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丽
(苏州科技大学 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11)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践导向型课程改革与创新研究
杨 丽
(苏州科技大学 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11)
实践导向型课程更需大胆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颠覆传统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在构建学生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切实提升专业实践技能,满足地方行业人才的规格需求,使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落地生根,返璞归真。苏州科技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自承建以来一直积极探索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并将其视为专业建设的核心工作。其中,《移动应用产品的交互设计》课程采取了一系列课程改革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成效。
应用型人才;课程改革;实践导向;交互设计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重点和增量所在,负责培养应用型人才,即从事非学术研究型工作的实际操作者[1]。传统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与方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格格不入,只有对专业课程建设实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方能解此重症。课程改革是以一定理论为基础,按照某种观点对课程进行的集中一段时间的、有计划的改造,其核心是价值观念的重大变化或方向调整[2],做好课程改革务必理念先行,将具有明显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和认同性等特征的传统课堂教学转变为兼具主动性、探索性、开放性、体验性和问题性的新型课堂教学,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合适的课程范式。
按照《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应当归属应用型本科教育,其下开设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设定在为地方行业发展输送数字媒体应用型人才,明确的培养目标定位使得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课程改革成为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核心工作。
1.1 专业特质对课程改革的诉求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信息传媒时代催生的新型艺术教育模式,将艺术与信息科学技术、数字传媒技术高度融合,具有高科技、跨媒体、多学科、新文化的鲜明特征,行业知识和技能包罗万象[3],其学科属性的交叉复合性和专业实践的跨界融合性是传统艺术教育和计算机教育均未曾企及的。如此具有时代特征的应用实践型专业对课程改革的呼声尤其高涨,摒弃单向灌输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课程改革的程度和成效决定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1.2 数字媒体行业发展对课程改革的诉求
全球化与多元化使得数字媒体行业发展速度之快,前景之广历史鲜而有之,有望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需要大量兼具理论基础和艺术修养且具有较强专业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人才匮乏的现状已然成为当下数字媒体行业发展的瓶颈,是行业人才被挖、频繁跳槽的主因之一。实际上,我国高等教育每年向数字媒体行业输送的人才数量较为充足,但质量却不如人愿,这种量大质忧的尴尬困境使得“就业难”和“用工荒”的供求矛盾日益尖锐。为此,从数字媒体行业发展的视域看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亦极其强烈。只有以实践为导向设计并实施课程教学方能保证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与行业需要的工程实践相符,才能切实增强毕业生的行业竞争力,解决人才供求矛盾。
1.3 学生对课程改革的诉求
课程是我国教育体制活动中面向学生开放的基本教学单元,不仅是学科发展与专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更是关乎学生的切身利益,是学生安身立业之根本。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主要从课程中习得,他们对课程的诉求是进行课程建设时必须要考虑的基本因素。数字媒体艺术是新兴应用型专业,学生希望通过系列课程学习可以塑造稳固的专业知识链条,夯实专业实践技能。目前,很多高校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课程仍然采用传统的、凝固的、静态的课程建设方式,致使课程偏离艺术实践的问题突出,导致学生学科理论知识薄弱,专业实践技能逊色,媒体技术与设计艺术融合不够,大大削弱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对课程设置与建设的怨言更是不绝于耳。为此,必须根据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特质,大胆更新课程建设理念,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和强度以满足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渴望,巩固专业的教育地位,这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长足发展大有裨益。
苏州科技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始建于2009年,下设数字影视创作、交互设计和游戏设计三个专业方向并采用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交互设计专业方向主要是培养学生设计信息产品的专业技能,以实现信息传达的便捷性、准确性、有效性和愉悦性的产品目标[4],“移动应用产品的交互设计”课程便是交互设计专业方向的核心必修课程之一。
