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PCR技术在布鲁菌病疗效判定中的应用价值

2017-07-18 10:56郭瑛韩冰王丽孙华丽刘贵明蒋荣猛
河北医药 2017年15期
关键词:微滴布鲁菌急性期

郭瑛 韩冰 王丽 孙华丽 刘贵明 蒋荣猛

数字PCR技术在布鲁菌病疗效判定中的应用价值

郭瑛 韩冰 王丽 孙华丽 刘贵明 蒋荣猛

目的 探讨数字PCR技术检测血清布鲁菌含量对疗效判定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15例布鲁菌病恢复期患者,即布鲁菌病急性期患者经过规范抗生素治疗6周后仍有布鲁菌病相关临床症状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用数字PCR技术检测血清布鲁菌含量,并同时做血培养和布鲁菌凝集试验,比较三种试验结果。结果 15例患者布鲁菌病恢复期患者血清凝集试验结果均为阳性,14例患者未在血清中检测出布鲁菌DNA,仅有1例患者血清布鲁菌DNA定量检测结果为阳性,并且血培养阳性。剩余14例患者血培养阴性。结论 数字PCR技术为发现和确诊布鲁菌病现症感染病例提供了快速、快捷的方法,但仍需大样本进行验证。

布鲁菌病;数字PCR技术

布鲁菌病是一种古老的人畜共患性疾病,由布鲁菌感染引起,以长期发热、肝脾大、关节疼痛和慢性化为特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曾被命名为波状热和地中海热。在世界范围内均有分布。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新增约50万病例[1]。我国主要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黑龙江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等。布鲁菌病有多种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多样,病程可长达数月至数年。部分布鲁菌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或治疗后,仍有自觉布鲁菌病症状,如发热、乏力、盗汗和肌肉关节痛等。此时,早期正确鉴别诊断是治疗失败、复发还是重新感染是后续治疗成功的关键。目前,布鲁菌病实验室诊断技术缺乏快速、简便的方法,仍以分离培养和血清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为主要检测手段。布鲁菌分离培养是实验室诊断的金标准。临床上主要采用血培养和骨髓培养。但是培养阳性率低,要求条件高,且存在生物安全性风险,临床因实验室条件限制不能常规开展。在我国,临床常规开展的血清凝集试验主要为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和试管凝集试验。RBT主要检测血清中总抗体,技术简单,价格便宜,被广泛作为初筛试验使用。阳性诊断价值较低,对于没有布鲁菌暴露危险因素患者诊断价值较高,对于反复暴露和既往感染患者诊断价值有限。试管凝集试验(SAT)常被用作布鲁菌病的诊断技术,主要检测IgG、IgM和IgA。但是各国具有诊断意义的抗体滴度标准不一致,未找到合适的抗体滴度诊断标准,且慢性期敏感性较低。补体结合试验(Coombs)主要检测血清中不完全和非凝集抗体,作为SAT的补充。Coombs在慢性期和复发患者中诊断价值优于血清凝集试验,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但该项检测方法操作复杂、耗时,需要一定的设备,难以在临床常规开展。ELISA能够检测血清中IgM和IgG抗体。单独检测IgM抗体可为急性期患者提供可靠的诊断,但是,当患者体内存在高滴度的IgG抗体时,干扰对IgM抗体的检出。不仅如此,类风湿因子也可导致假阴性结果。PCR技术自出现以来,被广泛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美国指南推荐PCR技术作为布鲁菌病诊断初筛试验,以IS711为引物的PCR试验被广泛应用于检测血清中布鲁菌含量,应用前景广阔。但普通PCR技术检测敏感性低,且为相对定量,结果不够精确。布鲁菌血培养技术耗时、阳性率低,且存在生物安全风险。布鲁菌血清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普通PCR技术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初步探讨利用数字PCR技术检测血清布鲁菌DNA含量对布鲁菌病恢复期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15例布鲁菌病恢复期患者,即布鲁菌病急性期患者经过规范抗生素治疗6周后仍有布鲁菌病相关临床症状的患者。

1.2 入选标准

1.2.1 符合布鲁菌病急性期诊断标准:①流行病学史:发病前与家畜和畜产品、布鲁菌培养物等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布鲁菌病流行区的居民等。②有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和关节痛,或伴有肝、脾和淋巴结肿大等临床表现。③实验室分离出布鲁菌,试管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或布鲁菌病抗人-球免疫球蛋白试验阳性。④病史≤6个月。

