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成旗+陈丽
地理学科素养是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思维,具备的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和地理情感,以及能够运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判断与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应在地理学科素养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关键素养,目前确立为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这四个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为中学地理教学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给出了明确答案。
“森林课堂”是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教体局自主研发的区域性课程,以包河区内河流、湖泊、森林、农田、街区为载体,具有鲜明的乡土特色。它将课堂学习延伸到大自然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通过探究活动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自然之美,体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形成科学的环境观和发展观。同时,学生通过具体的研学活动,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增强自主与创新意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如何在“森林课堂”中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呢?
一、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区域认知是地理核心素养之一,属于基本方法。區域认知基本要求是能根据特定条件进行区域定位,明确区域特征,总体把握区域发展特色,探讨区域问题以及解决措施。“森林课堂”研学活动主要注重提升学生两个方面的区域认知能力。
1.运用地图或地理信息技术,准确定位和导航
在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时,地图具有重要的作用。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是地理的第二语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地图技能的培养有明确规定:“掌握和使用地图、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根据需要选择常用的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在“森林课堂——大圩生态农业”研学活动中,我们让学生通过查阅“大圩生态农业旅游景区交通示意图”,认识包河区大圩镇的具体地理位置,学会利用地图这一重要工具进行区域定位。再如,在“森林课堂——滨湖湿地公园”研学活动中,学生通过手持GPS信号接收机对公园进行了准确的定位和导航,提升了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区域定位的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或访谈,明确区域特征,探讨地理问题
区域认知的高级层次是认识区域的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森林课堂”强调区域背景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在研学过程中,引领学生亲自参与观察、实验或开展调查访谈活动,亲身感知家乡的地理环境特征,在实践中认识和理解课堂所学的地理知识,形成用区域视角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
如在“森林课堂——滨湖湿地公园”研学活动中,学生分为三个小组。第一小组以“水生态”为主题,在园内河流选取了上、中、下游三个观测点,除观察水体颜色、气味、生物外,还利用专业的仪器测量水中DOC(溶解氧)的含量、pH值,通过数据对比得出结论:不同区域水生态环境不一样,经过湿地调节后的水生态质量明显提高。第二组以“空气质量”为主题,对比测量了市区公路、校园和公园内的负氧离子含量,发现不同区域的负氧离子含量差异显著,公园内空气质量最优,市区公路边空气质量最差。第三组以“湿地旅游”为主题,在公园内调查旅游设施,与游客访谈,发现湿地公园不仅环境效益好,而且发挥着良好的旅游休闲功能。最后通过三个小组的汇报展示,学生们全面认识了滨湖湿地公园的环境特征和功能,总体把握了这个区域的发展特色和人地关系。
二、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综合思维能力就是运用地理视角综合认识地理环境特征,用地理原理综合分析、理解地理现象、地理过程和地理规律,用地理方法综合探讨和论证地理问题的能力。《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在教导学生时,应以原理来说明现实,并鼓励学生采用质疑或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综合思维是地理思维品质的核心,是地理学科的魅力所在。
“森林课堂”研学活动注重提升学生比较、归纳、综合分析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
如在“森林课堂——大圩生态农业”研学活动中,第五组学生以“探究生态农业的奥秘”为主题。他们将测量的葡萄大棚内外空气的温度、湿度及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进行归类处理,并对数据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结合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知识和原理,通过组内讨论得出结论:大圩葡萄产量高、品质好的原因是利用大棚的温室效应。教师进一步点拔,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影响葡萄生产?学生进一步研讨,有的说与雨热同期的气候有关,有的说与肥沃的土壤有关,有的说与丰富的水源有关,有的说与优质的葡萄种子有关……随着讨论的深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凸显,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征凸显,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不断提升。
