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艳辉 郑梦雪
(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引证行为是学者最基本的行为之一,它客观地表征了科学知识交流、继承和共享的过程,已成为一种科学规范和制度。引证产生的参考文献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的引文分析被广泛应用于探究期刊等级。在期刊引证方面,曾建勋在2007年研究了我国学术类科学技术期刊和理论研究性社会学期刊的引用情况。[1]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项目组则在2011年从期刊半衰期、学科影响力等角度展示核心期刊的年度影响力。[2]
《中国出版》作为双核心期刊,中文社科类核心期刊,[3]自1978年创刊以来,作为中国新闻出版业界的主流媒体,在政策阐释、理论探索、业界分析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权威性,论文转载量曾连续3年位居新闻传播期刊首位,[4]因此,是编辑出版学的一本颇有代表性的期刊。对该刊引证行为进行分析,不仅可揭示其编辑出版方针和发展历程,也可进一步阐释其出版价值。本文拟对《中国出版》近10年的引证行为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对读者、作者、期刊编辑、图书馆期刊采选有所裨益。
本研究所用的数据来源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 数据库所收录的 《中国出版》期刊文献,选择了2006~2015年10年间3654篇论文,出于代表性、价值性、创新性等考虑,已剔除了综述、评论、报告及其他620篇,以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
本文从每年期刊载文量,附有引文的论文在总量中占的百分比(附引率),[5]论文所引文献的总量(引用总量),平均每篇论文引用的文献数量(篇均引用量),网络文献引用量来展示《中国出版》10年来的引证行为,具体情况见表1。从表中可见,2010年及以后期刊载文量相比2010年以前数量呈翻倍状态,这是由于《中国出版》在2009年8月由月刊改为半月刊,加大了发行量。附引率10年来呈上升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期刊文献引证技术规范性的提升,同时在近3年附引率徘徊在85%,不再有明显的提升,原因是期刊论文中包含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等,按照按需设引的原则,这些论文没有引文的必要。[6]引用总量10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这说明期刊作者吸收信息、利用知识的能力一直在增强。篇均引用量同样呈上升趋势,近3年篇均引用量的上升趋势放缓,维持在6.5的数量。查看原始文献后,我们发现,每篇论文的字数均维持在5000字左右。我们认为,篇均6.5的引文量跟这样的信息量还是相适应的。在研究期刊引文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期刊对网络文献存在“上升—下降—再上升”的引用情况,我们分析,这跟“网络出版”这个概念在中国的发展有一定关系,其间经历了发展、迷失、渐渐成熟的过程,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网络文献的引证信用度。
表1 《中国出版》引用文献统计
运用编写的面向对象编程语言(Java)程序,抽取了2006~2015年的各年引文年份,从数据结果中发现,由远到近各年最高引用年份的引用次数分别为 12、46、142、174、470、574、437、429、619、710,呈增长趋势。
图1 2006~2010年引文年代分布图
图2 2011~2015年引文年代分布图
图1、图2分别展现了2006~2010年、2011~2015年《中国出版》的引文年代分布,横坐标轴为引文年龄,代表论文发表距离被引用当年的时间(通常单位为年),纵坐标轴为被引频次,代表论文在某一年内被引用的次数。可以看出,每年期刊的论文引用量在论文发表第2年达到最大,之后呈下降趋势。达到引文巅峰的年限体现了该期刊最大的引文年限,即《中国出版》最大的引文年限为2年,这跟该杂志探究时事热点,和“探讨改革途径,传播业内信息”的办刊宗旨相适应。[7]论文在发表后,被引频次越来越大,在第2年达到引用的峰值,距离发表年份越久远,其被引用次数越少,到达一定时间后,论文被引用率趋近于0。这是因为每一门学科,除了经典文献外,许多文献随着时间不再有引用价值。期刊引文曲线随年份增长,说明覆盖年份更广,期刊作者更加注意论文的完整度和考究性。
在第二部分我们提到,期刊的网络文献引用情况呈现“上升—下降—再上升”的趋势,通过研究网络文献的来源域名,不仅可以得出期刊作者重视的消息来源,还可以揭示期刊研究的重心领域。2006~2015年间,期刊引用的网络文献域名主要有7种:com(商业性的机构或公司),gov(政府部门),org(非盈利的组织、团体),edu(教育机构),net(从事互联网相关的机构或公司),cc(无限制),ac(科研机构)。从表2可知,期刊作者最常用的域名类型为com,其次为gov和org,cc和ac被利用程度最低。商业性的机构或公司网站毫无疑问地成为引用最多的网络信息来源站点,此类网站信息开放度高、搭建相对完善。此外,期刊关注出版业动态,出版业商业性公司的网站信息亦能反应行业发展情况。期刊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出版工作深度阐述国家政策,引用、吸收政府部门信息,gov的引用呈稳定增长。edu和net网站的引用逐渐增加,但总体来说引用较少。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引证向网络引证过渡,[8]《中国出版》的引证行为变化反映了该趋势。
网络文献有特定的资源呈现方式,网页类型有多种划分方式,通常可分为静态网页(htm/html/shtml)、动态 网 页(asp/jsp/php)、pdf、doc、ppt几种。10年来静态网页类型的引文最多且保持增长,动态网页和pdf的占比逐渐增加,但几乎不存在doc和ppt格式的网络引文。虽然有学者认为将来pdf格式将成为网络学术信息的标准格式,[9]但很遗憾,目前《中国出版》期刊并没有明显体现该趋势,我们分析可能是因为其网络引文通常为讲话、评论等新闻稿,以静态网页形式呈现更符合常态。
表2 被引网络文献域名种类及网页类型