1.2.2 非急性期:符合布鲁菌病急性期诊断标准,并接受抗生素治疗6周后,仍有布鲁菌病相关临床症状的患者。

1.3 数字PCR试验方法

1.3.1 主要试剂:血液DNA提取试剂盒购自qiagen公司,QX200 ddPCR EvaGreen Supermix,微滴发生卡(DG8TM Cartridges),微滴发生油(QX200TM Droplet Generation Oil for EvaGreen)购自伯乐公司,引物在上海生工公司合成。

1.3.2 数字PCR:引物针对IS711基因设计[2],扩增产物长度252 bp,引物序列如下,BF:CATGCGCTATGTCTGGTTAC;BmR:AGTGTTTCGGCTCAGAATAAT。模板DNA提取按照试剂盒的说明书。布鲁菌基因组DNA由中国疾控中心布病室赠予。实验设计包括空白对照孔,阳性对照孔,阴性对照孔,样品孔。空白对照孔模板用无菌水替代,阳性对照孔模板是布鲁菌的基因组DNA,阴性对照孔模板是健康人基因组DNA,样品孔模板是15名患者血清提取的DNA。

1.3.3 配制数字PCR反应体系:Eva Green Supermix 12 μl,模板DNA 33 ng,上下游引物2 pmol,加水至24 μl。吸取20 μl转移至微滴发生卡的sample行(中间行),油滴行加入70 μl微滴发生油,盖上胶垫后,平稳放置在微滴生成仪中,开始生产微滴。将生成微滴转移至96孔PCR板,反应条件:95℃ 变性5 min,95℃30 s,57℃ 60 s,40个循环,4℃ 5 min,90℃ 5 min,4℃保存。将反应完成的96孔板平稳放入微滴读取仪中,打开quanta soft软件,输入样品信息后,点击run。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15例布鲁菌病恢复期患者中,男5例,女10例;年龄21~56岁。布鲁菌乳胶凝集试验由北京地坛医院完成,本组病例均为阳性。血培养阳性1例。

2.2 流行病学史 15例患者均来自疫区或从事畜牧业相关工作。

2.3 临床表现 15例患者有明显的布鲁菌病自觉症状,主要为发热、腰痛肌肉和关节痛、乏力等。见表1。

2.4 血清布鲁菌定量检测 有自觉症状的15例布鲁菌病恢复期患者中,1例血清布鲁菌DNA定量明显升高,2.34拷贝/μl,且血培养阳性。其余患者均未检测出布鲁菌DNA。

表1 15例布鲁菌病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症状

3 讨论

布鲁菌病经过规范6~8周抗生素治疗后,95%的患者病情有不同程度的好转,进入恢复期。然而,少部分患者仍自觉有布鲁菌病相关临床症状,如发热、乏力、盗汗、腰痛和关节痛等。此时,需要对布鲁菌病恢复期患者进行正确诊断,鉴别是治疗失败、复发还是重新感染,将决定临床医生的治疗决策。目前,诊断布鲁菌病主要依靠分离培养和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普通PCR技术。

布氏杆菌分离培养是诊断的金标准。临床上主要采用血培养和骨髓培养。据统计,急性期患者血培养敏感性为18.4%~90%,慢性期敏感性差,30%~70%[3-5]。骨髓培养比血培养灵敏度高,尤其是对已经应用抗生素患者[6]。培养阳性率主要取决于疾病分期、抗生素应用和培养方法等[7]。

布氏杆菌分离培养存在生物安全性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的25年中,实验室布氏杆菌感染率为18%~31%[8]。目前仅应用于科研,临床因实验室条件限制不能常规开展。

RBT主要检测血清中总抗体,技术简单,价格便宜,被广泛作为初筛试验使用。Skendros等[9]研究显示,在急性期,RBT敏感性接近100%,特异性87.5%,阴性预测值接近100%,而阳性预测值只有11.4%。然而,Arabaci等[10]对急性期患者研究发现,RBT敏感性48.1%,特异性96.1%,阳性预测值为1,阴性预测值低于0.5。由此可见,不同地区RBT急性期诊断价值存在差异。Al Dahouk等[11]认为,慢性期RBT敏感性差,约70%。总体而言,RBT对于没有布氏杆菌暴露危险因素患者诊断价值较高,对于反复暴露和既往感染患者诊断价值有限[12]。

