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传统文化在美德山东建设中的继承与创新

2017-07-19 17:36尹歌
中国市场 2017年19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尹歌

[摘要]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了山东两千年,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在21世纪的今天,山东感人奋进的时代先锋更是不断涌现。建设“美德山东”就是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明价值取向,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

[关键词]传统文化;美德山东;继承与创新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9043

1前言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推进美德山东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也应当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有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也有封建礼教的沉渣,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重视和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对于加强“美德山东”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2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助于“美德山东”建设

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在中华民族艰难而辉煌的发展历程中,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始终为国人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为培养民族品格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是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土壤和重要源泉。众所周知,山东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山东文明代表华夏文明的精髓。山东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丰富的人文文化,更有着感人奋进的时代先锋。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影响了中国两千年,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记忆和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中国传统又化作为社会历史范畴,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身发展的特殊性,代表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思想和实践的积淀,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生活准则、生存智慧、处世方略,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类型。

21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珍贵历史遗产。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早期国家形成的肇始,它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并有所衍变。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提出了重视人民作用的“民水君舟”说。以这二者为代表的“民惟邦本,本固则邦宁”的重民思想,被后人称为中国民本主义的典范。以此为思想发轫,逐渐演化为宽以养民、慈以爱民的民本实践;从“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治国思想,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本情怀,无不强调以仁爱治天下,恤民养民。在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体的今天,我们仍坚持儒学人性本善的观点,借鉴古代民本思想的合理元素,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群众思想,保障人民享有当家做主的民主权利;坚持群众路线,执政为民,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我们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2整体主义理念

所谓“整体”,就是民族和国家;所谓“整体主义”,就是强调个人必须服从并服务于民族和国家。“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至理名言,即对这一民族精神的生动展示。正是在传统道德整体主义的优秀传统的熏陶下,在齐鲁大地上才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顾全大局、乐于奉献的优秀儿女。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先辈们进行了艰难的探索。从“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到“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我们取得过成就,付出过代价,然而,这只是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所必须经历的。先辈们一直致力于把国家建设成一个团结、统一、和平、讲求集体利益的大家庭。能照顾集体利益的人才是能成大事的人。在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道路上,我们从不缺乏这种人,更不缺乏这种精神。可以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视角剖析整体主义、集体主义观念的重要性。

23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

即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以及私利与公利的关系。据《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据朱熹的解释,之所以要“富之”,乃因为“庶而不富,则民生不遂”。中华道德一方面不简单地否定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另一方面也感到,人不能无限制地追求利益而轻忽了道德修养。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见利思义的优秀品质。

24崇尚仁爱

我国历代思想家对于仁爱思想都作出过深刻的论述,使其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明确提出“泛爱众,而亲仁”,就是要求爱众人、爱一切人。孟子主张“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有道德的人最高尚的品质就是和他人一同做好事。仁爱思想不仅仅是道德思想,而且与政治实践结合起来,要求为政者以德治天下,为政以德,体恤人民,这是仁爱思想在施政中的体现。孟子说“仁者爱人”,亦将“仁”释为爱人,由此形成了仁者爱人的重要理念。仁者爱人有着十分丰富的含义,首先它强调仁爱应当分别亲疏远近,从爱最亲近的人即父母兄弟开始,逐步推广扩大到其他,并应当将仁爱贯穿到施政原则和社会理想中,实行仁政教化。最后,它强调要将对人的爱推及到对自然界万物的爱。仁者爱人的理念,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5求实笃志精神

传统道德历来重视将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的统一作为自身的根本追求。强调任何人只要立志向善,就一定能够成就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同时强调要将道德认识见之于生活行动。在这种理念的推动下,从而使得中华道德具有了实践的品格和旺盛的生命力。社会每前进一步,都需要对传统进行反思,前进的步伐越大也就越需要对历史进行反思。在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一直伴随着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从洋务運动开始,到维新变法,再到五四运动,从二十世纪初的文化争论再到七八十年代的文化改革,传统文化的何去何从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其中出现了两种观点最为引人注目,一种是所谓的“民族虚无主义”即全盘西化论,另一种就是保守的“民族守旧主义”,即坚持中华传统文化,抵制外来文化,其核心内容是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坚持发展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中华文化。社会主义快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外来文化还是传统文化,对其既不该全盘吸收也不能全盘否定,而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任何一个国家,其发展都不能离开民族文化和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用拓展的眼光,开阔的胸怀,只有把民族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母体文化,对其批判继承,综合创新,才能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也只有这样才能去借鉴吸收西方现代文化精华,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有现代化气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

3“美德山东”建设要积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美德是指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用善恶观念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等手段来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情感心理方式的总和。传统美德产生于社会的需要,它在维系社会秩序安定,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和政治的稳定,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具体而言,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主要就是靠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道德来维系和延续的,而山东作为儒学圣地,在借助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方面有着突出优势。

