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敏
摘 要:自鸣钟成为利玛窦等传教士进入中国的秘密武器,利玛窦被中国的钟表匠人尊称为“利玛窦菩萨。”他在中国大陆制作出第一架机械自鸣钟,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象征,对中西文化交流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自鸣钟;中西文化交流;作用;影响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7-0270-03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人物。在十九世纪,他被中国的钟表匠人尊称为“利玛窦菩萨。”因为许多人相信利玛窦是将自鸣钟带入中国的第一人,并且也相信利玛窦本人会造自鸣钟。顾起元《客座赘语》指出:“利玛窦所制器有自鸣钟。”李绍文《云间杂记》写道:“西僧利玛窦作自鸣钟。”利玛窦本人会制钟吗?在广东肇庆研制的第一架机械自鸣钟是利玛窦本人制作的吗?自鸣钟对中西文化交流中产生了哪些作用和影响?现就上述问题作一探讨,恳请各位指正。
一、自鸣钟是传教士进入中国内陆的秘密武器
根据史料记载,利玛窦不是将自鸣钟带入中国的第一人。第一个将自鸣钟带入中国的是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Michel Ruggieri,1543-1607年)。罗明坚本人是教皇访华使团的积极倡导者。他于1581年11月12日向天主教教会总会长梅库里阿诺写信时,首次提到自鸣钟:中国人告诉他,为了筹建教皇访华使团,给中国皇帝好的礼物是大而美的自鸣钟,因为这架自鸣钟报时钟声嘹亮,可以安放在皇宫,另外同时献上一个小自鸣钟。其后,在1584年1月25日致函总会长,他再次要要求得到自鸣钟、圣母和天主画像,作为给中国皇帝的见面礼。1586年11月8日,在湘江之行结束后,罗明坚致总会长函重提访华使团礼物,再次提到大小自鸣钟等西洋奇货。并在后来传教计划实施过程中也是以自鸣钟为主打作为媒介敲开了中国大门,他们通过以钟交友、以钟取信等手段实现以钟传教的目的,自鸣钟成为了传教士进入中国的秘密武器。
(一)自鸣钟成为跨入中国大门的武器
第一个得到自鸣钟的是广州总兵黄应甲。1583年2月7日,罗明坚给新任总会长阿桂委瓦的信中提到:他通过一个自鸣钟而与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受到那位海军将领(指总兵)极友好的接待,总兵表示愿意让他进入中国。在这里可以知道:自鸣钟成了传教士跨进中国大门的武器。当然,这是一次建立在人情上而并非合法正规的进入,因为他们当时没有取得进入中国的护照。
(二)自鸣钟成为获得中国护照的武器
利玛窦等传教士要合法地进入中国,必须获得进入中国的护照,他们利用自鸣钟达到了这个目的。陈瑞是第二个得到自鸣钟的中国官员。这件事与罗明坚有直接关系。罗明坚第一次到肇庆,是在1582年的7月,他代表澳门市长前来澄清澳门进行选举的事情。1582年8月,利玛窦携带着一个架自鸣钟从印度到达澳门。同年12月底,罗明坚应邀来肇庆,在两广总督府向陈瑞总督献上了见面礼——三棱镜、衣料、衣服和自鸣钟。当他把利玛窦带来的自鸣钟献给陈瑞总督时,陈总督表现得非常满意。这是罗明坚第二次进入肇庆。罗明坚在给总会长的信函中没有提到其时献自鸣钟的细节,只说:“总督非常欢快地接见了我们,并给我们很多帮助。”这里说的“很多帮助”可理解为是陈瑞总督发给他们来往澳门与中国内陆之间、中国内陆各地之间的护照(通行证),允許他们暂居肇庆,并建议传教士改穿和尚服装以西僧身份开展传教活动等。当时,罗明坚在天宁寺暂住了4个月,并与一名叫陈阁理的当地人成为了朋友。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自鸣钟也成为了传教士获得进入中国护照的武器。
(三)自鸣钟成为获得留居肇庆的武器
