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诗文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

2017-07-17 02:24陈鹤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7年6期
关键词:王羲之古诗文苏轼

陈鹤

现阶段古诗文毫无疑问已经成为学生的学习难题,老师在课堂上大多重点讲解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主要传授客观知识,这种做法是有着明确的指向性的,那就是在中考或者高考,因此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往往将重心放在“言”的部分,而对“文”的部分却往往一笔带过。这种过于功利化化的教学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古诗文就成了一种远离我们生活的冷冰冰的文字,这怎么能让学生对古诗文产生兴趣呢?

新课改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审美体验,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我想在古诗文教学上做一些尝试,在重视古诗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真正走进古诗文,和古人做心灵的沟通。我们很多的情感体验是和古人相通的,我们要用心去倾听古人内心的声音,和他们对话,寻找内心的共鸣。我想这样的教学才会让学生感到古诗文与自己的生命是有联系的,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上古诗文,也才能提升他们的品格与修养。

在教学中,我做过一些尝试。比如在上《兰亭集序》一文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如何看待王羲之的“千古同悲”?大多数同学认为王羲之是悲叹生命短暂、世事无常。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的体验却是一致的,人们到今天也无法逃脱这样一个宿命,因此,王羲之道出“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我们。我进一步引导同学们思考.面对短暂的生命、无常的世事,王羲之除了悲叹外,他还采取了什么态度呢?他是如何面对终将逝去的生命的?

在同学们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我做了一个小结。既然生命只有一个终点,所以晋朝社会上流行“一生死”“齐彭殇”的观点,但王羲之对这样的观点是否定的,他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他看到了“生”和“死”的本质是不同的,“生”重于“死”,“彭祖”优于“殇子”,为什么呢?因为“生”意味着人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让生命充实,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抗拒人生的虚无,求得生命在另一种形式上的永恒。生命中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如朋友之间的倾心畅谈、曲水流觞,山水间了无牵挂的云游,置礼法于不顾的狂放,追求书法文学上的卓越成就等等,这些都只能在有生之年才可以拥有,“生”怎能等同于“死”呢?“彭祖”又岂能与“殇”一样呢?一方面王羲之坦承生命的脆弱短暂,另一方面他又能直面人生的痛苦与无奈。正是有这些美好而易逝的事物,短暫而充满痛苦的生命显得弥足珍贵。因此这种“千古同悲”不等同于悲观,它的背后是对人生特别的爱恋和执着,这种“悲”更增强了对生命中幸福的眷恋,增强了对生命永恒的企盼。

阅读这样的文字我们能感受到王羲之的痛苦与困惑、执着与追求,在他的身上能看到我们自己的影子,增添了我们直面痛苦的人生的勇气,增加了战胜挫折的力量,用我们自身的努力让生命充实。

再如《赤壁赋》第四段苏轼劝客的一段话,“苏子日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我是这样来引导学生欣赏这段话的:

苏轼劝客其实也就是劝自己,他向客人指出,世界上的事物如同眼前的江水和明月一样,江水日夜流,“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而江水实际上并没有消失:月亮有圆有缺,而月亮实际上并没有亏损,因而不用“哀吾生之须臾”,而“羡长江之无穷”!苏轼阐明自己从宇宙的变化中看到人类和万物同样既是短暂的,又是永恒的,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反驳了客人的虚无看法,让人能达观地看待万物与自己,给予人生以积极意义。

不仅如此,苏轼还进一步阐明“取”与“不取”的道理,“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物各有主”,权势、名位、利益等等,从来就不是个人能完全掌控的,为什么非要把它看成自己的呢?在佛家看来,那些人们孜孜以求的东西何尝不是幻象,由此而生的烦恼不是自己给自己找的吗?自己的内心把这些统统放下,把现实中不是自己的就看成“非己”,以“非己莫取”之心待之,万事随缘,不就解脱了吗?我苏轼没有君王恩赏的权位,但有大自然赐予的清风明月,“无禁”而“无尽”,眼下的月夜之游,不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吗?沉浸于自然之乐,何等逍遥,还用得着追求什么名利?多么开阔的胸襟!多么旷达的精神!跳出心灵炼狱的苏轼开始尽情享受“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正是这种“变”与“不变”、“取”与“不取”人生的辩证法使苏轼豁达超然,能淡定地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他在《定风波》中这样写道:“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一边是料峭春风,让人感到丝丝寒意一边是山头斜照,又让人感到些许的暖意,人生不就是如此充满辩证法吗?在寒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忧患中有喜悦,正如苏轼,一生遭受入狱贬谪的磨难,却能以微笑面对,用乐观豁达化解生命中的悲苦。

由此我就引导学生体悟这种辩证法,不要让外在的名利羁绊你的内心,要学会取欣赏生命中的每一轮明月,每一缕清风面对挫折时,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就不会永远沉陷在悲苦和挫折中,就会在微冷的醒觉中升起一股暖意,看到一线希望。

古诗文不仅让我们和古人不死的心灵相遇,与前贤鲜活的情感相通,也让我们懂得欣赏美好的事物,养成豁达超然的情怀。古诗文对于我们一生的影响是既漫长而又深远的,千百年来就像细雨落花一样洒落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我希望自己的古诗文教学,不是仅仅传授给学生一些阅读古文的知识,更是要将古诗文具有的艺术魅力和文化精神传递到学生的心灵,让古诗文不是停留在过去的冷冰冰的文字,而要让它鲜活起来,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感受到它的魅力,感受到它的影响,让学生怀揣美好感情的种子,诗意地栖居于喧嚣的世界上。

猜你喜欢
王羲之古诗文苏轼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王羲之送字
从善如流
大书法家王羲之
苏轼错改菊花诗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苏轼吟诗赴宴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