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评估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分析

2017-07-18 11:22檀慧玲王发明
关键词:政策评估研究

檀慧玲,王发明



教育政策评估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分析

檀慧玲,王发明

以CiteSpace为工具,对近十年来关于教育政策评估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在研究内容上,主要集中于教育政策评估内涵要素研究、教育政策评估价值研究、教育政策评估实践应用研究、教育政策评估国际经验比较研究四个领域;在研究路径上,教育政策评估研究受国家政策导向性强,其研究日益注重量化技术的使用。虽然研究成果丰硕,但仍存在研究范式单一、量化研究薄弱、实践导向不足、政策因素研究薄弱、第三方评估研究欠缺等弊端。针对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实际,教育政策评估研究需要在五个方面进行重点突破:加快范式变革,以满足教育发展需求为着力点;量化与质性相结合,拓展基于证据的教育政策评估研究;以问题为导向,促进评估成果转化为实践;统筹考虑,重视对引发教育活动及其结果的政策因素的研究;加强第三方评估研究,推动中国教育治理现代化与决策科学化。

教育政策评估研究 关键词共现 可视化分析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价值文化多元、利益冲突显现、政策环境复杂多变。教育发展观念和体制机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临新的变革需求,教育发展尤其需要做好政策和制度安排,从而实现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1]作为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现实着力点,教育政策评估能够有效监测、调控、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但目前中国教育政策评估研究尚显薄弱,无法充分满足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在把握已有研究经验与不足的基础上明确下一步研究动向,是推动教育政策评估研究再出发的重要基点。

一、问题提出

教育政策评估作为政策过程的重要一环,主要从事实层面与价值层面考量政策的科学性、可行性,为政策的继续、调整或终结提供决策依据。教育政策评估所获取的教育发展证据是推进教育改革的基础。当前,中国教育改革已步入“深水区”,教育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更加复杂,教育决策的复杂性增大,改革举措实施和创新探索的难度增加。[2]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合理,教育体制改革滞缓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教育政策出台和教育实践推进的复杂背景对政策效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通过教育政策评估为教育发展提供充足有效的证据成为当下教育政策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中国教育政策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政策的决策研究和执行研究两个领域。教育实践中产生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和问题,使得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决策者把关注的焦点逐渐由教育政策制定研究深入到教育政策执行研究。[3]中国政策评估起步较晚,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难以体现对政策评估的全覆盖,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支撑,理论研究已落后于教育政策评估实践的需要。为了解中国教育政策评估研究的现状,展望下一阶段研究的重点和方向,本文对近十年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通过定量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从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研究路径、研究不足及发展走向等几个维度展现中国教育政策研究的知识图谱。

二、研究设计

本文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分析技术,采用词频共现分析法,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文献为切入点,探究近十年中国教育政策评估的研究热点、特点及不足,展望未来研究趋势。CiteSpace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展现科学研究中科学知识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呈现研究领域内知识要素彼此存在的隐含的复杂关系,便于研究者发现知识规律,把握研究动态。词频共现分析主要以构建词频字典的方式来发掘领域内发展动向和研究热点,通过分析高频关键词,可以发现专题研究领域的热点信息。

根据研究目的,在CNKI核心期刊数据库尝试以“教育政策评估”“教育政策评价”为主题进行检索,但样本数量较少,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政策评估研究的不足和匮乏。为保证检索的全面性,又以“教育政策评估”“教育政策评价”“教育政策&评估”“教育政策&评价”“教育&政策评估”“教育&政策评价”和中文图书分类号“G”为条件主题进行搜索,共检索到2006—2015年文献443篇,剔除会议通知、征稿启事、新闻报道、人物访谈等非学术文章后共保留410篇文献作为分析样本(见图1)。

图1 2006—2015年CNKI核心期刊收录“教育政策评估”专题论文统计

CiteSpace分析数据以WoS(Web of Science)为基础,将CNKI数据库中导出的Refworks格式文献转化为CiteSpace可识别的数据格式。在CiteSpace5.0中选择的时间跨度为2006—2015年,时间分区为1年,共划分为10个时区,有利于跟进十年来教育政策评估研究每年的发展态势;术语类型为突现词;节点类型为关键词,方便提取共现关键词进行后续分析;阈限值C、CC、CCV分别为4、3、20,即关键词在最终呈现的共现网络中出现的频率不少于4次,共现次数不低于3次,各关键词之间的相关度不低于0.2,基本可以筛选出质量较高、较有影响力的分析文献。经过运算得到近十年中国教育政策评估研究的关键词信息。

