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群+翁彬瑜
摘要:发展性评价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一种关于教育评价的最新评价理念。它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发展起来的一种注重过程化、多元化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型教育评价活动。目前,由于传统考核评价模式的弊端,导致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评价存在诸多问题,要改变现状,必须以发展性评价理念为指导,实现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评价的六个转变,即评价理念、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目的是实现应用型本科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实现学生素质全面协调发展。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 财务管理专业 发展性评价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F23;G64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7)11-0113-03
一、引言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在我国已有十几年发展历程(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财务管理专业列入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专业),截至2014年全国范围内已经有417所高校开设了此专业,其中将近8成的高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然而,从近年人才需求情况看,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普遍存在理论教学偏重实践教学偏轻、课堂教学偏重实际操作偏轻、看重分数轻视能力、对学生统一要求多而忽略个性多样发展等问题,所培养的人才与用人单位要求差距甚大,不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是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旺盛,另一方面又是部分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毕业生常常出现比较尴尬的局面:论科研不及研究型大学,论实践应用能力不及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教学改革问题虽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并针对问题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思路。但无论是引经据典的思辨型研究还是经验型研究,都未能点名实质,进而提出有效建议。要从根本上解决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评价问题,根本点在于针对性和实效性,核心是要求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教学体系建设上要体现“应用”二字,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文以发展性评价为切入点,在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将教学评价贯穿始终,建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引导学生注重过程的学习与探索,善于反思、勇于创新,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发展性评价的缺失
各专业学科和理论流派针对现有评价模式的弊端,纷纷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形成“注重人”发展的新转向。发展性评价模式应运而生,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是一种注重过程化、多元化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型教育评价活动。
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主要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教学评价是教学的辅助手段,用不同的评价体系,与之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效果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学评价是在教学活动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每一个环节。现行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性评价缺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评价理念陈旧。长久以来,我们在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比较强调整齐统一,人格的独立和个性的发展受到抑制,教学评价上也受其影响至深,主要依靠终结性评价,即通过书面考试来测试学生,以学生最终考试成绩来判定其水平的高低及人才的优劣。财务管理专业教育者的评价理念仍是以知识为本位,注重知识的讲解与记忆,但较少关注对知识的领会、分析、应用、综合与批判,教学过程中忽略培养过程,忽略对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忽略客观衡量人才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过程。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评价主体都是将考试分数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依据和衡量教学质量的主要尺度,其最根本的原因正是由于教学评价理念的陈旧与发展性评价观念的缺失所致。
(二)教学评价主体一元化。教学评价主体是指个人或团体通过组织与实施教学评价活动,并对评价客体实施标准判断。传统的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教学评价活动中,教学评价采用的是一元主体,即以教师为核心的个人或团体为评价主体,来判断其所从事的教学活动,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给的分数和评价,自身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未能得到提高,也无法发挥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和学生被划分在不平等的两个范畴内,两者地位不对等,教师拥有绝对权威,学生、家长、社会被置于教学评价体系之外,被评价、被检查不但使得学生缺乏一定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而且评价双方形成对立后也无法很好地发挥教学发展评价体系的作用。现行的量化评价标准通过学生的成绩来直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和个人偏好,同时教师也无法正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而很少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参与、探究等素质与能力,这种单一主体的教学评价机制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个体差异性彰显不出来,学生必然千人一面,主体能动性也得不到发挥,这也是造成学生学习懈怠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教学评价内容简单化。