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东+郭春阳
摘 要:国术历史上关于常贺勋与常东升的关系认定存在争议。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进行研究,认定常贺勋是常东升三弟常东坡的原名。因为常贺勋在报名参加民国五运会和第二届国术国考摔跤比赛期间受伤,由其胞兄常东升代替参赛并获得优异成绩。因此,其后口述历史和官方资料中对这两次比赛成绩记录出现了差异。常东升和常贺勋作为民国国术的重要人物都为中国跤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过贡献,但因受特定历史原因影响,常东升的名气和影响力远超常贺勋。
关键词:国术 摔跤 常东升
中圖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6—0021—03
“常东升”一名对于中国体育史和武术史的研究者来说并不陌生。常东升(1911-1986),字曼天,河北保定人,回族武术家。幼承家学,授受了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十二岁拜入保定名师张凤岩门下,弱冠成名。1932年,常东升与阎善益、马文奎等人来到中央国术馆求学,后留校任教,受聘为中央国术馆首席摔角教师。常东升先生擅长“左右开弓麻花绊”的绝技,因跤技出神入化,动作如行云流水,人送绰号“花蝴蝶”。与人较力时他能将保定快跤重技巧、轻蛮力的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轻捷精巧取胜,在上百次的比赛中,保持常胜不败的记录,于是有“常胜将军”“民国武状元”和“一代跤王”等美名。
现有史料提到常东升先生多会有其在民国年间几次重大摔跤比赛所取得成绩的记载。如:《一代跤王常东升》[1]中记述,常先生在1933年的第五届全国运动会中“轻而易举夺得冠军(中量级)桂冠”;《抗战前的中国摔角战绩》[2]一文记录常先生获得过1933年第五届全国运动会摔角甲等第一名和当年举办的中央国术馆第二届国术考试摔角甲等并列第一名。然而,笔者查阅《中央第二届国术国考专刊》《二十二年全国运动大会总报告书》等民国史料时发现,其中关于第五届民国全运会和第二届国术国考的成绩名单中并无“常东升”,与之对应的是“常贺勋”一名,由此不禁生疑:是否“常贺勋”为常东升别名?或是前人有关常东升先生竞赛成绩记录有误?几经考证,终有结论,现将研究结果书写成文。
1 “常贺勋”实为常东升胞弟常东坡
其实,对于民国国术史上的“常贺勋”之名存疑者早已有之。早在2007年,《中国摔跤术》一书的作者沈康福先生曾在《中华武术》中发表文章《现代中国跤术的发展(一)》。文中沈先生对“常贺勋”身份作如下推测:“常贺勋应是常东升别名。因为从庞玉森的《中央国术馆史》和民间传说看,保定跤坛三杰常东升、阎善益、马文奎同于1932年走国术馆学习,并代表南京队参加比赛。常贺勋其人跤界前辈知之者无。”[3]受此研究结论影响,笔者在2014年撰写博士毕业论文《传承与嬗变:清代至民国中国摔跤发展研究》遇到同样的疑惑时,多方查寻资料和求助于国内专家也难有定论后,也倾向于“常贺勋即是常东升”的判定。后来又通过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马廉祯副教授向常东升先生长孙常达伟先生询问,得到回复:“‘贺勋是常先生的号。”由此,我更坚信上述论断,认为“就此基本可以了却武术史上留下的这个疑问了。”[4]
可是,2014年9月,笔者收到原上海市摔跤、柔道队教练,《话说摔跤与上海》一书的作者聂宜新先生的来信,他认为拙作有误,指出“常贺勋并非常东升,而是常东升胞弟常东坡的别名”。聂先生还随信寄来他1985年9月29日收到的原中央国术馆教务长、著名武术家杨松山先生的来信,以及常东坡先生本人分别在1985年10月29日和1987年9月25日给他的两封信件为证。在聂先生的提示下,笔者再次找来庞玉森主编的1996年版《中央国术馆史》仔细查阅,该书附录《中央国术馆同学通讯录》上有载:“常贺勋,70岁(现名东坡),河北省保定市解放街群力胡同4号。”[5]至此,笔者在深悔自己治学不精的同时也感到一丝欣慰,毕竟“常贺勋”的身份终于明晰。
至于常达伟先生所说“贺勋”是常先生的号,暂时无法向其本人再作求证。据推测,一种情况可能是常先生已故,他本人也拿捏不定,随口应答而已;另一种情况则可能是他说的“常先生”即是常东坡先生,而信息在传达过程中出现了偏差。
2 常东升代替常贺勋参加全运会和国术国考
然而,另一疑问随之而来,既然常贺勋是常东升的胞弟,那是不是说明依据《二十二年全国运动大会总报告书》和《中央第二届国术国考专刊》所载的获奖名单就可以判定其中两项摔跤成绩并非常东升先生所获?毕竟原始史料中这两处奖项都是归于常贺勋的名下。