三、结果分析

(一)教育政策评估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能够表征文献主题内容的具有实质意义的词语,是对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的高度概括和凝练,关键词共现分析可以直接反映出近十年来教育政策评估的研究热点。CiteSpace中关键词的重要程度以出现频次和中心性为依据,其中图谱圆圈的大小代表关键词的出现频次,圆圈越大,表示出现频次越高;关键词的中心性越强,越趋向于出现在图谱的中心位置。例如,图2中“教育政策”所对应的圆圈最大,且处于图谱的最核心位置,这表示“教育政策”出现的频次最高、中心性最强。

从表1可以看出,“教育公平”“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教育质量”等15个共现高频词表征了近十年中国教育政策评估的研究热点,将以上关键词聚类可以发现教育政策评估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维度。

1.探究教育政策评估内涵要素的研究

“指标体系”“价值分析”等高频词作为同一聚类形成了对教育政策评估组成要素的研究,并且囊括了“发展指标”“政策执行”“政策过程”等代表教育政策评估标准、评估过程的核心关键词。这一聚类主要揭示教育政策评估的内涵要素,通过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构筑对教育政策评估本体的研究。

就教育政策评估本体认识而言,袁振国认为:“教育政策评估是按照一定的教育价值准则,对教育政策对象及其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及构成其发展变化的诸种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4]孙绵涛认为:“教育政策评估是指政策评估主体,以一定的价值标准,对教育政策方案、教育政策决策、执行及执行结果以及教育政策的其他相关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5]由此可见,教育学界对教育政策评估有着基本一致的概念认同,即教育政策评估是针对教育学场域下政策运行做出的价值判断活动,包括对教育政策主体、教育政策过程、教育政策评估标准以及教育政策执行效果的价值评判和事实评判。在这一基本概念下衍生出的对教育政策评估的价值分析、评估范式、评估主体、评估标准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旨在探讨教育政策评估的本质特征。

图2 2006—2015年410篇教育政策评估主题文献关键词

注:“教育政策”“政策评估”以及“政策评价”虽然具有较高的出现频次和中心性,但由于以上术语作为搜索关键词构成本次研究主题,因而较之其他术语属于上位概念,为避免主题重复冗余,故不纳入分析范围。在进行词频梳理时,将属于同一类别的词汇进行合并,例如将免费师范生与师范生免费教育合并成为“师范生免费教育”。

价值选择、合法性、有效性是描述教育政策价值特征的三个基本向度。[6]教育政策评估的本体研究主要围绕这三方面展开。首先,价值选择引导教育政策评估。高庆蓬、杨颖秀提出“以人为本”是教育政策评估价值选择的有效抓手,在此基础上分解出教育利益、教育公平、教育自主三个重要的价值目标,强调教育政策评估的人本性、主体性。[7]石火学从公平与效率的视角指出,教育政策评估的价值合法性主要体现在:政策评估满足教育政策发展客观上的需求以及利益相关者主观上的需要。[8]其次,教育政策评估的合规律性主要表现在评估范式、评估主体、评估过程、评估标准等评估要素的制度安排中。刘红熠认为,教育政策评估范式包括评估标准、评估方法、评估模型三个维度,而教育政策活动的特殊性、价值倾向性、时效性以及滞后性决定了教育政策评估要采用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综合评估范式。[9]张羽通过对随机试验、断点回归模型等方法的总结指出了教育定量研究的复杂性以及局限性,主张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有效结合。[10]混合研究有助于从不同维度剖析政策发展路径,兼顾政策效果和政策影响,挖掘政策评估所需的各项证据,推动教育政策的长效发展。最后,从政策评估标准的角度来看,评估标准是对公共政策进行分析评价时所遵循的客观尺度和准则,其设定是否科学决定了评估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多样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的评估指标对于教育政策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指标构建大多按照政策周期划分标准或从单方面对教育政策评估标准进行提议,对教育政策的系统全面性关照不足。王素荣的研究认为,教育政策评估标准要以教育政策评估对象为划分依据,综合利用比较法、公式法、功能法将一级指标划分为教育政策主体、教育政策客体以及教育政策环境三个维度,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下位指标[11];李孔珍、洪成文以实现“两基”、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为例,提出建立教育公平评价指标体系[12]。

