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俊,马 武
(公安海警学院基础部,浙江 宁波 315801)
为全面提高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加快体育强国建设进程。国务院在1995年制定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2011年制定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2014年,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指出各级政府要结合城镇化发展统筹规划体育设施建设,合理布点布局,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充分利用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及城市空置场所等建设群众体育设施。营造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 年,《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 年)》印发,对全民健身有了突破性的认识,将全民健身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有力支撑,这是实现伟大复兴的健康保证。因此来说,全民健身战略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上升为复兴战略。而城市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对健身文化、健身氛围、健身方式起到了关键性的推进作用,对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非同寻常的实践意义。因此,深入挖掘健身群体背后的文化内涵、内在推动力,理应成为当下学者、专家研究与考虑的议题。不断推进与扩大健身文化的范畴,将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健身方式推向千家万户,以此推动全民健身工程的顺利实施。
全民健身文化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不同于体育文化的其他类型,它是以改善民族体质和健康为目的,以运动、娱乐、养生、保健等活动为手段所组成的一种社会系统。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民健身文化内涵逐渐趋向于休闲化、专业化、多元化。参与者随性地选择活动内容,随心地选择运动强度,追求的是身体健康、心情愉悦,满足的是内在的运动需求,让身体得到放松。由所在运动形式、运动环境、运动人群等所形成的健身文化,也正冲破着彼此原有的健身文化内容与见解。改变着其原有的生活习惯,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对自我的提升。
广场与公园是城市居民最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简洁便利的交通,大众化的娱乐休闲设施,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居民至此,散步、聊天、健身,公园与广场中你去我往,穿梭于绿地与步道,在停留与行走中舒展身体,愉悦精神,在休闲娱乐中收获健康。传统武术、广场舞与现代新兴运动交相辉映,宛如一道绚丽多彩的“运动彩虹”,令人赏心悦目。人群的聚集,正进行着健身文化的交流,加速着健身文化的交换与获取,在这样的场景下健身文化得以快速传播。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将更多人赶到了楼上,城市公园与广场成了人们上楼后闲暇时的聚集地。特别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工作压力的加大,城市居民迫切寻求闲暇时释放内心压力,缓解神经紧张的场所。而城市广场和公园无疑是市民释放情感、愉悦身心、健身健体、休闲娱乐的理想之地。城市广场与公园以提供健身、休闲、娱乐、社交的场所为基础,以弘扬健身文化为己任,积极引导居民加入健身行列,养成健康生活方式,达到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的目的。与此同时,公园与广场是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是环境、群体与文化的完美结合,是文化传播的辐射中心点。城市广场与公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回归与和谐,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发展理念,是利用公共空间发展文化事业,培育文明社会,弘扬健康生活方式的载体。由此来说,广场与公园承担了健身文化交流与丰富的平台,加之广场与公园本身拥有的设施与区位优势,以及人文、自然环境等资源优势,使公园与广场成了健身文化传播的主阵地。
城市居民强烈的休闲健身文化需求是城市广场、公园建设的重要文化驱动力。休闲健身文化作为一种健康、高雅的文化,不仅能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缓解压力、提升生活满意度,还可以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已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休闲体育已成为当下最主要的健身形式,特别是在当下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外在力量的影响下,民众对健身的需求更是迫切。为了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政府开始加大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借此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和生存质量,而城市广场和公园的建设被认为是短期内改善环境最有效的方法。而这恰可以改善人们的健身外在环境,吸引更多的健身者。公园与广场注重生态环境建设,优雅的环境成为市民至此健身、休闲、娱乐的首要考虑因素,居民对公园、广场和街道3大类型休闲场所的需求比例分别约为41%、34%和25%,吸引其前往的主要因素有自然环境优美(71.8%)、交通方便(45.4%)、卫生条件良好(40.1%)等。由此显现,环境对健身者的影响是关键的。
