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溪
摘要:古筝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一个瑰宝,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是民族音乐走向世界舞台的一个代表乐器。高校古筝教学属于高级阶段,在培养古筝人才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使得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古筝教学是需要坚持的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根据一定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规范系统的古筝教学,因此为了提高教学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就需要依照其教学基本原则,本文分析了高校古筝教学基本原则刍议。
关键词:高校 古筝教学 基本原则 刍议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1-0123-03
教学原则顾名思义,在教学中是一定要遵守的要求,其为教学提供指导原理,经过漫长的教学,在实践中得出的经验,概括总结为教学原则。只有遵循基本原则,教学才能做到规范化,古筝教学就是一个系统教学,要根据相应的教学方法来规范进行,这和古筝演奏特点以及教学培养目标相适应,进而促进高校古筝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升。
一、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上的科学性原则,是建立在长期教学实践基础上,根据古筝演奏的特点,总结出的演奏技法的教学经验。例如,在演奏古筝时,对身体各部位都有一定的要求,各部位需要做到规范演奏。这一原则也表现出音乐的艺术特征,音乐自身是带有科学性的,音乐教学活动也会变得更加科学,古筝教学就是对古筝技能进行教学,在这之中也会带有明显的科学性。只有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及效果,因此方法的选择非常重要,为了更好地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就需要确保教学方法的正确选择,教师需要选择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此激发学生对古筝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演奏水平,促进学生日后在这方面的发展。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调动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也是古筝教学的指导原则,学生在有兴趣的情况下,就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让学生在学习时心情保持愉悦,是在主动学习而非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内容以及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古筝的兴趣,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包括他们的古筝基础水平以及學习能力去科学的选择内容,让学生对古筝学习可以始终抱有兴趣。在刚学习时,学生会对技术的练习感到单一和无聊,有的学生还会讨厌演奏练习,要改善这一情况,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心理去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比如学习简单容易且旋律优美的小曲,在曲目中将技巧融入到形象鲜明、旋律优美、精炼的曲目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艺术实践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古筝学习兴趣,比如音乐观摩、小型音乐会等,让学生可以更多的参与到活动中,教师要对鼓励和表扬学生,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这会让学生在古筝学习中更加有动力,更加积极,促进学生古筝学习效果的提升。
另外,教学中还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需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逐渐提升教学难度。古筝教学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在教学中不能急于求成,然而当前受音乐考级的影响,很多教师和学生就存在急于求成现象,只注重练习高级曲目,但是基本功的练习却忽视了,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受到影响,且与学生的认知规律不符,对学生长远发展并不好。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包括生理及心理特点,科学、有计划的教学,教学难度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例如,在右手手指托、挑、劈等富有弹性的拨弦及左手滑音、揉等丰富变化的按弦动作等技术,就需要逐渐进行训练,需要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确保学生右手在演奏中的手型是规范的,只有做到这点后才能开始左手练习,另外,在曲目选择、技能技巧安排等方面都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1]。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目标和步骤要明确,由易到难,逐渐提升教学难度。
二、教育性原则
音乐及教育都属于文化的组成部分,音乐教学有传承文化的功能,古筝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底蕴,在学习古筝时,不仅要学习演奏技巧,更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去了解和表现我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如历史文化、审美心理、文化哲学,对这些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传统文化也会更加有归属感,更加认同,可见,在教学中需要注重教育性原则。教师需要注重选择教材内容,需要做到艺术性以及思想性做到统一,要和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关,比如《浏阳河》《渔舟唱晚》《西江月》等曲目就符合这一要求,也是教学中的必备作品。另外,在学习曲目上,教师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作品中挖掘文化底蕴,联系当时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多选择一些曲目让学生分析表现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眼界,让学生接触更加全面的表现内容。比如,在学习《渔舟唱晚》演奏时,教师需要告诉学生其风格是古典,引用了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经典诗句作为主题,让学生知道曲目中描绘的场景和情感,这样学生不仅学习了曲目,还了解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三、情感性原则
