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建英
【摘要】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成为了大部分教育工作着关注的重点,为了提升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质量,需要对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改进,基于此,本文论述了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合作学习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7)05-067-01
0
引言
随着目前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人们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逐渐重要,其中就包括有学生自主学习、创新以及综合分析能力。近些年来,教学方法的改革已经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这种背景下合作学习变为了多种教学改革方法中的一种,由于其对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合作分析能力等等的提升具有着一定的帮助,所以,合作的学习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1.合作学习模式的重要意义
1.1转变教学思路,增加互动和沟通
在合作学习的模式中,可以为教学活动增加活力,转变教学思路,并对教师起到激励作用,使他们可以进行创新,转变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同时,在合作教学模式下,增加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还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态。
1.2快速解决问题,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主要采用教师讲课、学生听课做笔记的形式,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较少,因此,课堂氛围比较沉闷,教师讲课的积极性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高涨,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而且,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会在课堂上遗留很多问题,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解答他们的疑问,在小组成员的相互探讨下,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还有利于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尽快解决问题。
2.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1要明确小组的组织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要以小组为基础,而学习小组的建立除特殊情况外,并非是随意安排的,需要有依据有目的地建立。小组人数不宜过多,以避免合作学习中出现难以驾驭或者合作交流不充分的现象。从人员特点来说,要注意关注到不同性格和不同学习层次的合理搭配,这样的小组具有相互之间引领提升的作用,如果水平或性格接近,那么就难以形成更有价值的合作。小组成员应具有一定的分工,在合作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在共同的合作交流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为小组做出贡献。当然,必不可少的还有小组的灵魂人物——小组长。组长要能够组织引领小组的共同学习,走向目标,教师也要帮助小组长树立威信,以达到最好的组织效果。
2.2不断激发人们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学习之时,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的推进意义,与此同时,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可以投入到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中,进而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其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教学过程中应用合作学习的氛围。可以将学生的情况分为几个小组,同时组织学生进行游戏,然后将语文阅读内容加入到游戏中,并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在游戲竞赛中加强集体小组荣誉感,通过这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语文阅读知识。
2.3培养学生学会倾听
“倾听”是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素养,它的作用要超过学生的主动表达。合作当中自然少不了交流,而交流的基础就是学生的倾听。倾听不是随意地听,而是有目的地关注,学生要能够跟随发言者进行思考,并与自己的认知形成对比,发现不同,进行交流。所以,“倾听”是合作学习的基础所在。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其实也是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养。一般来说,发言者往往会受到更多的关注,作为小学生而言,似乎每个人都愿意成为发言者,只愿表达,不愿关注。倾听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注意力,学会对他人的关注和尊重,这在合作学习中是极为重要的。
3.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是一种比较新型的教学方式,它被众多学校和教师认可和采用。它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思路,增加互动和沟通;可以实现问题的快速解决,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还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阅读语境,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在合作教学模式中,可以利用小组式合作学习、竞争式合作学习和课外合作学习的模式,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教学效果。另外,在小学语文合作教学中,教师要制定目标,积极讨论;还要给予关注,随时指导;注重课后的总结分析,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 参 考 文 献 ]
[1]王利峰.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304.
[2]马乐燕.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鲁东大学,2012.
[3]张华,谢祥琼.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尝试[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117-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