2.探讨教育政策评估价值的研究

“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改革”“教育均衡”等高频词汇的聚类揭示了教育政策评估在服务于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

政策既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着力点,又是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力量。为保证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战略作用,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政策,并组织实施了一大批教育改革项目。在此背景下,对教育政策方案、执行及效果的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将教育政策评估嵌入并贯穿教育政策全过程,能够及时反馈教育信息,促进教育内涵式发展。

有效的教育政策评估强调评估程序的合法性与合规律性,注重事实层面与价值层面的结合,兼顾政策产出与政策影响的统一。路德维珂·科拉罗、胡咏梅等从概念、作用、系统框架三个方面引介西方教育政策过程的监测与评价,并以中国“两免一补”政策的监测与评价建构为例,证明教育政策监测与评价有利于提升教育政策过程的科学性,保障政策目标实现的最大化。[13]范国睿、孙翠香从教育政策执行的角度出发,指出对教育政策执行的监测与评估,能够有效纠正政策执行偏差,实现科学决策,强化教育政策评估程序的合规律性。[14]丁蓓通过对中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政策演变的梳理指出,教育督导的法制化发展将会推动教育发展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变革,从而保证教育政策的贯彻执行及教育目标的实现,对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5]

3.分析教育政策评估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政策研究最终要在教育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教育政策评估的应用研究反映了教育政策评估的应用属性。“义务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等词汇将教育政策评估与各级各类教育结合在一起。关于教育政策评估具体应用的实践研究包括两类:第一类研究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主要从总体上揭示了中国教育政策评估在实践中所凸显的问题;第二类研究则聚焦于教育政策评估在各级各类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

(1)揭示中国教育政策评估的实践困境

此类研究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旨在阐明教育政策评估在实践中面临的各种问题。石火学从教育政策评估过程的系统性出发,认为教育政策评估的障碍主要源于教育政策目标模糊、政策效果难以确定、政策信息系统不完备、评估资源和专业人才不足、相关人员的抵制、评估者的主观价值判断错误以及评估方式、评估标准单一。[16]在评估主体上,新兴独立专业的第三方外部评估长期处于缺位状态。周建国指出,政府的自闭性、自立性以及政策评估机制的缺失造成了中国教育政策第三方评估的缺失[17];张伟认为,目前中国教育政策评估由于缺乏独立第三方评估而缺乏客观性[18]。邓旭、赵刚着眼于教育政策评估的制度功能,将教育政策评估效能低下归因于缺少制度性保障框架[19];张国强从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博弈的角度进行推演,认为政策制定者、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对象会基于各自团体的利益影响教育政策评估的方法、标准、内容,致使教育政策评估更加复杂化[20]。

(2)基于各级各类教育探讨教育政策评估的具体应用

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不同教育类型由于其教育对象、教育目标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政策评估需求,探讨教育政策在各类教育系统中的具体应用是促进教育政策评估问题聚焦的重要一环。杨润勇认为评估的缺失、不规范以及形式主义导致难以对素质教育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估,因此建议重新整理评估指标、内容,强化评估结果的充分利用,促进素质教育政策评估的明确化、制度化[21];王迎结合远程教育政策分析的理论框架和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现状,提出了CPIR的教育政策评估模型,即从远程教育政策的背景和目标、政策文本、政策执行以及政策结果四个维度对远程教育政策现状进行评估[22];刘春惠认为政策评估是利益相关方博弈的过程,并以“211”工程的政策评估过程为例,揭示了在政策效果评估中政策执行部门、评估专家以及政策受益院校彼此之间的博弈关系,提出要健全专家参与机制、通过制度设计来提升政策评估质量[23];薛二勇、李廷洲利用义务教育城乡均衡配置政策评估指标中的数量指标(班师比、学科结构、学龄结构)、质量指标(学历、职称),采用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义务教育城乡均衡配置政策进行评估,结果发现城乡教师数量差距微弱改善、结构差距大、质量差距情况逐渐恶化[24]。

4.引介教育政策评估国际经验的比较研究

对国外教育政策评估先进理念与实践经验的引介有利于全面审视中国教育政策评估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PISA”“国际组织”“大规模学生评估”等核心关键词共同构成这一聚类。