2.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应用型本科专业培养的人才需拥有学科理论规范下的社会化操作运用的能力,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能够将习得知识创新应用于实践。为此,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是课程改革的必要原则。只有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实践教学,两者互促互进,方可使学生对交互设计理论知识链条有较高层度的消化和内解,并于实践技能实训中隐形完成专业知识的合理建构,为学生在行业的长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以项目为载体,以行业实践背景为情境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毕业生质量与市场需求规格尚有差距,缘于学生实践技能不足,缺乏行业实践经验导致。需要借助灵活、自由、开放的工作室培养模式的优势,将项目引入到以实践为主导的课程建设中,以行业实践背景为情境,让学生尽早接触并熟悉行业实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专业技能。
2.3 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突出交互式教学特质
传统单项灌输的教学模式已多受质疑,视为现代教学的诟病。采取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凸显交互式教学特质的改革方针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动机,提高学习成效,促进教学相长。
2.4 技术能力和非技术能力的培养
信息产品研发是创造性系统工程,需要各色人才形成团队通力合作方可开展。我们一向重视的传统技术能力固然重要,但那些在沟通交流、团队合作、灵活应变、信息处理等方面体现出来的非技术能力亦是不可或缺[5]。我们需要克服因急功近利而只关注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短视教育,需要在课程中关注和补充学生非技术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综合统一、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项目观和人才观的现代人才,才能提高毕业生的社会效值度。
3.1 “移动应用产品的交互设计”课程目标定位
“移动应用产品的交互设计”课程目标的定位不仅要依据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科知识体系对课程进行必要的构建,也需要根据社会的职业需求创新课程,以使课程目标进一步与行业发展相切合,弥补传统课程目标中社会职业需求定位的缺失,加强职业能力的导向力度[6]。经过对社会需求、行业发展和专业知识链条体系架构等多维考量,将“移动应用产品的交互设计”课程目标定位在蕴含巨大行业潜力的移动应用产品的交互设计技能培养维度,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移动应用产品交互设计的理论知识和实现技术,从创意和设计的视角,结合实际的项目完成移动应用作品的交互设计,深刻理解移动数字媒体创意与设计的本质与内涵。
3.2 “移动应用产品的交互设计”课程内容定位
以既定课程目标为依据,以课程内容选择与社会职业需求对接为导向,经过反复斟酌,最终确定了“移动应用产品的交互设计”的课程内容。该门课程要求学生按照交互设计抽象级别依次完成移动应用产品交互设计项目的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和表现层的设计,课程内容包括实训项目开题、用户研究、功能设计、行为设计、信息设计、视觉设计和原型实现等。具体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如表1所示。
表1 “移动应用产品的交互设计”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课程实施是将编制好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7],更应是动态、灵活、弹性的过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该实时根据教学效果的反馈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活动各要素,以保证预期教学效果的获得。从教学模式、学习模式以及教学组织模式三个维度出发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保障达成课程目标的实现。
4.1 教师教学模式
“移动应用产品的交互设计”是实践导向性课程,学生项目实践是课程的主体内容。按照交互产品生命周期安排实践教学内容的序列,自然,有关移动应用产品交互设计的理论知识就需要在产品不同生命周期阶段融入渗透到项目实践中。教师在项目实践各阶段除了完成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辅助和指导的功效发挥极致。
4.1.1 探究式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以问题解决为核心,以学生的独立活动为根本,以学生的探究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在“移动应用产品的交互设计”课程中,学生需要解决移动应用产品交互设计各阶段的设计任务,整个过程是未知的,从无到有的探究式经历。我们注重学生的前认知,注重体验式教学并努力打造民主宽容的教学环境,在专业教室提供无线网络、白板以及适合小组讨论的座椅,学生自备笔记本电脑,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并尽量多地提供探究式教学所需的相关资料,尽量完善学习所需的硬件平台,课程实施的实景如图1所示。
4.1.2 在线课程教学模式
大课程观下的课程改革既关注课堂教学也关注课外教学。为此,除了精心打造课上教学外还开创了在线课程教学模式以弥合课上与课下教学连接失衡的问题。通过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在线讨论组和课程博客三种形式打造在线课程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不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也为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搭建交流平台,通过必要的沟通交流及时解决在项目实践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4.1.3 引进社会资源教学模式