为说明问题,现将当时摔跤赛况及结果简要摘录如下:民国第五届全国运动会本应在1931年举办,但先后因“九一八”事变和淞沪战役而延迟至两年后的1933年10月10日至20日在南京中央体育场举办。本届全运会上参加摔角比赛者42人,摔角按体重分两组比赛,最后决出甲、乙两个等级的优胜者。甲等(中量级)第一名阎善益(河北保定人代表南京),第二名常贺勋(河北保定人代表南京),第三名崔凤岐(山东济南),第四名段文成(北平);乙等(轻量级)第一名郭生祥(北平),第二名张金印(北平),第三名朱文伟(上海),第四名杨春志(山东)。[6]
第二届中央国术馆国术国考紧随第五届全运会之后在同一场地举办。根据国术国考的进程安排,摔跤正试时间为10月24日下午,摔跤决试时间为10月26日下午。但是由于考前实际情况的限制,考试委员会和评判委员会临时修改了比赛制度,术科第一次负者可以复试,以下再采取淘汰制,比赛日期也相对延长,摔跤决赛最终在10月28日下午进行。最终成绩见表1:
而且国考当时还刊载了姜容樵所撰的《摔角决赛择要》一文,详述了决赛过程,其中记述:“三七八号常贺勋对马庆和,常是小矮子,度其重量不过一百三十磅,毫无惊人处。马则是一大块头,较常重约十磅。迨交手抗斗甚烈。常则如生龙活虎,千变万化,马则力大无穷,防守甚严,但终为常之着法所窘,连败两次,常获全胜。”[8]
原始史料按说不会有误,而后世研究成果也决非信口开河。至于为什么资料名单所列与后人认定的获奖者有异?从常东坡先生给聂宜新先生的信件中最终得出解答:“因我报名后脚被刀砍伤,最后由东升胞兄代替……”,也即是说,常东升虽非常贺勋,但他以胞弟的姓名出现在赛场上,并创造了两项摔跤比赛佳绩的确是事实。为此,合理性的解释是当时事件的参与者中可能有人能够分辨常东升和常贺勋的身份,因而口述历史中将获奖者认定为常东升。但官方文件仍然以报名材料为准,所以把“常贺勋”这一名字保留了下来,成为困扰后人的“历史悬案”。
不过,必须指出的是《一代跤王常东升》和《抗战前中国摔角战绩》等文章根据口述历史将常东升认定为民国第五届全运会摔跤冠军并不合史实,因为无论是原始的成绩册还是常东坡先生的亲笔信,都注明“常贺勋”当时获得的是男子甲等摔角的第二名,而第一名是另一位名将阎善益。
3 常东升与常贺勋的国术贡献
常东升先生成名极早,1932年入国术馆学习后因他长于实战,在代替胞弟常贺勋于1933年南京获得了第五届全国运动会摔角中量级的亚军,并在随即举行的第二届国术国考中与张登魁、沈友三并列甲等第一名,随后留校教练摔角。抗战期间,常东升投身军中,先后任第七、第八师及第四、第五路军中任中校教官、陆军军官学校中校教官、伞兵总队上校教官,教授官兵习练摔角。在1948年上海举办的第八届全国运动会上,常东升曾以37岁年龄在比赛中斩获了中乙级摔角冠军。1949年,常东升随国民党军队入台,先后在南京国术院、台北市建国中学、中央警官学校、政治大学、中国文化大学教学摔角。1956年,台湾举行的运动会上摔角比赛,常东升被举推为比赛的裁判长。1968年他编写出版了《摔角术》一书,同时作为中央警官学校的教材。1976年,常东升以教授身份在警校退休[9]。此后,他周游欧美多个国家,致力于中国跤的国际推广。1982年,在自己学生的帮助下,常东升在美国俄亥俄成立了“国际摔角联合会”。1983年,常先生应邀赴旧金山表演摔角和太极拳,并出版了《世界摔跤协会手册》,发行了《常门摔角录影带》,被遵奉为“现代摔角之父”[10]。常东升先生摔跤技术高超、理论修养深厚、实战经验丰富,让中国跤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影响。他的学生王世光、林起凯、吴正民、高翔、翁启修、徐纪、徐永乐、桂健、黄清政、黄希明、葛学让、郑行平、廖维山、魏伦超等人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世界摔角联合会的分会,为中国跤的国际化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常贺勋名东坡,家中排行第三。民国年间,常东如、常东升、常东坡、常东起四兄弟都是摔跤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常贺勋先生早年也在国术馆中学习,就读于国术师范班。依其1933年报名国考时所留地址和代表南京参赛的史实可以判定其时他已进入中央国术馆。在1934年中央国术馆举办的六周年纪念国术表演活动中,常贺勋和范之孝、王新治、周子和、马文奎、杨春智、蒋玉堃、张登魁等摔跤名将一起登台表演了摔角项目[11]。杨松山先生在1985年的信件中写道:“常东坡在国术馆时期,原名常贺勋,身体素质很好,听说后来跤术长进很大,超过了乃兄。”可见常东坡的摔跤实力在当时也应该非同一般。据常东坡先生自述,他民国后期“在军方任教,所以只参加过几届业余比赛,其他场未参加……”。因而,常东坡先生与其兄常东升的名气无法同日而语。另外,据他回忆:“我胞兄东升解放前夕随国民党军队到广西钦州,我们同在此被俘。后他只身逃脱到了台湾……”,因政治出身常东坡先生后来入狱多年,此后又因“政历复杂”和“政策得不到落实”而生活一度困顿,晚年,他随女儿由保定迁居到广西合浦。不过即便如此,他也并未完全放弃摔跤活动。在其1985年所写信件中称:“我现在已七十三岁,但身体还好,每天坚持五小时的练功,还带一两个徒弟以作伴欢度年月……我还准备开一个摔跤班,争取在有生之年为摔跤培养一些新苗……”,传承和弘扬中国跤的拳拳之心溢于纸上,读来令人动容。