SAT常被用作布鲁菌病的诊断技术,主要检测IgG、IgM和IgA。WHO指南推荐其为初筛试验,我国指南认定为确诊试验。但是,无论作为初筛试验,还是确诊试验,SAT均存在一定问题:(1)具有诊断学意义的抗体滴度尚未确定。WHO指南推荐SAT≥1∶160为布鲁菌病诊断标准。我国指南规定急性期诊断标准为SAT滴度≥1∶100,慢性期≥1∶50。(2)敏感性一般。据统计,SAT在急性期诊断敏感性从37.4%~90%[10,13]不等。慢性期敏感性差,为27.5%[14]。但恢复期SAT滴度较急性期升高4倍或以上,诊断价值较高[15]。

Coombs主要检测血清中不完全和非凝集抗体,作为SAT的补充。Coombs在慢性期和复发患者中诊断价值优于血清凝集试验,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不仅如此,Roushan等[6,10]研究认为,Coombs对于急性期诊断价值优于SAT、RBT和ELISA等。脑脊液Coombs对于合并脑膜炎患者诊断价值较大[14,16]。但该项检测方法操作复杂、耗时,需要一定的设备,难以在临床常规开展。

ELISA能够检测血清中IgM和IgG抗体。Roushan等[6,10]研究显示,单独检测IgM抗体可为急性期患者提供可靠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与SAT和Coombs相近。但是,单一检测血清中布氏杆菌抗体,可能会导致假阴性结果[16,17]。例如,当患者体内存在高滴度的IgG抗体时,干扰对IgM抗体的检出。不仅如此,类风湿因子也可导致假阴性结果,试验前应将其除去。ELISA对慢性期和复发患者的诊断价值优于SAT,与Coombs相似,但试验方法更为简单[15,18]。

当前,用编码BCSP31设计的B4/B5引物常被用于人布鲁菌病诊断。Casanova等[17,19]研究发现,诊断布鲁菌病急性期敏感性为98.3%,特异性为100%。对慢性期和复发患者也有一定诊断价值[20]。Fadeel等[18,21]报道了一个多重PCR实验(Bruce-ladder)用于从种水平上鉴定所有布氏杆菌,包括布氏杆菌的6个陆生种、海洋种和疫苗株S19、RB51、Revl。另有研究对比了分别以IS711、bcsp31、per设计的探针和引物的实时PCR,结果证明依据IS711设计引物和探针的PCR在鉴别布氏杆菌时表现最好的灵敏性、特异性、高效性和重复性[19,22]。Castano等[20,23]研究显示,在布鲁菌病流行地区,用以B4/B5为引物的传统PCR作为布鲁菌病初筛试验,以IS711为引物的实时PCR作为确证试验,不仅可用于布鲁菌病诊断,还可鉴定种型,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目前,我国布鲁菌病实验室诊断主要依靠RBT初筛,SAT进行确诊。但是,SAT试验作为确诊试验存在不足,表现在:(1)无论急性期还是慢性期,具有诊断价值的抗体滴度阈值尚未确定,缺乏大规模样本验证。(2)在疾病早期,由于抗体合成需要至少1周时间,SAT滴度可能<1∶160[3,4,23]。因此,对于急性期患者,一份SAT检测结果滴度<1∶160,不能除外布鲁菌病。临床高度怀疑布鲁菌病应在1~2周后复查。(3)SAT对于慢性期诊断特异性一般。32%的患者即使经过正规治疗,随访1年后,SAT滴度仍≥1∶80[12]。因此,布鲁菌诊断必须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判定。当前,开展新型实验室诊断技术迫在眉睫。

