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霞 叶 萍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妇科,安徽蚌埠 233000)
护理干预预防老年妇科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观察
王玉霞 叶 萍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妇科,安徽蚌埠 233000)
目的 观察护理干预预防老年妇科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220例老年妇科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110例纳入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另110例纳入研究组给予预防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的术后DVT发生率、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及护理满意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干预预防老年妇科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有效避免了术后DVT及疼痛发生,满足了患者护理需求,缩短了其住院时间,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护理干预;妇科;肿瘤;深静脉血栓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及医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老年妇科肿瘤患者日渐增多,此类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经治疗后,因创伤较大、卧床时间较长,血流过于缓慢,从而增加了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几率,如果未能给予及时治疗与护理,则会降低患者生存质量,严重情况下也可能威胁其生命安全。DVT作为临床常见与多发并发症,为了有效预防,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2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照分析显示,与常规护理干预相比,预防护理干预成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了220例老年妇科肿瘤患者,其中最小60岁、最大78岁,平均(65.6±2.1)岁,疾病类型:宫颈癌84例、子宫内膜癌73例、子宫肉瘤36例、卵巢癌27例;合并症:高血压86例、糖尿病74例、肥胖60例。纳入标准:①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②均无严重器质性疾病;③均无精神疾病,意识、认知及交流障碍。随机划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合并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健康教育、心理疏导、饮食指导及用药指导等。
1.2.2 研究组 预防护理干预,具体措施有:(1)术前护理。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术后DVT发生的影响因素、临床表现及危害等,以此提高其配合度与依从性。实践中借助多媒体、资料等宣教,并结合患者的文化水平与接受能力等,选取适合的语言,以此保证宣教质量。心理疏导:老年妇科肿瘤患者受疾病、治疗等因素影响,极易出现不良情绪,如抑郁、悲观及焦虑等,而心理障碍降低了其配合度,因此,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及时沟通,掌握其心理状况,采取针对性的疏导方案,尽量减少不良心理的影响,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饮食指导,护理人员结合患者的饮食习惯,为其设计个性化的饮食方案,多食用高维生素、低脂肪食物,并适当增加饮水量,禁止食用高脂肪、高胆固醇等食品。生活指导,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规律作息、科学运动,如果患者吸烟,则建议其戒烟,尽量减少烟雾中有害物质的影响。入院评估,护理人员充分考虑各影响因素,如患者年龄、体重、基础疾病、病史及病情等,明确DVT的危险因素,预测其是否会出现,并结合医嘱,指导其按时、定量用药。(2)术中护理。入室后,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摆放正确体位,整个手术期间,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积极配合医师,轻柔操作,如果手术时间较长,则要及时调整、按摩患者肢体,尽量减少组织损伤,避免血管挤压、牵拉与挫伤;另外,术中应彻底止血关腹,尽量不选用止血剂或静脉压迫止血,术中禁止下肢输液,特别是左下肢,此外还要合理麻醉,尽量缩短麻醉及手术时间。(3)术后护理。运动指导:术后将患者送至病房,抬高其双下肢,促进静脉回流,护理人员向患者家属或陪护人员示范活动患者双下肢,即抬高足部,环绕小腿,由踝关节至膝关节按摩,此后环绕大腿,由膝关节至腹股沟按摩,并适当活动其足趾,作伸屈动作,10 min/次,间隔时间为30 min。在操作时应保持适中的力度,患者感到微热即可,防止用力过度而影响伤口愈合或造成肢体皮肤损伤。术后6 h,可适当延长活动时间,间隔1 h,夜间为了保持充足的睡眠,可适当调整活动时间。术后1 d患者取半卧位,尽量主动活动,护理人员协助其更换体位,间隔30 min,鼓励其主动活动下肢、足趾及踝关节等,5 min/次,如果患者机体素质较差,则可联合主动被活动,术后2 d增加主动活动量,鼓励其练习坐起,术后3 d,在护理人员或陪护人员协助下,下床活动,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如头晕,则停止活动,此后逐渐增加下床活动次数及活动量,在卧床期间,家属或陪护人员应积极按摩患者双下肢。对症护理:术后要加强保暖,使用温水擦拭双下肢,如果患者可坐起,则定时温水泡脚,以此避免血管痉挛或收缩,并促进血液循环;术后指导患者饮食,尽量增加饮水量,3000 ml以上,通过充足的液体量,防止血液浓缩。如果患者为DVT高危群体,即:肥胖、高龄、合并症及输血次数较多者,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其双下肢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处理,并告知医师。出院指导:经调查发现,DVT常见于术后16 d,因此,术后应坚持运动,出院前,叮嘱患者适量运动及合理饮食的必要性,尽量选用高维生素、高蛋白、易消化食物。
