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样,于东玖
(广东工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广东 广州 510090)
本刊特稿
社会创新驱动的工业废弃物升级利用设计研究
王 样,于东玖
(广东工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广东 广州 510090)
文章分析国内外工业废弃物升级利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对社会创新理论展开研究,运用社会创新方法对工业废弃物升级利用进行创新试验。通过聚集想法于工业废弃物升级利用框架,组建工业废弃物升级利用工作坊实施实践,整理归纳出针对工业废弃物升级利用的促进性解决方案并通过案例验证其可行性。
社会创新;工业废弃物;升级利用
根据《巴塞尔公约》制定的废弃物定义,“废弃物”指的是处置的或打算予以处置的或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必须加以处置的物质或物品。其中,对废弃物的“处置(disposal)”可分为 A、B 两类。A 类处置是指那些不能达到资源回收、再生循环、再利用或改变使用用途的各种操作。B类处置是指那些能够达到资源回收、再生循环、再利用或改变使用用途的各种操作[1]。工业废弃物作为废弃物的一种类型,包括制造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品、报废品和副产品以及可以直接再使用的二手产品等。工业废弃物因其价格低廉、存在普遍、具有中介性且可回收利用,被视作是再生资源中最具循环利用价值的物质资源。在社会创新模式的驱动下,通过对工业废弃物进行升级利用,探索工业废弃物潜在的利用途径和社会价值。
(一)国外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现状
在过去的10多年时间里,环境领域、经济领域以及管理领域陆续出现了一些关于发展废物循环的呼吁和建议。美、日、德等发达国家政府为了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社会生态系统,并且保障其经济发展拥有长期、稳定且足够的资源支持,在静脉产业(再生资源产业)领域掀起了一股创新浪潮。由此,对废弃物资源进行各类处置操作的静脉产业在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中逐步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
德国作为最早提出循环型社会的国家,在循环系统中采用了静脉产业最具代表性的包装物双元回收系统(DSD,Duales System Deutschland)。该系统的操作流程为:企业将相关的包装废弃物委托给DSD公司,在接受委托后系统内部会对这些废弃物进行分类,在能够回收的包装物上标记绿点,这个绿点表示该包装物为可回收包装物。在消费过程中,当消费者看到标有绿点的包装物时会将其放入特定的分类垃圾箱,最后由企业统一回收。在企业运营中,DSD公司通过对产品标定“绿点”标志进行收费。在DSD系统的推动下,德国包装废弃物的使用周期大大延长,经过对包装物的回收再利用,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大减少,社会资源也因此得到了充分的循环利用。
图1 DSD循环系统
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资源保护与回收法》(RCRA),开始对固体废物管理、资源回收、资源保护等措施制订法律规范,同时赋予联邦环保局(EPA)权力督促废物回收。在美国,包装废物通过路边回收、零散回收和分散回收系统实现。路边回收由居民将废塑料、金属、玻璃等分类置于路边回收设施,经地方有关部门收集到分离中心,通过分类挑选、整理后输送到相应的工厂再利用。零散回收与路边回收的成本相当,由于不够便利,通常只有少数人参与。分散回收则主要针对一些不能在路边收集的聚合物以及其他材质的废物进行收集。
图2 美国工业废弃物循环系统
(二)国内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现状
图3 我国工业废弃物循环模式
(一)社会创新的起源及概念
