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人才供需平衡现状分析

2017-07-18 12:01婕,陶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专业人才建筑业广东省

梁 婕,陶 红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

广东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人才供需平衡现状分析

梁 婕,陶 红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

以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数量、结构、质量等方面对建筑类专业人才的供需现状进行分析,分析结果为人才供需失衡。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人才激励机制的不健全、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完善是导致其不平衡的重要原因。政校行企深度融合是实现广东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人才供需平衡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供需平衡

2015年广东省建筑业总产值增加544.57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实现14.03%。建筑业发展规模的扩大为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人才提供更多机会的同时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福斯特在《发展规划中的职业学校谬误》中提出:“人力规划方法的最大问题可能就是脱离劳动力市场而做大规模的规划,大规模的规划就意味着大规模的错误”[1]。高职教育作为实现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方式,人才供需的平衡是关键。“校、行、企”深度融合,在充分研究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加强供给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2]是实现人才供需平衡的关键。

1 广东省建筑业发展现状

1.1 广东省建筑业总产值

如图1所示,广东省建筑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6 564.37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8 984.86亿元,增长幅度为36.87%。其中,2013年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总产值由6 564.37亿元提高至7 927.13亿元,提高了20.76%。2012—2015年广东省建筑业总产值保持稳步增长。

1.2 广东省建筑业增加值

2012—2015年广东省建筑业发展规模逐步扩大、增长速度波动较大。如图2所示,广东省建筑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1 888.10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 441.85亿元,其增长率为29.33%。其中,2014年的增长速度较快,由2001.23亿元增长到2 341.48亿元,提高了16.99%。建筑业增加值是在总产值的基础上减去物质消耗转移的价值,能更准确地衡量建筑业的生产规模和发展速度。

1.3 广东省建筑业企业单位数及利润总额

根据图3,2012—2015年广东省建筑业企业单位数由4 637家增加到4 926家,提高了6.23%。其中,2013年实现了最大幅度的增长,其增长率为7.33%;2014、2015年保持在4 900家左右的相对平稳状态。建筑业企业的利润总额持续增长,由2012的517.82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724.74亿元;四年间增长率分别为26.24%、3.41%、7.21%,企业利润总额在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后趋于平稳。

由以上分析发现,2012—2015年广东省建筑业总产值及增加值逐步增加,企业单位数及利润总额进一步扩大,发展速度保持相对平稳。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从高耗能高污染向低耗能低污染、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产业转型升级对广东省建筑类专业人才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探讨建筑业劳动力市场人才供需平衡情况,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建筑业的快速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

图1 2012—2015年广东省建筑业总产值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统计年鉴[DB/OL].http://www. gdstats.gov.cn/tjsj/gdtjnj/.

图2 2012—2015年广东省建筑业增加值及增长百分比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统计年鉴[DB/OL].http://www. gdstats.gov.cn/tjsj/gdtjnj/.

图3 2012—2015年广东省建筑业企业单位数及利润总额情况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统计年鉴[DB/OL].http://www.gdstats.gov. cn/tjsj/gdtjnj/.

2 广东省建筑业人才供需现状分析

2.1 人才需求现状

2.1.1 需求总量

根据图4,2015年第四季度—2016年第三季度广东省建筑业用工需求占在岗员工比例分别为2.71%、12.72%、3.78%、3.51%,2016年第一季度对建筑类人才的需求量最大。从其变化的幅度来看,这一期间市场需求分别提高了369.37%、-70.28%、-7.14%,2016年第一、第二季度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变化。建筑业市场人才的需求量仍然大于供给量,但其需求的增长速度有所降低,这与广东省建筑业发展保持相对统一的趋势。

2.1.2 需求结构

1) 各职位从业人数及比例。如图5所示,截至2017年1月21日,广东省建筑业从业人数共167 846人。其中,建造师从业人数最多,为120 534人,占72%;而土木工程师仅1708人,以1.02%的比例居于最后。建筑业市场人才结构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建造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结构师、建筑师、公用设备工程师、电气工程师、土木工程师。

图4 2015年第四季度—2016年第三季度广东建筑业用工需求与在岗员工比值数据来源: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和企业用工监测情况[DB/OL].http://www.gdhrss.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zwgk/1315/201602/56506.html.

