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丛友+白帆+宋健
摘要:深度研究各地区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产出的状况,能够揭示影响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和质量水平的关键因素。通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对京津沪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的投入产出状况进行比较分析,而后对11所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效率进行实证研究。结论表明:建立中职教育生均经费投入产出的测评与监管机制,促进生均经费使用绩效的提高;京津沪应通过调整专业布局,加大力度建设紧缺和特色专业,确保本地区中职教育规模效益的稳定与增长;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教育质量是京津沪中职学校发展的核心任务。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数据包络分析
近年来,我国各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的投入呈稳定增长趋势,但由于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同.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的投入产出状况及效率也存在着差异问题。由于各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规模和发展情况不同,办学效率也存在着差距问题,这些问题已然引起政府、社会和学校的高度关注。据此,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Analysis,DEA),一方面对京津沪中职教育生均经费的投入产出状况及效率进行客观测评:另一方面对11所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效率进行实证研究。
一、DEA基础模型
DEA基本原理是對每个决策单元(DecisionMaking Unit,DMU)的相对有效性进行判断,即对每个DMU投入和产出的现有水平、调整路径与空间进行综合测评。DEA基础模型主要有C2R模型和nc2模型。基于规模收益不变的C2R模型,可以计算得出DMU的综合效率。基于规模收益可变的BC2模型是,可以计算得出DMU的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则是综合效率与纯技术效率相除的结果。DEA模型导向有两个路径:一是利用产出导向模型,对DMU无效性进行测度,其调整路径为在现有各项投入既定的条件下,通过增加各项产出以实现DMU有效。二是利用投入导向模型,对DMU无效性进行测度,其调整路径为在现有各项产出既定的条件下,通过减少各项投入以实现DMU有效。
二、中职生均经费投入产出状况分析
从地区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监管的角度考虑,在生均经费投入既定的条件下,应把优化和增加生均经费的产出作为提高生均经费使用绩效的有效路径,所以,本文选取产出导向C2R和BC2模型,基于产出的视角,对京津沪中职教育生均经费的产出状况及效率进行测度。我们采用纵向分析方式,分别以京津沪的每年作为一个DMU,对其进行DEA有效性分析。投入指标选取了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公用经费。产出指标则选取了在校生人数、教职工数,用来反映教育产出规模。
由于数据的可获性,选取了京津沪2013-2015年间的面板数据,主要来源于京津沪统计局网站公布的《京津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教育部网站公布的《教育统计数据》。
本文均运用DEA-solver pr05.0软件进行计算分析,得出京津沪中职教育生均经费的产出效率,如表1所示。
由表1分析,京津沪的2013年都是DEA有效(纯技术效率值=1、综合效率值=1和规模效率值=1,且规模收益不变),充分显示出该年京津沪中职教育生均经费都得到了有效使用,生均经费投入与其产出的效益是同等比例的,并达到了最佳水平。因此,结合当年的京津沪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通过适量加大中职教育生均经费投入,还能使产出规模有所增大。津沪的2014年都是DEA无效(纯技术效率值、综合效率值和规模效率值都处在大于0.95和小于1之间,同时纯技术效率值都小于规模效率值),表明津沪该年DEA无效主要归因于生均经费的使用配置不高。因此,在保持当年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加强生均经费的使用管理,能够进一步提高生均经费的使用绩效。北京的2014年、2015年,津沪的2015年均是非DEA有效(综合效率值和规模效率值均小于1,同时纯技术效率值都高于0.9416,并明显超过了规模效率值),表明在当年的京津沪中职教育生均经费投入既定的条件下。教育产出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致使规模效率比较低效,这是造成DEA无效的主要原因。鉴于当年产出的数量规模还有增扩空间,因此通过适量增加教职工和在校生的人数,可以实现当年的教育规模有效和规模收益最大化。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京津沪的2013年、2014年和2015年的综合效率值都是在逐年下降,反映出京津沪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增长不仅没有跟上生均经费投入的增长,反而是在逐年缩减。具体表现为.2013-2015年京津沪生均经费的投入连续三年都是递增的,在这三年期间,北京各年的教职工数分别为11926人、11674人和11230人,天津各年的教职工数分别为9798人、9506人和9121人,上海各年的教职工数分别为13706人、13389人和13023人,已然形成了京津沪的教职工人数连续三年减少的态势。与此同时,北京、上海的在校生人数也都是在逐年减少,其中,北京由2013年的164892人减到2015年的96277人。上海由2013年的153298人减到2015年的119701人。天津的在校生人数连续三年保持稳定状态,规模保持在97443-97682人数之间。
总体来看,上海的综合效率(平均值=0.939)、规模效率(平均值=0.961)为最高,天津的综合效率(平均值=0.901)、规模效率(平均值=0.911)次之,北京的综合效率(平均值=0.836)、规模效率(平均值=0.866)为最低。本研究对收集的数据做进一步分析,从中发现,2013-2015年,天津各年投入的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分别为25699.24元、28671.17元和34363.12元。2013-2015年,上海各年投入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均经费分别为28615.26元、28820.46元和34257.78元。两市生均经费的投入量非常接近,但从经费的产出结构和数量规模来看,天津各年的在校生人数、教职工数都低于上海,且差距显著,仅以2015年为例,两市之间的差值分别为22019人和3902人。数据充分表明天津中等职业教育还未达到最佳规模水平,尤其是在校生人数、教职工数还有较大的增扩空间。2013-2015年,北京各年投入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均经费分别为34744.38元、42238.58元和49379.03元,每年都高于津沪两市,但是,北京生均经费的使用效率与上海、天津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北京2014年、2015年的规模效率值均低于上海和天津,充分反映出2014年、2015年北京每年增加投入的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都没有获得预期的最佳产出回报。年间的面板数据,主要来源于京津沪统计局网站公布的《京津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教育部网站公布的《教育统计数据》。