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国际教育协会(IEA)等机构发起的大规模教育评价为第三方参与教育政策评估与改进提供了关键思路和重要经验。在问责制兴起的背景下,质量监测成为教育政策评估不容忽视的必然发展趋势,第三方监测数据的收集有助于教育政策评估的证据化、科学化发展。相关文献对此有较为细致的论述:高光、张民选通过对经合组织实施的三大教育评价项目——TALIS(国际教学调查项目)、AHELO(高等教育学习成果测评)、PIAAC(国际成人能力测试项目)的评估过程、评估内容、评估指标及评估结果进行介绍,为中国教育政策评估项目提供了先进的国际经验[25];潘涌通过对PISA价值观与评价观的研究,指出PISA测验具有超越性未来和个人能力本位观的创新意识,其教育价值观较中国具有更强的前瞻性、发展性与战略性特征,为中国教育政策评估的基本价值取向提供了借鉴[26];张世义通过对世界银行评估早期儿童发展政策新框架(SABER-ECD)的研究,揭示了该框架强调儿童全面发展、倡导发展导向的政策评估、践行基于数据的政策效果评估的特点,指出其对中国学前教育政策的启示作用,应把促进发展作为评估的首要价值追求,以标准化的数据系统促进评估的决策服务,实现跨部门的协同合作[27]。

(二)教育政策评估研究路径发展特点

教育政策评估研究主要分为“对教育政策评估的研究”和“为教育政策评估的研究”两大领域,分别指向如何完善教育政策评估理论、方法的本体论研究和教育政策在具体学科领域应用的实践论研究。结合高频词、高中心词以及突现词,可以发现中国教育政策评估研究路径主要呈现以下两个特点。

1.为教育政策评估的研究受国家政策导向性强

教育政策评估的应用属性决定了政策评估研究者对国家教育政策的敏感性,从近十年中国教育政策评估的应用研究分布来看,国家教育政策导向是促进“为教育政策评估研究”的主要动力,尤其是在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教育政策评估研究动向受国家教育政策导向性影响更为明显。

以免费师范生政策为例,图3显示了教育政策评估在该领域研究发展趋势变化。2007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同年9月,教育部直属6所师范大学开始招收首届免费师范生,学者在此后几年中针对免费师范生政策的落实进行了实践意义上的评估研究。2008年为免费师范生政策评估研究的第一个高潮,前期研究主要聚焦在如何促进免费师范生政策落实这一角度。叶飞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几个维度评估现行教师教育政策的适用性[28];宁本涛则从机会成本的角度评估师范生免费政策对学生选择的影响[29]。为进一步完善该政策,《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完善和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意见的通知》于2012年1月正式出台,从招生计划、退出机制、经费保障等方面对推动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完善做出相关规定。在相关政策引导下,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评估研究逐渐转向问题研究。针对由第一届毕业生在政策落实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所反映出的政策缺陷,学者们开始注重从批判的视角反思免费师范生政策的不足。姚云、马龙、李小红基于对首届免费师范生的调查,认为免费师范生政策存在义务履行认同度低、政策执行出现低期望的问题[30];周琴通过对西南大学的个案研究,认为免费师范生政策存在报考功利化、政策模糊等问题[31]。总体来讲,中国教育政策评估研究具有较强的政策依附性,理论自觉性有待提升。

图3 免费师范生政策评估

2.对教育政策评估的研究逐渐注重量化技术的使用

针对教育政策评估研究方法,目前国内研究者大致有两种思路:第一种是用质性研究范式,根据特定的价值标准来判断政策影响,重点关注教育政策的公平性、充足性、回应性;第二种更多地受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国际数学与科学趋势研究项目(TIMSS)、国际阅读素养进步研究(PIRLS)等国际大规模学生评估的影响,借助量化研究的技术手段,从事实层面评估教育政策过程各环节的有效性,更加注重教育政策的实际效果和效率。

图4和图5分别为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和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研究趋势变化。从图中的变化趋势可以明显看到,针对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研究近年来明显减少,而国际学生评估项目越来越成为中国教育政策评估研究领域的热点,由此引发出关于教育政策评估指标体系、证据采集方法、分析手段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虽然没有直接指向对教育政策评估研究,但它们突破了传统质性研究视域下对教育政策评估本体论以及认识论的讨论局限,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于推动教育政策评估研究均具有重要作用。

