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叙述”在大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2017-07-19 19:08陈晓凌
卷宗 2017年14期
关键词:叙述能力培养课堂教学

陈晓凌

摘 要:叙述能力是理解能力、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集中体现,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应认真把握学生的发展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叙述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活动,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关键词:叙述;课堂教学;能力培养

长期以来,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四门功课,也是语文课堂最直观的教学目标。按照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高职类院校一般都会安排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在入校第一学年(即大一阶段)开设《大学语文》。目的就是在教师有意识的主导下,熟悉和了解中外古今璀璨的文化内涵,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和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这里的语文素养,包括思想感情、习惯兴趣、语言积累和语感等等,实际还是要落实到生活中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上来,它是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其中,“叙述”渗透于大学语文课堂听、说、读、写活动的全过程,举足轻重。

但是,在语文课堂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叙述”这一功能要素却常常有意无意的被人为忽视,这不能不引起一些教师的担忧与思考。本文拟从这一视角出发,探讨“叙述”要素在《大学语文》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1 “叙述”在语文课堂中的性质定位

叙述是一种思维表达方式,是把研究成果或心得用一定的方法在理论上再现出来。它的基本特点在于陈述“过程”。而在大学语文课堂,叙述则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包含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即借助叙述来展开课堂教学环节,交代教学活动和理解把握书本知识的过程,是一种对知识充分理解、融会贯通外向迁移之后的尽情表述。

教师的精确讲解,是对知识的叙述,通过逻辑严密、切合题意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比如,欧阳修的《伶官传序》,它是很多《大学语文》教材中一篇重要的选文,无论思想内涵还是艺术性都堪称上品。学习此文离不开对其独特文化背景及社会现象的叙述,它既包括那个时代的,也包括当事者个人(甚至作者本人)的。此时,适当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现象的叙述,便可拆除隔阂的篱墙,拉近学习者与历史的距离,实现今天和昨天的融合,还原那个年代尘封的旧事,让它在现实世界重新焕发活力,激荡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文化共鸣,可以说教师通过叙述打开了学习者接受知识和主动学习的求知的闸门。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知识的潜移默化和消化吸收,也是对新知识的再叙述,它旨在使知识由客观转向主观,由他主转向自主,变书本知识为我所用、为我所有。一篇课文,教师辛苦教授的最终结果只有引起学生的全面反馈、积极回应、产生共鸣,教学才算达到预期的目的。比如,《宝玉挨打》(曹雪芹著《红楼梦》节选章节),教师的叙述,是学生叙述的前奏。学生的思考则是通过教师的简单叙述为其出发点,反过来学生的叙述过程,便是对课文整体把握与深入理解的学习过程。宝玉因何被罚、缘何被打,学生还原式的再叙述既能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交代作者于“宝玉挨打”背后隐藏的深层原因、文化背景,又籍此把握作者的话外之音和言外之意,产生批判的武器。

教师通过课堂上的叙述,穿针引线引导学生询疑质难,就演化成了学生对书本深层知识的顿悟与理解。因此,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叙述”是知识的交流,是情感的交流,它是知识传递方式,更是一种课堂上教学双方的心灵默契。

2 “叙述”在语文课堂中的功能诠释

講解一篇课文,重点在于分析课文主题,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也就是作者通过材料一层一层地表现出来的文章的主题思想的路子。怎么样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拨开迷雾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呢?这,还必须落实到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果的叙述当中。教师可利用简短的导语叙述开场,引导学生切入课文、积极思考、条分缕析、深入理解,让他们在明确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中,通过快速阅读、合理想象,架构叙述主线,剥茧抽丝,掌握文章的主旨。教授李斯的《谏逐客书》一文,教师叙述“逐客”这一社会背景,然后结合课文提出问题:为什么驱逐客卿?接着,请同学们根据以上问题,结合背景材料和原文进行思考。这是教师的简单叙述。在这里,教师只是适当引导,不宜多讲,更不能忽视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在阅读课文整体感悟后,便会自然明确文章的主旨。这时教师要求多位同学进行叙述,随着同学叙述的深入,文章的主旨、议论的妙处就会逐渐趋向明朗、一致。最后教师再适当叙述,作者的观点如何,我们通过学习又当如何等。这时的教师叙述便等同于点拨、评价和小结。而学生们则通过叙述,很好的完成了深入理解、认真构思、组织材料和表达等诸多能力训练任务,在有限的时间内,借助叙述熟悉了课文的网络(结构),明确了作者的用意(立意),了解了文章的表现方法和表达效果。

此时,对于学生来说,“叙述” 表现出的是一种持续性,是一种创造,是一种思维成长,更是一种发现真理的过程,是把所学习到的课本知识演绎成自己知识积累的又一次成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学生学会学习,才是关键。

3 “叙述”在语文课堂中的培养思考

新课程方案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叙述”的主体对象应该是广大的学生。要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课程资源,着力在“叙述”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那么,如何让学生把握“叙述”呢?

一要善于观察,整体把握。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和教师的提示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和理解。要借鉴教师的叙述,把握“叙述”的方式方法。巴甫洛夫强调:观察,观察,再观察。因为叙述的准确、生动,是建立在观察准确、理解深入的基础之上的。

二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叙述有一定的顺序性,要注意层次顺序和内容难易,选择合适的表述方式。叙述内容务必真实、有的放矢,这就需要在广泛深入的钻研课文的基础上,探讨“叙述”的技巧,发现叙述的规律,将叙述常态化、规律化。

三要创设有利于“叙述”构建的良好环境。扩大叙述的容量,丰富叙述的表现形态。比如: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同学们的或复述故事,或归纳段意,或概括主题,或补充情节,或谈人物刻画,或述学习心得,或读后感想等等。

四要启发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的叙述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

总之,语文教学要统筹兼顾,不能简单的只教教材。而应通过教材,激励广大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培植其高尚的人格操守。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实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是,我们相信,只要在教学中坚持不断探索、实践和总结提高,是会找出一个行之有效的好的办法的。

参考文献

[1]钱梦龙. 导读的艺术[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徐正. 名师授课录[M] 北京:语文出版社,2006.

[3]刘伯奎. 教师口语—表达与训练[M] 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6.

[4]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叙述能力培养课堂教学
少点叙述,多点描写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