交互设计是行业发展和设计学科发展的新热点,需要设计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等多学科知识,体现了明显的学科交融性和技能更新性,需要师生紧跟学科发展和行业发展的前沿。所以,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引进资深的专家资源和企业资源来为学生作学术或行业报告,使学生实时了解或掌握学科和行业发展现状,拓展知识和专业视野,如图3所示。
4.2 学生学习模式
既然已经采取了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自然也成就了学生积极的探究式学习模式。在“移动应用产品的交互设计”课程实施中,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以较高层次的认知深度收获了交互设计的专业知识,特别是培养了重要的探究精神与创新能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的针对性辅导和导向作用功不可没,它是保障课程目标有效达成,保障交互产品质量的利器,也是促使学生开展有效交互活动和有效学习的中流砥柱。在互联网+的教育背景下,探究式学习自然使得传统的孤岛课程走向开放课程,互联网丰富的学习资源是探究式学习的辅佐良臣。高质量的学习资源一方面来自于教师的供给,另一方面更需要学生根据自身的项目情况从信息海洋中筛选得来,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好的信息素养。
图1 “移动应用产品的交互设计”的课程实施
图2 在线课程教学模式框架
图3 企业报告和专家报告现场
4.3 教学组织模式
针对探究式教学和项目实训的特质,采用较为丰富的教学组织形式,努力打造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共同体,促进课程目标达成。从学生视角看,首先,以小组形式开展项目实训。移动应用项目的交互设计需要团队通力合作,一人之力无法完成。以3~4人形成小组开展项目设计工作。为保证工作的连贯性,小组成员一经确定不许变更;为避免浑水摸鱼、滥竽充数的不端正学习态度滋生,小组成员在项目各阶段轮流负责项目管理工作;其次,适时采用头脑风暴和研讨等多模态互动教学组织模式,加强生生与师生之间的互动讨论,让思想碰撞,激发创作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些教学组织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团队力量,强化学生的非技术能力的培养。从教师视角看,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务必要走下讲台,融入学生,必须清楚掌握每组项目进展情况和组员学习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将教师个性化指导功用发挥极致。课程教学组织现场如图4所示。
图4 课程教学组织现场
课程考核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有积极导向作用。提高考核标准,增加考核难度有助于提高学习成效。我们把过程考核和项目考核相结合,注重过程性和阶段性的量化,制定了一套与工作室培养模式协调一致的多维考核制度。通过组员互评、组长评价、教师评价完成过程考核,通过企业评价、作品展览和作品质量评价完成项目考核。对于有开发价值的优质项目可考虑与相关企业合作孵化,挖掘市场价值。
课程评价是从课程改进的角度来评判课程的效果和质量,是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的可靠依据。学生是课程的直接受益者,学习效果是课程改革是否得当的重要评价指标。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移动应用产品的交互设计”课程在学习效果层面取得了明显实效。
6.1 较好地掌握了移动应用产品交互设计的专业实践技能
经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移动应用产品交互设计的理论知识并在项目实训中得到了很好的消化和内解,掌握了移动数字媒体创意与设计的本质与内涵,完成了本科教育层面的理论习得。同时,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亦得到了明显提升,项目相关文档符合行业技术规范,提交的作品质量甚好,很多设计想法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创新性,具备较好的市场潜力和开发价值。例如,“快印”APP的设计主要为用户解决在线打印、优惠活动、送货上门和拼单等印刷服务的问题,无需用户亲临打印店即可快速解决打印问题,作品部分原型如图5所示。
又如,“御膳房”APP的设计在深入全面的竞品分析和用户研究之后,确定产品的差异点,为用户提供了菜谱展示、新手入门、食材搭配,美食直播和社区分享等功能,具有较好的用户体验和亲和度,作品部分原型如图6所示。
再如,“书科”是专门为我校图书馆服务设计的一款APP,提供借阅记录、续借、转借、到期提醒、馆藏查询、社区、个人资料查询等功能,旨在为我学校师生提供优良、便捷的移动图书馆在线服务平台,作品部分原型如图7所示。
图5 “快印”APP部分高保真原型设计
图6 “御膳房”APP部分高保真原型设计
6.2 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移动应用产品的交互设计”主要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性学习能力得到了明显的加强,能积极借助各种有效方法和手段解决在项目各阶段遇到的问题,尤其在自主习得新知识和新技能方面更是表现不俗。“Justinmind”软件专门用来做APP产品的交互原型,本门课程只是给学生提供该软件的安装文件和相关学习资料,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学并在项目结题中上交由该软件制作的产品原型,全班11组同学全部如期保质完成。除此之外,个别组同学还自主学习了APP游戏制作技术并设计开发了可在Android平台运行的“进击的酷跑”APP游戏,运行效果如图8所示。还有一些同学仍在坚持学习HTML5技术,现已能开发APP产品。
图7 “书科”APP部分高保真原型设计
图8 “进击的酷跑”APP游戏运行界面效果图
6.3 非技术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实践导向型“移动应用产品的交互设计”课程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项目实训,在课程中贯穿职业导向意识并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技术能力。学生需要不断地表达自我观点,不断地与组员和老师进行沟通,需要团队协作,需要对设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处理,需要在信息瀚海中进行有效地信息处理并能为己所用,培养了学生的非技术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职业信心和自我认定的动力。
