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祁巧玲
热点
世界最大绿苇红滩生态价值多大?保护成本多高?
——专访中共盘锦市委书记高科
□ 本刊记者 祁巧玲
近年来,随着公众对湿地的关注和旅游业的发展,辽河三角洲的红海滩闻名遐迩,红海滩所在的辽宁省盘锦市也被誉为中国“湿地之都”。据 2014 年发布的全国第二次湿地调查结果显示,盘锦市各类湿地面积 34.59 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 85%,其中自然湿地面积 21.65 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 53% 以上。在一半以上国土面积面对保护与修复的压力下,盘锦市还实现了人均GDP连续多年位居辽宁省前列。盘锦是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的?为了红海滩美、辽河水清,盘锦付出了多大代价?又产生了多大的生态价值?《中国生态文明》杂志专访了中共盘锦市委书记高科。
《中国生态文明》:作为东北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先行区,盘锦市既有从油气资源依赖型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的压力,又必需承担更重的水污染防治、湿地保护与修复的责任。在双重压力下,盘锦市依然保持了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与此同时,水污染防治成果显著,湿地保护与修复也进展顺利,请问,盘锦市是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的?
高科:现在环境问题越来越被关注,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我们要决断的首要问题。多年来,盘锦市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顺应生态文明发展要求,以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发展,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具体说来,我们在经济发展上把握了五个转变:
首先,由关注 GDP增长向注重绿色 GDP转变,树立环境也是资源,环境也是竞争力的正确发展观、政绩观、整体观,大力推动绿色GDP增长,优化投资结构,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做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苇红滩”。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绿色富市、绿色惠民,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增进人民群众福祉,提高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到 2020 年,我们要力争建成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
其次是由“内陆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转变。从“十二五”开始,盘锦市就确立了“一核、一带、一轴、多点”的发展空间和V字形开放格局,依托盘锦荣兴港区亿吨港口建设,打造东北和蒙东的最近出海通道。
三是由“一油独大”向“多点多元”转变。盘锦油气采掘业占全市经济比重曾高达 70% 以上,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一度超过90%。自 2007 年以来,我们在全力支持辽河油田持续稳产的同时,重点发展石化及精细化工、石油天然气装备制造、新材料、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以及旅游、商贸和物流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六大重点接续替代产业。到 2016 年,非油气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经济比重接近 90%,六大接续替代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经济比重达到 70% 以上,三次产业结构比由 2006 年的 9.9∶74.1∶16 调整为12∶45.5∶42.5,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四是由“小而散”向“大而强”转变,着力打造工业园区,以处理产业集聚与资源集约的关系。产业集聚既提高经济竞争力,也促进了资源的有效利用,污染的科学治理。
五是由“城区”向“全域”发展转变,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补齐农村生态环境短板,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这几年,农民生活质量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是盘锦保护与发展的一大亮点,也是我们很值得骄傲的地方。
《中国生态文明》:盘锦市水系发达,有包括辽河在内的大小河流 21 条,总流域面积 3570平方公里,这就意味着盘锦市有超过五分之四的区域要面对水环境问题。作为一个工业支柱型城市,盘锦为治理水污染,保护水环境付出了多大代价,有没有算过这笔账?
高科:盘锦是一个石化工业用水、农业灌溉用水、湿地生态用水需求量都比较大的城市,加之盘锦境内多条河流处于中下游段位,受上游城市生活生产排水、排污,还有沿河过度的开发利用、侵占河道、开荒偷种等的影响,区域河流多年存在流量减少、水质变差、生态功能下降等问题,盘锦河段水体自净化负荷较大,水环境承载力下降,水污染治理及水环境保护面临严峻的挑战。
2011 年以来,为强化水污染治理工作,加大水环境保护力度,盘锦市先后投入资金 18.2 亿元,通过水系连通、河流生态绿化等工程,全面改善河流生态环境,总体实现了“水清、河畅、岸绿、景美”。这只是一笔小账,除此之外,这些年为了治理和保护水环境,关停搬迁工厂、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等等产生的成本我们没有计算过,因为不管成本有多高,我们都得做,付出巨大的代价换来健康的水环境是值得的,也尤其珍贵。当然,代价也是教训,我们不会再走老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未来最经济的发展方式。
《中国生态文明》:盘锦拥有世界最大的苇田湿地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但其经济效益远低于水稻田,盘锦是如何平衡这种矛盾,保护苇田湿地的?