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评价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知识而不是其个体能力与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是围绕其学习和掌握间接知识的效果来展开,即财务管理专业的传统考核评价内容上将知识数量积累及其精确记忆和再现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只重视知识的死记与掌握,偏重于课堂教学的评价,较重视理论教学,片面强调测评学生对知识或技能的记忆能力,教师主要通过“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唯一模式就是“一张试卷定乾坤”的书面考试模式,而书面考试的内容又多是教材上的知识点,基本没有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灵活多样的题型,历年试题类型相差无几,无外乎填空、选择、简答、判断等主要以考查知识记忆为主的题型,且所有的标准答案都源自教材,以学生通过课程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师考试等各种等级水平考试来衡量,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创造性应用与学习情感的体验,不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实践操作能力,不够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对实验、实习等其他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的考核和评价,更没有考虑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应用。这样简单的考核内容无法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判断能力、团队精神、创新能力、沟通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单纯通过统一化、标准化的考试内容来评价学生,无法实现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和多样性的发展。
(四)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化。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评价方式传统上大多采用终结性评价、结果评价或标准参照和常模参照评价。终结性评价就是评价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结果,如学科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考试,以纸笔测试为主,其考试成绩作为检查教学质量及评先评优的依据;结果评价更多的是关注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程度,强调教学质量的实际效果;标准参照评价就是运用固定标准去评价每个对象,如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师考试等各种等级的水平考试;常模参照评价则更重视名次排列,以学生在班级、年级中所处的名次来评价教学质量。这些传统的评价方式只是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学生的进步和努力没能给予鼓励,未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只是一味地看重成绩的排序、就业率的高低,却忽略了激励机制和评价的改进,未将发展评价体系应有的综合功能发挥出来。
(五)教学评价方法单调化。目前财务管理专业在教学评价方法上更多的还是多采用期末统一闭卷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核。这种定量的考核方法虽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学生的平时学习态度和出勤情况来进行量化评价,但仍然以卷面考试成绩为主来对学生进行考核,是一种缺乏实质性考核的评价方法。通常学生平时按时上课,期末时突击复习迎接考试,只要考试成绩好,就万事都好,通常对学生进行的评价形成绝对化、片面化的结论,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量化评价方法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是被动地为了应付期末考试而死记硬背考试重点,而非积极主动地去掌握和消化课堂上教师所讲授的知识。
(六)教学评价手段落后。财务管理专业评价手段还比较传统、单一、落后。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对其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考核评价,对培养方案中有要求的课程进行传统的单一的考核,而没有顺应现代化管理潮流的要求进行较强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二次开发能力、数据分析、策划方案的制作等综合能力的考核,这使学生适应瞬息多变的社会的能力很难得到提高。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评价模式探究
由于发展性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评价对象达到目标,而不是检查和评比;关注评价对象发展的全面性;注重过程的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倡导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注重评价对象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基于发展性评价理念的指导,笔者认为现行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评价模式应该实现“六个转变”。
(一)教学评价理念由“知识本位”转变为“以发展为核心”。考核评价理念取决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高校一般都是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发展起来的,学校定位于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培养更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学校不同于研究型院校如北大、清华、浙大等培养研究型、综合型人才,又不同于高职类院校培养服务于生产、管理第一线的技能实用型人才。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门与金融、会计、税法、投资等多门学科相联系,实践性、综合性强的学科。学生要适应经济发展对财务管理人才提出的要求就需要广泛涉猎财政、金融、证券、投资、税收等方面知识。所以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评价理念不能一成不变,要树立动态的观念,由“知识本位”转变为“以发展为核心”,改变过去以学习成绩为中心选拔人才的质量评价理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评价的根本宗旨;教学上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按照“理论介绍言简意赅,实践应用全面广泛”的原则,过程与结果并重,教學与评价紧密结合的评价新理念;注重对新问题、新事物的研究,注重对学生财务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采取多方式多维度的训练,及时调整、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最大可能适应培养实践能力的需要,从而更好地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二)教学评价主体从一元主体转变为多元主体。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评价的主体,必须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一元主体转变为多元主体,即学校、学生、教师、家长及社会等共同参与的评价主体,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校内外考试机构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这是由财务管理专业的综合性、借鉴性和前沿性特点决定的。因为多元评价主体可发挥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功能,同时多元评价主体要与学生之间形成双向互动或多向互动,可形成平等、民主的互动氛围。多元主体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评价中尤其要重视学生的参与,这样教师可多渠道获得反馈信息,既可推进教师教学又可实现激励学生学习。只有这样更加清晰和真实地了解了学生的表现,才能更好地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反馈和发展功能;才能了解其对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真实掌握程度。
