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炳罡
一、传统文化进入基础教育是民族精神基因培植工程
过去,我们一直将“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当作笑话来听,但当有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大学毕业典礼上说出“美国的空气比中国甜”的时候,我感到这种想法绝不仅仅是笑话。
今天,很多中国孩子都是看着美日动画片、吃着洋快餐长大的,在全球化时代,每一个民族都是“地球村”的村民,都会受到强势文化冲击,只有自己民族的特色文化才是独有的标识与徽记。萨缪尔,亨廷顿在其《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巾明确指出:后冷战时代,“不同的人民最重要的区别,不在意识形态、政治、经济,而在于文化”。事实上,每一个民族都有两个基因:一个是血缘上的基因,表现为生物体的延续和传承;一个是精神上的基因,表现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上。血缘基因的传承主要靠生物繁衍,而文化基因的传承主要靠教育。教育当然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及学校教育,而国民教育体系是指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主办、国家承认学历的教育序列,是各国教育的主流,同样也是中国教育的主流。《礼记,学记》有段话大意是,古代国家领导人,建立国家,统领百姓,将教学放在首位。这里教学就是教与学,就是今天所说的教育,教是传授前人经验与文化累积,学是接受前人经验与文化累积,一教一学,一学一教,在教与学的相互传递中,一个民族的文化生命、精神生命得以传承,精神基因得以延续。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传统文化进入国民教育体系是传承文明的重要方式。中国文化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修身为本,只有修好身,才能理好家、治好国,进而平治天下。而修身离不开“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德被称之为中国文化的DNA,渗透到中华民族每一个子孙的骨髓里。传统文化进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意义还在于积极推进人格养成教育,实现八德建设,是在全球化时代保持民族特色、传承中国文化DNA的根本性工程。
二、应在中小学专门设置中华文化课
中华文化进入中小学教育,势在必行,但如何进入中小学教育体系,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主张专设传统文化课,有的主张传统文化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不必专开设一门课。我们主张,中华文化既要专开设一门课,也要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华优秀傳统文化传承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这表明,中华文化只渗透各学科之中是不够的,建立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是当务之急。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传承民族文化基因工程,也是青少年人格养成教育。真、善、美人格的养成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认真设计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是时代赋予当代学人的迫切要求。
中华文化专门课程进入中小学教育,需要我们对现行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考试制度进行调整,给传统文化课让出课时,成为必修课,成为中考、高考的必考科目,提到与语文、数学同等重要的程度。这样才能体现出传统文化进入中小学教育的意义。
传统文化课作为一门必修课设计,并不妨害其在其他学科中的渗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人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这是中央文件的要求,也完全符合我们提倡的学科融合这一理念。
三、传统文化课的教材与教学
中华文化进入中小学课程与教材体系后,马上面临的是教材编写问题。我们认为,中华文化课教材不同于语文、历史、政治、思品、社会教材,是有着自己独特内涵与外延的教材体系,可以充分汲取中国古代教材(蒙学教材、经学教材)经验,以现代价值作引导,以科学、客观、礼敬的态度对待中华文化,打造适合当代人需求的教材体系。这样的教材应以中华经典诵读为依托,以中华美德为灵魂,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为目标,引人中国历史上经典故事、事件,结合中国传统人文知识、天文地理、文学艺术、书法绘画、园林建筑、风俗习惯等知识架构起教材体系,独立性、人文性、开放性、实践性等是其重要特点。
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传统文化课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一体化布局,分阶段设施。
小学生低年级阶段以“修身”为重点,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礼仪礼节、生活规范教育和爱心教育,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爱的种子。小学高年级可以引入经典名句、有道德意蕴的诗文篇章,培养孩子勤劳节俭、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学做少年君子。
初中以“明伦”为重点。通过了解传统文化中人之所以为人之道,明了人在家庭、学校、社会的“五伦”大道,在明伦中期许圣贤人格的养成。总体目标与逻辑思路是“立志做圣贤”。
高中以“明德弘道”为重点,明“修”“齐”“治”“平”之大道,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志于学即志于道,志于修、齐、治、平的大道之学。此阶段的总体目标与逻辑思路是“德与天地并”。
我们试着编写一套传统文化教材,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每一课基本呈现方式是经典诵读、晓理明理、广闻博识、余力学文、学以致用五个部分。其中经典诵读是本,是灵魂,经典是中华传统美德的载体。我们主张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读,反复读,让学生齐声诵读,中间可以穿插吟诵、朗读;传统文化课不是学习语文课中的古文言文、古诗词,特别强调词性、词义的分析与学习,文章的意义解析,而传统文化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其精义、把握其灵魂,路径是领悟,是思考。晓理明理是通过历史故事印证经典诵读所含之理,以事明理、以事证理,可以在低年级由教师声情并茂地讲给学生听,高年级让学生自己讲,重在引向美德;广闻博识是介绍与经典相关的知识点,以知见德,以识成德;余力学文是进行经典引申,强化经典,重回经典;学以致用是进行自我反省与实践,体现出传统文化课具有可操作性,重在身体力行。
中华文化课是人格养成课,课堂是知行合一的课堂,是师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