图5 广东省建筑行业各职位从业人数及比例数据来源: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东省建设行业数据开放平台[DB/OL].http://113.108.219.40/Dop/ BigData/BigDataWeb.aspx

2) 市场职位需求情况。建筑英才网数据显示,项目经理和道路/公路设计是2017年开年招聘最为热门的职位。广东省项目经理平均薪酬为12 822元/月;道路/公路设计招聘需求同比上涨13.5%,平均薪酬为4 560元/月[3]。此外,建筑师、景观/园林设计师、项目经理是前三位招聘最多的职位;建筑设计师、木工、陈设设计师是前三位需求增长最快的职位;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土建工程师是前三位市场竞争最激烈的职位。

由此可见,目前3%的“建筑师”从业人员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项目经理”和“设计师”的市场需求大于供给;“结构工程师”、“土建工程师”的激烈竞争反映出其需求已达到饱和。

2.1.3 知识能力需求

用人单位认为高职建筑类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依次为: 专业能力、 自主学习知识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 沟通协调能力、创新精神等,如图6所示。其中,企业对于建筑类专业毕业生要求最高的是专业能力,占38%;其次为自主学习知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均为23%,两者所占比例达到46%。相对毕业生的专业能力而言,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精神、踏实的工作态度等更受到企业的关注和青睐[4]。

2.2 人才供给现状

2.2.1 供给数量

2013—2016年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毕业生人数分别为478、630、828、991人,四年间增长率为31.80%、31.43%、19.69%。学校毕业生人数的逐步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场对于建筑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然而,新增岗位数在一定范围内是有限的,受市场就业弹性不高的影响,较大量的求职人数进一步使就业弹性系数减小,市场就业活力相对较低。

2.2.2 供给结构

图6 企业对高职建筑类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要求数据来源:田娟荣,刘婷婷.企业对高职建筑类毕业生能力要求的调查分析[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95.

图7 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类专业人才供给结构情况数据来源: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2013—2016)

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类专业可划分为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建筑设计技术五大类。如图7所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其所占比例逐步提升,2016首次超过50%;工程造价专业人才供给低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所占比例平均为30.40%;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供给位居第三,其所占比例逐年降低,2016年达到最大降幅,降低了49.38%。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人数较少,且稳定性较低。

2.2.3 供给质量

1) 毕业生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满意度是毕业生对其所从事职业的工作环境、状况等综合的认可程度,是衡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指标之一。毕业生职业能力满意度包括专业能力的满意度及核心知识的满意度。由表1可知,建筑设计类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满意度为74.33%,土建施工类专业的职业能力满意度为81.50%,平均满意度为77.92%。毕业生职业能力满意度不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受到束缚,人力资源价值没有实现最大化。

2) 毕业生就业质量。根据表2,建筑工程学院2014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相对同类院校同专业毕业生高出1.00%。其中,工程造价专业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于同类院校同专业毕业生,在市场竞争中相对处于劣势;从专业相关度来看,建筑工程学院毕业生总体具有较大优势,高于平均水平2.29%。但建筑工程技术(工程监理)、建筑设计技术(景观园林设计)等部分专业就业相关度较低。

表1 建筑工程学院2014届毕业生职业能力满意度

表2 建筑工程学院2014届毕业生各专业就业质量

2.3 人才供需现状分析

供需数量不平衡、供需结构不合理、供需质量不高是广东省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人才供需存在的主要矛盾。

根据以上分析发现,广东省建筑行业人才需求在数量上处于供不应求的现状。然而,其需求数量减少、规模缩小,这与建筑工程学院不断增加的毕业生之间产生了较大的矛盾。建筑类专业人才供需在数量上没有实现平衡;从供需结构来看,高职院校受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等因素的影响,无法满足市场对“建筑师”“项目经理”以及“设计师”的需求,人才结构的供需没有达到平衡;从供需质量来看,通过对职业能力满意度、就业率、专业相关度指标的分析,研究对象能够满足建筑业市场基本要求,但并没有实现供需平衡。

3 影响供需平衡的原因分析

3.1 建筑业发展迅速

广东省建筑业规模的扩大、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促使建筑业从提高效益转向提高资源配置、从提高工艺生产水平转向流程的再造、从粗放型的生产方式转向集约型,投融资带动总承包、项目管理创新、建筑工业化成为建筑业发展不可逆的趋势。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市场环境的日新月异对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人才培养周期导致其无法对市场的瞬息万变做出快速而合理反应,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无法适应建筑业的快速发展,进而产生人才供需矛盾。

3.2 市场信息不对称

人力资源市场最终的目的是要解决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问题,实现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均衡,达到人力资源的高效配置。在现代信息社会,信息是市场的基本要素[5]。高职院校受师产学研合作平台的运行效率、校企合作的深度以及师资队伍尤其是“双师型”教师质量的影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市场信息比较被动,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同时,企业对人才培养模式缺乏了解,无法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估。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而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成为制约人才质量提高的瓶颈。