“创新”的概念由经济大师熊彼特于20世纪初,从经济学角度在“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中提出。他认为创新实际上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到生产体系中[4]。直到1973年,管理学家德鲁克基于企业创新的内容,才首次提出了“社会创新(Social Innovation)”一词[5],意为关涉企业内部的组织、程序等方面的变革[6]。进入21世纪后,加拿大学者司徒·康格从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进步的角度界定了社会创新,认为“社会创新就是创造新的程序、法律或组织,它改变着人们相互之间发生关系的方式”[7]。另一方面,杨氏基金会主任杰夫·摩根则从模式扩散的角度阐述了社会创新,他认为“社会创新是指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而进行的且大多将会在一些社会机构进行模式扩散的创造性行动和服务”[8]。
通过文献整理发现,由于前人对社会创新研究所涉及的领域过于宽泛,导致从不同视角对社会创新进行定义将得到不同的内涵。因此,本文从设计学的角度,参考对社会创新具有多年研究和实践经历的设计师埃佐·曼奇尼所引用的观点,对社会创新的概念进行界定[9]:社会创新是关于产品、服务和模式的新想法,它们能够满足社会需求,能创造出新的社会关系或合作模式,这些创新既有益于社会,又增进社会发生变革的行动力。
(二)社会创新的系统和结构
社会创新立足于本地,依托于宽带、移动网络和其他通信工具,通过分布式系统(Distributed system)对各种关系进行管理和运营[10]。与集中和封闭的垂直式系统不同,分布式系统强调沟通、合作和交往,采取开放式网络将问题分送至每一个利益相关者,积极促进包括普通群众、核心用户、社会工作者、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在内的不同社会角色的参与。另外,处于这种直接、互联、开放、持续的系统中,必将导致创新结构的重构。
传统创新采用垂直式的创新结构。通常由某领域或某部门的精英群体引领,以英雄式的个人创新为主,追求技术和管理层面的突破从而实现经济价值的提升。而社会创新与传统创新不同,社会创新的作用点是“人”而非传统创新的“物”。这意味着创新内容不再纯粹受利益所驱动,而是由社会需求引导。因此,社会创新提倡摒弃传统的垂直结构,通过组建一种既能满足整个社会的宏观价值,又能关注每一个群体的个别诉求的协作式组织(Collaborative Organization),形成新型的“倒三角”式的创新结构。这种新结构由自由且交互的协作式组织领导(自下而上),通过与其他相似组织进行资源交换(点对点),得到从来自于非营利机构、市民组织,或者公司的不同类型的支持。同时,国家及其政府机构对上述行为实施“治理(Governance)”,即进行公共管理、法律监督和政策规范(自上而下)。协作式组织的“自下而上”和“点对点”的活动与公共机构的“自上而下”的运行相互协调和补充,这不仅鼓励底层群众去实现草根创新从而增加创新“数量”,而且通过对社会需求广度和深度的挖掘和探索,进而增强创新“质量”,从而促进包括医疗、社区服务、交通、农业,以及本地和国家发展等各种项目的进步。
丑丫头,我刚开始是嫌弃你容颜丑陋,可生生世世的历劫之后,我却越来越钦佩你的率真、良善,这样的姑娘怎么会丑?
(三)社会创新过程
社会创新的实现需要在协作式组织内进行一系列创新实践。与科学发明的过程相似,社会创新的过程同样需要不断的提炼,逐步的完善,进而实现深化和优化。如图4所示,将社会创新所特有的“S”型过程分别划分在三大阶段中,从最初产生合适的创意,形成原型再投放到创新实践。社会创新既可以在开始阶段挑选和运用市场现成的产品和服务组成一个简陋的系统,也可以选择“推陈出新”的方式,发展至成熟阶段的促进性解决方案(Enabling Solutions)。
图4 社会创新系统和结构
1.聚集想法:通过定量统计、深度访谈、民间交流或社会报告发现社会存在的一些待解决的社会问题,经过集思广益,模拟出一套为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创新原型。
2.实践试验:在创新原型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想法并确定实践方式,以不同的方式(有合作,也有冲突)在不同时间(线上或线下)进行互动,通过具体的活动验证创新的可行性。
3.传播扩散:经过实践验证创新方式可行后,归纳并筛选出一套促进性解决方案,并以有机成长、复制、实施和加盟的方式来分享给其他机构和组织(包括政府和企业),实现创新价值的最大化。
图5 社会创新过程
(一)聚集想法——工业废弃物升级利用框架
升级利用(Upcycling)作为循环利用(Recyeling)的升级模式,是一种不对废弃物的原材料进行任何再处理(打碎、分解、重构),而是选择一些新的方式来改造和利用它们(重塑),以让其发挥新的功能的创新方式。在升级利用的过程中,很少或几乎没有材料会被废弃,每个部件将发挥它潜在的用途。并且与制造新品相比,可节能60%,节材70%,降低80%以上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
