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扫描
●冰心《春水》手稿在日本九州大学被发现
近日,中国“文坛祖母”冰心先生的重要代表作——《春水》诗集的完整手稿在日本九州大学图书馆发现。《春水》是冰心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新文学初期自由体小诗的里程碑式作品。《春水》手稿一直藏身日本九州大学图书馆,此次时隔95年浮出水面的契机,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于2016年第11期刊发了《1939年周作人日记》。其“10月5日”项记曰:周作人在清理书斋故纸堆时,发现了当年自己编辑出版的冰心女士的《春水》手稿,于是辅以蓝纸封皮线装成册,并亲书题记,寄给日本后辈友人滨一卫。滨一卫后来成为九州大学的中国文学教授,1984年去世。1987年,九州大学图书馆收藏了滨一卫的藏书及其他文献资料,建立了“滨文库”。《春水》手稿自在其中,但却一直没有引起注意。直到去年底《1939年周作人日记》发表,九州大学研究生院语言文化研究院中里见敬教授才从未刊资料中找出《春水》手稿,并进行了一系列考察。中里见敬教授在大学期间曾受教于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老师,为他对祖国的赤子之情所感动,走上了研究中国文学的道路。后来,中里见敬教授赴中国人民大学留学,师从冯其庸等中国当代国学大师。中里见敬教授对人民日报记者说,冰心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泰斗,《春水》手稿的发现,不仅对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是日中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来加强日中两国交流,以报答中国老师的教导之恩。
●第六届“中坤国际诗歌奖”在京颁奖
由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主办的第六届“中坤国际诗歌奖”颁奖典礼日前在北京大学举行。诗人郑敏,德国诗人扬·瓦格纳和翻译家、诗人屠岸获奖。第六届“中坤国际诗歌奖”设中国诗人奖、外国诗人奖和诗歌交流奖三类奖项。此次评奖继第一届、第二届评奖之后,再次设立诗歌交流奖,旨在鼓励在诗歌翻译、批评、出版方面具突出贡献的诗歌翻译家、批评家、出版家,促进诗歌领域的相关交流工作。评委会在授奖辞中评价了郑敏70多年来的创作经历:“她的诗从一开始就跳出了浪漫主义的世纪窠臼,追求感性和理性、‘诗’与‘思’的高度统一,追求从日常经验出发,在无限拓展的时空中呈现‘智慧的凝聚’。对她来说,诗不仅是灵魂在燃烧中吐出的光和力,也是心头流过的思想的音乐,是从这思想之流中涌出的生命瞬间造型,是丰富、清明而又玄秘的观念在沉默和语言的辩证激荡中凝成的灵动而繁复的图像。”
●第六届“徐迟报告文学奖”揭晓
第六届“徐迟报告文学奖”颁奖系列活动日前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举行。徐迟报告文学奖”于2001年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设立。作为一项全国性文学荣誉奖项,其专门关注和奖励中国报告文学创作中的优秀作家作品。目前已成功举办五届,并在2002年首届颁奖仪式上授予徐迟“中国报告文学特别贡献奖”。据了解,本届“徐迟报告文学奖”选取2014年至2015年间,在中国大陆用汉文写作并公开出版发表的写实性文学作品展开评选。最终,评选出获奖作品8部(篇),包括李延国的《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人不能忘却的记忆》、程雪莉的《寻找平山团》、章剑华的《故宫三部曲》、张国云的《致青藏》、高建国的《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五篇长篇作品,以及曹岩的《极度威胁》、朱晓军和杨丽萍的《快递中国》、马娜的《天路上的吐尔库》等三篇中短篇作品。为表彰在报告文学创作上成就特别杰出的作家,和无私为报告文学事业和报告文学学会工作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本届“徐迟报告文学奖”评选委员会还颁出了“中国报告文学创作终身成就奖”和“中国报告文学事业特别贡献奖”。其中,作家黄宗英、理由获“中国报告文学创作终身成就奖”;作家周明与傅溪鹏获“中国报告文学事业终身贡献奖”。