(三)教学评价内容由知识主导型转变为关注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协调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评价内容上要从以知识数量的多少这种知识主导型转变为关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尤其是合作、实践、创新与探究等能力的发展,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内容既包括知识、素质与能力等静态结果性评价,也包括知识、素养与能力获取或培养过程的动态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要求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要求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打破课堂、教材的限制,加强学生对财务管理知识应用能力及其综合素质的考核,考核职业胜任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运用能力,基于财务管理知识对企业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能力作为考核的重点。实践中,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企业,将财务管理学科的前沿及其最新动态与社会、企业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沟通能力等。总之,只有构建基于知识、素质和能力三维一体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才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协调发展,才能全面评价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素质培养与发展的程度。
(四)教学评价方式由终结性评价为主转变为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它是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而言的。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教学评价的重点不仅仅是结果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过程。为此,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应根据人才培养对象、目标和内容选择采用发展性评价方式,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即绝不仅仅只是关注最终的结果,不能将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在课程学习上的最终结论,因为期末成绩仅仅只能说明学生在某一时点上的表现;除了采用期末考试等终结性评价方式外,还要使用多种形成性评价方式,如学生成长档案袋、观察、访谈等,关注学生课程学习中的表现和各种反馈,要实现对学生全面的、人性化的评价,要使用全过程考核来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将评价贯穿于日常授课中,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将考试评价和作业评价、实验实训报告评价、行为观察与谈话评价等结合起来,使考核的实施日常化。既重视学生的现在,也要考虑学生的过去,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学习结果固然重要,但学习过程也不可忽视。因此对学生实施评价必须进行课前、课中、课后的动态评价。这样进行动态评价不仅可评价学生对财务管理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同时也可对授课教师和内容进行测评。
(五)教学评价方法由单一定量考核转变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中,有的指标可以量化,比如期末考试成绩,有的很难量化,如会计职业道德、团结协作能力、职业判断能力、沟通能力等,所以只用定量考核方法来评价教学质量显然是不够的,定量方法的实施标准无法统一,容易出现各项指标权重赋予的问题,因此要将单一定量考核评价方法转变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法,这样可以避免单一定量考核评价方法的评价缺陷。采用调查报告、测验等适当的评价工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考核评价方法。大量文献表明,知名大学教学评价都比较重视平时考核,最注重的是学生参与教学的活跃程度,并非一张试卷定乾坤,学生自己努力完成的论文或设计会在成绩中占比例最大,这样可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其创造性。
(六)教学评价手段由传统式、单一化评价为主转变为现代化、多样化评价为主。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需顺应现代化管理潮流的要求,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培养“基础扎实、素质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学生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以及相關财务软件的操作,能运用网络进行文献检索。同时,必须加强数据分析、策划方案的制作、PPT制作与演示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实行结构化全方位考核,可拓展学生学习领域,又可明显提高素质能力,增强考核工作的有效性,便于快速适应多变的现代社会。
四、总结与展望
发展性评价贯穿于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的每一个动态环节。它不仅通过考核评价来了解教学中的不足,还在专业教学中进行考核评价,这才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采用发展性评价的必经之路。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设计要面向未来,需要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改革,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形成多元评价主体;不断优化评价内容,紧密联系专业课程突出应用性;改革考核评价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优化评价手段,对学生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学习创新、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评价,发挥评价的反馈、激励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良性发展。发展性评价的新评价模式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提升教学质量,但并不能解决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所有问题的,因此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配合是十分重要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要走得更远更好,还需不断探索、积极创新。
参考文献:
[1]T·胡森[瑞典],T·波斯尔斯韦特[德].教育大百科全书(第一卷)[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冯永潮.教育评价科学性的基本问题[J].教师之友,2005,(5):14-17.
[3]杨开城.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几点思考[J].教育研究,2001,(5):62-66.
[4]宋克慧等.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2,(7):94-98.
[5]傅萌.发展性评价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商业会计,2014,(5):112-114.
[6]林静.形成性评价在高校课程评价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管理,2011,(9):66-68.
[7]常媛,周俊峰.发展性学业评价在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4,(10):44-46.
作者简介:
祝群,女,龙岩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硕士,主要从事会计教学与研究。
翁彬瑜,女,龙岩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从事会计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