图4 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

图5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

四、对当前中国教育政策评估研究的反思

从以上文献梳理可以发现,近年来中国学者围绕教育政策评估进行了大量开拓性研究,在研究内容上,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基本回答了什么是教育政策评估、教育政策评估的基本价值判断是什么、教育政策评估的实然困境和应然趋向是什么等问题;在研究方法上,尝试运用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等分析教育政策评估主体、内容、客体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然而,由于中国政策评估起步较晚,尚存在研究范式单一、量化研究薄弱、实践导向欠缺等不足,无法充分满足转型期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多方面需要,有待进一步拓展、提升和深化。

(一)研究范式单一

范式是包括规律、理论、标准、方法等在内的一整套信念,是某一学科领域的世界观,它决定某一时期的科学家观察世界、研究世界的方式。[32]研究范式的多元是从不同学科体系下审视教育政策评估理念与行动研究的基础,为教育政策评估提供深层次的哲学依据和逻辑范畴。目前,中国教育政策评估研究主要吸取公共政策评估的研究范式,已有研究对教育政策评估理论内涵、价值取向、评价标准以及评价模型的择取也大多局限在公共政策研究的范畴之内,而对教育政策所面临的评估环境、评估过程、评估标准等要素的特殊性关照不足。逻辑范畴的模糊以及理论基础的不牢固都不利于教育政策评估自身理论的建设和具体的实践应用。教育政策评估本质上属于对教育政策活动价值判断的过程,教育政策应包括价值存在(质、量、尺度)、价值规范(应该)和价值必然性(正当)三个层次的评价标准。[33]但现有研究范式缺乏对教育政策评估的整体考究,对政策的质以及尺度的研究较多,对其价值规范和价值必然性的多视角解读则较少,还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研究碎片化阶段,需要重视对教育政策评估从理念到行动的整合研究。

(二)量化研究薄弱

西方教育政策评估经历了从实证研究到规范研究的范式转变。[34]由早期的测量、描述、判断逐渐演化到今天以利益相关者为核心的建构性评估阶段,构建了标准化测量与政策价值分析相结合的研究路径。自上而下评估与自下而上评估并重、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既重事实又重价值的综合评估方法已在世界范围内成为趋势。基于证据的教育政策研究已广泛应用于教育政策评估领域,有效提升了政策评估的客观性和实效性。中国教育政策评估研究虽然已经开始注重量化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但现有研究仍主要以思辨类的反思文章为主,侧重定性评估,注重价值分析,这种方法直观易懂但研究结论缺乏严格的检验,所指出的问题可能带有“情绪化”的主观臆断。教育政策评估是对教育政策与预设结果在监测对比基础上的价值分析,其性质决定了教育政策评估无法脱离逻辑实证的量化研究。中国的教育政策评估研究既需要进一步提高规范研究的水平和质量,也亟待加强实证研究,从而解决当前部分教育政策评估研究结果模糊、实践导向性差的问题。

(三)实践导向不足

教育政策评估具有较强的应用属性,实践是教育政策评估研究的最终指向。但从目前中国教育政策评估的研究内容来看,学者对教育政策评估的实然研究关注深度还不够。大多数研究注重从应然状态去探讨教育政策评估的内涵、评估标准等,应然研究勾勒出中国教育政策评估发展的理想前景,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实然研究对现实问题的关照。尽管有学者对教育政策评估的实然应用进行了探讨,但部分尚停留在对现状的描述层面,现象背后的问题原因与问题解决模式仍需进一步深度挖掘;对于评估环境的营造、评估标准的选取等细节分析仍停留在原则性框架探讨层面,存在理论与实践脱离的问题,很难将现有研究移植到具体实践领域。

(四)政策因素研究匮乏

已有教育政策评估研究及其实践领域都过于关注对微观领域教育活动及其结果的研究,忽略了对导致这些行动和结果的政策因素本身的研究。也就是说,缺乏对影响政策效果宏观层面的政策方案的设计,以及对中观和微观层面政策的再制定、执行等的评估研究,影响了研究结论的客观性、全面性、科学性和应用性,理论深入性和系统性不足。

