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爱伦?坡厌恶鹰眼之探析

2017-07-17 15:28江红郭勇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6期
关键词:鹰眼爱伦目的论

江红++郭勇

摘 要: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19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美国浪漫主义思潮时期的重要成员,小说以哥特式为主,其恐怖小说更是惊人。命途多舛的Poe因其自身的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而被忽视,早期的他更是穷困潦倒。美国浪漫主义时代,文学作品普遍强调文学的想象力和情感因素,注重生動的描写、异国情调的表达、感官的体会和对超自然力的描述,关注感情的自由表达和人物的心理描写。任何文学作品的创作都存在一定目的背景。汉斯·弗米尔提出的翻译目的论是翻译史的重要发展,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的理论,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文章借用这一理论,探讨爱伦坡厌恶老人那慈祥的眼睛。在《泄密的心》(The Tell-Tale Heart)中,Poe惧怕老人那没有恶意,甚至慈祥的双眼,引发了思考,笔者从目的论的角度探析作者厌恶老人眼睛的原因:1:缺乏安全感;2时代弃儿;3:寻找存在感;4:食鸦片,酗酒。

关键词:目的论 爱伦·坡 《泄密的心》 鹰眼

目的论:翻译目的论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的理论,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该术语通常用来指译文的目的。第二阶段:汉斯·弗米尔提出了目的论,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对于中西翻译史上的归化、异化之争,乃至近二三十年译界广泛讨论的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目的论”都做出了很好的解释。翻译中到底是采取归化还是异化,都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由此可知,目的论主要是用来规范译文的,在这里我从原文的创作角度来谈谈目的论对创作的重要性。文学创作并非胡编乱造,胡言乱语,而是建立在一定的目的基础上的情感表达,与作者所处的时代,个人经历息息相关。纵然有李白、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也有陶渊明热爱自然的旷达之情。而生活在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Poe,个人坎坷的经历,加上当时以颓废为主题的社会大背景,造就了这一伟大的奇才。

埃德加·爱伦·坡(1809~1849),19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被誉为哥特式小说的鼻祖。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说过:“美国出了两个伟大的作家——埃德加·爱伦·坡和马克·吐温”。[1]艾伦坡生活在美国的浪漫主义时代,人才辈出:欧文以浪漫的笔调,勾画着美国的形象;宣传超验主义的艾默生,尤其钟爱自然;霍桑通过揭露美丑来剖析美国社会;惠特曼用诗歌来诠释美国的活力。坡则通过恐怖推理小说来诠释自己的人生。

《泄密的心》简介:《泄密的心》创作于1843年上半年,当时爱伦·坡勉强地生活,身体状况较差。当时他与作家詹姆士·拉塞尔·洛威尔相交甚笃,受其所邀定期为他创办的杂志《先驱》投稿,《泄密的心》正是期间的作品,1845年对其进行了修改。[2]《泄密的心》讲述的是“我”谋杀老人的故事。老人对“我”很好,从来没有骂过“我”或羞辱过“我”,“我”是爱他的。但是“我”害怕老人的眼睛,那像秃鹰一样的眼睛。每当这只眼睛的目光扫向“我”,“我”全身的血液就会变冷、冻结。“我”筹备了一周,终于在第八天晚上将其杀害,解剖其尸首,藏在地板之下。“我”不图老人的钱财,也与他没有任何个人恩怨,甚至和老人关系还不错,唯一使“我”不舒服的就是他那“发着蓝光”的独眼。至于第二天,面对警察的询问,“我”微笑以对。谈话的过程“我”越来越紧张,老人的心跳声日渐变大,在无法自控的情况下,“我”承认了自己的罪行。[3]

原文对于老人眼睛的描述,包括直接、间接、带感情和客观的描写,文章共出现了13次。老人并未给坡造成任何的不快;相反的是:很慈祥的老人,为什么坡独独害怕那双眼睛呢?在笔者看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直指人心,是用来交流和沟通感情的,而老人的眼睛却使作者害怕,要将其杀死的根源。坡在老人的眼里,看到了自己的恐惧与不安,直至要杀死老人才能获得解放。老人的眼睛直指他内心:1:缺乏安全感;2时代弃儿;3:寻找存在感;4:食鸦片,酗酒。