从时间维度上看,中华传统美德发轫于先秦时期。历史上,最早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性的是周公,其制定的周礼不仅是一套统治结构,更是一套影响深远的礼仪规范。在后来的分封诸侯的安排中,周公的长子伯禽被封到鲁国,也就是今天山东境内,有“周礼尽在鲁”的说法。历经春秋战国时期想领域 “百家争鸣”的局面后,儒家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理论,“德治”“重利轻义”成为封建社会居主导地位的道德思想。将“礼、义、廉、耻”作为道德的四大纲纪,把重德修身看作立身治国的根本原则,把个人的荣辱与祖国的荣辱紧紧相连,把道德视为国家兴亡、政治成败的基础和关键。近代以来,以康有为、严复、谭嗣同、梁启超、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们为推动社会变革,发动了“道德革命”,试图用资产阶级新道德代替封建主义旧道德。从对传统道德的解释中,阐发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道德标准、善恶标准、义务、论道德修养等,构建了比较系统和完备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人根据民主革命发展的要求,把以传统文化为蓝本的伦理道德的建设与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紧密结合起来,他们对西方自由平等观的解释不是单纯从个人价值方面考虑,而是着重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振兴。新中国成立以后,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尤其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道德建设也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2001年中央出台《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号召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2006年胡锦涛同志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传统伦理道德中的精华形成有机的结构生态,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新的一届中央集体成立以来,把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营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高到关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高度,把建设美丽中国、文化强国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后,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繼承。”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以投身于其中的方式去领会当下的意义,是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中华文化至今保持着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中共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守刚指出:文化和道德建设同经济社会建设一样也是民生。道德力量是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当前,社会道德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不小的差距,这就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大公民道德建设力度,努力形成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团结友善的人际关系、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更好地推动民生问题的解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建设“美德山东”的过程,是积极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更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过程。要在广泛汲取传统丰厚营养的同时,大力弘扬新时期山东精神,努力形成家庭更和睦、事业更兴旺、品格更高尚、社会更和谐的良好局面,不断提高全省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

4“美德山东”建设贵在创新优秀传统文化

创新文化是发展和进步的核心的软实力,传统文化要通过创新来适应时代快速发展的需要。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强调: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大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作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使传统美德在“美德山东”建设中发挥新的更大作用。

41应当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屹立不倒,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符合时代理念。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明成果,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近现代社会道德的建设历程证明,不论是在早期民主革命时期,还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今天,正确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是不可少的,也是完全可行的。近年来中国的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全面开花。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截至2010年10月,全球已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共计691所,分布在96个国家(地区)。大批孔子学院的设立有力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几年来,央视的《百家讲坛》是一个应运而生的产物,它符合社会大众的心理需求,是民众能够更加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陶冶,为传统文化再度注入了新的活力。实践证明,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但对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就必须否定和抛弃。

42运用多样而有效的方式吸古纳新

面对传统文化,我们要善于吸古纳新,将它们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合乎时代精神的解释。从德育的实施方法上来看,传统文化也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以孔子为代表,他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上的做法,在今天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同时,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节俭”等朴素的唯物论观点,在今天来看也具有极强的继承价值。只要在思想深处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德观念,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热爱、尊重、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自觉维护大自然的平衡,就能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山东省社会健康成长,经济高质量发展。

43扩大传统节日和节庆活动的影响力

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对于培养爱国爱乡的情感,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和睦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将其列为法定节日后,要进一步提升其文化内涵,注重发掘其中蕴含的精神资源、传统美德的因素。利用祭拜孔子、孟子等先贤的活动进行传统文化的寻根问祖。要改进过节方式,将其赋予时代精神,切实让传统节日真正起到继承传统、弘扬文化,推进道德建设的作用。通过一系列节日活动,大力宣传和弘扬以互助、诚信、敬业、孝敬为重点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主动宣传善、大力倡导善、积极唱响善。

44大力弘扬国学在美德建设中的作用

博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艺术的本土文化,是中国人的基本信仰和信念。大精深的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是家传户诵之学。要进一步发挥“国学”修身做人,特别是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作用。以经典教育弘扬传统文化,作为新时期“美德山东”建设的重要发展路径,它不仅有助于解决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而且对于重塑伦理道德根基,奠定和谐社会基础,以至于对于中华民族的真正复兴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5大力弘扬新时期山东精神

“改革创新、开放包容、忠诚守信、务实拼搏、敢为人先”,二十字新时期山东精神,是对山东历史上各种精神的整合和凝练,既传承了齐鲁文化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面向未来的精神追求;既是过去山东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瑰宝,又是今后山东再创新辉煌的内源动力。继承齐鲁文化的优秀传统,是新时期山东精神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回到山东自身的文化价值核心上去,剔除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的因素,发掘并激活它的积极因素,使历史的发展进入一種良性互动。新时期山东精神的普及与弘扬必须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对齐鲁文化深入考察,辩证分析,科学处理,以对于当下社会的有效性和积极意义为依据,对齐鲁文化的合理继承,扬长避短,吐故纳新,激活齐鲁文化的积极因素,使之与当下的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新的山东精神才能科学、合理、健全地建设起来。

参考文献:

[1]宋元人注四书五经[M].北京:中国书店,1985

[2]唐凯麟,曹刚重释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评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武东亮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0

[4]习近平论中国传统文化——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选编[J].党建杂志,2014,2(28).

[5]刘奇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EB/OL].http://wwwwenmingcn/djw/specials/djwwpt/wxgx/201406/t20140602_1979556shtml?COLLCC=199755375&.

[6]陈来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美德[N].人民日报,2014-04-07(07版).

[7]徐晨光,林国标人自身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J].理论前沿,2005(19).

[8]陈荣照儒家政治文明理念的透视[C].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2004.

[9]罗国杰,夏伟东论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J].红旗文稿,2014(7).

[10]何维论道德社会化[D].长沙:中南大学,2007

[11]曹丙燕,谷晓妹齐鲁文化与新时期山东精神[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7(1).

[12]期闫朦科学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C].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 ,2005.

[13]刘德龙,刘德增齐鲁文化与山东人性格[EB/OL].http://wwwpzzcnet/read-htm-tid-166215html.

[14]田青弘扬和培育“新时期山东精神”的现实着力点[J].消费导刊,2009(18).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