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学批评法解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2017-07-17 15:16刘亚娟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6期
关键词:书信体茨威格

摘 要:传记学批评方法要求在作家——作品——读者这一文学系统中,站在作品文本本身之外,通过对作家传记材料、生活背景等方面进行了解以正确解读作家的作品。其一方面研究作家的生平经历等,以便弄清作品的意义;另一方面,作品也成为作家生活的线索,以便进一步认识作家,即从作家到作品和从作品到作家两个维度。文章将从作家的经历、人格以及对世界的态度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来进一步解读文本以达到对茨威格、R先生、陌生女人的了解。

关键词:传记学批评 书信体 茨威格 R先生 陌生女人

一、小说的书信体

文学与书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其中存在奇特的关系,书信本身的特点赋予小说极具生命力的表现,使书信体小说逐渐兴起并蓬勃发展。书信体小说因为各方面的得力条件在18世纪开始蓬勃兴起,在当时的欧洲非常流行。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采用书信体的文本形式,首先反映了当时茨威格所处的时代环境,第一次世界大战、希特勒上台、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党执政、法西斯实力的猖獗所造成的战火纷繁的时代,电话几乎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现代高大上的网络了,因此在交流方式如此匮乏的时代,书信几乎可以认为是人们唯一可以进行自在交流且无论远近的媒介;其次,因为茨威格家境优越,在攻读完文学学位和哲学学位后便在四方游历,也正因此他也是在那时结识了许多文学巨作家以及艺术大腕,如高尔基、罗曼·罗兰、罗丹以及弗洛伊德,等等。他与许多好友都是通过书信进行沟通的:爱因斯坦与他有过书信往来;常常与至交弗洛伊德通过书信进行讨论,相互交流两人在心理分析方面观点的差异,还相互之间进行鼓励;另外,对于书信体这一文体方式的选择,还与茨威格本身自己的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他曾在1912年接到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这个未署名的陌生女人就是他的第一任妻子弗里德里克。可以说他在现实生活中收到的陌生女人的来信激发了他的灵感,让他对小说的写作有了感觉。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书信体的写作不仅与作家茨威格的生活时代背景有着密切关联,也和作家自身阅历有紧密的关系。

茨威格的作品很擅长刻画戏剧性的情节,煽情功力十足,他不求以曲折的情节来吸引读者,而是使作品在平淡中烘托出让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也正是因为如此,让他发现了书信体独特的优点:采用写实的手法来使作品更加接近读者,因为书信具有极强的私密性,而这种私密性就会被大家公认为一种真实,当这种俗称的真实向公众开放后,就会引起读者窥探欲及好奇心进而驱使读者继续将作品读下去;另一方面,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即书信体大多采用第一人称“我”的手法,以“我”的口吻来讲述故事,与“你”直接进行对话,站在故事之中,像在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场景,其话语的亲切性、可信性都大大超过了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来叙事的方法,从而更加强化了作品的真实性,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R作家与茨威格

通过阅读有关茨威格的自传、评传以及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加之以细细的品味,我们不难发现,在故事中R先生与茨威格有着高度的相似。

(一)身份的相似

在文本阅读中我们不难发现小说中的R先生家境富裕,总有一个忠厚老实的仆人为他打理生活,而且作品中的R先生是一位颇具名气的作家,作品经常会发布在一些著名期刊杂志上,这与茨威格是非常相像的。茨威格出生在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父亲是经营纺织的成功商人,母亲是富人家的小姐。在他的生活里也曾经有一位忠实的仆人;在文学方面,因为茨威格在攻读完哲学与文学学位后便游历四方,结交了不少创作才子和艺术大家,并深受他们的影响,而且在当时维也纳这个文化名城也蓬勃发展,各种文化潮流汇集,一时间这里人才济济,大家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在茨威格的生命中,维也纳带给他无限的灵感,包括在文化与艺术等各个方面,这座文化名城塑造了他的文化素养与品位,一直是他写作的源泉与灵魂,使他的许多作品中呈现“维也纳”情节。在这群英荟萃的地方,茨威格则以自己独特的手法、细腻的文笔展现锋芒,从而使他闻名于世,即使他没有几张照片,甚至在刊物上发表的更是少的可怜,可他还是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被人们认出。尽管他没有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却被翻译成各种語言,在世界各地都有他的忠实粉丝。他的一生,创作颇丰,尝试过各种创作,既是著名的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也是戏剧家,从事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因此,可以说在身份这一点上,R先生与茨威格是互证互实的。