一、缺乏安全感

埃德加·爱伦·坡1809年1月19日生于马萨诸塞州波士顿,母亲伊丽莎白·阿诺德在分娩后,过度劳累,恰遇父亲戴维·坡失踪,后染上肺病,不久便病故了。母亲死后,坡被弗吉尼亚的商人约翰·艾伦夫妇收养。作为继子的他,并没有愉快的童年,养母对她多少有些疼爱,养父却十分苛刻。就读于弗吉尼亚大学,因违反校规被迫转学。后在西点军校,故意触犯校规,被开除。27岁,迎娶13岁的堂妹。1829年,养母去世。[4]在他38岁时,24岁的妻子因肺结核去世。亲人相继去世,加上疾病缠身,这些常人难以体会的经历,使坡从小就体会不到什么是温暖与爱,只有冷漠、孤独。内心是孤独的,没有着落的。从创作目的来说,文中写到:I think it was his eye! Yes, it was this! One of his eyes resembled that of a vulture -- a pale blue eye with a film over it. Whenever it fell upon me my blood ran cold, and so by degrees, very gradually, I made up my mind to take the life of the old man, and thus rid myself of the eye for ever.通过老人的眼睛it was his eye,他看到了恐惧,不安,以致一瞅到老人的眼睛,全身血液就会变冷,浑身发毛。尽管他不恨老人,甚至喜欢那个老头,他从没伤害过“我”,从没侮辱过“我”。从小就不被关爱的坡,受到冷漠的他显然接受不了来自外界的关爱,他内心孤独,极度没有安全感的,唯一能得到解脱的方法就是永远的摆脱那双淡蓝色的鹰眼,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阐释坡不安的一生。

二、时代弃儿

19世纪上半叶,美国处于资本主义高速发展,领土扩张的时代,逐渐由大西洋沿岸扩张到太平洋沿岸。在西部新开辟的地区,是推广自由劳动制还是奴隶制,南部和北部的代言人争执不休,成为全国政治斗争的主题。[5]社会的局势,使他对社会对人产生一种恐怖幻灭的心理。[6]加上自己遭遇,可谓是内忧外患,处于崩溃边缘。他把生活的经历,所处的时代,通过老人的眼睛来透视,使得他不得不采取终结的方式,甚至变态的方式来说明自己正处在该疯狂的时代。文中开始就写道:TRUE! nervous,very,very dreadfully nervous I had been and am; but why WILL you say that I am mad?在别人看来“我”也许是疯狂的,不合时宜的。坡生活在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浪漫主义时代。此时的基本特征:强调主观表达,注重个人感受和体验,许多作者喜欢将自身置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来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而坡则是作者中的异类,不被重视,屡遭困厄,生前被遗弃,死后多年,这颗文坛璀璨之星才被挖掘,声名鹊起。

三、寻找存在感

浪漫主义时期是美国文学的繁荣期,故也称为“美国的文艺复兴”。特别注意感情的自由表达和人物的心理描写。有远离尘世,心向自然的创作,如库柏的《皮袜子的故事》、梭罗的《瓦尔登湖》(Walden)。有喜剧性的预言小说,如华盛顿·欧文的《见闻札记》;有长篇叙事小说,如麦尔维尔的《白鲸》;有心里罗曼史,如霍桑的《红字》。超验主义的艾默生在《论自然》中,emphasis original relation to the universe.梭罗的《瓦尔登湖》中,强调a simple and sincere account of his own life.霍桑的《十字》,重在道德教化,麦尔维尔《白鲸》,突出自然界给人以正面的启迪。[5]而爱伦·坡虽被萧伯纳认为是与马克·吐温齐名的,却备受争议。其作品与当时的主流文学显得格格不入。[7]主流的著作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着美好,他却独树一帜。生活中得不到关爱和认同,他却寻求另一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文中说“我来给你讲述整个故事”,显然作者不认为自己疯狂,相反,从自身的角度来诠释。杀害老人,制造恐怖的气氛,从创作目的来说,与其他的同时代的作品显得格格不入,远远脱离时代的主流,却以不同的方式来赢得关注,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四)吸食鸦片,酗酒