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改革已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核心[8]。新型课程开发与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且时不我待,是决定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应该快速摆脱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羁绊,积极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并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和强度,借助各方资源和力量,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使学生毕业即能上岗,略去岗前技能培训的社会资源浪费,提升专业的社会认知度和学生认可度,完成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肩负的教育使命,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历程。
[1] 杨丽,陈卫东.交互设计专业方向课程群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6(26):29-32.
[2] 汪霞.课程理论与课程改革[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259.
[3] 马炅.国内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发展现状及对我们的启示[J].高教高职研究,2011(8):198-200.
[4] 杨丽,陈卫东.“工转艺”学科背景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嬗变[J].长春大学学报,2014,24(12):1751-1753.
[5] 崔军.回归工程实践—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1:232.
[6] 牟延林.普通本科高校转型进程中课程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4(9):84-91.
[7] 钟启泉,汪霞,王文静.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66.
[8] 陈新民.应用型本科的课程改革: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 2011(7):27-30.
(责任编辑:李 平)
The Study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Practice-Oriented Curriculum in the Major of Digital Media Art
YANG Li
(School of Media and Visual Art,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zhou 215011,China)
The traditional curricula of training academic talents can’t satisfy the demands of practic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o curriculum reform is imminent.Practice-oriented curricula need to boldly introduce new teaching ideas and methods, subvert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s and learning modes,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practice skills on the basis of building a solid theoretical knowledge framework for students so as to meet the needs of talent specifcations of the local industry, and help our practic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et foot and return to its real nature. The major of digital media art of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been actively exploring the new ideas and methods of curriculum reform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and has viewed curriculum reform as core work of specialty construction. The curriculum Interactive Design of Mobile Application Products adopts a series of curriculum reform measures and it has
more ideal teaching effects.
applied talents;curriculum reform;practice-oriented;interactive design
G642
A
1008-5475(2017)02-0080-06
10.16219/j.cnki.szxbzk.2017.02.017
2017-03-22;
2017-04-26
苏州科技大学教改项目(2015JGM-15)
杨 丽(1977-),女,辽宁沈阳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新媒体交互设计研究。
杨丽.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践导向型课程改革与创新研究[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7,28(2):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