高科:盘锦市拥有超过8万公顷的芦苇沼泽湿地,约占全市国土面积 20%,是世界上最大的滨海芦苇沼泽湿地,它跟红海滩一样,是盘锦的名片。单从经济效益讲,芦苇(单作)每亩产值约 166 元;稻田(单作)每亩产值约 2320 元,与水稻田相比,芦苇湿地经济效益远低于水稻田。但从综合效益看,盘锦辽河口浩瀚的苇海和广阔的潮间带滩涂为多种野生动物提供了适宜的生态环境,这里已成为多种鸟类南北迁徙的重要驿站和繁殖地,具有重要的蓄水防洪、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众多功能,其产生的综合效益无法衡量,要远高于水稻田产生的经济效益。
正是基于此,盘锦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为主”的原则,先后建立辽宁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盘锦辽河口省级自然保护区、羊圈子省级重要湿地。今年5月,我们还正式颁布了盘锦市第一部地方性法规《盘锦市湿地保护条例》,全面加强湿地保护与管理。在我们的积极争取下,还获得了国家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资金,实施湿地生态修复、湿地渠系改造清淤及扩大水域面积、湿地生态补水等工程,进一步加强对芦苇湿地的保护。
《中国生态文明》:盘锦这几年为了保护和恢复滨海湿地以及自然岸线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 2015 年开始的 8 万亩“退养还滩”工程,被认为是我国最大的湿地修复工程,如此大的工程,困难有哪些?进展如何?
高科:盘锦市的海水养殖业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的,主要是围海养殖对虾,然后出口创汇。2006 年开始,海参养殖逐渐兴起,大连、丹东等地的养殖户大批到辽河口西侧海域开展海参养殖。由于盲目开展海水养殖,导致近海和滩涂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尤其对当地水生生物造成很大危害,渔民意见很大,造成较大的社会不稳定因素。2008 年底,盘锦市委、市政府决定不再批准围海养殖,对部分到期海域采取收回措施。2015年开始实施“退养还滩”工程,全面收回辽河口西侧围海养殖滩涂,发展近海底播生态养殖和海洋牧场建设,恢复辽河口滨海湿地生态,同年就收回了 2.3 万亩围海养殖池塘,新增近3万亩自然湿地。
“退养还滩”工程实施过程中,由于海洋类生态修复工程国家没有类似“退耕还林”的补偿政策,导致工作遇到了巨大的阻力,我们承受维护社会稳定的巨大压力。为了实现“退养还滩”的目标,我们于 2016 年编制并上报了《盘锦市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实施方案》,得到了国家海洋局、国家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争取到了3亿元的财政奖补资金扶持,这有力提升了工作水平,短时间内实现了辽河口西侧海域8万亩围海养殖池塘全部恢复成自然滩涂,恢复自然岸线 33.6 公里。
《中国生态文明》:盘锦拥有占全市国土面积 85% 的湿地面积,湿地类型丰富,有没有估算过这些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有没有基于生态服务价值的生态补偿?
高科:在占全市国土总面积85% 的各类湿地中,芦苇沼泽湿地 8.09 万公顷、近海和海岸湿地12.30 公 顷、 河 流 湿 地 1.26 万 公顷、湖泊湿地 33.49 公顷。有研究计算的结果是,辽河口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 142.27 亿元 /年。其中,直接使用价值 124.02亿元/年,占年服务功能价值的87.2%,包括芦苇价值、渔业资源价值、旅游功能价值、教育科研功能价值等。间接使用价值 18.25亿元/年,占年服务功能价值的12.9%,包括净化水质价值、调节气候价值、调洪蓄水价值、栖息地价值、碳汇价值等。
在生态补偿方面,2014 年盘锦作为国家林业局和财政部首批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单位,连续两年获得生态效益补偿试点资金 6500 万元,用于开展湿地生态补水、生态修复等项目的实施。
但现有的生态补偿还太少,湿地保护与修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投入,除了争取国家的生态补偿,我们自己还需要建立资金和制度两方面的长效机制。今年我们制定了盘锦市第一部地方性法规《盘锦市湿地保护条例》,以及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补齐生态短板实施方案、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细则等3个文件,制定了《盘锦市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我们还加大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的投资,制订了《辽河口生态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攻坚计划》,对退耕还湿、退养还滩、废弃井台生态恢复等项目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以吸引投资生态修复项目,让社会资本和力量参与到湿地保护与修复的事业中来,共同保护自然湿地这个“地球之肾”
盘锦滨海湿地是丹顶鹤重要的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