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五级课程体系 助推学生个性发展

2017-07-17 15:05李玲
中国教师 2017年12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体系学科

李玲

课程是实现育人目标和办学理念的载体,要落实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各项目标,必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中心,把宏观的教育思想与微观的教学实践联系在一起,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北京师范大学青岛附属学校植根于齐鲁文化的沃土,依托北京师范大学先进教育理念和科研实力,将“胸宽如海、竟进似河、敢为天下先”作为“和”文化的精神内涵,确立了“有特色、有水平、出名师、育英才”的发展目标。

一、整体规划顶层设计

我校以核心素养提升为统领,依托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整体开发、建设课程体系,创新课程结构,每一学段、每一年级横向构建五级课程体系:基础类课程、拓展类课程、兴趣类课程、社团类课程和专题类课程;纵向打通学段与年级的壁垒,横向打通学科的隔阂,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分别以“兴趣—情趣—志趣”发展为主线,做到一级一主题,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从而使学生素养实现螺旋式上升。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校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是突出课程的连贯性。实行九年一贯制课程体系顶层设计,构建“以连贯促个性”的育人机制,实现人才的个性化培养,做好小初衔接的探索与实践。开设的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解决了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衔接问题。其次是试行弹性课时。我校是全国最早实行大小课时的学校之一,在总学时不超过相应年级规定学时的前提下,将原有的固定课时调整为长短不一的“大、中、小、微”课时。“基础课时”40或45分钟,“综合性课程”60分钟,“创新实践课时”90分钟;“小、微课时”10或15分钟,进行经典诵读、习字和阅读等活动,“大课间”50分钟。

二、分级建构课程体系

通过近七年的课程建设,我校以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实施为依托,以多维度的课程评价为抓手,坚持多元与个性的原则,尊重学生个体的选择性,启动每一位学生自主学习系统的“发动机”。

1.设置五级课程体系

一是基础必修课程。这是基本要求,我们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导学案为主线,用思维导图撬动课堂深度学习,打造优质高效课堂。如语文学科采用“三线并举的板块式教学”,把“时时练字、天天读书、生活作文”三步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数学学科深入打造“数学好玩”的生命课堂,形成了“数学信息—数学问题—个体探究—群体互动—巩固应用”五步教学法;英语学科展示个性、张扬魅力的“show me”英语课堂;生物学科以“启发—发现—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为载体,努力践行学科精神。

二是能力拓展课程。这是发展性课程,各个学科组的教师发挥自身优势与潜能,把国家课程变为校本课程、生本课程,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以体育学科为例,基于学生的生命需求,在一年级开设游泳和形体课,二年级开设足球课,三年级开设乒乓球课,四年级开设羽毛球课,五、六年级开设篮球课等,培养学生与运动为友,养成终身锻炼的好习惯。

三是兴趣选修课程。面向每一个学生,全面发现、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期初,学校下发“课程超市菜单”,学生自主申报,开学第一周开设“选修大集”,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师生的双向选择。学校逐渐形成了个性化的校本课程,如机器人、童心画苑、数学好玩、生活作文、花样跳绳、国际理解、心理游戏、二胡、面点等20多门特色课程。全员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四是社团活动课程。在学校的支持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成立了社团组织。到目前为止,我校已经成立的社团有“和之风”帆船队、“和之韵”花样跳绳队、“和之行”领袖社团、“和之声”小记者团、小豌豆文学社等近10个社团,社团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特长,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组织策划、人际交往、团队合作、领袖品质和团队领导等能力。

五是德育微型课程。结合节日、社会热点以及学校常规活动,学校将植根于生活的德育活动开发成大量短小的“微型課程”。比如,为关爱自闭症儿童开展的报纸义卖课程;为保护环境开设的垃圾分类课程;为培养地球人开设的教育国际化课程;为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开设的中国梦课程;为让学生感受父辈儿时的经历、让家长陪孩子一起成长的电影大篷车课程……教育无小事,我们将德育、教育通过这样的微课程浸润到学生的生命中。

五级课程相辅相成,逐步深化,聚焦核心素养提升,共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培养“大德、大志、大雅”“大气、灵气、和气”的现代公民。

2.优化梯度课程设置

小学(一至五年级)阶段,我校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方法,为学生发展奠基的基础性课程。经过深入调研论证,2013年,我校探索实施写字教学改革,率先在书法课堂引入写字教学软件进行课程教学。