肇庆落脚通常被视为天主教在中国开教之肇始。对于闭关自守的大明帝国,这是一次破天荒的开放,对于四海传教的耶稣会士,这则是一次奇迹般的进入。1583年9月10日,罗明坚和利玛窦进入广东省肇庆府,并获准在这里定居。而这次能够在肇庆定居,自鸣钟的作用不可忽视。刚开始,当时的两广总督郭应聘并不允许传教士留居肇庆,后来,因为应北京方面的要求,需要传教士帮助购买自鸣钟等物品,所以允许传教士定居肇庆。利玛窦按总督要求回澳门购买了这些西洋奇货,令到郭总督非常高兴。为了表示支持,郭总督让知府王泮出了两份文件:一份是证实建教堂这块地已经捐给传教士他们,另一份是准许传教士他们在广州澳门间往来。这两份文件可不是一般的文件,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通行证”和“暂停证”,让传教士名正言顺地在肇庆开展传教活动。由于郭总督的支持,利玛窦他们在肇庆才有了创造五个“第一”的机会和成就。
(四)自鸣钟成为利玛窦进京的利器
在本文开篇时笔者已经提到:罗明坚、利玛窦等传教士在中国的终极目标是北京。所以,他们千方百计地要进入北京。自鸣钟得以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无疑与利玛窦的进贡有关,它是利玛窦终于能入京面圣的大功臣。在利玛窦所进的贡品中,最令万历皇帝感兴趣的就是自鸣钟,计有大小两座,这是皇宫中拥有的最早的现代机械钟。利玛窦在万历廿八年(1600年)入京,得蒙召见向万历帝献贡,曾有以下的一段描述:
献上主圣像、圣母像、天主经典,自鸣钟大小二具,铁弦琴,万国图。皇上欣念远来,另见便殿,重帘以颧见,命内臣习学西琴,问西来曲意。利子始译八章以进。后蒙赐问大西教旨及民风国政等事。于是钦赐官职,设馔三朝,宴劳利子等。固辞荣禄,受禀饩。上奉圣像于御前,置自鸣钟于御几,后命画工图形进览。
按明代惯例,外国朝贡者不得在京久留,礼部官员多次上奏让利玛窦离京,利玛窦则央求恩准在京居住。由于皇帝喜欢自鸣钟,管理自鸣钟的小太监深知万岁爷爱钟,了解到曾在肇庆出现过自鸣钟走走停停的现象,他们害怕应付不了钟出了毛病而招致杀身之祸,所以希望利玛窦长久留京,以防万一自鸣钟出问题。皇上终于下旨——利玛窦可以随意在京居住。这样,利玛窦凭借自鸣钟这一新奇的礼物获得了在北京传教。后来,利玛窦也一直在北京居住,1610年5月,利玛窦在北京病逝,享年59岁。
罗明坚、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为了在中国内陆开展传教活动,曾在1588年以罗马教廷教皇的名义向明廷写过一封国书,据有关学者考究:这封“国书”于1901年首次公之于世,是在纪念利玛窦逝世300周年之际,由耶稣会士兵汾屠立于1913年出版《利玛窦神父历史著作集》时,重新影印了这个文件。但由于种种原因,这封国书由罗明坚带回欧洲后并没有发出。在这封未发出的“国书”里,阐述了他们进入中国传教的原因,祈求中国的皇上恩准他们留居中国。可见进京传教是他们在中国的终极目标。从首站肇庆到终站北京,他足足用了18年时间。18年后,利玛窦几经周折,进京向万历帝献上了精致的时钟,并担任了御用修钟师傅。实现了当初罗明坚向万历皇帝献钟争取留京传教的愿望。
二、自鸣钟的形状和结构
自鸣钟成为了传教士进入中国的秘密武器,必定有其特殊的原因。现在我们来了解自鸣钟的形状和结构。自鸣钟一种能按时自击,以报告时刻的钟。
明代谢肇淛 《五杂俎·天部二》:“西僧利玛窦有自鸣钟,中设机关,每遇一时辄鸣。”
清代赵翼《檐曝杂记·钟表》:“自鸣钟、时辰表,皆来自西洋。钟能按时自鸣,表则有针随晷刻指十二时,皆绝技也。”
自鸣钟最早由唐代僧一行带入中国。明末西方传教士带来的自鸣钟有大小两种。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利玛窦献贡给万历帝的这两座自鸣钟。据说这座大自鸣钟是坐轮结构,大小适中,制作精巧,能报出一小时、半小时、一刻钟。另外一座是在钟盘上标出中国时长、刻有龙纹图案,装饰华丽。
利玛窦1600年进京之前,聘请南京技术高超的工匠,给大自鸣钟做了一个钟框,下有四根柱子,两边有门,以便调试钟表,钟面上写着漂亮的汉字,指针则为鹰或太阳鸟,鸟喙指向时刻,上部有一个壮观的顶盖,精雕细凿,点缀着花草,皇帝专用的五爪大龙盘在其中,金光灿灿。令皇帝十分喜爱,一直把钟放在自己跟前。
自鸣钟后来得名“通天塔”,是与濠架塔形框架的自鸣钟有关。刘献廷《广阳杂记》载:“通天塔,自鸣钟也。其式坦然创为之,形如西域浮屠,凡三层,置架上,下以银块填之,塔之下层,中藏铜墙铁铜轮,互相带动。外不得见。中有开一门,有时盘正圆桶,分为十二项。篆书十二时。”