本文均运用DEA-solver pr05.0软件进行计算分析,得出京津沪中职教育生均经费的产出效率,如表1所示。
由表1分析,京津沪的2013年都是DEA有效(纯技术效率值=1、综合效率值=1和规模效率值=1,且规模收益不变),充分显示出该年京津沪中职教育生均经费都得到了有效使用,生均经费投入与其产出的效益是同等比例的,并达到了最佳水平。因此,结合当年的京津沪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通过适量加大中职教育生均经费投入,还能使产出规模有所增大。津沪的2014年都是DEA无效(纯技术效率值、综合效率值和规模效率值都处在大于0.95和小于1之间,同时纯技术效率值都小于规模效率值),表明津沪该年DEA无效主要归因于生均经费的使用配置不高。因此,在保持当年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加强生均经费的使用管理,能够进一步提高生均经费的使用绩效。北京的2014年、2015年,津沪的2015年均是非DEA有效(综合效率值和规模效率值均小于1,同时纯技术效率值都高于0.9416,并明显超过了规模效率值),表明在当年的京津沪中职教育生均经费投入既定的条件下,教育产出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致使规模效率比较低效,这是造成DEA无效的主要原因。鉴于当年产出的数量规模还有增扩空间,因此通过适量增加教职工和在校生的人数,可以实现当年的教育规模有效和规模收益最大化。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京津沪的2013年、2014年和2015年的综合效率值都是在逐年下降,反映出京津沪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增长不仅没有跟上生均经费投入的增长,反而是在逐年缩减。具体表现为.2013-2015年京津沪生均经费的投入连续三年都是递增的,在这三年期间,北京各年的教职工数分别为11926人、11674人和11230人,天津各年的教职工数分别为9798人、9506人和9121人,上海各年的教职工数分别为13706人、13389人和13023人,已然形成了京津沪的教职工人数连续三年减少的态势。与此同时,北京、上海的在校生人数也都是在逐年减少,其中,北京由2013年的164892人减到2015年的96277人。上海由2013年的153298人减到2015年的119701人。天津的在校生人数连续三年保持稳定状态,規模保持在97443-97682人数之间。
总体来看,上海的综合效率(平均值=0.939)、规模效率(平均值=0.961)为最高,天津的综合效率(平均值=0.901)、规模效率(平均值=0.911)次之,北京的综合效率(平均值=0.836)、规模效率(平均值=0.866)为最低。本研究对收集的数据做进一步分析,从中发现,2013-2015年,天津各年投入的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分别为25699.24元、28671.17元和34363.12元。2013-2015年,上海各年投入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均经费分别为28615.26元、28820.46元和34257.78元。两市生均经费的投入量非常接近,但从经费的产出结构和数量规模来看,天津各年的在校生人数、教职工数都低于上海,且差距显著,仅以2015年为例,两市之间的差值分别为22019人和3902人。数据充分表明天津中等职业教育还未达到最佳规模水平,尤其是在校生人数、教职工数还有较大的增扩空间。2013-2015年,北京各年投入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均经费分别为34744.38元、42238.58元和49379.03元,每年都高于津沪两市,但是,北京生均经费的使用效率与上海、天津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北京2014年、2015年的规模效率值均低于上海和天津,充分反映出2014年、2015年北京每年增加投入的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都没有获得预期的最佳产出回报。校。因此,可通过增扩在校生、专任教师等方面的人数规模,以提高数量产出的效率。由表3可知,11所学校的纯技术效率值都是1,反映出京津沪中职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比较高。
第二阶段选择产出导向C2R和BC2模型,以第一阶段的毕业人数、生师比作为投入指标;以就业率、升学率和专业技能合格率作为产出指标,这些指标能够代表学校教育质量产出的效率并具有可比性。通过计算得出11所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产出的效率,其结果如表4所示。
表4显示,北京、天津、上海各有1所学校均为DEA有效,且规模收益不变,表明这3所学校教育质量产出的效率都是最佳的。其余8所学校纯技术效率都很高,均高于0.9785,但规模效率都是无效,致使这些学校教育质量产出的效率比较低效,说明这些学校的升学率、专业技能合格率仍有上升的潜力.需要全面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促进提高教育质量水平。由收集的数据可知,天津D学校、北京I学校的升学率为最高,分别为69.16%、61.75%,与这2所学校相比,其它9所学校的升学率都还有待提高。上海F学校、天津A学校的专业技能合格率为最高,均高于96%,其余9所学校的专业技能合格率还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
四、结论
1.生均经费投入是各地区中职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来源和保障。地区政府既要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的投入,也要对生均经费的使用绩效进行科学测评与监管。避免生均经费被挪用和挤占,确保生均经费使用合理和执行到位;要优化生均经费投向结构,合理配置办学设施,防止生均经费投入产出的不足或冗余,确保地区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能够可持续发展。要建立由政府、第三方等评估主体构成的多元化测评机制,以保证生均经费投入产出测评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政府制定地区中职教育生均经费政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京津沪面对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缩减的现实问题,需要对接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布局,重点加强紧缺和特色专业的建设。同时,政府和公众舆论要引导社会公众改变轻视中职教育的观念,政府也要制定积极的教育政策改变社会公众接受中职教育意愿较低的现状,以保障中职教育规模效益的稳定与增长。
3.本文对11所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效率进行了比较客观的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京津沪少数学校教育质量产出的效率有效,但社会服务和毕业生数量产出的效率不高,相反,大多数学校社会服务和毕业生数量产出的效率有效。但教育质量产出的效率不高。由此可见,京津沪中等职业学校的核心任务就是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内涵建设,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教育质量,实现数量产出与质量产出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