PCR技术作为病原学检测技术已经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第一代PCR技术通常采用电泳的方法对PCR产物进行分析,存在操作繁琐,容易出现交叉污染,只适用于定性研究等局限。为了克服传统PCR的不足,并满足生物学研究中对核酸定量分析的要求,1992年诞生了第二代PCR,即荧光定量PCR。荧光定量PCR在PCR扩增的同时对反应体系中引入的荧光信号进行实时检测分析,通过三个参数(荧光信号、-Cq值、DNA模板起始浓度)间的关系,确定靶标基因相对于外部参照(标准曲线或对照样本)的含量或表达水平。由于荧光定量PCR的结果曲线依赖-Cq值、PCR扩增效率和参照系,2009年由科学家们协商制订的定量PCR实验指南明确了定量PCR试验流程标准化和质量控制的必要性;更具意义的是指南还给出了规范定量PCR流程和质控环节的check-list,其核心目标旨在规范各实验室的数字PCR技术流程,统一试验技术思路、保证荧光定量PCR试验信息的透明度,以确保定量PCR试验结果的重复性、可靠性。然而对于-Cq值、PCR扩增效率和参照系的依赖仍是定量PCR技术的最大技术瓶颈,在这个意义上的定量也只能是相对的、间接的。而且在靶核酸分子风度低、样本间模板浓度差异细微的情况下,定量PCR的检测灵敏度和精确度都受到了限制,已不能满足临床实验室诊断的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三代PCR技术应运而生。QX200微滴式数字PCR系统属于第三代PCR技术。QX200微滴发生器可将含有核酸分子的荧光PCR反应体系分割成数万个纳升级的微滴,核酸分子在各微滴中随机分级,每个微滴或不含特检核酸靶分子,或者至少一个待检核酸靶分子,且每个微滴都是一个独立的PCR反应器。经PCR扩增后,QX200微滴分析仪逐个对每个微滴进行检测,有荧光信号的微滴判读为“1”,没有荧光信号的微滴判读为“0”,从而将荧光模拟信号数字化,因此该技术被称为数字PCR。最终根据泊松分布原理及阳光微滴的比例,分析软件可直接给出待检靶分子的拷贝数浓度,上述过程中荧光信号产生原理与定量PCR相同,可以采用具有序列特异性TapMan探针,也可以采用成本更低的新型核酸嵌入式染料-EvaGreen,因此,定量PCR与数字PCR的衔接是无缝的。

全新的数字化终点检测方式和分子技术的定量手段,赋予QX200微滴式数字PCR系统卓越的性能,即无需标准曲线和参照,对影响PCR效率的抑制物不敏感,大大提高了检测灵敏度、精确度、准确度和重复性,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绝对定量。数字PCR技术较普通PCR技术而言,敏感性更高,且能够定量,是今后早期快速检测布鲁菌的发展方向。

本研究初步探讨分析15例布鲁菌恢复期病例的临床资料和数字PCR检测血清布鲁菌DNA定量检测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15例患者布鲁菌血清凝集试验结果均为阳性,说明凝集试验抗体可能为既往感染后产生的IgG抗体,并不能区分现症感染和既往感染。14例患者未在血清中检测出布鲁菌DNA,仅有1例患者血清布鲁菌DNA定量检测结果为阳性,说明部分布鲁菌病恢复期患者血清中布鲁菌含量很低或不存在。因此,对于规范治疗进入恢复期仍然有自觉症状的患者,可以利用数字PCR技术检测血清布鲁菌DNA的含量,为布鲁菌病的后续治疗提供依据。同时,数字PCR检测血清布鲁菌DNA阳性患者,血培养也是阳性,表明数字PCR可以取代血培养作为恢复期是否还有布鲁菌存在的一种方法,但只是初步探讨,尚需要扩大样本量验证。对于血清布鲁菌数字PCR检测阳性的患者,考虑存在现症布鲁菌感染,临床应继续给予抗布鲁菌治疗。

临床资料显示,血清布鲁菌DNA检测阳性病例较阴性病例有明显的高热症状(体温39.5℃),且布鲁菌血培养阳性,提示存在菌血症。14例血清布鲁菌DNA定量检测阴性患者有不同程度发热,但无高热,体温37.3~38℃,血培养阴性,提示可能不存在布鲁菌菌血症。14例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腰痛、关节痛和睾丸肿痛等自觉布鲁菌病临床症状,分析靶器官损伤可能不是布鲁菌直接损伤所致,而是由迟发型免疫反应所致,与文献报道[9,10]相符。对于布鲁菌数字PCR检测阴性,但仍有自觉症状的患者,是否需要继续治疗,需综合患者临床表现,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血清凝集试验结果综合考虑,评估是否需要继续治疗。

1 Al Dahouk S,Nockler K.Implication of laboratory diagnosis on brucellosis therapy.Expert Rev Anti Infect Ther,2011,9:833-845.

2 Kamal IH1,Al Gashgari B,Moselhy SS,et al.Two-stage PCR assay for detection of human brucellosis in endemic areas.BMC Infect Dis,2013,21:145.

3 Franco MP,Mulder M,Gilman RH,et al.Human brucellosis.Lancet Infect.Dis,2007,7:775-786.

4 Zai X,Yang Q,Liu K,et al.A comprehensive proteogenomic study of the human Brucellar vaccine strain 104M.BMC Genomics,2016,17:402.

5 Gomez MC,Nieto JA,Rosa C,et al.Evaluation of seven tests for diagnosis of human brucellosis in an area where the disease is endemic.Clin Vacc Immunol,2008,15:1031-1033.