(二)对自由向往的相似

在小说中R先生是非常向往自由的,他算得上是一位情场浪子,他与各种女人来往,有着各种艳遇,更确切地说是他自己在为自己制造着各种艳遇,他与各种女人搭讪、交流直至那些女人委身于他,但却从来没有被任何一个女人所束缚,他所追求的是须臾的欢快与永久的自由,正如文本中陌生女人对他的了解那样,“喜欢轻松愉快、游戏人生、无牵无挂。你生怕干预别人的命运。你原意滥用你的感情,用在大家的身上,用在所有的人身上,可是不愿意做出任何牺牲。”[1](P320)他的脚步不停的在游走,他通常会选择“出远门”来摆脱一名女子,“你又和我一起过了第三个夜。然后你对我说你要动身出门去了……”[2](P321)“你不问我叫什么名字,也不问我住在哪里……你告诉我,你现在又要出远门到北非去,去两三个月……”[3](P335)R先生的远门同上时间都不固定,有时几天,甚至几个月,通常回来之后都不会再联系她们,甚至对她们没有任何的印象,完全摆脱与她们之间的关系。这与现实生活中的茨威格如出一辙,也许茨威格没有R先生那样风流,但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也是如此,常常留恋风月场,羁留于温柔乡,周旋穿梭于温柔女人之中。但同时在此方面他与R先生也是有着区别的,他在心中还是希望有个能走进他的女人的出现的,他认为心灵的沟通才会使自己愉悦,随着时间的推移,肉欲所带来的刺激已经索然无存,但是,作为富家子弟,被命运娇惯的他总是会以自己为中心,希望有个家,却又希望妻子能够了解自己自由的性格,能够宽恕自己在旅途中的各种艳遇,在生活和精神上给予他支持,但又要有充足的自由,这实在是难求啊。而且他曾在给妻子弗里德里克的信中说:“请你不要以为这对我来说是快乐的时刻,相反,我在夜里给你写信,辗转反侧,满脑子想的都是过去美好的时光……感谢你为我做的一切,我不会忘记,我不会忘记这些年里我们共同的美好的东西。”[4](P454-456)至此说明他还是一个敏感的、对爱理解的一个人。

但是有一点与R先生有着高度相似、不可怀疑的就是他对自由的向往。因为家庭和生活环境以及成长的经历使他向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他曾多次的表示视自由为生命,会终其一生向往自由。他的父亲淡泊名利,积极进取,不尚虚荣,母亲是富人家的小姐,美丽、任性、独立,对孩子却很严格,她给两个孩子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无意识之中培养着他们独立的性格,再加上从小学到中学呆板的教学,都使得自由这一思想在他心中扎根,这使得他在读完文学和哲学学位之后就去游历四方,而且他把文学创造当成是他的主业,因为在文学里他可以自由地发挥,尽情地抒发情感而不会受到束缚,因此可以说他对文学的喜爱本身就是一种追求自由的表现。

(三)双重的性格的相似

文本中的R先生对待生活尤其是女人风流潇洒,但是对待文学却无比认真,这与茨威格如出一辙。作品中这样描述R先生:“你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是个热情洋溢、逍遥自在、沉湎于玩乐和寻花问柳的年轻人;同时你在事业上又是一个十分严肃、责任心强、学识渊博、修养有素的人……你过着一种双重生活,它既有光明的、公开面向世界的一面,也有阴暗的、只有你一人知道的一面……”[5](P302)当然在我们不难理解他光明、公开面向世界地一面就是他对文学的热衷以及对文学的伟大贡献,而阴暗、只有他自己知道的一面则是他对女人的那种玩世不恭的态度。事实上茨威格本人也确实是这样的。他注重内心的自由,不希望被外界的感情所束缚,所以对待女人总是玩乐的态度,处处留情。当然风流倜傥的性格以及卓越的文学成绩和良好的家境也为他带来了不少艳遇,但这些并不影响他的写作。他在学术上一丝不苟,他曾多次表示是因为继承了父亲良好的品质,所以才会一直把创作当作他人生中最重要得一件事情来做,从没有放弃过。因而在创作方面赢得良好的声誉。他第一任妻子弗里德里克曾在回忆中说:“他的家里到处都是书,只有一个母亲一样办事周到的女秘书和年纪较大的仆人每一天来几小时帮忙”[6](P64)。他忽视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对于他毕生追求的伟大事业压到了其他一切事情对他的影响,以追求文学写作的至善至美。可以说在这一点上,R先生与茨威格也是非常相似的。

