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海波
(珠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珠海 519090)
2016年8月8日,1996年出生的中国女子游泳队队员傅园慧,在里约奥运会女子仰泳100m项目预赛中以第3名的成绩成功晋级,次日又在决赛中以个人最好成绩夺得铜牌。虽然憾失金牌,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傅园慧却凭幽默风趣的个性以及夸张的表情将享受比赛的快乐情绪传递给观众,迅速俘获了一大批粉丝。赛后采访,她完全不按套路出牌,寥寥几句:“没有保留,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了。”“我以为我是59秒95,我有这么快?我很满意!”“已经是历史最好成绩了,当时的训练真的是生不如死。但看今天的比赛,我已经心满意足了!”勾勒出傅园慧对自己取得的“无金”成绩的满意与惊喜。傅园慧率真平实的回答触动了无数民众的内心。网友也因此赞赏她的幽默与率真,戏称她为“洪荒少女”“行走的表情包”“游泳界的一股泥石流”“一个泳界段子手”等,并将她的采访截图制作成表情包广为流传。人们对这个用尽“洪荒之力”比赛的姑娘的喜爱,不是因为她得了奖牌,而是缘于她在竞技体育中获得并传递的快乐以及开朗、不怕困难和挫折的精神。奥运会结束后,傅园慧成为各媒体报道和访谈的热点人物,并且和林丹作为仅有的2位没有获得金牌而受邀参加奥运冠军赴港访问团的成员,并且受到了香港民众热烈的欢迎;2016年10月当选“中国90后10大影响力人物”;在2017年CCTV-5年度体育风云人物颁奖晚会上,作为嘉宾进行了一段脱口秀表演;作为唯一的国家队运动员代表参加了201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人们对傅园慧等新时代中国运动员言行举止的看法,反映了国人体育价值观的一些变化。
细思“洪荒少女”的走红与民众的拥趸,其背后蕴含着几层深意。对比以往运动员、大众、媒体对待奥运会的态度,“洪荒少女”虽没获得金牌,却获得了国内大部分民众的理解与支持,这表明我国民众竞技体育价值观已悄然发生了转变,“唯金牌论”热度逐渐消减,而“以人为本”的竞技体育人文精神魅力日益彰显,奥林匹克精神得到充分体现,竞技运动的本质趣味性回归应然。
长久以来,学者们对体育价值观的含义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共识,即以主体的自身需要为标准去对体育这一社会现象进行评价和判断。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体育对人及社会所呈现出来的意义均是伴随着时代背景主题下进行的推移。竞技体育夺走了国人对全民健身的关注,群众体育也因资源匮乏而发展乏力。竞技体育的功能将更多地以满足个体健康为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本质体现,以其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为补充和延伸,来增进国民体质健康,促进人与社会健康发展。
追溯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奥运军团金牌总数登顶以及伦敦奥运会的失利,在里约奥运会期间我国竞技体育价值观逐渐发生了改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竞技体育追求超越、崇尚竞争、友谊与团结、平等与公平的核心价值是当前世界流行的价值观。透过因自信满满和性情坦率而在里约奥运会走红的“洪荒少女”傅园慧,我们欣喜地感受到,中国民众对竞技体育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追求竞技体育强盛的同时,更多了几分对竞技体育精神的理解、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及对体育健儿的尊重,这在一定程度表现出国民的竞技体育价值观逐渐向世界主流靠拢,而中国也正在从“体育大国”转向“体育强国”的过渡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纵观奥运史就会发现,中国人的体育观是和民族尊严绑在一起的。在举国体制下,体育和奥运会的定位不是“运动的盛宴”,而是一项政治任务,运动员的个人成败关系着沉重的国家荣辱和民族使命。奥运会奖牌榜是具有政治、经济、身份、力量、文化等多元象征意义,是中国实现伟大复兴的战略要地之一。“金牌至上”“比赛就是为了升国旗、唱国歌”成为了奥运会的主旋律。我们目睹过1984年许海峰射落中国奥运历史首金的畅快,也见证了北京奥运会国人对刘翔退赛后的批评和指责。不可否认,公平竞争、奋力拼搏的竞技精神才是高于一切金牌的竞技体育核心价值。如果为了金牌蔑视竞技核心价值,乃是对竞技体育最大的亵渎,也将不利于我国竞技体育健康持续的发展。
纵观近年来国内外各项重大体育赛事,越来越多国人摆脱了金牌膜拜心态,“唯金牌论”的年代已渐行渐远。“洪荒少女”傅园慧在央视采访中的率真表现,及其在网络的迅速走红,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多数中国观众已经看淡了金牌的含金量,走出了拜金情结,反而投入了更多欣赏和娱乐元素。同样,在里约奥运会1 500m自由泳预赛中,孙杨因为感冒未能晋级半决赛。对这一突发状况,网友们表现出极大的理解与关爱。然而对比4年前,刘翔因旧伤复发表现不佳,观众却喊出“我们纳税养了一个废物”“两度受伤,演技精湛”等恶毒语言。从伦敦奥运会的“讨伐刘翔”到里约奥运会的点赞“洪荒少女”“孙杨不哭”均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唯金牌论”与“唯冠军论”的体育观在人们的视野中渐行渐远,随之而来展现出的是一个大国的自信,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与一个民族气质的改变。