●吉狄马加获波兰雅尼茨基文学奖
2017年度波兰雅尼茨基文学奖近日揭晓,中国诗人吉狄马加获得这一奖项。雅尼茨基文学奖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创立于波兰。雅尼茨基文学奖授奖词:吉狄马加是最杰出的中国当代诗人之一,他的诗既不追求复杂的隐喻,也不去诱惑那些热衷复杂语言的读者,它给出一种纯净的、叙述的诗歌类型,其惊人之处在于那些精确的警句,在于其表达心灵瞬间状态和神灵预兆的能力。这是对家族纽带的持续关注,对一个特定民族的持续归属感,这个民族始终保留其各种仪式,并使它们升华为一种完整的文化。这一文化中的许多艺术杰作以及民族史诗《勒俄特依》,借助毕摩之口代代相传。吉狄马加继承毕摩的传统,创作出能被中国和全世界广大读者所接受的现代诗歌。他的诗作被越来越多地译成外文,每一部译作均能在新的语言中得到完美的呈现。这归功于他的诗歌主题上的普世性和语言上的轻盈明快,归功于其近乎祷告和哀恸的声调,归功于其壮阔的颂歌和轻柔的抒情。
●英国出版社将出版陕西文学多部作品
据中华读书报消息,英格兰北约克郡一家成立只有六年的私人出版社山谷社一口气签下了七本当代中国小说在全球范围内所有形式出版物的英文版权。该社宣布,将于今年首先推出中国畅销作家叶广芩的《山地故事》,另外六本书将在2018年和2019年上市。所有这些作家都来自同一个省份:陕西。“读者以前可能没有听说过陕西,”山谷社创办人杰米·麦加里上周告诉《书商》杂志,“要不就是对那些以该省为家的中国畅销作家们不太熟悉,但很快就会熟悉了。我们已经签了合同,出版该地区最优秀作家的一整套作品。”麦加里透露,经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罗宾·吉尔班克牵线,山谷社得以和陕西方面建立了联系。吉尔班克博士正是山谷社所在的北约克郡人。作为中国方面的一项重大成果,上市前两个多月,《山地故事》的英文版已经在西安举行了隆重的首发仪式。据悉,除《山地故事》外,贾平凹的《土门》、红柯的《故乡》、杨争光的《老旦是一棵树》、方英文的《太阳语》和吴克敬的《血太阳》也将以同样的操作方式在英国出版。
●余秋雨自称新书《泥步修行》是“最后一本”
余秋雨日前在河北廊坊举办的第27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再推新书《泥步修行》,70岁的他尽管未显老态,但他表示,“这是我最后一本书了。”他好像在自问自答,“别写了,再写下去谁看?虽然我的书很好卖。”谈及写这本书的起因,余秋雨说,现在网上几乎每半个月就有大量“他的诗文”发表,他还记得其中很著名的一个句子“你的过去我没法陪伴,你的将来我将奉陪到底”。“有人说,余秋雨先生一生写过6000多首诗,我说抱歉,我一首诗没写过。那都是别人‘送’给我的,为什么‘送’给我,不知道。”他还提到了重庆高考出的一道题目,也说是余秋雨的文章。但事实上,那篇文章的作者不是他。“但是看这些文章的时候,我发现一点,所有用我名字发表的警句、格言、美文、短诗等,全在讲人生哲理。”余秋雨说,这对他是个启发,现在的年轻人需要有年龄的人告诉他们有关人生的哲理。由此也唤起了他内心一个小小的欲望,“试着用我自己的笔墨,让那些一直对我充满好意的年轻人看一看,这个长期被冒名的真身亲自动手,写他们很想写的那种句子,将会是什么模样。”在新书中,他一一回顾了自己破除每一个“惑”时的心路历程:灾难时期如何守住正觉,为什么辞职是破解“官位之惑”的结果,如何看待“名惑”的虚妄,怎样破除钱财的迷魂阵,如何不被潮流裹挟,怎样以强大的心灵治愈仇恨,等等。
●刘慈欣认为作家应该远远躲在作品背后
