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超
来自地心最深处的“热泉”
——观话剧《热泉》及座谈会有感
武超
大同市歌舞剧院带着话剧《热泉》来并参加“2017山西省新春新创优秀剧目展演”活动,我有幸观摩了演出并参加了次日的座谈会。《热泉》的故事来源于真人真事,讲述了大同市阳高县龙泉镇司法所所长李培斌的感人事迹。一般,主旋律题材在创作上难度较大,人物容易被冠以说教性质、标签式的假大空形象,很难打动观众的心,更别说让观众落泪。正如很多山西省内专家在座谈会上的发言所说,对于弘扬正气的主旋律题材,又是本土的真人真事,搬上舞台难度相当大,往往情节琐碎了就没有高度,有高度了又容易假大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打动观众,更是难上加难。在以往的艺术创作中,一般都会避开真人真事的局限,以艺术真实取代生活真实,从而达到观众所期望的艺术高度。
但是我们看到《热泉》恰恰克服了舞台上表现真人真事的难度,它在舞台上立起来了!随着舞台上主人公事迹的一一展现,最终让观众落下了埋在心底的“热泉”。下面我就从话剧《热泉》专家研讨会上提到的人物塑造、场面编排、舞台美术三个方面谈谈。
在大同阳高县,流传着一句口头语:“有难事,找培斌。”这样的语言,高度概括了一个基层党员干部的日常生活状态。主人公李培斌的工作就是穿梭在老百姓家长里短的琐事中,这样的党员干部最难。正如山西省文化厅创作室的安兰老师所说:李培斌没钱、没权,家里住着破窑洞,女儿还没有工作。他30年就穿梭在这些矛盾中,把这些琐事一一展现开来,无论是谁看到都会是种心灵的净化,剧中起到核心作用的真情与初心就是主人公铭记老百姓的真心和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初心。人性与党性的考量在他身上尽情展示。
山西省戏剧研究所王越副所长认为,《热泉》以一条清晰的主线贯彻全剧始终,辅以几个副线的穿插,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故事情节环环相扣,撷取的几个人生画面,真实质朴,使这些看似平凡的先进事迹,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使人物的伟大得到自然体现,而不是通过先进人物的豪言壮语,刻意地人为地进行拔高。导演正是抓住了主人公这些不起眼的日常琐事,才使观众感觉离自己很近,很接地气。因为他就是我们身边实实在在存在过的人。
从故事情节和人物行动线看,很多细节让观众感觉李培斌一直是在孤军奋战,他总是一个人面对一群人。由于选取的事件很多都具有社会性质,例如村民拦截火车和拆迁。剧中很多事情都发生在村里,村支书和村委会却始终没有出面,个人感觉这样的情节不太符合逻辑。另外,李培斌一坐到自行车上就打呼噜,容易让观众笑场,而且缺乏真实感。
其次,事件的铺排有些多,主人公的行动节奏快到几乎没有停下脚步喘气的机会。很多事件的设置多少还是有些标签感,欠缺一些能让主人公展示内心世界的情节,人物内心挖掘还不到位。无论他是多么忘我的一个优秀楷模,我相信他的内心一定有过软弱和犹豫,他的内心一定是在无数次斗争中逐渐强大起来的,最终实现了自我提升。如果能把这样的内心活动适当展示出来,我相信不会损害人物的形象,反而会让观众更加相信,他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在座谈会上,有专家提出“两跳”。李培斌的两次突发性大哭,感觉有点跳戏。在女儿婚礼上李培斌的突然大哭,把大家吓一跳。假如换成女儿看到父亲拎着马扎千里迢迢赶来参加婚礼,女儿忍不住大哭,把这个父女情推向高潮的铺垫感觉会更加舒服。
唢呐男女的设置可以看出是经过导演精心编排的,二人巧妙地融入进整个剧情,又游离在剧情外起到串场作用。在需要烘托情感的时候,唢呐和山西民歌的倾情演绎表现得非常到位,把观众与主人公的情感紧紧扭在了一起。
但在剧中,一开场表妹的设置让观众有些意犹未尽,这个人物本身很有戏,但在后面的故事发展中,表妹几乎没有再做交代,感觉呼之即来挥之即去。我感觉这是此剧中一个比较喜剧的人物形象,越是悲的剧越是需要用喜的人物来调剂。
此外,李培斌的儿子在剧中突然出现,而且是他妻子在冷不丁的话语间提起,让观众有点看不明白,直到剧情演了一半,才知道李培斌不止有一个女儿,还有一个儿子。儿子是真实存在的,但在剧情中如果没有前面铺垫,儿子的出现会有些突兀。
全剧结束时,李培斌身着警服再一次出现在舞台上,让所有现场观众热泪盈眶,为之动容。这些升华场面,保证了这部戏的水平和质量。同时,山西省剧协的王笑林老师也提到:这是一部农村题材戏,采用的是开放式的戏剧结构。我个人感觉开放式的戏剧结构大场面的运用不可避免,但是在这部戏中群众场面人数太多,冲突表现得太过闹腾,场面调度也有些乱。这样的场面至少出现了两次以上,容易让观众感觉太闹了。
一台话剧的成功与否,离不开舞台美术的精心设计。当大幕拉开的那一刻,它传递给观众的视觉冲击,体现着创作团队的核心精髓。《热泉》中的杏花树与黄土高坡的那种厚重感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再加上开放式的前台设计,拆掉了演员与观众心中那堵隐形的墙,拉近了时空感。美中不足之处就是,剧情发展中铁轨的设计略有不妥,让观众有跳戏感。如果真实的铁轨不能很好呈现,倒不如让演员无实物表演,把遐想的空间留给观众。引用山西省话剧院的老导演石连贾老师的话:典型环境的设计应该更要准确的呈现。
《热泉》在演出高潮时,主人公李培斌深情地面对观众说:“在这大泉山上,常年喷涌着一股热泉,之所以在寒冬也不减热度,就是因为它来自地心的最深处,我们为老百姓做事,就得像这股热泉一样,把他们放在心底,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
我一直在思索,剧中李培斌这个人物的行动动机在哪里?他为什么一辈子心甘情愿就做这些身边的凡人小事,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克己奉公。最后,我在李培斌的台词中找到了答案。李培斌说,是他的爷爷和父亲,爷爷解放战争受过伤,抗美援朝立过功,为了不给国家添麻烦,回到家乡田园。他的爹,当了20多年的村长,成为全村最操心最劳累的人,他爹说要对得住大伙儿的信任。“我和爷爷、和爹是一根藤上结的瓜,里里外外都一个样。”这样的台词比什么样的语言都更加生动,更加有说服力。当下,党和国家对广大人民的关怀体贴更多的是需要无数个像李培斌这样的基层干部去落实,才能使百姓感受到阳光雨露,也就是要成为一股暖流,才能暖到人民心底去。李培斌精神体现的是一个人、一个共产党人的信仰和追求,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最后,祝愿带着李培斌精神的“热泉”能够流淌到更多老百姓的心里去。
武超,女,山西省戏剧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