为实现社会朝着低碳且永续的方向发展,本文构思一种由协作式组织联合政府机构和社会企业共同合作的工业废弃物升级利用框架。其中,以“社会机构”的形式构建的协作式组织,作为一种社会对话(Social Conversation),要求每个参与者以自愿为原则,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下积极地投身于实现非营利性的共同愿景。政府通过间接参与以及监管督促的方式,促进部分社会问题合理且高效的解决,达到不以过度的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的目标[11]。合作三方在创新框架内以“倒三角”的创新结构实现互补。协作式组织作为决策和执行中心处于顶层,社会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为其回收和提供废弃物,并借鉴协作式组织得出的创新策略,政府机构作为监督和统筹的底端为协作式组织提供足够的社会活动空间和政策扶持。
图6 工业废弃物升级利用框架
(二)实践试验——基于低碳设计的工业废弃物升级利用工作坊
在国家教育部的支持下,由广州低碳产业协会、广州万绿达集团有限公司、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及DESIS-CHINA等四家机构联合启动的“基于低碳设计的工业废弃物升级利用”项目于2012年开始分别在广州、长沙、上海、无锡等地以工作坊的形式举行。包括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江南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央圣马丁、布鲁内尔、诺丁汉特伦特等众多国内外高校多次参与了此项目的活动。
根据工业废弃物升级利用框架组建的协作式组织,2015年高校合作——基于低碳设计的工业废弃物升级利用工作坊(下面简称“工作坊”),由广州低碳产业协会和广东工业大学主持,工作坊成员由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可持续设计创新团队(师生9人)、四川美术学院(师生4人)以及来自英、美、法、中四个国家的成员组成。本次社会创新实践通过工作坊的形式,以万绿达集团有限公司提供的工业废弃原材料制作出包括办公台、座椅、照明灯具、留言板、装饰品等各类工作室产品。具体的实践主题共分为“做了什么,营造工作空 间 ”,“ 空 间 格调”,“ 怎 么做?”,“为什么要做?”和“项目后感悟感言”等5个部分。在产品设计与制作过程中,主要以人力手段对废旧材料进行再加工,合力创造出一个别具一格的创意生活空间。最终,导师与成员们共同呈现出的不仅是成型的、可视的产品,蕴藏在实践试验过程中的,更多的是关于社会创新的知识、方法、思维和操作的交流与探索,这部分针对工业废弃物升级利用的促进性解决方案是比产品本身更加宝贵的财富。
图7 工业废弃物升级利用工作坊架构
图8 工业废弃物升级利用工作坊场景
(三)传播扩散——工业废弃物升级利用的促进性解决方案
经过工作坊的设计实践,我们可以总结归纳出一套完整的促进性解决方案,以此得到可成长、复制和实施的设计方法。其中,关于工业废弃物升级利用的设计方法包括:模块化、减量化、可靠性、低影响、优化工艺、优化末期。
(1)模块化要求在设计此类产品时,应考虑产品各模块以标准的尺寸实现拆解和组装。一方面便于对产品制造和管理,另一方面便于产品进行更换、升级、维修和清理。
(2)减量化要求在设计此类产品时,应考虑减少能源和资源的使用。产品外观和结构应简约和直观,避免因装饰产品而浪费材料。除减少耗材外,还需降低能源消耗,在制作时应选择清洁、可再生的能源或以人力代替。
(3)可靠性要求产品结构合理、稳固,产品功能符合人体工学,产品外观禁止出现尖锐形状和怪异尺寸。
(4)低影响要求设计此类产品时,应选择自然、可再生、对人体危害低的材料,保证使用较低的能量实现回收利用,从而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
(5)优化工艺要求设计产品时,有安全和清洁的工作场所,使用更多替代技术以较少的步骤完成生产,并在生产过程中以清洁、低耗的能源达到更少浪费的标准。
(6)优化末期要求设计产品时,要求考虑产品本地化(非正式)的收集和回收系统,保证产品在报废后以低输出、低耗费的方式进行自由的回收再利用。
图9 工业废弃物升级利用方法
根据上文所总结归纳的工业废弃物升级利用设计方法,本文选取了工作坊中一件未完成的产品,运用其中的设计方法来进行改进、深入及完善,最终制作出一套基于工业废弃物升级利用方法的拼接式创意家具。
