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正龙,王国亮
(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在思想观念、文化传播、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发展却明显滞后,以至于世界各国对我们的战略、方针、政策等不能客观解读,从而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和权益。2012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的步伐”的要求,旨在开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武术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自然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扩大国际影响的排头兵。因此,如何准确把握武术文化国际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分析原因、找准出路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武术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体育运动项目的代表,是能够满足不同人群、阶层的传世经典体育运动项目。武术文化在全球的传播、推广过程中无论是在中国正面形象的塑造、中华文化的传播、受众人数的增加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武术文化在传播对象的人群、层次上眉毛胡子一把抓,效果和人们的期待差距甚远。孟涛调查发现,青少年学员在美国武术馆校中所占比例较大,占被调查总人数的86%;中老年人只占14%。男性明显多于女性。有65.2% 的学员为大、中、小学生;其余34.8%的学员分别是教师、电子工程师、公司职员和个别政府工作人员。上述调查资料和数据表明,武术对外传播过程中受众接受教育的文化程度,从事的职业、该地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与受众习练的目的紧密相连,表明受众习练的目的是分层的,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武术文化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对传播、教授对象的人群、层次上划分不清晰是一个重要原因。
通过访谈国内外武术大师、问卷调查海外孔子学院武术课程的设置内容、会议上与海外武术拳师的交流等渠道,一致认为武术在向世界的推广传播过程中内容单调,形式单一,与人们的期待是有差距的,主要是没有根据受众的年龄、受教育程度、从事职业、需求设置相对应的课程内容。武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其主要功能、特点、定义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不断的补充、丰富、完善。从武术的作用、特点、变化、发展过程发现,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科技时代,武术的功能、作用、特点分别适应于对应的阶层人群上。正因为不同的阶层、人群对武术的需求不尽相同,武术在走向世界的推广、教授过程中教授的内容应根据习练者的需求设计相对应的教授内容。
武术传播是一个文化的输出、传播过程,是国家形象的正面塑造过程,更是国家软实力的提升过程。自古以来,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姿态大多居高临下,师者高高在上,学生绝对服从,这种传播姿态严重影响了武术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传播者如何转化为一名新时期的文化传播者,取决于对自己的准确定位,对学生的态度。对自己和学生的正确定位和态度,是成为一个优秀文化传播者的前提。武术传播者有着一种先天的优越感,目空一切,不容人质疑,这种“唯我独尊、高高在上”的传播姿态严重影响了传播主体及武术本身的国际形象,从而使武术在传播的过程中表现的亲和力不足,最终影响了武术的传播进程。
200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的《人文发展报告》称:“当今的文化传播失去平衡,呈现从富国向穷国传播一边倒的趋势。”贫穷国家的民族文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体育项目的国际化,致使一些集修身、娱乐、健身、竞争、分工合作迅速的抢占体育市场,迫使一些地方性、民族性的体育项目无立身之地,走向灭完的境地。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必然对该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产生影响,也会分流一部分体育人口,影响该地区的传统体育项目生存、发展。武术文化国际传播“输出为主、以我为主”的传播理念必然使得该地区的有识之士产生戒备心理,甚至拒绝、抵制武术文化在该地区的传播,影响武术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引领世界体育文化潮流。
在我们的传统优秀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引领世界文化潮流,提升国家软实力,塑造国家良好形象的过程中,最核心、最关键的是文化传播者的素质高低。2015年全世界成立了400多所孔子学院,以武术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传播平台上更为坚实,但在传播主体上却问题重重。大多数孔子学院教师仍处于一种亟需提升自身的基本素养和专业技能的状态,还没能真正锤炼成为一名优秀的跨文化传播者。武术传播者大多数是武术专业队退役下来的运动员、体育院校武术专业的学生、民间武师等人士,这些传播主体的技术出众、专业功底扎实,但是在外语基础、交流沟通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却明显不足,与国人期待的武术文化高素质传播者的要求相距甚远。
