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玥
·临床医学· ·短篇论著·
时间治疗学在清晨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
邹 玥
时间治疗学;清晨高血压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者2.9亿,高血压患者2.7亿,脑卒中患者700万[1]。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的、年龄相关性的疾病,是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肾功能不全等严重疾病最为重要的危险因素[2]。清晨血压升高与靶器官损害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密切相关,控制清晨血压对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管理至关重要[3]。目前高血压患者的清晨血压控制状况不甚满意,北京某医院2013年进行的一项登记研究显示,清晨血压的不达标率高达54.6%[4]。目前联合治疗多为晨起服用每日1次的长效降压药物,多项研究表明依照时间治疗学服用降压药物不仅能有效控制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还可以改善或恢复异常的血压节律[5]。现将我部2014至2016年度就诊的高血压2级患者60例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表1 2组用药前后血压下降情况比较(mmHg,x±s)
注:与本组服药前相比aP<0.01;与晨起服药组相比bP<0.05;TSBP为平均收缩压,TDBP为平均舒张压,PSBP为白昼平均收缩压,NSBP为夜间平均收缩压
1.1 研究对象 从我部2014至2016年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随机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女各30例,年龄为45~70岁,平均年龄为(55.3±11.2)岁。入选标准:(1)符合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规定的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2)根据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符合清晨高血压,即起床后2h或早晨6:00-10:00血压平均值≥135/85 mmHg。排除标准:(1)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糖尿病血糖未达标者、半年内出现过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心绞痛者、肝肾功能异常者、合并脑出血及心力衰竭者。(2)杓型高血压患者,即夜间血压下降10%~20%;超杓型高血压患者,即夜间血压下降>20%。将患者随机分为晨起联合服药组(晨起服药组)和晨起与睡前相结合服药组(睡前服药组)。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血压水平及伴随疾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晨起服药组晨起服用替米沙坦80 mg及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睡前服药组晨起服用替米沙坦80 mg,睡前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分别于服药后3个月、12个月复查24 h动态血压。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用药前后血压下降情况比较 2组用药后3个月及12个月24 h动态血压监测示24 h平均收缩压(TSBP)、舒张压(TD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均低于用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睡前服药组较晨起服药组下降更明显(P<0.05),见表1。
2.2 用药前后血压节律恢复情况比较 睡前服药组杓型血压恢复情况较晨起服药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2组用药前后血压节律恢复情况比较[例(%)]
注:与晨起服药组相比aP<0.01
2.3 2组用药前后清晨血压下降情况比较 服药前,2组清晨血压无统计学差异,服药后2组清晨血压均有下降,睡前服药组较晨起服药组下降更明显(P<0.05),见表3。
表3 2组用药前后清晨血压下降情况比较(mmHg,x±s)
注:与晨起服药组相比aP<0.05
清晨血压升高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提高清晨血压管理质量是高血压社区管理的重中之重,高血压时间治疗学的目的是为了平稳降低整体血压水平、维持夜间血压适度下降、抑制清晨觉醒后的血压骤升[6]。
硝苯地平控释片及替米沙坦属于不同作用机制的长效降压药物,可一日一次服用,联合用药可增强降压效果,达到平稳降压的目的,还可减少或抵消药物的不良反应。将2种药物分时间服用,可使清晨血压控制效果更理想[7]。睡前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通过膜调控的推拉渗透泵原理使药物以零级速率在24 h内近似恒速释放,多次给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呈平台样,其收缩压和舒张压谷峰比分别为101.8%和88.2%,不会引起夜间血压下降过低,并可纠正清晨高血压,恢复血压正常昼夜节律,避免靶器官损害[8]。清晨高血压患者可依照时间治疗学原理制订个体化的服药时间,睡前服药可更好控制夜间血压及清晨血压,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1] 隋辉,陈伟伟,王文.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要点介绍[J].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5, 23(7): 627-629.
[2] Hermida RC, Ayala DE, Mojón A, et al. Role of time-of-day of hypertension treatment on the J-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blood pressure and cardiovascular risk[J]. Chronobiol Int, 2013, 30(1-2): 328-339. DOI:10.3109/07420528.2012.701885.
[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高血压学组. 清晨血压临床管理的中国专家指导建议[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4, 42(9): 721-725. DOI:10.3760/cma.j.issn.0253-3758.2014.09.003.
[4] 汪宇鹏,李昭屏,白琼,等. 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控制现状和用药分析[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3, 41(7): 587-589. DOI:10.3760/cma.j.issn.0253-3758.2013.07.015.
[5] 戴伦. 正确掌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是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工作中的重点[J].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6,24(12):1125-1129.
[6] 彭贵成,王毅方,肖勇,等. 动态血压监测评估四种不同时间联合治疗方案的降压效果[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3, 41(6): 484-487. DOI:10.3760/cma.j.issn.0253-3758.2013.06.010.
[7] 臧胜楠.完善社区护理管理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疗效研究[J].海军医学杂志,2016,37(6):578-579.
[8] 王子昱,沈桂英.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与健康管理[J].海军医学杂志,2012,33(2):105-106.
(本文编辑:甘辉亮)
100841 北京,海军机关门诊部
R473.5
B
10.3969/j.issn.1009-0754.2017.03.030
2016-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