(四)对女性尊重的相似

文本中R先生虽然风流成性,但是对待女人还是极为温柔的、尊敬的。文本中陌生女人在信里这样说道:我俩差点撞在一起,你看了我一眼,那眼光温暖、柔和、深情,似乎是对我的爱抚,你冲着我微微一笑……用一种非常轻柔的、简直可说是亲昵的声音对我说:“多谢,小姐!”[7](P303)这是陌生女人以为他只对自己如此温柔,但是后来发现其实他几乎对所有他身边走过的女人都会如此温柔,无论是卖东西的女店员,还是开门的侍女。这种绅士风度也可以看做是茨威格的真实写照。茨威格的小说创作中,以“情感、激情——情欲、女性”为主题,通过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展现人物性格以及吩咐的心理活动,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进行叙述,以一个女性叙述者来抒发女性的声音,这首先体现出在那个时代对待女性的尊重。其次,在那个时代,并没有给年轻人提供更多的泄欲的机会,只有少数的富家子弟才有可能享受,那时女人不能有肉欲的要求,男人也不可以,只有在结婚后才会被允许,可实际上越是那些不能得到、不能给予的东西,人们就越会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正如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说道:凡是受到压抑的东西,他总是设法为自己寻找一条出路,哪怕是一条曲折道路。茨威格表示世界大战前关于卖淫的情况是我们现在所不能想象的,在当时那是多么的受人鄙视看不起,可是茨威格却认为那是社会旧习俗所造成的,而且所有的限制只是针对于贫苦阶级,认为“女士是一个令人同情又无人帮助的不行的女人”。对于那些在二十五岁或三十岁还没有嫁出去的,备受人们取笑得女人,茨威格觉得她们更值得尊重和同情,在那个压抑性欲的时代,她们为了自己及家庭美好名誉,不得不压抑自己生理需求,这种牺牲自己生活而造成的悲剧应该被大家所体谅。茨威格虽然流连于女人之中,但是他还是充分尊重女人的。

由此可以看出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R先生身上有着太多的茨威格的缩影,在很多方面二者是可以互证互实的,但是虽然现实中茨威格与R先生有着各方面的相似,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将两个人完全等同起来,毕竟这是在小说之中,小说源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所以对待小说文本的解读仍然需要进一步了解作家本人。

三、陌生女人与茨威格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作家一辈子都在写着自传和精神自传,这一点不仅在R先生身上有所体现,甚至在陌生女人身上也有茨威格的点滴反应。

文本中陌生女人对R先生的爱崇高伟大而又偏执。她大半生的生活都与R先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一个13岁的毛头丫头到已为人母的她,时时刻刻都在关注这R先生,R先生对他的影响之深之广是我们每个人在阅读时都能体会到的。为了缩小自己和R先生的地位的懸殊,去学钢琴,去买很多书来读。为了能和R先生接近,她曾很长时间站在一个地方等待他的到来,她甚至吻R先生摸过的扶手,捡他抽剩下的烟蒂,跑到街道上看他房间里的灯光,甚至在和妈妈同远亲男人一起搬到婓迪南的两年里也一直在想着他,因为不能去看他而买来他所有的作品并字字铭记,之后想尽各种办法又回到维也纳。即使唯一与他有着联系的孩子也在晚上死去的时候,她仍然曾多次在信中表示,她不后悔,不后悔曾几次委身于他,不后悔生下这个可怜的儿子,她不会埋怨R先生,甚至要感谢他,她认为R先生就是他的一切,是她整个生命。显然陌生女人对R先生已经由幼时一种超凡脱俗的敬畏之情转换为一种忠贞的爱情,笔者觉得说偏执的爱更为合适。她一生秉持着的爱情观,正如歌德所说的“我爱你但与你无关”一样,她默默地牺牲奉献着一切,即使知道R先生的个性之后,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份永远得不到回应的爱,她还是义无反顾地爱下去,她偏执地认为只有这样,才会获得R先生的注意,才会获得他的爱,这种偏执的想法在随着儿子的死去也逐渐消散,她最终决定将自己的爱通过这封信表达出来。