参考文献:
[1]周士彬,马明达.一代跤王常东升[J].武林,2000(5):16.
[2]张胜利.抗战前中国摔角战绩[J].中华武术,2007(9):19.
[3]沈福康.现代中国跤术的发展(一)[J].中華武术,2007(4):50.
[4]王晓东.传承与嬗变:清代至民国中国摔跤发展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14:162.
[5]庞玉森主编.中央国术馆史[M].合肥:黄山书社,1996:70.
[6] 中央国术馆.二十二年全国运动大会总报告书[M].北京:中华书局,1934:232-235.
[7]中央国术馆.二十二年第二届国术国考术学科成绩册[J].中央第二届国术国考专刊,1934:234-237.
[8]姜容樵.专场写真·摔角决赛择要[J].中央第二届国术国考专刊,1934:223-224.
[9]Chi-hsiu Daniel Weng. Modern Shuai-Chiao:Its Theory,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D]. Columbus: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1987:26.
[10]报刊摘登.永怀恩师常东升[J].保定地方志通讯,1986(2):29.
[11]中央国术馆.本馆六周年纪念师范班男女生国术表演节目[J].国术周刊(中央国术馆成立六周年特刊),1934(5):55.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of Chang Dongsheng and Chang Hexu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Wushu
Wang Xiaodong1 Guo Chunyang2(1.Physical Education School of AnQing Normal University, Anhui Anqing 246011,China;2. P.E.Dept.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1,China)
Abstract:In the Wushu history "Chang Henxun" and the Chang Fongshen s relationship is found controversial. 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it is found that the name of Chang Henxun was Chang Dongshen s younger brother Chang Dongpos original name. Because Chang Henxun was injured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participated in the Fifth National Games and the second National Wushu Examinations during the wrestling match, so Chang Dongpo took the place of his brother to take part in the competition and won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Therefore, there are differences about the oral history and the official information on the record of the two games. Chang Dongshen and Chang Henxun as an important figure in Chinese Wushu inheritance and made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restling, but because of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factors, Chang Dongshen s fame and influence is far beyond Chang Henxun.
Keywords:Chinese Wushu Chinese wrestling Chang Dongs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