如图10所示,这套创意家具以单人凳为原型,延展出多人凳和茶几共三件产品。根据模块化原则,家具采用标准部件,采用榫卯连接,可自行拆分和组装,方便清理和更换。根据减量化原则,家具造型没有多余装饰以保证少量耗材,制作工艺简单以人力制作和低耗能的切割和钻孔为主。根据可靠性原则,家具依照人体尺寸和生活习性设计,特别注重连接处的稳定性,通过麻绳串联避免产品结构零散,并形成整体。根据低影响原则,以简单工艺收集可再生的废木料、废麻绳和废竹藤,在保证清洁性和无害性的前提下经过再制造为社会带来积极影响。根据优化工艺原则,使用较少工序和较少耗资制成产品,家具无需金属部件和化学胶剂,主要以榫卯搭造和编织组装制作。根据优化末期原则,虽然使用材料均为回收废弃物,但废木料、废麻绳和废竹藤等材料在使用周期结束后,因其便于分解重组的材料特性,可直接进行再次回收利用。
图10 工业废弃物创意家具
我国要实现“创新性国家”和“循环型社会”的建设目标,必须重新审视“创新”的概念,以更为先进的社会创新模式作为社会发展路径。本文基于社会创新理念,针对工业废弃物的升级利用,通过聚集创新想法、试验创新实践和扩散创新方法,提出关于工业废弃物升级利用的促进性解决方案。根据方案中的模块化、减量化、可靠性、低影响、优化工艺和优化末期等设计方法,优化出一套拼接式的创意家具。通过工作坊和设计实例探寻社会创新与设计的协同形式,以低碳和永续为目标,促进我国创新理论和升级利用的发展,为我国实现产业升级及转型提供路径参考。
[1]卢伟.废弃物循环利用系统物质代谢分析模型及其应用[D].清华大学,2010.
[2]高大钢,2013.完善废弃物成本管理推进我国环境会计发展[J].生产力研究(5):176-179.
[3]韩业斌,2014.我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研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7):56-58.
[4]Joseph A.Schumpeter.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M].何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蔡文燕,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6]孙启贵,徐飞,2008.社会创新的内涵、意义与过程[J].国外社会科学(3):90-97.
[7]康格司,2000.社会创新[J].新华文摘(11).
[8]杰夫·摩根,Nick Wilkie,Simon Tucker,等,2006.社会硅谷:社会创新的发生与发展[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5):1-12.
[9]埃佐·曼奇尼.设计,在人人设计的时代:社会创新设计导论[M].钟芳,马谨,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10]Robin Murray.Dangers and Opportunity:Crisis and the New Social Economy.NESTA provocation,September 2009,http://nesta.org.uk/publications/reports/.
[11]巩淼森,2010.幸福观、生活方式和社会创新:走向可持续社会的设计战略[J].装饰(3):123-124.
(责任编辑:C 校对:T)
F403.6
A
1004-2768(2017)05-0001-05
2017-02-28
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基于D4S理论竹子材料的工业设计应用研究”(13YJAZH121);2013年度广东工业大学博士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竹子型材化的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研究”(405130038);2015年度广东省应用型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消防应急救援车辆关键技术与产业化”(2015B090923001)
王样(1991-),男,广东惠州人,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创新、工业废弃物升级利用;于东玖(1972-),男,安徽萧县人,设计学博士,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可持续设计(人竹共生、创新方法、社会创新、老龄产品系统与服务)。于东玖为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