3.3 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企业侧重于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这三种较低层次需求激励员工,而忽视高层次需求。工作不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也是一种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企业缺乏有效的人才沟通、交流机制,忽视对技能人才的授权管理,不重视技能人才的自我实现的需要等都是激励机制不健全的体现[4]。黄炎培先生提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然而企业激励机制的不健全、自我实现需要的无法实现,成为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3.4 人才培养模式不完善

理论知识的缺乏、职业能力的不足使部分技能人才无法胜任岗位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完善是导致人才供需质量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管理制度等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以建筑工程学院为例,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设备工程技术、环境艺术设计5个专业并不能实现专业与产业的对接;从课程结构来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选修课学时为64,必修课学时为2 136,必修课所占学时比例远远超过选修课。其次,理论课课时为1 032,实践课课时为1 195,二者所占课时比为1∶1.2,接近1∶1。然而,英语、语文和政治等公共理论课程更多开设在一年级,不利于之后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文化底蕴的培养。人才模式的不完善使建筑类专业人才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影响了人才的供需情况。

4 广东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人才供需矛盾对策分析

4.1 发挥政府部门指导作用

受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决策机制等市场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影响,建筑业的发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然而,人才周期性使其滞后于这一变化发展,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指导作用。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加强政府有关部门的组织领导、拓宽职业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建立多元化技能人才培养投资体制[6]。通过各项政策、措施和工作计划的制定,统筹协调教育资源,做好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技术支撑服务工作,削弱市场竞争对人才造成的不利影响。

4.2 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平台建设

信息平台可以看作是人力资源市场最底层的支持系统,没有信息平台,人力资源市场的存在就没有了基本的保障[7]。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基本信息的收集、汇总和发布,并不断扩展就业信息覆盖范围,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广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信息平台的建设首先应整合现有资源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其次,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减少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对人才供需平衡造成的不利影响。

4.3 完善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

每个管理者首先要明确两个基本问题:第一,没有相同的员工;第二,不同的阶段中,员工有不同的需求[8]。激励机制是通过特定的方法与管理体系,将员工对组织及工作的承诺最大化的过程。包括精神激励、薪酬激励、荣誉激励、工作激励。激励机制的完善通过工作环境和安全条件的改善,建立在公正平等的基础上,以晋升、薪酬、年薪、股权的方式满足其较低层次的需求,以培训机会激励、荣誉激励、情感激励等方式满足其较高层次的需求。

4.4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工匠精神”为价值追求,构建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置体系[9]。实现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离不开高质量的师资队伍,特别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更离不开校企的深度融合,校企融合的关键在于效益机制、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等利益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1] 顾建军,邓宏宝.职业教育名著导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 黄玥.从经济新常态到供给侧改革—跟习主席学经济[EB/OL].(2016-05-10)[2017-03-1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 _128972710.html.

[3] 建筑英才网.基建人才招聘迎小阳春,项目经理需求涨15%[EB/OL]. (2017-01-10)[2017-03-18].http://news.buildhr. com/1484702504/169095/1/0.html.

[4] 田娟荣,刘婷婷.企业对高职建筑类毕业生能力要求的调查分析[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95-98.

[5] 何梓源.我国电子商务高速发展背景下的人才供需状况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

[6] 郑彩霞.船舶制造业技能人才供需现状及其预测研究[D].镇江:江苏科技大学,2014.

[7] 李建中.高职建筑类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8] 吴晓晴.高校创业教育中大学生创业技能的提升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4,24(10):1405-1407.

[9] 余明辉,郭锡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测量与评价[J].中国高教研究,2015(9):99-102.

(责任编辑:李 平)

Analysis on the Supply and Demand Balance of Architectural Professional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Guangdong

LIANG Jie,TAO Hong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65,China)

Taking guangdong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the article analyzes supply and demand of college graduates majoring in architecture in terms of quantity, structure and quality. The resuct shows that talent supply and demand fail to reach balanc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architectaral industry,the asymmetry of the market information and the imperfect incentive mechanism cause the inequilibrium. Deep integration of government, college, industry and enterprise is an effective way to achieve the balance of talents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architectural major;supply-demand balance

G718.5

A

1008-5475(2017)02-0074-06

10.16219/j.cnki.szxbzk.2017.02.016

2017-02-22;

2017-03-26

广东省人文社科重大项目(2014WZDXM035)

梁 婕(1992-),女,山西晋中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研究。

梁婕,陶红.广东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人才供需平衡现状分析[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7,28(2):74-79.

猜你喜欢
专业人才建筑业广东省
动物“跨界”建筑业
甘肃建筑业将采用清洁能源降低碳排放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毕赛端 “从事建筑业,我乐在其中”
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十周年会庆暨第四届理事会就职典礼成功举行
广东省海域使用统计分析
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
2004~2013年建筑业坍塌死亡事故统计分析
新时期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