当代全球体育运动发展的现实表明:体育人文精神有利于保障人们在体育行为和体育现象中持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强调体育发展的人本理念,突出体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和价值。一直以来,我国更加注重竞技体育的工具性思维,将争金夺银作为竞技体育发展的唯一目的,致使运动员未能得到良好发展。竞技体育是在工具性体育价值观和人文体育价值观对峙的局面中发展的,这是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也是一种存在的形态。我们必须对生活中的体育不断进行反思、追问和评价,并在其中建构以人为本的人文体育价值观,使体育发展本身成为不断丰富人文体育价值观的过程。
当前,我国经济日益强盛,无需依靠竞技体育来确立国际地位,竞技体育的发展应立足不同人群健康与娱乐的多方面需求,凸显其人文精神魅力。即使是在专业的竞技领域,也要侧重其育人作用,避免将运动员作为夺取金牌的筹码。傅园慧的走红也在提醒国人,竞技体育不是只有夺冠这一个意义,挑战自我、享受体育之美的人文精神才是其真谛。里约奥运会上“洪荒少女”的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变形,这种真诚与率性,正是竞技体育人文精神在运动员身上的最佳体现。可以预见,在未来的赛场上,我们不仅需要专业的运动员,更需要放松快乐、懂得享受体育之美的体育健将们,来打开竞技体育丰富多彩的人文精神世界之门,带领人们感受竞技体育的人文魅力。
竞技体育具有娱乐、教育和强身健体等多元化功能。体育价值观以体育本质和体育功能为基础,同时还与主体的需要、经济实力、政治地位、人生观、世界观、体育经历、体育精神、体育感受、体育审美等密切相关。“洪荒少女”的走红是奥运会期间“体育盛宴”环境下的信息充斥,同时民众对于熟悉运动项目的动态和“花絮”格外关注。运动员在竞技项目本身具有“游戏”的本质属性,竞技运动专业化与职业化之后,运动员所展现出来的体育竞技能力深深折服了大批坚实拥护者。但另一方面,赛场之外的运动员的“明星”效应下的“窥奇”心态吸引着大批观众。近些年,电视传媒节目制作以体育运动项目为桥梁,将娱乐明星与体育明星通过体育比赛结合起来,以体育真人秀的形式展现出来,广受群众喜爱并引起了极大关注度。《勇敢的心》《星球大战》《报告教练》《男生女生向前冲》《中国真功夫》《中国足球梦》《节节高升》《我是冠军》《冲关我最棒》等大量体育真人秀节目在2014年后涌现出来。最为重要的一点,体育真人秀的共同特性是不断在体育中加入娱乐元素,实现了体育节目的跨界动态融合。竞技运动项目的“娱人”功能的“致趣”原理是体育真人秀节目制作的逻辑出发点。
举国体制是我国竞技体育的基本制度体系,使我国竞技体育在较短时间内集中力量取得了辉煌成绩。但是,新的体育发展时代下是否继续坚持举国体制,成为我国体育界讨论的热点。一直以来,普通民众认为在举国体制下,体育的财政投入用的是纳税人的钱,运动员应为纳税人负责,付出辛勤的训练并取得骄人的成绩。更有甚者,在一些职业化项目中也毫无道理地指责成绩不佳的运动员,殊不知职业化的运转,依赖的是商业操作和市场规律,而非国家财政,运动员只需向自己的团队负责,而没有义务向纳税人负责。由此可以发现,运动员与举国体制之间存在逻辑终点冲突的缺陷,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缺陷。奥运夺冠固然能令广大纳税人感到欣慰,但让竞技体育回归本来面目,让运动员与观众都能感受到运动的竞争和机遇,快乐和美好。
从“洪荒少女”傅园慧的走红不难看出:中国民众在追求竞技体育强盛的同时更多了几分对竞技体育精神的理解、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以及对体育健儿的尊重,国民的竞技体育价值观逐渐向世界主流靠拢,而中国也正在从“体育大国”转向“体育强国”。国民不再将金牌作为衡量运动健儿的唯一标准,反而更关注运动员的拼搏精神与不懈努力,欣赏运动员在享受竞技体育中释放的个人魅力。在国民眼中,挑战自己、愉悦自己、感受体育的人文魅力,远远超过了体育的工具性价值,未来的赛场上,人们需要放松快乐、懂得享受体育之美的体育健将们,带领人们感受竞技体育的人文魅力。这股席卷全国的“洪荒之力”将推动举国体制进一步完善、优化。
[1] 王奇峰.对我国体育价值观研究的几点思考[J].体育学刊,2007,14(5):10-13.
[2] 陈琦,鲁长芬.新时期体育价值观转变与体育本质、功能和目的[J].体育学刊,2006,13(2):1-4.
[3] 黄璐.北京奥运会奖牌榜的政治战略与国家身份建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5):556-558.
[4] 袁旦.时代呼唤人文体育价值观——工具理性体育价值观批判[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26(1):1-6.
[5] 郗鹏.试论体育的本质与功能[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4).
[6] 周伟.奥运年背景下的电视体育真人秀节目的反思[J].当代电视,2016(3):104-105.
[7] 李杰凯,马艳红.关于运动项目“特点”学说的理论商榷——兼论运动项目娱人致趣原理研究的必要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1):41-46.
[8] 廖钰珊.举国体制制度设计反思与展望[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3):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