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伟,王翠艳,王淑燕
(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家庭社会阶层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
江 伟,王翠艳,王淑燕
(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为了探讨青少年的家庭社会阶层、公正世界信念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采用问卷法对221名中学生进行集体施测,并运用偏差校正百分位的Bootstrap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家庭社会阶层与公正世界信念、亲社会行为均呈显著正相关,公正世界信念与亲社会行为显著正相关。公正世界信念在家庭社会阶层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显著,中介效应量为58.04%,即家庭社会阶层通过公正世界信念影响亲社会行为。
家庭社会阶层;亲社会行为;公正世界信念;中介作用
近年来,社会阶层(social class)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它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差异,取决于人们所拥有的物质财富、社会资源(职业、教育和收入)以及与他人比较时,感到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层级。[1]社会阶层包含客观社会阶层、主观社会阶层两个方面。[2]在测量方法上,研究者通常采用收入、职业和受教育水平作为客观社会阶层的衡量指标,有的研究者只选择其中一个指标,有的选择多个指标。[3]对于主观社会阶层的测量,目前研究研究者多采用MacArthur主观社会地位量表,是十级阶梯量表,它代表不同职业、收入和教育水平的人所处的位置。[4]从以往研究来看,较多研究者从客观社会阶层的角度进行相关研究,但是,有的研究者认为主观社会阶层比客观社会阶层能更有效地反映个体的社会阶层,故主张采用主观社会阶层进行衡量。
社会阶层研究的兴起,使心理学家以全新视角研究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个体表现出来的对社会、他人有利的自愿行为,主要有助人、合作和捐赠等。[5]众多研究表明,家庭社会阶层会影响个体的亲社会行为,但研究结果并未达成一致。一方面,有研究发现低阶层者的亲社会行为显著低于高阶层者,比如富人等高阶层者从事的志愿服务活动更多,而低阶层者的志愿服务活动较少,这说明高阶层者比低阶层者的亲社会行为更多。[6]究其原因,研究者认为,亲社会行为需要消耗成本和资源,由于低阶层者处于较低的地位,其资源等较少,当他们想表现出亲社会行为时,会消耗较多的成本和资源,从而导致自身利益受损,故其亲社会行为较少;而高阶层者本身拥有丰富的资源,即使亲社会行为需要他们消耗一定的成本和资源,也只是比例很少的一部分,不会对其自身利益构成损害,故其亲社会行为更多。另一方面,有研究表明,来自低家庭社会阶层的个体其亲社会行为更多。如Piff等以收入水平来衡量个体的社会阶层,结果发现,与年收入在7.5万美元以上的个体相比,年收入低于2.5万美元的个体会花费更多时间帮助实验搭档,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更多,且其信任水平更高。[7]此外,一项关于捐赠意愿的调查发现,低社会阶层者的捐款比例明显高于高社会阶层者。[8]这说明,低阶层者的亲社会行为比高阶层者更多。按照进化论的观点,当个体处于劣势时,人们之间的相互帮助能提高其生存机会,帮助他人的主要原因是能获得别人帮助[2]。故低阶层者的亲社会行为可能是从个体自身利益出发,认为要想获得他人帮助首先自身要帮助他人,故其亲社会行为比高社会阶层者更多。
公正世界信念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它是Lerner先提出来的,指人们相信世界是公正的,个体得其所应得,所得即应得。[9]个体的公正世界信念与亲社会行为有密切联系,研究表明,公正世界信念越强,则助人行为越多,助人意愿越高。[10]但是,个体的公正世界信念会受到其家庭社会阶层的影响,相关研究表明,处于劣势的低社会阶层者感到不公的程度更高,而且其对不公的接受程度更低,对不公的敏感性更强烈、生理反应更大。此外,Brandt采用大样本的研究表明,低阶层者对社会现状的不满程度更高。[11]在现实生活中,个体可能会经常遭受各种不公对待,特别是低家庭社会阶层者,这些不公经历可能会给个体心理和行为带来消极影响,如心理健康问题、社会适应问题等。可以看出,家庭社会阶层可能会通过公正世界信念影响亲社会行为。所以,本研究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家庭社会阶层会通过公正世界信念的作用,从而对个体的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因此,本研究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考查家庭社会阶层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公正世界信念在两者之间的作用。
(一)被试
采用整体分层抽样方法,选取初中生和高中生为研究对象,剔除作答有问题的和漏答题目较多的问卷13份,得到有效问卷221份。其中,男生97名,女生124名,初一52人,初二48人,高一63人,高二59人。平均年龄15.73岁。
(二)研究工具
1.家庭社会阶层量表
采用MacArthur主观社会地位量表[12],是十级阶梯量表,让被试选择其家庭的社会阶层处于哪级梯阶。1是梯子的最底层,代表社会阶层最低层,10是梯子的最高层,代表社会阶层最高层。
2.亲社会倾向量表
记者从广东海事局获悉,早在11月18日至21日,来自文莱、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越南等东盟六国和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国家学员来到珠海,开展为期四天的非公约船舶安全管理培训交流。