科幻作者刘慈欣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在我的信念中,一个作家不应该对他已经写出来的作品做过多的诠释,文学作品本来就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写出来之后就不属于作者了。您多说一句话,多一个诠释,就堵死读者一条想象的道路。对文学作品的过度解读是一个普遍现象。当然,有许多作家会顺着这种解读去迎合,但我只能实话实说。您从我的作品中领悟到的那些东西我压根就没想,当然这种说法可能会让读者们失望,特别会让高层次的读者失望,这是真实的情况。因为每一个科幻作家在创作科幻作品的时候,如果他是一个成功的作家的话,在写作品的时候绝对不会想:我的作品有多么深的哲学意义,反映多么尖锐的思想,有多么深的人文情怀。他想的只有一件事:怎么讲一个好故事,除此之外不会再想任何东西。如果一个科幻作者做不到这一点,那他肯定不会成功的。所以说,有时候作品成功了,大家这样去解读,有时会让人有很恐慌、很诧异的感觉。所以一般采访我也只能迎合大家去说,也说不出什么来,就这么回事。这都是实话,所以我觉得,如果大家喜欢某个作品,不用再问作家很多的东西。我一贯认为作家应该远远躲在作品背后,不要过多的走向前台喋喋不休地去说。
●白先勇说自己的故乡是中国传统文化
“文学是我一生中的第一志业,我写作是为了把人类无言的痛苦转为文字。”作家白先勇日前在做客上海戏剧学院实验剧场时如是说。他和上海戏剧学院电影电视学院院长胡雪桦进行了对谈,与读者、戏迷们分享他的文学创作和昆曲推广之路,文学电影《白先勇:姹紫嫣红开遍》也在现场放映。在对谈中,白先勇说到当年制作青春版《牡丹亭》的初衷。“我的故乡是中国传统文化”,他这样感慨。看着传统文化最美镜子之一昆曲式微,他的内心是惆怅与煎熬的,责任感和对昆曲的热爱促使他在退休后一直致力于昆曲艺术的复兴,于是制作了青春版《牡丹亭》。“昆曲是将中国传统抒情诗以歌、舞的形式呈现到舞台上,我一直相信昆曲有着青春的生命,希望它能在舞台回春。定义为‘青春版’,也是感慨于昆曲演员断层,想寻找接班人,以年轻演员吸引年轻观众,让他们可以走入剧院看我们传统的艺术,重新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最美的一刻,通过昆曲这个媒介,将中华民族文化的美传达出去。”
●《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出版
新近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以战略、哲学、文学、历史·附录四卷本的体量,全面梳理了毛泽东的读书故事。主编陈晋作为毛泽东研究专家,熟知毛泽东的生平经历、逸闻趣事,对一件件读书小故事,陈晋总能从时代背景,渊源流变中作出考据详尽、求证深入、外延广阔的解读。毛泽东在工作中喜欢引用古诗词讨论问题,利用诗词启发人、引导人、增进认识、促进学习,他将古诗词的传统文化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毛泽东曾明确表示,喜欢李白、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贺、李商隐等人文采斐然,气势磅礴的诗,“杜甫、白居易哭哭啼啼,我不愿看”。毛泽东在惋惜天才王勃、贾谊、王弼、夏完淳的同时,借题发挥说,“青年人比老年人强,贫人、贱人、被人们看不起的人、地位低的人,大部分发明创造,占70%以上,都是他们干的。30%的中老年而有干劲的,也有发明创造。这种三七开的比例,为什么如此,值得大家想一想。结论就是因为他们贫贱低微,生力旺盛,迷信较少,顾虑少,天不怕、地不怕,敢想敢说敢干。”这揭示了毛泽东一贯的底层意识、人民意识。也揭露了辩证法深刻的哲学命题:“贫贱低微”和“生力旺盛”之间存在着因果转换的必然过程。
●孙惠芬推出长篇小说《寻找张展》