6 Roushan MK,Amiri MJ,Larly A,et al.Follow-up standard agglutination and 2-mercaptoethanol tests in 175 clinical cured cases of human brucellosi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2010,14:e250-e253.

7 Mantur B,Parande A,Amarnath S,et al.ELISA versus conventional methods of diagnosing endemic brucellosis.Am J Trop Med Hyg,2010,83:314-318.

8 Ko J,Splitter GA.Molecular host-pathogen interaction in brucellosis: current understanding and future approaches to vaccine development for mice and humans.Clin Microbiol Rev,2003,16:65.

9 Skendros P,Pappas G,Boura P.Cell-mediated immunity in human brucellosis.Microbes Infect,2011,13:134.

10 Arabaci F,Oldacay M.Evaluation of serological diagnostic tests for human Brucellosis in an endemic area.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2012,2:50-56.

11 Al Dahouk S,Tomaso H,Nockler K,et al.Laboratory-based diagnosis of brucellosis-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Part Ⅰ: techniques for direct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Brucella spp.Clin Lab,2003,49:487-505.

12 Andriopoulos P,Kaloqerakou A,Rebelou D,et al.Prevalence of Brucella antibodies on a previously acute brucellosis infected population: sensitivity,specificity and predictive values of Rose Bengal and Wright standard tube agglutination tests.Infection,2015,43:325-330.

13 Gomez MC,Nieto JA,Rosa C,et al.Evaluation of seven tests for diagnosis of human brucellosis in an area where the disease is endemic.Clin Vacc Immunol,2008,15:1031-1033.

14 Mantur B,Parande A,Amarnath S,et al.ELISA versus conventional methods of diagnosing endemic brucellosis.Am J Trop Med Hyg,2010,83:314-318.

15 Espinosa BJ,Chacaltana J,Mulder M,et al.Comparison of culture technique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brucellosis.Am J Trop Med.Hyg,2009,80:625-627.

16 Karsen H,Tekin Koruk S,Duygu F,et al.Review of 17 Cases of Neurobrucellosi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Diagnosis,and Management.Arch Iran Med,2012,15:491-494.

17 Casanova A,Ariza J,Rubio M,et al.Brucellacapt versus classical tests inthe serologic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human brucellosis.Clin.Vaccine Immunol,2009,16:844-851.

18 Fadeel MA,Hoffmaster AR,Shi J,et al.Comparison of four commercial IgM and IgG ELISA kits for diagnosing brucellosis.J Med Microbiol,2011,60:1767-1773.

19 Queipo-Ortuno MI,Morata P,Ocon P,et al.Rapid diagnosis of human brucellosis by peripheral-blood PCR assay.J Clin Microbiol,1997,35:2927-2930.

20 Castano MJ,Solera J.Chronic brucellosis and persistence of Brucella melitensis DNA.J Clin Microbiol,2009,47:2084-2089.

21 Lopez-Goni I,Garcia-Yoldi D,Marin CM,et al.Evaluation of a multiplex PCR assay (Bruce-ladder) for molecular typing of all Brucella species,including the vaccine strains.J Clin Microbiol,2008,46:3484-3487.

22 Bounaadja L,Albert D,Chenais B,et al.Real-time PCR for identification of Brucella spp: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S711,bcsp31 and pertarget genes.Vet Microbiol,2009,137:156-164.

23 Memish Z,Mah MW,Al Mahmoud S,et al.Brucella bacteraemia: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observations in 160 patients.J Infect,2000,40:59-63.

10.3969/j.issn.1002-7386.2017.15.013

项目来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院内科研基金(编号:DTQL201404)

010000 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药剂部(郭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感染病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韩冰、孙华丽、蒋荣猛);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王丽、刘贵明)

蒋荣猛,100015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感染病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E-mail:13911900791@163.com

R 516.7

A

1002-7386(2017)15-2292-04

2017-02-14)

猜你喜欢
微滴布鲁菌急性期
银墨水/树脂双材料微滴喷射过程数值模拟与分析
对称Y型分岔微通道微滴分裂数值模拟与实验探究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织物表面导电线路喷射打印中微滴关键参数的视觉测量
基于改进分水岭分割算法的致密荧光微滴识别
广西羊种布鲁菌病菌株种型鉴定及评价
某县布鲁菌病的血清学监测分析
自回归求和移动平均乘积季节模型在我国布鲁菌病短期月发病人数预测中的应用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两种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在布鲁菌鉴定中的应用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