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与数学教学之我见

2017-07-19 10:06王昌华
青苹果·高一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圆锥教给问题解决

所谓“问题解决”就是把学置于问题之中,把问题解决看作学生学习的过程,将学生学习由“吸收-储存-再现”转化为“探索-研讨-创造”,将教师的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培养过程。那么,如何将“问题解决”体现在小学教学之中呢?

1 营造“问题解决”的氛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对新知识的需要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心里特征,有意识地营造“问题解决”的氛围,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思考,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例如,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利用多媒体,使学生在屏幕上生动形象地看到吊车上的沙土徐徐流下,慢慢形成一个圆锥的形状,学生由趣生疑,教师趁热打铁,问:看到这堆沙,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这时,学生争着说,想知道这堆沙的形状叫什么?体积有多大?有多重?接着,教师再做一个实验,先拿出一个圆锥,再拿出一个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土,然后倒入空圆柱里,让学生数数倒几次正好倒满。教师提问:你看了这个实验,你能了解到哪些知识?从中让学生得知,圆锥的体积在什么条件下与圆柱有什么样的关系,然后将圆锥的体积转化为圆柱的体积来计算。

2 提供”问题解决“的空间

学生自行探索和应用知识有一个过程,即准备-实施-结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除了指导外,更为重要的是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与探索的空间。教师不要一味的讲,而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创设情境,设计阶梯性问题上。学生要在教师启发指导下,尽可能自己操作,自己探讨推导,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途径,始终以积极的思维状态,全身心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才能。

例如:我在教学“小数加减法”一课时我做了这样的设计,课前安排学生到超市购物,并让学生把购物小票带到课堂,和同桌交流购买的物品,同时提出问题,大家一起来解决,随着学生的提问,他们尝试着,争论着,最后终于发现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同桌互说形式,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让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的机会,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形成了过程,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面千姿百态的实际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策略,积极引领学生丰富生活积累,加强体验,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着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合理、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教给“问题解决”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教学生“学会”到教学生“会学”,是教学上质的飞跃。而这“渔之技”“学之法”,是不能靠灌输获得的,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求而得之”。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可操作性的方法。

一是要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如从与旧知识的比较、联系上找问题;从新知识的意义、性质、特征上找问题;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识不清楚的地方找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要多问幾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样就能发现处处都有数学问题。

二是要教给学生解答为题的方法。教会学生提问的方法是手段,而引导学生学会解答问题才是目的。可教给学生三种本领:(1)可以应用知识间的转化和联系;(2)动手操作;(3)认真观察、比较、有序地思考问题可以顺利地解决问题。例如,我在教学“分数和有限小数的关系”时,先让学生在师生游戏的情境中,发现教师用“看”的方法很快的判别出任意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这时学生会迫不及待地提出问题:看什么?怎样看?带着这两个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讨论探索,发现“看”的方法,即只要看最简分数中分母质因数的情况即可。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索过程。营造强烈的问题情境的氛围,可以驱动学生想问、爱问;提供问题解决的空间,可以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教给方法,可使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作者简介:王昌华(1976-),女,安徽省合肥市世华小学,高级教师,从事数学教学。)

猜你喜欢
圆锥教给问题解决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A Father
《论语》—为政篇
学包圆锥粽
猫咪教给我们的人生道理
教老师
初中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解析
圆锥计算题,“展开”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