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庆羽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北京100000)
【摘要】供給侧改革激发了很多潜在的新兴消费需求,消费电子产品作为迅速崛起的新兴产业首当其冲。而新兴行业也存在了很多新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行业目前形势的分析,发掘出关键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法。希望消费电子行业能借助供给侧改革的“东风”,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为我国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关键词】消费电子产业;供给侧改革;创新
当前,全球经济放缓,我国经济正面临全球经济深度调整、持续低迷的影响。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和瓶颈,引领市场发展,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企业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
消费电子产业是迅速崛起的新兴产业,属于先导性产业,对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抓住新一代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提高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极具有重要意义。
一、供给侧改革激发新兴消费潜在需求
(一)新兴消费是最大潜在需求
我国正处于服务业崛起的初期。我国当前服务业/GDP占比仅相当于发达国家70年代初的水平,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向后工业时代过渡,处于服务业崛起的初期。预计2015年我国全年服务业增加值GDP占比将超过50%,相当于美国、日本、德国在70年代初期的水平,当时他们分别为61%、51%、48%,经过四十余年发展,目前三国的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均已提升至70%以上。
人口结构变化推动新一代消费服务需求。从年龄结构来看,80后、90后人群的年龄结构在15-34岁之间,这部分人口已经进入消费高峰期,更加追求生活品质、注重服务体验,推动了大量新型消费服务需求产生。90后年龄在15-24岁之间,主要出于读书和首次就业的阶段,消费需求集中在电子产品、移动社交、游戏、动漫娱乐、休闲旅游(在线旅游)等方面。80后年龄结构在25-34岁之间,开始进入成家立业阶段,消费需求集中于买车买房、家装用品、婴幼儿消费、影视传媒、品牌服饰以及体育类消费等。
地产、汽车消费高峰已过,消费服需求爆发。参考日本在1970s经验,在人口结构及收入水平上升后,居民消费开始从实物消费走向服务消费。我国地产销量在2013年达到13亿平米的销售高峰,随后每年销售面积增速持续下降,地产政策也从“限制价格上涨”转向“去库存”。汽车消费高峰同样在09年已经出现,2015年截至11月份全国汽车整体销量仅3.34%,而新车型SUV销量同比增速却达到48%,并且在经历了前两年SUV\MPV新车型爆发之后,新一代的汽车消费需求开始逐渐转向新能源、汽车电子、车联网等方面。
(二)供给侧改革释放新消费产业生产力
经济再次迎来转型,新兴产业高速成长。回顾近40年,作为赶超型经济体,后发优势带来的经济发展却异常迅速。伴随人口、技术、资本等资源要素禀赋变化,我国主导产业已经历了三次快速更迭,并带来同期资本市场的蓝筹变迁。①改革开放到90年代初,短缺经济时代,轻工业顺势繁荣,两市初期的小牛行情中消费品领涨。②90年代中后期,受益居民消费升级崛起,“新三件”(电视、冰箱、洗衣机)销量井喷,以四川长虹(600839,股吧)、青岛海尔(600690,股吧)为代表的家电巨头应运而生。③2000年后10年,20-39岁住房消费人群刚需释放,地产加速腾飞。05-07年牛市地产链为牛市涨幅第一梯队。④从2012年以来,经济转型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朗,经济呈现“冰火两重天”的景象,一方面是传统产业的持续低迷,而另一方面以计算机电子、通信互联网、消费服务等行业为代表的“新经济”板块持续加速增长。
供给侧改革加速消费新时代的到来。梳理新消费服务细分行业板块,这些行业不仅仅迎来了需求的爆发,也迎来了供给的大规模变革和扩张。大刀阔斧的改革解除了行业发展限制,吸引了大量产业资本投资。需求一直都在,而供给方面的改革措施成为了推动行业高速发展的重要拐点,2012年的文化产业改革对传媒娱乐产业的推动已经初见成效,2014年以来的体育产业改革也吸引了大量产业投资,而医疗服务、教育体制改革仍在推进过程中,新消费服务板块正在高速成长。