1586年总会长寄给澳门耶稣会四个自鸣钟,其中一个大座钟,另外三个是小挂钟。现在我们再来认识一下小自鸣钟。张汝霖《澳门记略》载:“自鸣钟有数种,曰“桌钟”曰“挂钟”,小者圆如银铤,皆按时响,起子末一声,至午初十二声,复起午天一声,至子初十二声。鸣时八音并奏,谓之“乐钟”。欲知其辰,而非其应鸣之时,则掣绳转机而报响,谓之“问钟”。这说明了当时的自鸣钟其种类有桌钟、挂钟、乐钟、问钟等。
《蓬轩别记》记载道:“又有自鸣钟,仅如小香盒,精金为之,一日十二时,凡十二次鸣,亦异物也。”无论是外形或发出声音钟声,都令人对自鸣钟爱不释手。
三、第一架机械自鸣钟的诞生
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是一个善于求变的人群。他们在自鸣钟的利用上发挥到了极致。从带钟、献钟到制钟的转变就可以看出。为了能留在肇庆,他们努力地融入当地生活,创造了五个“第一”的成就,传播西方文明。其中代表之一就是机械自鸣钟的研制成功。据利玛窦晚年回忆:制钟的原因是王泮要求传教士为他在澳门购买自鸣钟。传教士为了能留在肇庆传教,得到当时的肇庆知府王泮的支持,于是爽快地答应了王泮的这个要求。后来,由于罗明坚等传教士因在肇庆建设传教据点——仙花寺而手头拮据,无法拿出更多的钱来购买王泮所要的自鸣钟,于是他们灵机一动,就变买钟为制钟。
在利玛窦的回忆录中提到了关于王泮要求购买自鸣钟这件事:因为钱少到买起长官所要的的钟,作为一种代替办法,他们就把制钟匠送到肇庆的长官那里去。这个人来自印度果阿省,是所谓加那利人,肤色深褐,是中国人称赞为不常见的。之后,王泮立即选派肇庆当地在钟表行业最有名的两个能工巧匠协助利玛窦造钟,仙花寺暂时变成自鸣钟作坊。肇庆两位工匠根据利玛窦的要求,用黄铜制成了钟面和指针,用紫檀木制出了钟壳和钟座,并刻上中国独特的夔龙纹。这些装饰花纹细密繁褥,很有规律,是西洋钟表所没有的。
在为钟面书写时间数字时,为便于中国人看懂,利玛窦没有用罗马数字或阿拉伯数字,而是按中国人的,采用子、丑 、寅、卯、辰 、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书写时间。在众人的能力合作下,这个大钟的各个机械装置都较为精巧,内部机械结构装有欧洲钟表通常所具备的走时报时系统。整座钟中西合璧,颇具观赏性和实用性。第一架在中国内陆研制出来的机械自鸣钟就这样诞生了。利玛窦把这架中西合璧的自鸣钟送到王泮府上,王泮对此非常喜爱。他把大钟置于府衙内,更换了府衙原来使用的明代的铜漏滴壶无声报时器。
这座机械钟的诞生意义深远,它的研制成功,推进了中国钟表制造技术的进步:从无声报时进入到有声报时时代,开启了钟表有声报时的新篇章。此后,肇庆和各地的工匠都按利玛窦的造钟原理仿造自鸣钟。制钟业在肇庆一时兴旺起来,成为了当时利用西方技术制造自鸣钟的先行地。因此,利玛窦曾被中国钟表行业一些人奉为行业神。
四、自鸣钟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毫无疑问,利玛窦是不会制钟的。且在中国内陆——肇庆研制成功的第一架机械自鸣钟也不是利玛窦制作。然而,自鸣钟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一)自鸣钟成为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的敲门砖,成为了士大夫乃至中国皇帝最喜爱的西洋器物
利玛窦在中国的28年中所到过的、生活过、学习传教过的肇庆、韶州、南京等多座城市,几乎都是以自鸣钟为媒介,通过钟表等西洋奇物的赠送、演示、,传教士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赢得了声誉,也为他们传教之路开启一扇方便之门。可以说,自鸣钟是他们成功留居中國传教的秘密武器。后来利玛窦颇为得意的在他的《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赞叹自鸣钟:“成为整个中国议论和羡慕的对象,托上帝之福,它注定要产生迄今仍然是很明显的效果”。在西方科技中立竿见影的是如自鸣钟这样的奇贷,它们不仅博得中国精英分子——士大夫们的喜爱,更投得皇帝的欢心。