(五)第三方评估研究欠缺

在政策评估领域,第三方评估作为一种必要而有效的外部制衡机制,弥补了传统的政府自我评估的缺陷,在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现已成为政策评估的重要形式。国际上,教育政策评估通常由第三方评估机构实施,对计划中的、正在实施的或已经完成的政策进行系统、客观的评估,涉及政策设计、实施以及结果。中国的政策研究,包括政策评估和第三方评估,是国外政策理论的移植和引入,尽管在某些方面为中国教育政策评估研究提供了解释理论和框架,但在诸多方面还需要结合中国实际进行“消化、吸收、再创造”,特别是进行本土理论的建构。目前,中国尚缺乏由第三方机构进行的长期专业化、科学化、大数据实证支撑的教育政策评估研究,对于第三方评估的有关理论研究也极为匮乏,由此直接导致对教育实践问题无法获得深刻的理解、分析和解决。第三方评估在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等方面的建设与发展均面临巨大挑战,具有极大提升空间。

五、研究结论及建议

在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过程中,需要用新的思维和手段解决因变革而产生的新问题,以获得新的面貌、新的活力和新的水平,因此,政策创新应在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时期得到特别关注。而政策创新的基础是政策评估,通过评估才能明确政策创新的聚焦点、着力点、关联点和生长点。针对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实际,未来教育政策评估研究需要在五个方面进行重点突破。

(一)加快范式变革

在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政府、学校、市场乃至个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不断加剧,公共权力和话语权的争夺更加激烈,复杂的政策环境对教育政策评估研究范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转型和公共教育权力变迁而引发的新的教育问题要求我们转变教育政策活动的范式,做出新的制度安排。[35]新的教育研究范式,应更加注重教育政策评估的评估环境、评估过程、评估标准等要素的特殊性,以质量和公平为导向,重新调整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及其模式,建立均衡、有效的权力博弈模式,调动各方面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发挥教育政策评估的制度杠杆功能。

(二)拓展基于证据的教育政策评估研究

基于证据的教育政策评估旨在通过客观事实证据与主观经验的结合,使政策评估建立在准确证据的基础之上,从而降低政策评估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加强政策评估的真实性、科学性,弥补中国现有政策评估研究的不足,对于走出当前的现实困境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证据的教育政策评估研究首先要讲究实证与规范、量化与经验的结合,力求评估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平衡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现实性,推动中国教育政策评估研究范式的转型,促进政策效果提升;其次要指向具体的教育实践和教育决策,通过随机实验、断点回归分析、被试内材料间设计等方法对教育现实情况进行有效干预,实现研究结果的可迁移性。

(三)以问题为导向促进评估成果转化为实践

“我国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改革的难度大、压力大,矛盾多,许多问题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在实践中探索。任何一项重大教育改革的推进和重大教育政策措施的出台,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失误或失败,可能影响一代人或几代人。如何‘少走弯路,避免折腾,使改革的收益最大化,改革的风险最小化’”[36]应成为当前中国教育政策研究者的重要使命。从现实来看,中国教育政策环境复杂多样,教育政策评估研究正在经历由应然到实然的转变,现阶段对政策评估的效果、效益、效率的关注已成为迫切之需。教育政策评估研究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深度挖掘问题背后的事实及原因,将评估标准、评估指标、评估框架等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研制符合中国实际的科学、系统的教育政策评估指标,促进评估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

(四)重视对引起教育活动及其结果的政策因素的研究

“每一次重大的教育变革,实际上都是教育政策的一次变革与实践。教育政策是设计教育改革的蓝图。教育改革是教育政策实施的结果,又为改进和发展教育政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37]两免一补、就近入学等一系列政策以最小的政策成本获得令人满意的政策效果,根本原因在于其有效统筹多种政策因素,平衡和满足了各方的利益需求。教育政策评估研究不能只关注对教育活动结果及其直接影响因素的评估,更应加强对引起教育活动及其结果的政策因素的研究,包括影响政策效果的宏观层面的政策方案设计,中观及微观层面政策的再制定、执行等维度,综合分析其背后涉及的政策文化、制度框架等因素,分析其对政策效果的影响。

(五)加强第三方评估研究

随着教育政策环境日益复杂,利益相关者对决策的有效性、科学性等要求日益凸显,如何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提升教育政策的科学性已成为中国教育政策评估发展的重要方向。引入第三方进行教育政策评估是评价国家政策治理绩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环节。中国对教育政策决策和教育管理的评估起步较晚,普遍缺乏有力的智力支撑,存在效率不高、科学性不够、现实关切性不足、推广性受限等问题,迫切需要科学利用“第三方评估结果”,为深化教育改革提供政策评估反馈,推进国家教育政策决策科学化和教育治理现代化,服务国家教育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制定以及监督问责等。因此,有关第三方评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将成为未来教育政策评估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0-07-29.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2] 钟秉林.加强综合改革,平稳涉过教育改革“深水区”.教育研究,2013(7).