二、消费电子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行业发展现状及行业规模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消费电子产品制造水平的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促使消费电子产品与互联网相融合逐步成为趋势,使用消费电子产品逐步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消费电子产品的销售额也不断提高。消费电子产业新兴领域快速成长,整体产业始终保持活跃。根据美国消费电子协会(Consumer Electronics Association)与权威消费电子市场咨询公司GFK统计,2016年全球消费电子产业销售总额达1.18万亿美元,该数字2017年预计将达到1.2万亿美元。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全球电子制造中心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消费电子产业发展迅速。中国消费电子产业销售增长速度在世界消费电子产业中独树一帜。随着中国作为全球消费电子制造中心地位的进一步巩固,产业规模跻身世界前列,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消费电子产品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
手机、数码产品、家用电器及其附属产品仍然是消费电子市场中增长最快的产品,同时平板电脑、智能电器、数字电视等产品也迅速走向成熟,成为消费电子市场新的增长点。与此同时,中国消费电子产业已经成长为规模大、自主配套能力成熟的产业,产值与销售额趋于稳定。
(二)行业发展趋势
1.消费电子行业化分工日益深化
随着消费电子行业分工的日益深化,未来品牌商和代工生产商分工将更加明显,双方相辅相成,各具优势;一方面,知名品牌厂商掌握了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的核心技术和标准,逐渐将发展重心放在关键技术的研发、品牌推广以及渠道建设,委外代工的比例不断加大,以降低成本和提高产能;另一方面,代工厂商通过生产经验和技术的积累,将会以规模化的制造、良好的质量、低廉的价格等优势,在消费电子代工领域取得进一步发展。
2.高端消费电子生产基地向中国转移
随着消费市场的成熟和生产能力的提高,国际消费电子产品生产基地大规模向中国转移,特别是高端消费电子产品。这不仅扩大了消费电子行业上游的市场空间,还会为国内企业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在成为国际消费电子企业的合格供应商之后,优秀的原材料以及其他零件生产商在其指导下得到快速发展,从而为消费电子行业提供更有保障的原材料。
3.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在行业分工日益深化的同时,行业集中度也在不断提高。目前国内领先的消费电子企业凭借在技术研发、生产管理、品牌等方面的优势,已经在市场占有率上逐步与行业跟随者拉开差距。未来随着行业领先企业在技术研发、生产能力、品牌宣传方面的继续提高,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4.产业转型升级对产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信息技术产业是两化融合的基础和纽带,只有加强信息技术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应用,才能加快实现两化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将真正成为创造更多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键引擎。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国内产品质量合格标准无法跟上,影响产品的竞争力。国内消费电子产品的生产技术和合格标准的欠缺将影响产品的竞争力。标准缺失与落后主要表现在技术标准总体水平偏低、制订周期长、标准老化,无法跟上市场的变化和企业的需求,满足不了经济结构的调整、规范企业行为、提高产品质量的发展要求。中国消费电子行业标准数量在国际消费电子行业标准总量中所占比率还不到5%,这将直接影响到国产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二)核心技术缺乏凸显。中国是全球消费电子产品的制造中心,但却不是创造中心。在消费电子产品的上游零部件方面,中国对国外的依存度很高,其最主要原因就是国内企业的研发能力较弱,产品设计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制约我国消费电子产品发展的主要瓶颈。
