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羽
教学《孔子拜师》一课时,学生初读课文后,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孔子称呼自己为‘孔丘,老师叫他‘仲尼,而课题中又叫‘孔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问题一提出,全班瞬间哑然,学生们的眼神中充满了热切的期待。沉默一会儿后,很多学生附和着:“是呀,怎么回事?”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猜测,兴趣盎然。
看来学生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而且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既是学生的疑惑点,又蕴含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我决定以“姓名的研究”为主题,引领学生开展拓展性阅读。
主要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
一、收集资料,自主阅读
收集、阅读关于孔子的姓名、古人姓名以及姓名发展的资料。
方法:首先从书籍、网络等媒体资源中搜集(必要时教师可个别指导,或求助于家长),然后进行归类整理,最后认真阅读这些文章,尤其是自己感兴趣的
话题。
二、分组交流,深入阅读
学生充分收集资料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对感兴趣的共同话题进行深入的交流,交流碰撞中可以进行再收集,再
交流。
在活动中,要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邀请家长参与阅读活动,和学生们一起收集文章,一起阅读,一起思考,一起总结归纳。对于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和教师一组进行阅读活动。在小组合作交流时,教师给予方法的指导。总之,让所有的学生参与收集资料,参与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班级分享,展示阅读
在学生自主阅读、深入交流的基础上组织阅读展示会,分享阅读成果。展示的形式多样,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共享资源,让学生勇于展示阅读成果。
通过以上循序渐进的深层阅读,学生的收获颇丰。
奋进组代表:通过课外阅读我们知道孔子为什么被称为“孔子”,因为在古代“子”是对成年男子的尊称,特别是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都被称为“×子”。如孟子、老子、墨子、韩非子等。我们还知道孔子是家里的第二个男孩,“仲”就是第二的意思。
腾飞组代表:我们通过阅读发现,古人有姓、有名、有字,有的还有号。在名和字的使用上是很讲究的,自己称自己时,用名不能用字,以表示谦虚有礼。对别人就不能直呼其名,而要用字,以表示对别人的尊敬。因此,课文中孔子称自己“孔丘”,老子称孔子“仲尼”表现了他们谦虚有礼貌的品质。
希望组代表:我们发现,古人的号是自己或朋友取的,用来表示自己的志向,兴趣等,可以是地名、官名、书斋名,比较随意。
智慧组代表:我们在阅读中发现,最早的名字是没有什么文化内涵的,只是为了互相区别。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发展,名字才有了特别的意义和讲究。
争先组代表:我和爸爸研究发现,姓名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不同时代的姓名有不同的特点。比如我爸爸叫刘国富,我爷爷希望我爸爸为了国家的富强而努力;我叫刘晨曦,爸爸希望我像早晨的太阳,越来越有活力。李老师,你的名字比较特别,有什么特殊意
义吗?
……
拓展阅读要逐步从肤浅的、碎片化的阅读向纵深处、系列化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点就是最好的拓展阅读切入点。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相信他们会带给我们很多意外的惊喜。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城关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