1.3 观察指标 观察术后DVT发生率、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护理满意率、住院时间、生活质量评分[1]。
2.1 术后DVT发生率、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及护理满意率 研究组的术后DVT发生率、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及护理满意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
表1 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DVT发生率、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及护理满意率对比[n(%)]
2.2 住院时间、生活质量评分 研究组住院时间、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20.4±2.4)d、(93.2±1.6)分,均优于对照组的(27.3±2.6)d、(85.2±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32,t=4.255,P<0.05)。
深静脉血栓作为妇科肿瘤术后常见并发症,其具有高发生率与高致残率的特点,直接影响着治疗效果及患者生活质量。由于患者静脉血流过缓、血压高凝、静脉内膜损伤,随之引起了DVT,经有关学者[2]研究显示,它与患者年龄、体质、合并症、手术时间等有关。老年妇科肿瘤患者因年龄偏高、合并症较多、术后长期卧床,致使静脉血流缓慢,特别是恶性肿瘤患者,其血液常见高凝状态,因此,增加了DVT发生率。近几年,随着手术治疗水平的提升,老年妇科肿瘤手术患者比重大幅度提高,DVT也明显增加,如果未能及时治疗,则会降低肢体功能,并发肺栓塞。因此,临床上应用预防性护理干预是必要的。
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2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结果为研究组的DVT发生率与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此结果表明,老年妇科肿瘤患者经护理干预,预防了术后DVT,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值得推广。
国内学者[3-5]经对照研究指出,预防组DVT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同时其护理满意度、疼痛评分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研究报道一致。
护理实践中实施了术前、术中与术后护理干预,具体措施有系统宣教、心理疏导、饮食指导、对症护理、运动指导及出院指导等。部分患者及其家属不了解DVT的有关知识,未认识其危害,从而影响了其护理参与性与依从性,因此,护理人员借助不同形式,开展了宣教[6-8]。此后,患者及其家属护理更加主动,在医护患的有效协作下,患者饮食、运动更加合理与科学,进而避免了深静脉血栓的出现。
综上所述,老年妇科肿瘤患者围手术期间经全方位的护理干预,防止了并发症发生,满足了患者护理需求,利于其早日康复。
[1] 屠悦,林雪娟.围术期预防性护理干预对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6,21(7):2194-2196.
[2] 陈洁仪,欧阳惠娴,吴琼好,等.临床护理路径联合气压治疗仪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根治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现代医院,2016,16(6):867-869.
[3] 解建粉.护理干预预防老年患者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效果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13,14(5):71-72.
[4] 石祖妹.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对预防妇科肿瘤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4,21(8):124-125.
[5] 曹松美.护理干预对预防妇科肿瘤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20(4):20+28.
[6] 陆芦.围术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妇科老年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21(9):648-649.
[7] 李晓娟,周勤.抗血栓泵对具有高危因素妇科围术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研究[J].东南国防医药,2014,15(3):314-316.
[8] 龚竹云,李继东,王彬.围手术期全程早期护理干预对预防老年肿瘤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1,4:718-719.
王玉霞(1972—),女,护师,主要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R473.73
B
1004-7115(2017)07-0831-02
10.3969/j.issn.1004-7115.2017.07.045
2017-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