(三)市场集中度冷热不均、同质化竞争严重。我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消费电子产品最大的消费国以及重要的生产国。我国消费电子行业的企业数量较多,大规模的企业较多集中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热门的产品线,导致市场集中度冷热不均,热门产品市场竞争白热化且日渐凸显“挤出效应”。而行业中的中小规模企业则主要依托价格优势获取客户,逐步陷入同质化竞争、打价格战的恶性循环。未来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行业内的中小规模企业的市场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依旧延续同质化的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
(四)技术更新风险高。消费电子行业涉及电子信息、互联网技术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应用,对技术研发的要求较高,而且相关技术更新周期较短,如果行业内的企业不能紧跟新技术的发展,提高研发能力及生产标准,及时推出新产品,公司的产品有可能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四、重点改善方向
(一)提升品质优化细节
如前文所述,我国消费群体的结构及收入水平已经发生了变化,消费观也由满足基本需求逐渐过度至注重消费品质、追求消费体验。“远赴日本抢购电饭煲”等事件则反映出国内的消费电子行业所处的尴尬境地,然而此时国内消费电子市场,其实恰恰充满了契机,产品只要提升一点品质,就能成为市场的佼佼者,抓住契机的企业则能实现类似“弯道超车”的快速晋级。
在同质化、粗糙的市场氛围下,能够按照国际标准严格要求产品的企业,能够先消费者之所想,提升品质、优化细节、改善体验的产品,会迅速脱颖而出。一款产品品质的提升,就能将产品引领至一个更高的档次;一系列产品品质的提升,就能将公司引领至一个更高的层次。良性的循环一旦形成,整个产业也将得到升级。
(二)塑造技术核心竞争力
目前国内消费电子产品的低质化、同质化,一个主要原因,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很多企业进行的多数是较外围的技术应用工作——将把持在国外大企业的核心技术配套组合一些功能应用形成产品。而这些核心技术往往会隐藏关键部分,并频繁升级换代,采用这些技术的企业也并不能在根本上有所改善,留给产品的改善余地更小。
所以,在使用不受自己把控的核心技术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同时,就要着手计划及实施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提升了。例如华为公司,近年在手机领域的飞速发展,就是其对核心技术的重视,长期深刻的积累,厚积薄发所致。如果有越来越多的“华为”涌现,整个行业的技术积累也终将量变达成質变,让中国从制造大国升级为技术大国。
(三)开拓细分市场、关注产品差异化
“个性化服务”是提升用户消费体验的最佳途径,但消费电子行业属于实体行业,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及社会发展程度,大范围的个性化服务成本还太高,企业获取利润的空间也较小,折中的方式即现阶段可将企业重心偏向开拓细分市场。服务于细分市场,既能满足一部分特定消费者的需求,又不会因生产个性化孤品而成本过高,更能避免陷入激烈的大众化产品竞争。目前针对特定群体的定制个性化产品,已经有了一些新颖的平台,例如众筹产品,企业可以借助这些平台,结合自身的产品规划,开拓出细分蓝海市场。
而在同质化产品的基础上,关注部分用户的共同特点,抓住痛点,进而推出对应的差异化产品,则更是避开同质化竞争的良策。消费电子产品是信息技术、软件、硬件、结构等等的结合,这些复杂的因素融合在一起虽然提高了设计难度,也为提供差异化产品提供了灵活的方法,例如惠普打印机的多款产品,硬件外观等完全一致,但针对不同的用户群提供不同的操作软件,用最小的成本实现了差异化产品服务。
(四)提高创新能力
亦步亦趋的紧随新技术、新热点推出新产品,往往只能解决生存问题,对企业及行业的长足发展并无益处。然而不这样做又随时可能被高速发展的行业淘汰,生存问题不能解决更无从谈起发展。要打破这个怪圈,就要跳出“跟随者”的逻辑,在跟随过程中增加技术积累,提高创新能力,从行业的跟随者逐步转变为创新者直至先导者。
消费电子创新周期一般为2~3年,可以在力保生存问题的同时,以时间换空间,围绕客户终端,找到痛点及对应的突破点,提供创新产品。管理优秀、响应能力强的公司终究会脱颖而出,打开二次成长空间。
参考文献:
[1]荀玉根.供给侧改革最先受益的领域将是新兴消费[EB/OL].http://opinion.hexun.com/2015-12-24/181384880.html
[2]吴敬琏等.供给侧改革:经济转型重塑中国布局[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
[3]列大椿.中国消费电子业的崛起[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4]巴伯.科学与社会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