(二)自鸣钟对中国的钟表业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在中国钟表业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16世纪末,利玛窦等传教士将自鸣钟引入中国后,对后来中国制造机械钟表起到了重要作用,传教士活动频繁的一些地方,如上海、南京、杭州等级城市,成为中国最早独立制作钟表的地区。广州是传教士最早将自鸣钟带进内陆的城市,所以广州率先模仿和自制钟表,历史上将当时广州自制的钟称为“广钟”。经过反复研制,到了18世纪后期,“广钟”制造技术已大有发展,与当时英国钟的水平不相上下。由此可见,自鸣钟的引入使中国有了一种便于普及的、实用性能较好的计时器,同时,也为这个古老的国家带来了新的实用技术,弥补了中国传统制钟技术的不足,推进了中国报时器从无声时代进入有声时代,让中国百姓见识了西洋钟表,并掌握了西方先进的制钟技术,开启了西方钟表技术向中国传播的先河,把中国钟表業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三)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自鸣钟不仅成为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的敲门砖,而且也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媒介。伴随自鸣钟制造技术进入中国的,还有西方的地图绘制技术、地理知识、医学知识、数学知识、音乐知识、建筑技术等,让国人大开眼界,领略到西方文明。并促进文化交流往往是双向的,传教士们在把西方的宗教文化、科学技术文化传入中国,同时他们也在自觉和不自觉地把中国的文化传播到域外,翻译中国古代经籍是向域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巨大工程。大多数传教士在中国度过人生最美好的岁月,他们把中国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像利玛窦那样,他对中国文化发生浓厚的兴趣,他穷尽毕生精力译介中国的经籍。他把四书、五经译成西文,传播到欧洲,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第一人,而肇庆作为他进入中国内陆的首站,也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先行地。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自鸣钟,不但满足了中国人的好奇心,也开启了中国宫廷使用、收藏钟表的先河,更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繁荣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云先·克鲁宁,思果(译).利玛窦传(西泰子来华记)[M].台中:光启出版社,中华民国五十三年(1964)初版,中华民国七十一年(1982)再版,行政院新闻局局版台业字第0084号.
[2]宋黎明.神父的新装——利玛窦在中国(1583-1610)[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利玛窦,金尼阁,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利玛窦中国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张错.东西文化比较研究—利玛窦入华及其他[M].香港:香港城市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
[5]萧健玲.利玛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6]常伟,白映(泽).中国与钟表[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