孙惠芬长篇小说《寻找张展》研讨会日前在京举行。《寻找张展》讲述了一个青年寻找遭遇空难的父亲的人生经历的故事,却是以朋友母亲的视角展开叙述。李敬泽谈到,这是一部对作家来说具有难度和重要意义的作品,孙惠芬选择的题材在今天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小说以寻找张展为线索,触及到了两代人甚至几代人之间的情感关系,作者试图在父子、母子之间重新建立一个具有整体性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小说调动了大量个人生活经验,某些部分极具纪实性,作家有意模糊了虚构和真实的边界,在写法上寻求着新的突破。对孙惠芬而言,每一次写作都是一次艰难的爬坡,因为她始终对自己有要求,希望每一部和上一部不同,这是一个小说家应有的写作态度。与会者谈到,《寻找张展》为当代文学提供了一个面目与众不同的青年形象,他所经历的孤独、叛逆、快乐等等,在这一代青年的成长中都极具代表性。作家没有囿于一般“底层叙事”的写作套路,揭示了年轻一代的情感秘密、生活法则等,直面当代人的精神价值和抉择,立体地书写了人的精神世界,这种寻找最终指向的是人性,是希望重建两代人情感共同体的一种尝试。小说上部讲述了大致的寻找梗概,下部穿插了多篇书信,这就使作品具有两种观察和写作视角,从而可以更深刻地探讨人性,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汪兆骞新作《走出晚清》出版
由现代出版社主办的汪兆骞《走出晚清:大师们的涅槃时代》新书分享会日前在河北廊坊举行。作者与作家周大新、肖克凡围绕新书展开交流探讨,畅谈民国初年文人学者们的命运抉择和热血年代大师们的困境与彷徨、飞扬与落寞,引发读者热烈反响。《走出晚清:大师们的涅槃时代》是汪兆骞民国大师集体传记“民国清流”系列的前传。作品沿袭了该系列丛书的整体风格,呈现了1912年至1916年新文化思潮澎湃壮丽的景观,客观再现了20世纪初中国文化进程的巨大变化。在这一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严复、谭嗣同、黄遵宪、柳亚子、苏曼殊、章士钊等传统文人满怀责任与担当,在精神和思想领域奋力跋涉,开始思考救国之道并努力付诸实践。他们在实现文化和文学成就的同时,也力图找到一条文化转型之路,表现出“民族之正气”和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会者谈到,这部作品视野开阔,将严肃史学与生动文学融为一体,生动再现了文人学者在社会大转型时期的心理状态,真实还原了其复杂的文化品格和人格。一本史书,只有真正读进去了,才能进入“巅峰阅读状态”,感受到自己与历史人物的共同存在。
●《欢乐颂》作者推出新书《艰难的制造》
近日,热播剧《欢乐颂》第二季在争议声中落下帷幕。《欢乐颂》作者阿耐讲述制造业在政策和市场夹缝中生存故事的新作《艰难的制造》也于近期上市。以言情为大众熟知的阿耐,最早成名是写商战,这是读者最惦记,也是阿耐最拿手的题材。阿耐分析大家为什么惦记自己的商战小说时说:“我想大家惦记得有道理,因为我这20几年见的商场好玩的事情多,有料,写出来都是实打实的真材实料,没经历过的人可能想都想不到,所以大家爱看。”小说讲述了中国制造业在市场和政策夹缝中生存的各种艰难,透露了不少亲身经历的一手内幕: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山寨和模仿横行;质量认证体系和环保工程里的猫腻……书评人苏七七在评价《艰难的制造》时说:“阿耐写出了一种真实性,这种真实不是普泛的真实,而是时代的真实。”在读者眼里,阿耐向来神秘,即便如今已经跻身一线作家行列,全国人民唯一知情的消息也只有:阿耐,性别女,浙江某著名制造业高管,早年弃政从商,如今已经退休。
●《鲍勃·迪伦诗歌集》中文版出版
广西师大出版社日前在北京举行了中文版《鲍勃·迪伦诗歌集》的线下首发。中文版迪伦诗集因采取了特别的薯片包装,迅速上了热搜榜,还成为国外社交媒体的热门话题,甚至惊动了远在美国的迪伦,请经纪人发邮件索要薯片装诗集。《鲍勃·迪伦诗歌集(1961-2012)》共八册,是经迪伦反复修订并授权的权威定本,珍贵手稿首度公开,封面设计由他本人认可,收录了鲍勃·迪伦50多年创作的31张经典专辑,共369首作品。诗歌集中英文对照,兼顾英文的原汁原味与中文翻译诗性之美。作为《鲍勃·迪伦诗歌集》的译者之一,乐评人李皖认为中译本的出版,可以让中国读者对文学上的鲍勃·迪伦有全面了解。“这套书在体例上,收录了鲍勃·迪伦的所有歌词,甚至此前专辑创作中放弃的、散落在各处的歌词,完整地展现了鲍勃·迪伦作为歌词家、诗人、文学家的风貌和广博的文学素养,足够为文学史上的迪伦正名”。
