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圣兵,王晓峰,吕 刚
(合肥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合肥 230601)
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导向的实践教学改革与探讨
——以合肥学院为例
陈圣兵,王晓峰,吕 刚
(合肥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合肥 230601)
创新创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对大学生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首先分析了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然后结合学校近几年的实践教学改革,从课程设置、管理制度、平台搭建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讨论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为探索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新思路。
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创新平台建设
目前我国正处在技术升级和战略转型的关键阶段,社会对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挑战。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要求和保障措施。在此背景下,创新创业能力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的基本任务。[1]为此,高校必须结合自身特点,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系统地构建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2]
创新创业指在技术、产品、服务、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创新而进行的创业活动,其核心为“是否包含能够给资源带来新价值的创新因素”,表现为创造性的技术或模式的融合[3]。根据耶鲁大学Sterberg的创造力投资理论,产生创新创业能力需要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等六个方面相互作用的内涵要素[4-5]。具体特征见表1:
表1 培养创新创业力的内涵要素特征
由表1可以看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仅包括知识和智力两个方面,还包括思维风格、人格特征、动机、环境等方面要素。传统高等教育的课堂教学无法完成,必须通过一整套丰富而有效的实践教学,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质疑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鼓励、支持并保护创造性行为的环境。
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起步较晚,基础较为薄弱。据文献[6]的调查结果:我国大学生平均智商为135134,智力水平超群;但创造力倾向平均得分为11612, 属中等偏上水平,且大一学生和大四学生的创造力没有明显变化。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自主创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3%,三年后有超过50%的人退出[7]。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8]
第一,传统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影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和精力。长期以来教学和考核方式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使得大学生很多没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同学受到认可和奖励,而真正投身于创新创业的同学,却面临着时间和精力很难兼顾传统课程和创新训练的问题。
第二,缺乏常态化的实践平台与系统性、持续性的实践训练设计。创新创业对学生和指导老师的要求较高,并且保持较强的连续性。对于多数大学生,特别是大量新建地方高校的学生,无法依靠个人的能力完成创新创业任务,需要系统、持续训练计划,但很多高校目前还没有这样的实践平台和计划内容。
第三,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未能很好地实现“产、学、研”的结合。大学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但目前很多高校尚未完全建立起与企业、科研机构等社会单位合作培养人才的运作机制,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仍以国家和学校投入为主,与行业实际需求的结合程度不够,很难将成果移植到企业实际生产,学生也很难得到很好地训练。
综上,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
合肥学院作为首批入选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按照“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活动,构建了包括专业课程实践、素质教育、认知实习、第二课堂、企业实训、创业训练、创新创业俱乐部在内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良好效果。
3.1 增设实践课程,逐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我校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模块化教学理念,以“能力输出”为导向,以项目教学为抓手,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大力进行了专业课程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改革,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此外,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特点,设计了有针对性的集中实践教学,由浅入深,逐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集中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入行业内的知名企业参与合作完成,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独立分析能力。表2展示了我校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实践教学安排。
3.2 制定管理制度,多角度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重在创新氛围营造。我校制订一系列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活动和项目经费支持模式,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首先,制定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实施办法》《第二课堂活动学分管理办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与管理实施暂行办法》等一整套管理制度,免除学生的后顾之忧。其次,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积极主办和参加各种论坛、讲座、竞赛、创业培训等活动。例如软件工程专业每年主办一次SYB创业培训、软件创意大赛、软件设计大赛等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活动。大创中心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红点奖、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内外高水平竞赛。同时,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对学生科技创新和创业项目予以支持和资助,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计划、专项拨款、社会赞助基金等形式,解决学生创新创业的资金困扰。此外,对创新创业作品及成果给予“创新学分”,在助学金、奖学金等评定时进行奖励。
表2 合肥学院创新创业方面的实践教学安排
3.3 创建多层次创新服务平台,满足不同学生需求
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主要采用增加相关课程(讲座)和鼓励学生竞赛两种方式。通过课程(讲座)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掌握创新创业的理论与方法,增加学生的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和团队意识。这种方式由于参与学生众多,只能是普及式的教育与统一的训练,不能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的精准培养,很难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通过学生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学科竞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只能有很少一部分人参加,大部分同学都没有通过竞赛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条件与机会。