小初衔接(六至七年级)阶段,我校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情趣”为主,在注重各科学习的基础上形成更加开放的课程,给予更多的课程资源和多元化的课程选择,帮助学生发现潜力,发展天赋,给六、七年级学生提供足以支持未来学习的体验性课程。如在六年级开设的小初衔接课程,在七年级开设的“心理体验式团体”课程,为学生“情趣”发展提供支撑。

初中(八至九年级)阶段,我校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志趣”为主,在国家规定的课程基础上,开设分层、分类课程,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的发展需求,自主选择课程。如八年级的科技创意课程,九年级的人生规划与职业体验课程。

3.开发多元课程资源

学校利用“互联网+技术”,与优秀的线上教育公司合作,开发基于网络的“云阅读”、3D打印等课程。同时,我校教师与家长、社区、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联合开发课程,扩大课程资源的内容,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将学习融入社会生活,让校外资源参与到课程的开发、建设中来。由家长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的校本系列课程《厨房知识进校园》已出版发行。

此外,学校还给教师充分的课程开发权,鼓励教师开发、建设校本课程,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发挥一线教师特别是名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提供各种支持,开发不同门类、不同主题的校本课程。如生物学科的《热爱科学 拥抱自然》,语文学科的《生活化作文》等一批优秀的校本课程已结集或出版。

三、稳步推进课程实施

我校积极研究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课程实施策略,改进和完善课程实施体系,关注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多方面助推课程实施

出台相应政策,为课程实施提供政策支持。学校出台《关于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校内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组建横向和纵向发展的课程开发与建设研究共同体,推进课程建设的深入开展。

提升教师素养,为课程实施提供师资保障。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师的课程能力,提升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促进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协调、整体发展。实施“名师工作室建设校本课程计划”,以齐鲁名师、特级教师、市区级名师等为核心的专家教师团队,成为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领军人物。

促进课堂改革,为课程实施提供方向引导。近几年,我校以“小组合学”的改革为重点,以导学案为主线,用思维导图撬动课堂深度学习,持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突出合学、展学和评学等教学环节,体现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让生生评价、质疑与补充等成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思辨能力的有效途径,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营造质疑、探究的学习氛围。

进行学科间观摩,为课程实施提供交流平台。从2012年开始,开展全校学科间的观摩活动,目前已基本涵盖了学校的各个学段。通过观摩课程发现亮点,促进各学段间相互借鉴交流,提升对课程的领导力和执行力。

2.多形式落实课程内容

统筹安排校外实践活动,加强跨学科整合。除了相近学科、同一领域的整合外,加强语言、数学、信息等素养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有效地将学科内容融入其中。除分学科组织实践活动外,鼓励基于项目学习的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我校组织的“地瓜乐”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获得山东省科技创新大赛一

等奖。

促进人文课程的系列化。将“知行”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各个学段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校内课程与校外活动相结合的原则,践行“大教育”观。挖掘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元素,发挥课堂教学在人文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小学科学等学科开展“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实施STEAM课程,遵循美国著名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学中做,做中学”“学科学,做科学”,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开展选课走班教学。八、九年级实行分层、分类选课走班教学。建立学科教室,进行选课走班,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课程评价突出过程性

为保证和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学校转变“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倾向,对课程的执行和落实情况突出过程性评价。

一是定期检查、指导。学校通过教师发展指导中心的科研评估、走推课等形式,评估各学科校本课程计划的落实情况,发现各学科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的

亮点。

二是交流展示。学校就评估和走推课中发现的典型经验,开展学科交流、展示活动,分享各学科在开发和建设校本课程,落實三级课程中积累的好经验、好

做法。

三是跟进指导。学校对于课程计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组织相关人员研究解决方案,邀请课程研究专家进行指导。

四是调查研究。学校通过向学生和家长发放问卷调查,让学生和家长等群体也成为课程开发、建设和实施的参与者与评价者。

学校以“和”文化为统领,以“大家不同,大家都好”为校训,用微笑传递文明,让说“您好”成为习惯。在一至三年级实施“学科融合·项目驱动”,在四至九年级推进“选课走班”,把学生置于课程改革的正中央,做扎根的教育,坚持个性化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青岛附属学校)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体系学科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