由寇彧等人修订[2],包括 26个条目,有利他、依从、公开、匿名、紧急性和情绪性6个维度,各维度得分之和为亲社会行为总分。被试进行5级评分。Cronbath’s a系数为0.83,各维度a系数在0.71-0.78之间。
3.公正世界信念量表
由Dalbert编制[13],共有13个条目,6级评分,包括一般公正世界信念和个人公正世界信念两个维度。Cronbath’s a系数为0.81,两个维度的a系数分别为0.74和0.78。
(三)实施程序
以班级为单位向被试发放问卷,在问卷的指导语中,向被试说明问卷为匿名调查,会对调查数据进行保密。问卷当场收回,所有数据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
(一)共同方法偏差分析
由于测量问卷都是由被试自评,有可能受同源误差的影响而混淆研究结果,所以需要对共同方法偏差产生的影响进行检验。根据前人研究,[13]采用Harman单因素法对共同方法偏差检验,将所有条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检验未旋转的因素分析结果。结果表明,首个公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27.69%,明显低于40%的临界标准,故共同方法偏差不明显。
对各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结果显示,青少年的家庭社会阶层与其公正世界信念、亲社会行为之间正相关均显著,公正世界信念与亲社会行为呈显著正相关。
表1 各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n=221)
(三)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效应检验
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来检验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家庭社会阶层显著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p〈.01),显著正向预测公正世界信念(p〈.01)。当家庭社会阶层和公正世界信念同时预测亲社会行为时,公正世界信念的预测作用显著(p〈.01),但家庭社会阶层的预测作用不显著(p〉.05)。这说明,家庭社会阶层对亲社会行为的直接效应显著,但间接效应不显著,从而说明公正世界信念在家庭社会阶层与亲社会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表2 回归分析表
进一步检验家庭社会阶层影响亲社会行为的间接效应和差异,采用偏差矫正百分位的Bootstrap法,通过重复抽样5000次估计中介效应95%置信区间做中介分析,见表3。结果显示,公正世界信念在家庭社会阶层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的Bootstrap95%置信区间为[0.37,1.81],不包含0。因此,公正世界信念在家庭社会阶层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中介效应量为58.04%。
表3 中介效应检验表
(一)家庭社会阶层、公正世界信念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与前人研究一致,本研究发现,家庭社会阶层与亲社会行为显著正相关,而且,家庭社会阶层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这说明家庭社会阶层越高,青少年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越多。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前人的研究,比如Wilson等人的研究表明,富人等高阶层者从事的志愿服务活动更多,而低阶层者的志愿服务活动较少,说明高阶层者比低阶层者亲社会行为更多。[6]此外,本研究与Penner等人的观点也一致。[14]这说明,高家庭社会阶层的个体的亲社会行为要多于低阶层者。究其原因,研究者认为,亲社会行为是需要耗费个体资源和成本的,与高社会阶层者相比,低阶层者拥有的经济资源更少,处于较低的地位,临各方面的压力更大。当低社会阶层者处于劣势时,亲社会行为会耗费个体较多的资源和成本,从而导致自身利益受损,故其亲社会行为更少。而高阶层者本身拥有丰富的资源,即使亲社会行为需要他们消耗一定的成本和资源,也只是比例很少的一部分,不会对其自身利益构成损害,故其亲社会行为更多。
此外,本研究发现,家庭社会阶层与公正世界信念显著正相关,且家庭社会阶层显著正向预测公正世界信念,这与前人研究相一致。低阶层者会更多地感到不公,而且其对不公的接受程度更低,对不公的敏感性更强烈、生理反应更大,其亲社会行为更少。例如Drentea[15]和Brandt[11]等人运用跨文化大样本的数据研究中,综合多项阶层和公平感指标,结果均表明低社会阶层者对社会现状的不满程度更高,杨沈龙等的研究也支持该结论。[16]可以看出,低家庭社会阶层者感到的不公更多,对不公更敏感,从而导致其对他人、社会更多地从不公的角度来看待,而高家庭社会阶层者的公正世界信念更高,他们相信世界是公正的,对未来的信心更强。
(二)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公正世界信念在家庭社会阶层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可见,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并不完全取决于其家庭社会阶层,也与其公正世界信念有关。依据社会交换理论(the Social Exchange Theory)[17],个体的所有社会活动都是一种交换,在交换活动中,个体会对自己的付出和回报进行判断,人们都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够获得回报,通常按照公平交换的原则行事。