为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年级层次、兴趣爱好和能力特点,创建与之对应的多层次创新服务平台。创新服务平台的成员按照创新创业能力分为初、中、高三种级别,其结构呈金字塔型。最底层向所有感兴趣学生开放,所有爱好者均有机会成为初级会员。底层群体进入门槛低但参与度高,让所有学生均有机会参与训练。顶层面向精英学生,进入门槛高,参与度低,为创新创业能力出众的学生提供充分的锻炼和学习的机会。图1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创新服务平台的结构设计图。
图1 物流管理专业创新服务平台的结构设计图
如图1所示,所有的物流爱好者均有机会注册成为俱乐部的会员。具有较好创新创业潜质的会员将被发展为俱乐部委员,优秀的委员有机会成为俱乐部理事,创新创业能力出众的理事有机会进入学校创客空间进行创业训练。俱乐部理事为领导者和组织者,在老师的指导下,带领委员学习最新的物流技术,参与产学研项目,组织或参加学科竞赛。俱乐部委员在学习和创新活动中,逐渐培养其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这样的探究式学习过程中获取理论知识、训练思维风格、提升实践能力。俱乐部会员参与各项俱乐部创新创业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与团队合作理念,引导其主动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上述三层结构,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
3.4 多方引进人才,打造双能型教师团队
教师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引导者、服务者和支持者,其理论水平、项目经验和创新创业能力是团队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打造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并重、创新创业能力超强的教师团队,我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积极地从高校、研究所、企业等单位,多方引进应用能力强、实践丰富经验和理论知识扎实的“双能型”教师。另外,我校利用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及合作基金,引进德国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实施“1251”人才计划,即培养与引进100名德国博士,引进20名德国高校实验室工程师,引进50名德国培养的硕士,为合肥德国应用科学学院引进10名达到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教授聘任资格的德籍教授。这些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将大力助推我校应用型大学建设,同时,对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国际化视野发挥积极的作用。
针对企业人才,采取柔性引进的方式,聘请相关知名企业的经理、总工层次的人员做兼职教授,以兼课、讲座、报告或项目指导等多种形式介绍行业最新的技术趋势。另外,聘请资深工程师走进课堂,指导项目实训,与专业教师进行深层次合作。
在职教师的进修深造,也是我校提高教师团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点工作。我校先后出台了在职教师国内国外深造、到企业挂职锻炼等一系列政策,鼓励老师到企业、研究所和高水平大学提升项目实践能力和理论研究水平。另外,我校积极引导教师出国学习交流,近三年先后派出教师90多人次出国学习交流,派出学生80多人次出国比赛与交流学习。通过在职教师的进修与企业锻炼,保证了我校教师开拓创新的精神、交流沟通与团队合作意识,以及能力整体业务水平。
通过几年的探索和改革,我校实践教学体系逐渐完善。学生经过不断的训练,主动观察能力、独立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进取意识和创新思维逐渐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表现较为明显的是大学生科技竞赛,从2014年起,学科竞赛在保持较高参与度与获奖率的同时,整体上获奖的等级明显提高,各专业的顶级赛事获奖面逐年增加。见表3。
表3 学科竞赛获奖与创新创业项目立项情况统计表
上表所示的学科竞赛获奖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随着学生陆续毕业并进入工作岗位,5年后学生的职业发展将进一步说明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效。
本文总结了创造力的主要特征,根据合肥学院近几年的实践教学改革,探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法,从创新创业内涵、实践教学改革、改革初步成果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同类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1] 陈培峰, 王亚婷. 大学生创新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20(3):184-192.
[2] 宋玉军, 朱姚军. 地方高师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策略[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6):105-109.
[3] 王琪琪. 大学生创新素质现状特征及创新意识培养开发的探索性研究[D]. 重庆:重庆大学, 2012.
[4] Sternberg R J, Lubart T I. An Investment Theory of Creativity and Its Development[J]. Human Development, 1991, 34(1):1-31.
[5] 刘畅. 创造力投资理论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5(5):68-72.
[6] 庞海芍. 通识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 现代大学教育, 2007(1):97-101.
[7] 麦可思研究院. 2016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DB/OL].[2017-04-08].http://www.eol.cn/ html/c/16dxsjybg/ index.shtml.
[8] 廖志豪. 基于素质模型的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2.
[责任编辑:文 竹]
A Case Study of the Ability-oriented Reform of Practical Teaching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HEN Sheng-bing, WANG Xiao-feng, LV Ga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fei University, Hefei 230601, China)
The social need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puts a new requirement to college education.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Then, according to the reform of practical teaching of Hefei University in recent years, it discusses the specific methods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in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rom such aspects as the curriculum provision, management system, platform and the teachers team construction in the hope of offering some new ideas for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al teaching; applied talent; innov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2017-03-28
2017-05-20
安徽省教学研究重大项目“面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计算机专业立体化自主学习体系的构建与实践”(2016jyxm0886)、安徽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人才国内外访学研修重点项目(gxfxZD2016211)、安徽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团队(2016jxtd101)资助。
陈圣兵(1973— ),男,安徽金寨人,合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人工智能;王晓峰(1977— ),男,合肥人,合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模式识别; 吕 刚(1978 — ),男,安徽来安人,合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数据挖掘 。
G642.0
A
2096-2371(2017)03-01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