三、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地理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中要求“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以及“在乡土地理教学中,至少应安排一次野外(校外)考察或社会调查”,都是对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提出的具体要求。作为地理核心素养之一的地理实践力是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发现地理问题,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森林课堂”研学活动将课堂向大自然延伸,向社会生活延伸,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升地理实践力。
1.观察体验能力
地理观察体验是学生感知地理事物、获得地理感性知识的最主要方式,要能够正确地感知地理事物,就必须提升观察体验能力。“森林课堂”研学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近社会生活,化抽象为具象,让学生亲身观察甚至触摸自然万物,亲身感受甚至体验社会生活。
例如,在“森林课堂——大圩生态农业”研学活动中,学生亲自观察大圩镇的地形、土壤、河湖、植被等自然要素状况,亲自参加农田的耕种、施肥、采摘等活动,品尝葡萄等水果,与农民访谈,感受大圩镇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及这种变化带来的巨大影响。
2.动手操作能力
知识源于实践,能力源于实践,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更需要在实践中培养。“森林课堂”本质上属于综合实践课程,地理学科的每一次“森林课堂”研学活动都是一次地理课外实践课,它让学生在野外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动手实践,检验和理解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探讨和研究地理问题,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如在“森林课堂——大圩生态农业”研学活动中,很多任务由学生动手操作:学生观察土壤肥力时刨土、采集土样;测量大棚内外二氧化碳浓度、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时使用二氧化碳传感器、干湿温度计等。
3.沟通交流能力
有效、良好的沟通,能让学生增强自信,形成学习的良好愿望和美好的情感体验。“森林课堂”研学活动中,有一些任务需要通过调查访谈等形式完成。如在“森林课堂——滨湖湿地公园”研学活动中,第三组学生以“湿地旅游”为主题,要访谈公园的工作人员和游客,了解湿地公园的旅游设施和旅游功能。有些学生胆小,刚开始进行采访时会出现胆怯、害羞等现象,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和多次尝试,他们逐渐克服了胆怯、害羞的现象,自信心逐渐增强。有学生在实践报告中写到:“这次研学活动让我鼓起了勇气,勇敢地迈出了人生的重要一步——不再胆小害怕,学会了与人交流沟通,我很快乐。”有的学生在访谈时被一些游客拒绝,在挫折面前,一位学生说:“我没有放弃,而是扬起笑容,继续采访。”
四、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念
人地观念属于基本价值观,是地理学科最核心的价值观。地理学习的价值不仅在于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更重要的是养成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与行为,以及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地协调观念。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因此每一位公民都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每位公民都要在科学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然而,由于现代化的生活和快节奏的学习,学生,尤其是城市学生与大自然是割裂的,与真实的环境是割裂的,这种割裂使许多学生的人地观念只停留在书本上、口号上,可能会严重影响学生的环境情感和未来的环境决策。
“森林课堂”研学活动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真实感受大自然对人类的贡献,亲身体会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碧绿的河水带给人心灵的喜悦。在“森林课堂——滨湖湿地公园”研学活动中,第二组学生测量的市区公路和公园内的负氧离子含量的显著差异,在学生们心里引起了震憾:我们生活的城市空气质量差,每一个公民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第三组在“湿地旅游”的访谈中发现,公园里的游人较多,少数游客随手乱扔垃圾,塑料袋、饮料瓶较多,与绿色的森林草地形成鲜明的对比,河沟里浊水漫溢、蓝藻泛起,有的地方散发出难闻的气息……在结课汇报中,第三组学生道出了他们的切身感受和对环境深深的忧虑,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令人欣喜的是,在第三组学生的倡议下,学生们成立了滨湖湿地公园“环保小天使”社团,开始了每周一次的滨湖湿地公园“护绿行动”,他们在公园里捡拾垃圾,向游人宣传环境保护的意义,成为滨湖湿地公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李家清,常珊珊.核心素养: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指向[J].地理教育,2015(4).
[2]牛超,劉玉振.试论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其培养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学),2015(10).
[3]程菊,徐志梅,舒建秋.从主题教学走向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研究[J].地理教育,2016(2).
[4]陈雪梅.《森林课堂》初中版[M].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黄山书社,2014(11).
(作者单位:1.合肥工业大学附属中学;2.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学)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