健身需要良好的环境支撑,城市环境质量成为居民关注的焦点,因为环境质量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城市公园与广场的环境建设以自然为蓝本,注重人与自然的结合,以风光秀丽、空气清新、舒适宜人的特点示人,成为市民乐此不疲的动力。与此同时,环境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与人已获得的健身文化进行无形融合,从而形成“人与物”共鸣的文化氛围。实现了健身文化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辐射。
城市广场与公园地处城市地理要位,周围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大大延伸了市民到此活动的距离半径,减少了空间距离危机,延长了全民健身文化传播半径,增强了全民健身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城市公园与广场是城市文化展示的窗口,占地辽阔,为周围市民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健身、休闲、娱乐、社交的公共场所,广场、公园中人口流动轮转速度快,活动器材利用率高,有效地解决了城市人均体育活动场地和健身器材不足的尴尬局面。
健康成为当下的主旋律,健身跑、健身拳、健身操、健身广场舞等已成为公园与广场最为主要的运动形式与内容。特别是在“健康中国”战略提出后,这种局面更是快速增长。健身文化也在这样的环境中得以快速传播与丰富,以城市广场与公园为基点,不断丰富健身文化外在内涵。在科技进步、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社会大众对健身文化的认可也比以前更为明晰,重视程度也比以往更高。如果按照“水涨船高”的道理,那么健身文化也达到了比以往更的层次。当具有高文化的民众聚在一起健身的时候,其具有的文化内涵得以交流,最终会提升彼此的健身文化水平与健身认识,丰富健身内容。
多元化的健身方式,个性化的健身文化诉求以及先进的健身器材等正加速着健身途径的变革。从广场舞到现代舞,从使用棍到表演棍,无不显示着现代化健身方式的变化。特别是在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的公园,其体现了健身方式的个性化,也体现了健身手段的科学化、实用化,更是见证了健身方式的演变历程。健身从过去的单一形式到现代的多种选择,正满足着不同人群的多种需求,也促进城市广场与公园的现代化健设。
城市公园、广场以提供居民休闲、健身、娱乐的活动空间为服务理念,注重人文环境与生态环境建设,娱乐设施齐全,健身步道交错纵横,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个性,文化交流的平台。与此同时,民众在这里通过某种方式释放内心的压抑与紧张,舒展肌肉的僵硬与酸痛,放松神经的紧绷,维持身心的平衡,释放压力的同时又能达到强身健体,愉悦身心,为新的一天积蓄能量。同时,广场与公园为市民提供了精神需要以及浓厚的人文关怀,同时也将健康生活理念渗入其心。市民的健身诉求不断刺激健身器材的革新,不断刺激健身场地的现代化,健身文化也随着器材、场地以及政策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内在文化与外在环境形成了立体的健身文化空间。最终实现了全民健身从思想到身体,从器物到环境的深层转变,大大提升了全民健身文化的传播深度。
健身文化与物化环境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健身文化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表达了人民的个性化、多样化,代表了社会的进步。物化环境是市民感受城市发展,丰富精神文化的载体。随着社会自动化程度的逐渐增高,人的体力劳动逐渐减少,对健身的需求更为迫切。人们对于健康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以前的淡漠、可有可无到现在的自觉开始了解、学习与健身相关的知识并运用到自身的实践中,这种行为意识表现了人们对健身文化认同。这种行为意识助推了全民健身战略的实施。
市民的健身文化需求与公园等所具有的文化气息融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广场与公园所特有的全民健身文化景观。使城市广场与公园更具有感染力、吸引力,同时丰富了物化环境的内涵,也助推了全民健身战略向前发展。作为一种公共活动空间的广场与公园,对全民健身战略具体落实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城市公园与广场解决的不仅仅是健身休闲等浅层的需求,更深层的是体现了现代人追求生活高质量和健康高标准的真实意向。
健身文化在公共场所的传播与发展情况基本上能满足了大众的需求。健身文化引导国民以运动的方式增强体质,增进健康,预防疫病,达到治未病的目的,同时也引领了民众健康生活方式。广场与公园以自身文化优势为依托,不断丰富健身文化内涵。健身文化以广场、公园为基点,不断向外传播与辐射“健身理念”“健身内涵”,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健身运动,最终实现“健康中国”。健身文化与公共活动场所之间的发展是彼此促进的,公共活动场所的人群、环境、文化底蕴决定了健身文化传播的广度、深度。而健身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公共活动场所,必须寻求更广泛的、更多的方法来加速传播,同时也要进行更积极,更有效地探索与实践,力争找到更便捷、更方便、更实效、更广泛的传播路径
[1] 卢元镇.全民健身文化建设刍议[J].体育文化导刊,2015(3):35-40.
[2] 上海2040: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体系和休闲活动网络研究[Z].上海,2015-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