国读者的一致好评。本文着重介绍诗歌翻译的三美论及其在杨译《葬花吟》中的体现,意在介绍“翻译三美论”的同时,弘扬中国传统的诗词翻译。
众所周知,《葬花吟》一诗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主要讲的是黛玉因担心宝玉被贾政叫去受罚,特往怡红院探视,结果却吃了晴雯的閉门羹。由此引发出她的寄人篱下的之苦以及对爱情的茫然,她含泪归去后辗转反侧,无法入眠。次日恰逢饯花之期,她看到落红满地,不由悲从中来,念花及人。于是,她独自到花冢前哀悼残红,哭念的诗句就是人们熟知的《葬花吟》。《红楼梦》这本著作被多次翻译,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霍克斯和杨益宪夫妇的两种译本,本文将从杨益宪的译本分析《葬花吟》这首词译本中翻译美学的体现。
一、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在《葬花吟》中的体现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是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形象,但又“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样的林黛玉,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试想,若不是这样的女子,何以写出如此凄美动人的《葬花吟》,《葬花吟》原文是意美、音美、形美的和谐统一体,落红本无情,她却在其中感慨到了人生。全诗总共52行,其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象征手法来描写花落人亡的场景。
二、许渊冲的翻译三美论
诗歌翻译最是难翻,在诗词翻译上,许渊冲先生在长期的诗词英译实践探索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自成一家的诗词翻译理论。他尽力让诗歌翻译源于本真,翻出美感。源于这种对美的追求,他提出了“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意美”即是在翻译时要译出原作的内容美;“音美”即是要求“有节调、押韵、顺口、好听”。“形美”则是对诗的行数长短整齐、句子对仗工整的要求,诗词翻译最好翻出其中的意境。
(一)原文的音美、形美、意美
押韵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全诗的押韵而言,基本上是四句一韵,韵脚在一、二、四句,即aaba。然而全诗也不是完全押韵,也有变体。一二四句要么都是阴平,要么都是阳平,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就原文的形美而言,《葬花吟》为古体诗,以七言为主,含有杂言,比如原文的第八行“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就是一句杂言,与全诗不相呼应。还有第二十行“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也属于杂言。就意美来说,全诗给读着营造了一种凄凄惨惨戚戚的意境,其中“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浊陷渠沟”则体现了林黛玉高洁的性情本质,“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这句话把黛玉的叹息红颜、死生有命的观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全诗大量使用典故,其中,“杜鹃无语”则是用典,是说蜀帝魂化杜鹃鸟、嘀血染花枝的故事,花即杜鹃花。形美上,全诗长短整齐,对仗工整,辞藻华丽,引发读者无限的深思。
(二)杨译《葬花吟》的三美再现
整首诗杨宪益基本采用异化的策略,为的是还原原诗的内容和作者的内心情感。不难看出,在翻译这首诗歌的时候,杨宪益夫妇在音美、形美、意美上下足了功夫。杨译版本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外国读者了解红楼梦的传世经典。全诗采用了很多中国特有的词语,如“春榭”“闺中女儿”“红颜”等。杨宪益夫妇对此大多翻译得恰到好处。例如:
春榭:spring pavilions;重门:the lodge;闺中:her chamber;红颜:beauty;绣帘:embroidered screen;锦囊:fair petals in silk;风流:outer attire;香丘:fragrant burial。
原诗大量使用象征手法,意美上,杨宪益基本是直译过来,并不加以修饰。例如,“鸟”象征对展翅高飞、自由翱翔的未来生活的希冀;用“鸟巢”象征家园、安定以及温暖。杨译为:鸟:bird,鸟巢:nest,这就是基本的直译,完全还原了原诗的风采。音美上,第20、21行end对应find;第26、28行still对应chill;第38、40行bound对应found,比比皆是。形美上,原诗52句,译文也对应的52行,句句基本对仗工整,朗朗上口。
三、结语
《红楼梦》乃中国经典传世之作,《葬花吟》更是压轴之诗。迄今为止,“三美论”仍是考核诗歌翻译的成功与否,与此同时,诗歌翻译重在传神,重在达意。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葬花吟》无愧于是诗歌中的精品,因其意美、音美、形美俱佳。“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文章也好,诗歌也罢,都是作者内心真实的写照。在翻译此诗时,杨宪益夫妇运用了许渊冲的“诗歌翻译三美理论”,成功地再现了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受到国内外读者的一致好评。
(长春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