爱伦·坡一生坎坷,尤其是在妻子死后,处于崩溃边缘,不断用酒精、鸦片麻醉自己,使得精神患得患失。任何作品都与作者的生活息息相关,坡也不例外。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涉及到酒精和鸦片。《黑猫》中,“我想我真的病的不轻,看来长期酗酒、酒精中毒这种病还真是可怕,因为到最后,我连普鲁托都没有放过”。“整具身体被暴怒的恶魔所占据,在酒精的催化下,我全身上下每根神经都在颤抖发怒,我再也不认识我自己了”。[8]小说《丽姬娅》中,“我以吸食鸦片成瘾,身心理智都随着鸦片带来的梦幻逝去,究竟因此做出多少荒诞不经的事,我已无法细数”。“然而,当时的我因吸食大量鸦片,正感亢奋,任何事对我来说都不真切”。[9]尽管他“曾帮助四五家全国性文学杂志提高了发行量”,[10]但也因酗酒而几度失业。长期被酒精麻醉着,被鸦片侵蚀着,他的创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坡的生活状态。

每个人的经历都有可能成为创作的灵感,创作不是空洞的形式,而是表达情感深处的念想与愿望。通过字里行间的文字,或激昂澎湃,或平实细腻,或文笔犀利,一针见血,或娓娓道来,行文如水。不管形式怎样,都是作者内心的真实写照,这也是文章的创作目的。“我”压抑的内心通过文字来表达,杀死老人,“我”就能摆脱那令“我”不安的眼睛。通过文章来表达一些东西,批判一些东西,或呼吁一些人一些事。或通过特定的意向描写来表达。《泄密的心》中,仅仅通过老人的眼睛,这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凡的意向,可分析出坡坎坷的一生。狄德罗曾说過:“没有大智不带着点疯狂”。现实的残酷,使坡偏爱死亡,借死亡营造一种神秘的恐怖,甚至有些人格变态的心里。但这却给循规蹈矩的文坛带来了灵魂的震惊,注入了一股活力。爱伦·坡的这些经历,包括来自家庭、社会、个人,也为他的文学创作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这些宝贵的经历也从侧面成就了这一代文豪。

注释:

[1]袁媛:《解析爱伦·坡恐怖小说的恐怖之谜》,文学艺术,2012年,第05期。

[2]付馨慧:《<泄密的心>中扭曲心理的极致体现》,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36期。

[3][8][9]简伊婕译,爱伦·坡:《爱伦·坡惊悚小说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08-216页,第108,109页,第175,178页。

[4]《美国本纪》,新浪网[引用日期2013-12-2].

[5]林琳:《浅谈爱伦·坡作品中的恐怖描写及其创作目的》,长春大学学报,2003年,第02期。

[6][英]格雷:《美国文学简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7]房颖:《弃儿的世界——爱伦·坡小说创作评析》,2002年4月28日。

[10]宁倩:《美国文学名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5-52页。

参考文献:

[1]李延林.小议英语典故性成语的来源与汉译[J].中国翻译,1999,(3):30-32.

(江红,郭勇 湖南长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410004)

猜你喜欢
鹰眼爱伦目的论
目的论视域下英语电影字幕的翻译研究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6400万鹰眼变焦四摄realme X50 Pro 5G智能手机
猎击精英:鹰眼
爱伦·坡与巴尔的摩的不解情缘
从目的论角度看中药药名英译
Unity of Effect in Scene Settings in The Black Cat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足球鹰眼亮相体博会
鹰眼二型多旋翼无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