音乐不能缺乏情感,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要素和音符的组合中就带有情感,而演奏者在演奏时也需要投入情感,将自己对曲目以及作者的理解表达到演奏中,表现出曲目的情感因素。在演奏古筝时,虽然有的学生在节奏、音准、速度等方面都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演奏出的曲目却会让人感觉没有神韵,很平淡,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学生的情感投入不足,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学生对曲目的作者、背景、音乐风格、情感等有深入的了解和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情感,在开始学习古筝时就需要注重这方面的培养[2]。情感表现与内心有关,和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审美等具有重要联系,因此需要通过实践去体验和感受。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不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只追求技术教学的话,就会让学生的演奏平淡无奇,需要同时兼顾二者,同步进行。教学中尊重及运用音乐的情感特点,提高教学质量。
古筝作品不同,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也不同,因此教师需要从中有效地挖掘出情感因素,教师要科学的选择曲目,具有健康及高尚的情感,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相适应,选择积极情感内容的作品。其次,教师需要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让学生感受作品中的意境,让无形、抽象的意境变得具象化、形象化。例如,在《寒鸦戏水》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先告诉学生其中的意境,作品旋律委婉清雅、节奏明快清新,描述了一群寒鸦在波水细浪中嬉戏的情境,之后要讲解曲目的结构,细说每个段落的情感表现。最后,教师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有情感的演奏,为学生做出好的示范作用,通过情感表现手段,去解释作品中音乐的美感[3]。教师在讲解情感意味时可以用易懂的语言,或者是文化色彩浓厚、感情色彩浓厚的语言进行描述,还可以让作品中的内容故事化,这样可以让知识学习变得有趣,而在指法练习中则要做到形象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的感官以及想象力,让学生更好地去感受和体验其中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演奏的魅力,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对音乐的感悟能力。比如,在《战台风》演奏练习中,作品的第二部门中讲述的是剧烈台风袭击的场景,在演奏手法上就使用了左右手在筝码两侧反向刮奏、扣摇等技法,通过这些去表现台风的呼啸,在模仿台风时,需要体会其从远处不断吹来、风速不断加快的感觉,这些都需要教师做好示范,要合理的表现情感。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对音乐有较强的感受力及观察力,能够感知作品中的情感以及流动美。
四、技术与文化统一原则
音乐是一种文化,其和其产生的文化土壤是相关联的,很多音乐教育家也改变了看法,以往注重的是音乐艺术作品教育,而现阶段需要做到文化中的音乐教育。我国的教育家认为需要从基本功训练开始,而美国的教育家则相反,他们认为需要注重想象力、创造力的启发,将这作为教育的开端,这也使得美国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探讨不同元素,提升他们的创造力,但是也让他们的基本功不足,学生的技能无法实现他们的目的。我国的学生在音乐教育中可以获得一定的能力,但是在具备技能之后,学生却没有积极的用这些能力结合自己的想象力进行作品创作,这也体现出一个问题,就是我国重技能教育会限制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在古筝教育中也是同样如此[4]。受传统思想影响,我国的古筝教学中以技能教育为主,不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培养,这就使得学生只是在机械的进行演奏,演奏中缺乏灵性,学生以这样的状态是无法充分诠释和演奏出作品的情感和思想的,不能全面将作品中的内容都展现出来。为了改善这一情况,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音乐放到文化大背景中去进行作品文化内涵的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文化去感受作品。例如,在《闹元宵》曲目练习中,教师就可以告知河南人的性格特点、说话特点等,让学生将这些和古筝作品进行联系,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习我国的民族文化,各种音乐,感受民族民间音乐的魅力,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去了解和感受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增加学生对我国传统音乐的兴趣[5]。将教学和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民族音乐进行有机结合,实现技术及文化的统一,这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进而在遇到作品时可以有效、正确地分析其中的内容和情感并且诠释出来,更好地表现出作品中的情感。
五、结语
综上所述,古筝教学中需要遵循其原则,遵循情感性原则、技术和文化统一原则、教育性原则以及教学方法科学性原则,提高古筝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演奏和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朱丹.当前高校古筝教学而临的突出问题及解决的对策分析[J].大众文艺,2013,(06).
[2]卢向忱.刍议古筝摇指技巧的使用及其教学策略——以《云裳诉》协奏曲为例[J].教育艺术,2017,(03).
[3]朱旋.高等师范院校古筝选修课优化教学刍议[J].音乐大观,2014,(23).
[4]薛鳗.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古筝选修课改革刍议[J].大舞台,2013,(11).
[5]彭子珊.關于高校古筝教学的几点看法[J].大众文艺,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