●以色列作家格罗斯曼获2017国际布克奖
2017年国际布克奖日前公布:63岁的以色列作家大卫·格罗斯曼凭小说《一匹马走进酒吧》获奖。小说由英国译者杰西卡·科恩译出,她也因此获奖。格罗斯曼和译者分获2.5万英磅奖金。格罗斯曼是以色列最为著名和杰出的作家和公共知识分子之一。他在1980年代凭借第二本小说《证之于:爱》成名,并享誉至今,其主要作品包括《到大地尽头》《证之于:爱》《锯齿型的孩子》等。他的作品包括小说、非虚构和儿童文学,它们迄今已被翻译成36种文字。《一匹马走进酒吧》的故事围绕一位脱口秀演员一场失败的表演展开。在评价格罗斯曼的作品时,本届国际布克奖评委会主席尼克·巴利这样说:“大卫·格罗斯曼试图写一本野心勃勃的、高调的小说,他成功地做到了。《一匹马走进酒吧》聚焦于伤痛,但毫不过分伤感。主人公是挑衅的、有缺陷的,但又极其吸引人。格罗斯曼书中在情感与风格上的冒险让我们印象深刻:每句话、每个词都是有效的,整本书是一个作家手艺的绝好体现。”
●马尔克斯《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引进出版
新经典文化公司近日推出马尔克斯早年的非虚构作品《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其中文版首发式在北京大学举行。《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写于1955年,取材于那一年从美国返航的哥伦比亚军舰遭遇风浪,其中一位水兵在海上漂流十天最终生还的历险故事。当时马尔克斯在哥伦比亚波哥大的《观察家报》当记者,他在事件发生一个月后采访了这位生还者,二十天的时间里,马尔克斯每天采访六个小时,听当事人的回忆讲述,也会认真甄别讲述的矛盾不实之处,每天的采访内容会在第二天见报。这一系列报道在当时产生了极大影响,随着对海难原因的逐步发掘揭露,触怒当时的哥伦比亚军政府,使得报社被关,生还水兵失去荣誉,马尔克斯本人则流亡海外。在这部非虚构作品中,年轻的马尔克斯初露文学才情,对于真实事件的把握、细节的取舍乃至叙事方式的引人入胜、社会深层问题的反映等方面皆有不凡表现,从中不难看出他日后写出《百年孤独》的某种必然。当时,这一系列报道写到第六天,报社社长曾质疑马尔克斯所写是小说还是事实,马尔克斯的回答很巧妙,“是小说。之所以是小说,因为是事实”。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品直到1970年才正式结集出版。据悉,《绑架新闻》《电影导演历险记》《东欧游记》等马尔克斯的非虚构作品随后也将由新经典公司在国内陆续引进出版。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获弗朗茨·卡夫卡奖
七十七岁的加拿大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获得了2017年度的弗朗茨·卡夫卡奖,并将得到奖金一万美元,约合人民币六万八千元。阿特伍德1939年生于渥太华,1969年以小说《可以吃的女人》出道,五次进入布克奖决选,并在2000年以《盲刺客》获奖。她最有名的作品当数1985年出版的警世小说《使女的故事》。该书已被改编为电影、歌剧和十集电视剧。一个多月前,作为仅有的两位作家代表,阿特伍德和美国当红小说家科尔森·怀特黑德入围了《时代》周刊评出的2017年度世界最具影响力一百人。弗朗茨·卡夫卡奖创办于2001年,由捷克共和国国会和布拉格市政府主办,用以表彰以其作品“令读者超越出身、民族及文化局限”的当代作家。阿特伍德是卡夫卡奖的第十七位得主,往届获奖者依次为美国的菲利普·罗思、捷克的伊凡·克利马、匈牙利的纳道什·彼得、奥地利的埃尔弗丽德·耶利内克、英国的哈罗德·品特、日本的村上春树、法国的伊夫·博纳富瓦、捷克的阿尔诺什特·卢斯蒂格、奥地利的彼得·汉德克、捷克的瓦茨拉夫·哈韦尔、爱尔兰的约翰·班维尔,捷克的达妮埃拉·霍德罗娃、以色列的阿莫斯·奥兹、中国的阎连科、西班牙的爱德华多·门多萨和意大利的克劳迪奥·马格里斯,全是大人物。按照惯例,颁奖仪式将于今年10月底在布拉格的老市政厅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