200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的《人文发展报告》指出:“必须扶持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让他们与外国文化并驾齐驱。”由此可见,“多元文化、文化多样”已经得到了国际推崇。在此背景下,武术文化的传播应体察国外习练者的感受,尊重他们的选择,让武术成为他们生活、学习、工作的一部分,而不是用武术去改变他们,让他们成为武术的一部分;如果企图用武术改变他们,让他们成为武术的一部分,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将会阻力重重。
任何一项体育运动,毫无疑问都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但是不一定具有适用性,因为人们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文化背景千差万别。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为了推广武术文化,必须对武术的习练者进行划分并扩大习练者的规模,这就需要转变武术文化传播的理念和方法,让武术达到适用于我。武术习练者的划分,是根据武术习练者的不同需求,把武术习练者划分为多个习练群的过程。在分类标准上,我们可以依据习练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收入等情况进行分类,也可以从武术习练者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兴趣爱好、动机、目的、个性等方面进行分类,还可以从武术习练者练习武术的时间、水平的高低、每周练习的次数、对武术的忠诚度等方面进行分类。通过对武术习练者的细致分类,在传播武术文化时便可以根据不同类别习练人群的特点量身制定出针对性强、操作性高、适用性准的传播方案,武术文化传播的有效性自然得以提高。
因为同类武术习练者学习武术目的具有相似性,他们关心和感兴趣的武术内容基本一致。基于此,我们便可以根据习练者的目的制定出相细化的传播策略。对于修身养性类,我们要改变传统思维,在传授武术技艺时注重道德教化和智慧的激发,从而让武术升华为一种修身养性的心智之法;对于武术文化,我们主要理清精髓,如仁爱伦理、孝义之道、济世之责、爱国情怀、奉献精神等;对与攻防格斗类,要注重传授攻防技巧,培养竞争意识和超越自我的精神;对于健身类,要注重传授技艺,强健身体,健全人格;对于表演类,要注重培养审美情趣,并给传播对象以艺术感受。
平等互利就是要尊重各自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求同存异,包容互鉴,共同进步;合作共赢就是要摒弃零和思维,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对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不断深化利益交融格局。国家领导人提出的“一带一路”就是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典范。在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传播理念下,武术文化融入世界体育文化便有了根基和出路,世界各国自然不会再把武术文化的传播看作文化侵略,武术文化走向世界,并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财富便不再是空谈。
成功的体育文化国际传播都是主动调适自己以适应外部环境的结果,武术文化的传播同样遵循这样的规律。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过程,就是融入当地体育文化的过程,接受他们对武术文化的改造,适应本土文化并与本土文化相融共生。武术文化在融入当地体育文化的过程中,首先要尊重传播对象,包括他们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其次要传递善意,让武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成为传播对象了解中国武术,补充、完善本土体育文化的途径,而不是对其进行打压,最后要以诚为本,主动适应。
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者作为当代的优秀中华文化使者,首先,要求传播者具备扎实的武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拥有全面的中华文化知识与才艺,这需要武术传播者不断自我完善,提高文化素养,这样才能深刻地把握武术文化教育的量与度,这是武术文化国际推广的必然要求和实施文化传播的客观前提。其次,应具有广博的异域文化背景知识,这是消除文化冲突的前提。具备了对他国文化的认知和鉴赏能力,便能够自然而然地成为沟通2种文化的使者,在通过文化的对比中强化中华本土文化影响力的同时也得到异域文化族群的理解与支持,从而较为稳妥地应对在传播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话语体系与解释框架不同的现象,这也是跨文化传播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目前,我们急需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思维、国际交流能力较强、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的国际武术大师,借助他们的国际影响力,以点带面地推动中外之间的体育文化沟通、理解和融合。
武术文化的传播要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在新时代、新情境、新的历史使命与担当中,激发、延续它的生命活力,开放包容地融入到世界各类体育文化中去,使得世界体育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1] 孟涛,周庆杰,裴康凯.传播历程与文化线索:中华武术在美国传播的历史探骊[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8(5):7-10.
[2] 史友宽.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的实践考察与理念创新[J].体育科学,2013,33(5):13-24.
[3] 李守培,郭玉成.中国武术与日本空手道、韩国跆拳道段位制标准化水平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15,38(8):8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