因此,即使同样来自低家庭社会阶层,若个体拥有较高的公正世界信念,相信自己的付出会有回报,那么在他人需要帮助时,其更可能表现出亲社会行为。从公平角度出发,只有帮助他人,才会在需要帮助时获得别人的帮助。这说明,个体所持的公正世界信念越强,其助人意愿越强。这提示我们,在对不同家庭社会阶层的青少年的教育中,可以引入公正世界信念的理念,对青少年的公正世界信念进行指导,使他们对他人、对社会、对未来形成更公正、更理性的看法,从而使其亲社会行为更恰当。
青少年家庭社会阶层显著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显著正向预测公正世界信念;公正世界信念显著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公正世界信念在家庭社会阶层与亲社会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
[1]Kraus M W,Piff P K,Mendozadenton R,et al.Social class,solipsism,and contextualism:How the r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e poor.[J].Psychological Review,2012,119(3):546-572.
[2]芦学璋,郭永玉,李静.社会阶层与亲社会行为:回报预期的调节作用[J].心理科学,2014(5):1212-1219.
[3]Grossmann I,Varnum M E W.Social Class,Culture,and Cognition[J].Social Psychological&Personality Science,2010,1(3):81-89.
[4]任春荣.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的测量技术[J].教育学报,2010,6(5):77-82.
[5]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15.
[6]Wilson J,Musick M A.Work and Volunteering:The Long Arm of the Job[J].Social Forces,1997,76(1):251-272.
[7]Kraus M,Piff P,Keltner D.Social Class as Culture:The Convergence of Resources and Rank in the Social Realm[J].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11,20(4):246-250.
[8]张彩,柯李,张兴慧,等.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处境不利初中生校园受欺负潜在类别及其与情绪适应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6,30(9):694-699.
[9]杜建政,祝振兵.公正世界信念:概念、测量及研究热点[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2):373-378.
[10]姬旺华,张兰鸽,寇彧.公正世界信念对大学生助人意愿的影响:责任归因和帮助代价的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30(5):496-503.
[11]Brandt M J.Do the disadvantaged legitimize the social system?A large-scale test of the status-legitimacy hypothesis.[J].Journal of Personality&Social Psychology,2013,104(5):765-785.
[12]周春燕,郭永玉.家庭社会阶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4):636-640.
[13]李雪平,李双双.公正世界信念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心理韧性和自尊的链式中介效应[J].中国特殊教育,2016(3):71-76.
[14]Penner L A,Dovidio J F,Piliavin J A,et al.Prosocial Behavior:Multilevel Perspectives[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5,56(1):365-392.
[15]Drentea P.Age,debt and anxiety[J].Journal of Health&Social Behavior,2000,41(4):437-450.
[16]杨沈龙,郭永玉,李静.低社会阶层者是否更相信系统公正[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12):2245-2255.
[17]林文静,段锦云.团队服务型领导如何影响员工绩效:基于社会交换的视角[J].应用心理学,2015,21(4):344-353.
责任编校 秋晨
C916
A
2095-0683(2017)03-0132-04
2017-04-26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Q2016D45);安徽省2016年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gxyqZD2016106);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Q2015D98);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2016A0833)
江伟(1982-),女,山东青岛人,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王翠艳(1977-),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王淑燕(1980-),女,山东德州人,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