陌生女人的偏执同样在茨威格身上奏效,只不过是存在不同方面罢了。茨威格的作品充满着人道主义关怀,但是他生在一个新旧世界转型的时期,生活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那强烈的理想即创建欧洲文明,统一欧洲的思想被击得零碎不堪,他的人道主义的呼吁、人性美的呼吁以及反战倾向都在当时的乱世中显得虚无缥缈,正如R先生对于陌生女人的爱一样。他渴望人与人之间的和平友好,渴望真善美的世界,偏执的渴望着人的自由,他把社会想得过于理想,面对现实丑恶污浊的世界时他的理想是那么不堪一击,最终他对现实世界充满厌恶,走向死亡的悲剧,他的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差距就像陌生女人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与现实中R先生的反应如出一辙。

在现实生活中,对于茨威格来说“陌生女人”并不是仅仅指一位女性,而是几位勇敢、对爱坚持、与他有着亲密关系的女性:第一任弗里德里克、巴黎认识的马塞尔以及他最后一位妻子绿蒂。事实上他们都或多或少的有着陌生女人身上的影子。就拿弗里德里克来说,因为和前夫性格、价值观的差异造成了她生活中极大困扰,后来在认识茨威格以后,正如小说所表现的那样,通过写信向茨威格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并在认为离婚是一件不齿的事情的年代坚决地离婚,选择自己的爱情,这种被别人看来不受理智控制的做法不正是如陌生女人对R先生的爱一样吗?弗里德里克对待她和茨威格随着时间流逝的爱情,选择了一种从容的态度,正如文本中的陌生女人对待R的爱情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想象境地,她只希望做一个不会束缚他的称为他所钟情的独一无二的女人,所以对他生活中的各种女人,甚至是手挽手在她身边经过的时候,她也没有做出任何不理智的行为(当然在许多人眼里她最不理智的行为就是疯狂地爱上了R先生),没有咒骂,只是平静的接受了现实。

或许正是因為茨威格爱于理解以及对女性的密切关注,通过他细腻的笔触,独特的形象,使得这篇短篇小说写得如此凄美,扣人心弦,令人陶醉。

四、结语

我们通常所说作者是文本之父,作者赋予文本生命,就是通过传记学批评从作者到文本的角度,在了解作者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文本。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我们通过这个方法,在了解了作者本人之后,能够透析R先生与陌生女人以及R先生与茨威格的缩影,陌生女人同样与他有着内在联系,但是我们不能把文本中的R先生或陌生女人完全等同与茨威格本人或者他身边的爱情伴侣,毕竟小说中的人物借鉴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作品中的人物只能说是他们对待生活方式、个人追求以及爱情有着不同的选择,作者只不过是放大了他们身上的特质,寄予了自己的情怀。

注释:

[1][2][3][5][7]张玉书译,[奥地利]斯台芬·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4]高中甫编:《茨威格文集第六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张玉书:《茨威格评传:伟大心灵的回声》,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参考文献:

[1]舒昌善等译,[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著.昨天的世界——一个欧洲的人回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2]杨荣著.茨威格小说研究[M].北京:巴蜀书社, 2003.

[3]余利丹.茨威格精神世界的文本再现——从传记学批评角度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J].文学界(理论版), 2012,(05).

[4]朱毫.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茨威格的爱情和婚姻[J].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2,(4).

[5]张龙.解密茨威格的爱情——从《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谈起[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5).

(刘亚娟 四川成都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610041)

猜你喜欢
书信体茨威格
作家的办法
作家的办法
茨威格是小一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茨威格是小一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偶然与命运
书信体探究:以小说《弗兰肯斯坦》为例
浅析《少年维特之烦恼》维特之死悲剧性根源
书信体小说的文体特征
未成曲调先有情妙用书信创美文
从书信体角度探析《紫颜色》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