从《中国出版》的高被引期刊情况可以探究其论文的实用性,表3列出了被引频次前10名的期刊(第3名为报刊)。位居首位的被引期刊是《中国出版》本身,自引是期刊的普遍现象,体现的是科学研究的继承和传递。像大多数期刊一样,《中国出版》 引用频次最多的是自身。其高被引报纸《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是国内新闻、出版行业报中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最权威的一张报纸。其高被引期刊除《出版参考》为时政类权威期刊外,皆为国内中文核心期刊,包括新闻出版、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期刊论文的质量和编辑方向。
表3 《中国出版》高被引报、刊统计
表4列出了期刊前10位高被引作者及其所属机构,最低被引频次为20,符合高被引特征,其中有6位来自国内著名高等学府。高被引作者多为著名学者或高级领导,位居第一的高被引作者柳斌杰曾任原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兼任国家版权局局长,主持原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版权局全面工作。郝振省教授长期从事出版理论研究和出版管理工作,围绕出版产业改革与发展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理论文章。喻国明教授一直走在新闻传播学理论的前沿,他所提出的“传—受互动方格”理论、中国新闻改革现实动因[10]等都是富于建树的理论创新成果。另外还有彭兰、王迁、吴汉东、郭庆光、胡锦涛、王建辉、方汉奇等杰出学者或国家领导人,他们的文章不仅在理论性上有建树,对出版政策更有深度的阐述,涉及版权、法律建树、政策导向各方面。
表4 《中国出版》高被引作者统计
表5列出了《中国出版》期刊10年来被引频次前10名的文献名称。从引用频次来看,最高引用频次为24次,从10年的时间跨度来说,这个数字与历史等学科期刊的高被引文献量相比显然不大,我们认为,究其原因是《中国出版》期刊本质与新闻传播学学科挂钩,该学科的成果正处在快速发展、更替的时段,文献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失去被引用的价值。10篇被引文献中9篇属于图书类型,这些文献通常作为大量信息载体,具有系统性和衍生性。被引文献的发布时间皆在1997年及以后,文献内容涉及传播学、社会媒介、著作权、知识产权、数字出版、出版产业改革等。
表5 高被引文献统计
美国的伯尔顿(R.E.Burton)和开普勒(R. W.Kebler)建议,某学科尚在利用的文献中较新的一半最远可以追溯到多久,即是该学科的半衰期(共时半衰期)。半衰期可定量地揭示文献、学科、期刊的老化规律,期刊引用半衰期说明该期刊作者在引证过程中,对哪个时期内发表的文章更感兴趣,是一个显著的时效指标,将期刊引用半衰期应用到期刊引证行为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计算《中国出版》2006~2015年各年的引用半衰期,可得出该期刊10年来的引用半衰期维持在2.5年左右,也就是说,《中国出版》目前尚在引用的文献中,较新的一般最远可追溯到2.5年左右。这说明该期刊更注重近期发表的新成果,期刊内容也与时俱进,更新换代,极为讲究新闻时效性。
图3 引用文献半衰期统计
从时间的纵向发展来看,《中国出版》10年来的引用文献半衰期变化虽有所反复,但总体呈现逐渐变小的趋势,从2006年的2.87到2015年的2.21,较好地反映了期刊文献信息的老化现象与规律。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与新闻传播极为密切,且实践性较强的《中国出版》,其许多信息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被更新、替代、淹没,价值迅速衰减,作者倾向于引用更新的文献,对时效性要求很高,因此,《中国出版》的引用半衰期的变化速度还是蛮快的。
本文计算了《中国出版》的引文量、网络引文类型、高被引期刊、高被引作者、高被引文献、期刊引用半衰期,可以看到《中国出版》日渐完善,与其办刊宗旨、作者写作要求的严格、编辑规范的提升、选题目标的明确是分不开的。通过对其引证行为的分析,可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中国出版》的引证行为较好地体现了传统引证向网络引证过渡的趋势,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展开,学者在注重网络出版的同时进行了大量的网络文献引用,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网络引文的引用格式没有达到规范。
《中国出版》逐渐提升了期刊文献引证规范性,期刊作者也更加注重论文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考究度,期刊的编辑重心主要围绕中国出版业的变革与探索,涉及基础理论与改革创新,同时注重时政热点。
期刊最大引文年限为2年,峰值的引文数量逐年增加,从2006年的12篇上升到2015年的710篇,反映了与期刊相关的编辑出版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有所发展。期刊的引用半衰期从2006年的2.87到2015年的2.21,总体上呈现逐渐变小的趋势,期刊作者对信息的时效性要求更高,趋向于引用更新的文献,对当下出版业发展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期对期刊的编辑、作者、读者有所启示。
期刊网络引证行为的增加是不可避免的趋势,需注意网络引证技术规范性,作者在追求引用信息时效性的同时,更应按需引证,不能忽视经典文献的引用价值。作者投稿时要透彻了解专栏性质,保证论文投稿针对性。
《中国出版》在贯彻办刊宗旨、探讨编辑出版学热点问题的同时,按需开辟专栏,根据当下要点邀请专家、学者撰写文章、增加评论,不仅提高期刊价值,更能扩大期刊影响力。
期刊在出版政策阐述、理论探索方面走在百余种社科类期刊前沿,在2009年的更改月刊至半月刊是增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步,但从引证行为来看,作者在实践方面的研究仍然不够,期刊可在这过程中占主导性。
数字化出版、网络出版成为时代潮流,电子出版虽然不能取代传统期刊发行,但电子期刊的受众越来越多。《中国出版》注重时政热点,读者更希望及时获得期刊信息,因此期刊在做好传统发行之外,需要完善电子期刊的发行,尽快将信息投放至目标读者,以进一步提升该刊的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