[3] 邓旭.教育政策执行研究:趋势、内容与视角——基于对我国教育政策执行研究文献的分析.当代教育科学,2010(7):4—9.

[4] 袁振国.教育政策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347.

[5] 孙绵涛.教育政策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04.

[6] 刘复兴.教育政策价值分析的三维模式.教育研究,2002(4).

[7] 高庆蓬,杨颖秀.论我国教育政策评估的价值基础.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27(4).

[8] 石火学.教育政策视角下的教育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5).

[9] 刘红熠.教育政策评估范式选择问题研究.当代教育科学,2013(3).

[10]张羽.教育政策定量评估方法中的因果推断模型以及混合方法的启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3,34(3).

[11]王素荣.教育政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6).

[12]李孔珍,洪成文.教育政策的重要价值追求——教育公平.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 27(6).

[13]路德维珂·科拉罗,胡咏梅,梁文艳.国际组织教育政策监测与评价体系的架构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11(2).

[14]范国睿,孙翠香.教育政策执行监测与评估体系的构建.教育发展研究,2012(5).

[15]丁蓓.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政策的演变与走向.教育科学论坛,2013(4).

[16]石火学.教育政策评估的障碍分析与思考.当代教育论坛, 2006(17).

[17]周建国.政策评估中独立第三方的逻辑、困境与出路.江海学刊,2009(6).

[18]张伟.我国现行教育政策评估方式探析.石油教育,2007(3).

[19]邓旭,赵刚. 制度规约下教育政策绩效评估框架的建构.教育学术月刊,2013(8).

[20]张国强.教育政策中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博弈逻辑.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

[21]杨润勇.素质教育政策运行过程中的评估问题分析.教育学术月刊,2006(7).

[22]王迎.远程教育政策评估模型(CPIR)构建的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10(10).

[23]刘春惠.基于利益博弈的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效果评估分析——以“211工程”为例.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5(3).

[24]薛二勇,李廷洲.义务教育师资城乡均衡配置政策评估.教育研究,2015(8).

[25]高光,张民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三大国际教育测试研究.比较教育研究,2011(10).

[26]潘涌.PISA价值观和评价观对中国教育创新的启示.教育发展研究,2012(2).

[27]张世义.世界银行评估早期儿童发展政策的新框架及其启示.学前教育研究,2015(11).

[28]叶飞.关于师范生免费教育的课程目标设定的基础分析.教育科学,2008,24(1).

[29]宁本涛.“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对学习者选择的影响——基于“机会成本”的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8(1).

[30]姚云,马龙,李小红.师范生免费政策实施效果的研究——基于首届免费师范生的入学与毕业调查.教师教育研究,2012(2).

[31]周琴.免费师范生政策认知调查——以西南大学为个案.教师教育研究,2013,25(3).

[32]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370.

[33]祁型雨.论教育政策的价值及其评价标准.教育科学,2003(2).

[34]李德国,蔡晶晶.西方政策评估:范式演进和指标构建.科技管理研究,2006(8).

[35]刘复兴.论我国教育政策范式的转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36]中国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面临前所未有新情况[EB/OL].中国新闻网,2010-12-06.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0/12-06/2702634.shtml.

[37]刘复兴.国外教育政策研究基本文献讲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71.

【责任编辑:王建平;实习编辑:杨孟葳】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北欧国家教育创新政策理论与实践研究”(15YJC88007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义务教育质量关键影响因素监测框架构建与验证研究”(16ZDA229)

2017-04-02

G520

A

1000-5455(2017)04-0065-09

檀慧玲,河北邢台人,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讲师;王发明,山东临沂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政策评估研究
政策
政策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助企政策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政策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评估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